ft2000018
ft2000018
关注数: 1
粉丝数: 0
发帖数: 23
关注贴吧数: 0
中国出台首个食品塑化剂行业标准 可检测22种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消息,日前,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审定通过由厦门检验检疫局起草制订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行业标准。该标准制定并发布实施后,能够对食品中添加塑化剂进行更加全面的监测,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 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厦门检验检疫局组织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进行技术开发,确定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各项技术指标符合相关要求,检测灵敏度达到国家标准。 同时,技术人员通过研究国内、国际有关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标准,发现我国现行标准在检测项目、与国际检出限量的差异、检测适用范围、检测准确性及检测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紧急制定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标准的建议。 6月10日,国家认监委开辟绿色通道,紧急批准并委托厦门检验检疫局牵头起草《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行业标准。 6月27日,该标准正式通过专家组审订。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广东检验检疫局、上海检验检疫局、江苏检验检疫局、厦门市质检院等5家实验室验证,可一次性检测22种邻苯二甲酸酯(包括国际高度关注的DINP、DIDP和DAP等),检出限值(0.01-0.5mg/kg)高于国家标准。
塑化剂躲不开 专家解析如何避免危害 增塑剂,在台湾叫做塑化剂,是用于添加到塑料聚合物中增加塑料的可塑性的加工助剂。 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食品安全项目首席科学家吴永宁教授指出,塑化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违法直接添加到食品中。由于使用增塑剂的塑料产品在生活中很普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也就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广泛存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如果身体中仅存在微量的增塑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不大,不需要治疗。目前许多国家的大气、湖泊、河流和土壤中,确实也已经检测出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酯。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也会有微量增塑剂从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但合格的塑料包装材料迁移量不应超出有关标准。 “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完全躲开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增塑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可以忽略。”吴永宁说。 为降低经过食物摄取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吴永宁建议,日常生活中要改变一些生活习惯。第一,在选用食品容器时,如可以少用塑料材质,改用高质量的不锈钢、玻璃和陶瓷容器为主。第二,保存食品用的保鲜膜宜选择不添加塑化剂的材质,并避免将保鲜膜和食品一起高温加热,而且最好少用保鲜膜、塑料袋和耐油纸等包装和盛放食物。第三,尽量避免用塑料容器或塑料袋装食用油和含油食品,在饮用热水、热汤、茶和咖啡等时少用更好。第四,尽量少用塑料容器放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微波炉加热时温度相当高,油脂性食品更会加速塑化剂的溶出。
“爱心接力”到上海 年初,上海本部同事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签订了捐助先心病患儿定向救助基金的协议,每月定期捐款用于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的手术医疗费用。前不久,部分员工代表来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带着儿童书籍作为礼物,看望了一病区的孩子们,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这些儿童早日康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