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梦露 乡村梦露
关注数: 0 粉丝数: 4 发帖数: 2,297 关注贴吧数: 2
冬天 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但寒暑十易后,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觉得冬天的味道好像特别耐咀嚼。 因为冬天在三十几年的时间里给了我不同的印象。 十一二岁时,感觉冬天有好又不好。大人们让我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弄得我们淘气的时候动作迟缓,那是我们最最不愿意的。然而,在冬天,我们又得感谢它,又可以看见许多不同的东西,那时还觉得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可怜呢!他们在冬天也许很少见到一望无际的景象。还有只有在乡下才能有的味道和感受。相信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想起它会觉得不一样。 最快乐的事情,是下了雪的冬天,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寒冷而放弃打雪仗,只觉得那是像克服了敌人一样的快乐。 二十以后,那些乐此不疲的游戏不能再有了。虽然我们的很多事情也不再受大人干涉了,冬天却给了我们不太多的欢乐,和那几个季节比起来,觉得冬天好像我们的冬眠,没有太多的事做,少了年少的无忌,仿佛一切都要背着人才放心,不想让人知道,宁愿独自分享。此时,寒冷和狂风在心里都已远去,已感觉不到冬天和其他的季节有什么不同了,世界不同了,感觉也麻木了。 然而,对于冬天,有恶感,始于最近几年。拥着热火炉和打雪仗的那样的事,已经不高兴做了。何况近年来的冬天一年比一年暖,我不得不少穿点衣服,并且把门窗打开。 我知道,冬毕竟是冬,本应该恐怖的。虽然北风和霜雪凶猛,但那寒冷愈深,就预示着春已在叩门。春要来的时候,一定先有冬。 冷吧,愿冬天更加冷吧!想到大风大雪,我心上才是暖暖的。
爱与哀愁~~ 夏天来了。 而我依旧疏于更衣,我的意识似乎不再随季节的转换而流动,大概是哪根神经日渐麻木了吧。 昨夜下雨了。 坐在家里不想做什么,望着外面的天,蓦然想起我的父母。他们在乡下,屋外也一定下着雨。有些事总不能如我的心愿,他们不愿意来我们的身边,说愿意呆在让他们自由舒适的乡下,还笑着说等做不动饭了再来。我知道我不可能如愿,心里一下子盈满哀愁,也在一瞬间明白十几年前他们为何执拗地让我离开另一座城市,回到他们身边,全然不顾我的意愿.. 在故乡,我工作、结婚。 前几天吧,回家,父母看见我,兴奋而欢悦,其实,我们才几天前刚刚见过。当我要离开的时候,转身的一瞬,我的心有些许悸动,他们好像又要像从前一样把我拉回身边,而现在,我在咫尺之间离他们好像又很远...... 我知道又有哀愁叩我的门了。 这些哀愁往往和嵌入我生活的每个生命相关联。就像我的父母、亲友,甚至被送到乡下的那只小狗...... 老公对我说:你活得真累,何必思量那么多。 我惘然。我不是已日渐麻木了吗?就像忽略春天第一朵绽放的花。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子,生命是多么纤细啊,我所爱,所哀愁的每一刻在恢宏宇宙中渺小如尘埃,但不正是他们让我在欢喜和忧愁中体味我自己吗? 天晴了,阳光投进屋子。有些许微尘在优雅而轻灵的舞着,我不知它们最后将寄身何处,但我相信,只要天晴,就能看到它幸福的舞蹈,听到她嘤嘤的吟唱................
儿女与我们的关系如何?我以为~~~~~~~~~~~~~~ 当有一天,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到和自己可以论述同一个问题时,他的理解同样深刻而完全,你会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都不是预备好到这个世间来做父母的,与孩子的世界也是非常疑惑和奇怪的,但有时候他们比我们聪明、健全,这个至少我不能自欺。因此,在不理解他们时,我这样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当是朋友。“朋,同类也。”人,育于大地,不要只知小父母,忘却大父母,共为大自然的朋友也许更好,父母与儿女其实都是天道齐生并育的儿女呢!近来,心事总为此占据,身旁这小燕子似的儿女,真是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朋友啊! 既然有儿女,也必会带来烦扰和许许多多的问题,想每个爹和娘都往往不能采取同一政策,我也不必多言。在管教的方法上自是尽有争论,而爱护儿女总是一样的,当贾宝玉被打得皮开肉绽的时候,抱住板子的王夫人固然流泪,而执行家法的贾政也未尝不伤心。所谓“打在儿身,痛再娘心”至少在一般情形是如此。 儒家所谓的“孝”,很少有人做到。有人说疼爱后代就是报答亲恩,若这也算尽孝,那这种“孝”现在就有很多人做到了。二十四孝当中的负米,怀桔,扇枕,打虎,卧冰求鲤,哭竹生笋,在现在为了爹娘做这些事都未免面有难色,如果为了儿女,那简直是万死而不辞啊!跟着我们疼爱的心理,就产生了为儿女“谋幸福”的心理。尽管有人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做马牛。”但是,当说着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做了马牛不止一次!也想过,父母对于儿女的心情,啥时候能改变一下呢?我们珍重的爱护二十年后的“国家战士”无可厚非,但假使有人提出“将慈作孝”的口号来,我是要举双手赞成的。呵呵~ 有人说:“我们得让子女在大学毕业,才算尽了责任。”但也要看我们的经济,孩子的材质和志愿,若不能或不愿升学去做别的事,那也并非不行。这个道理谁都懂。自然,人的好坏与成败,也不尽靠学校教育,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偏见。特别,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谁知道将来怎样? 好在,孩子还小,将来的事就等将来吧,目前我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的基本力量,孩子还是孩子,自然说不上高的远的,慢慢从小处下手好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辉也罢,平凡也罢,还是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 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做一回母亲,便称心满意。嘿嘿~````````
昨晚在歌厅里一位朋友的歌声,真令俺神秘心醉了......... 俺以为,歌都是梦中所有的,得用耳听,用心唱。 朋友和俺差不多的年龄,唱的歌,用现在男孩和女孩的话说:非常的老套。但俺能理解歌声中所蕴含的东西,“在我童年的时候,妈妈教给我一首歌,没有忧伤,没有烦恼,每当我唱起它心中充满欢乐~~~~~~~~~啦啦啦..........”有谁会不记得呢? 外面下着蒙蒙的雨,在我的心上引起了润泽,使得我在愉快的倦怠之感中作了一次歌的“清梦”........ 平生学会的第一首歌:《泉水叮咚响》,还是爸爸教俺的,“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像新鲜的微风吹着我的童年,又轻松又可爱呀。 这首就不同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也是谁都熟悉的,多少年来,不论在江南江北,城市乡村。如今,这个成了熟套,平常的时候,已不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但在某个时刻,又多么叫人动情啊! “在我心灵的深处,开着一朵玫瑰,在我忧伤的时候,是你给我安慰......”俺小时候情窦开得比较晚,不懂玫瑰代表啥意思..... 俺感觉小时听到最阳光的流行歌曲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啊!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傻小子郭敬可是俺的第一个偶像呢!憨憨的多可爱啊!哈哈~ 上了中学,喜欢唱《我多想》,虽不知到底想啥。再往后就《跟着感觉走》了....... 再以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 真得感谢朋友,还能把歌唱到心的地方.............
异乡杂记~~~~~~~~~~~~~~~~~~~~黑河~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我似乎走进一个迷阵,找不到出口。但我始终挺直身子向前迈步,因为坐在去异乡的火车上,我看见了远方那些微弱的、豆大的灯光,不管那是谁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指路,一个异乡人---------指路。 从车离开站台不久,我就迷迷糊糊的睡去,在黑夜中赶路,心也像沉睡的大海,没了波澜。当我从梦中惊醒,感到窒息,起来望向窗口,夜是漆黑一片,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一时都没分辨出来。在我的左边,远处射出的几点灯光,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终于看出这是一片草原,啊,车正行驶在通辽地界,我也正和火车一样安安静静地在摸夜路,但看见灯光,却忽然感到安慰。难道我的心在黑夜徘徊吗?我不能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我的心渐渐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梦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给我带来了一点温暖,我爱这样的灯光。 在这草原,灯光是不会灭的,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笑了。 我想,那些点点的灯光下,伴着的一定是一些虽然陌生却十分诚挚的乡下牧民独具的质朴笑容。在那里一定无需浪费语言,便会被家人一样接待。 可是,当你踏上了陌生的地方,未必幻想才是真正的美丽。那就是都市。因此,黑暗或是灯光,总让我想起那年的黑河........
故乡杂记~~~~~~~~~~~~~~~~~雨~ 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抬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蓝天。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接受最初的阳光,觉得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好些日子没见着雨了,我那样热爱着阳光,但也酷爱着阴雨。 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向来对雨有好感。记得我童年时代就喜欢雨,那时我在乡间小学读书,一遇到阴沉天气,就觉得兴奋,老早背了书包,撑着伞上学去。有时雨太大了,妈妈劝我请一天假,但我总不愿意。乡下风雨飘摇的时候,小学生多数是要逃课的,照常到校的往往是少数不约而同来的顽皮孩子。因为人太少,老师不讲课甚至停课的,老师一声“上自习”吧,就回到办公室去了。我们便活跃起来........什么新奇的游戏都会想出来玩玩的.........如今,每当烟雨蒙蒙,轻纱似的笼住一切的时候,遥望远方,淡极欲无,悠然坐对,能呆呆的二三小时,然又是如何?期望童心的来复,已是梦想~~~~~~~ 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直到二十几年的光景过去,才渐渐明白。 我不懂雨的言语,它也不懂我的言语,但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暖。在人生的路上,雨送了我一程,泥泞滑了我一路,可是我并没有跌倒,也不觉得灰颓,当我走在乡间的小路,我的心都笑起来了,鞋上全是泥,也许城市里的人会笑我,可是他们不知道我走过这样的一段路,明天自有明天的路途等待着我,我不惧怕,我想我能如愿,我相信我自己,我想也有人相信我.......... 当我推开窗,我是盼着下雨的。没仔细想过,“赏雨茅屋”这四个字,真是多么有趣!
故乡杂记~~~~~~~~~~~~~~~蝉 小的时候不知在啥书上看到一张图画,题的是“爱护动物”。图中一个小孩拿一根线系住蜻蜓的尾巴,看她款款地飞。另一个小孩摇手劝他,说动物也有生命,也和人一样知道痛苦,不要残忍地虐杀它。 奶奶曾告诉我:从前有一个读书人,看见一只蚂蚁落在水里,他抛下一根稻草救了它。后来这位读书人因诬下狱,这被救的蚂蚁率领它的同类,在一夜功夫把狱墙掏了一个大洞,把他救了出来。 所以,俺自幼便怀着仁慈之意,知道爱惜它们的生命。 在动物中,俺偏爱蝉。想起这小小的虫,那曾消磨了多美丽的俺的童年的光阴啊!那时俺在深夜和两三个淘气的伙伴,蹑手蹑脚地跑到村头的树林,屏住气,拿着手电筒,偷偷走到树根下,把那可爱的虫捉在手里。一个、两个、三个....,回到家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罐子里,感到醉了般的喜悦,有时连拖着泥水的脚都来不及洗,便倒头睡去了......... 俺偏爱蝉,是喜欢它在午后的歌唱,但有人不大喜欢它这样的鸣叫,还把它捉来加以凌辱,剪断了它们的鞘翅,折断了它们的触角,卑夷地抛在地上,以舒他们心中的怨愤。我爱着童年的蝉,爱它在午后尽情的唱诵。有时梦中睡在浓荫下的草地上,身旁长着不知名的野花,树上响着蝉的歌唱,童年就永远不会跑开了................
乡村端午忆--------“梦露” 从小就喜欢过节,因为可以无数次“幻想”不可预知的“惊喜”。 每到夏季,当家乡漫山遍野的槐花飘落不久,就迎来了端午节。那时,令我无限满足的是,既可以分享香甜的粽子还能分享无忧的快乐.... 因了端午“走百病”的习俗,在我的老家是要登山走百病的,于此,多年以后,我仍能感受到那时对我扑面而来的欣喜感觉。记忆中那年俺大概十一岁,天儿未亮,就被大人们从睡梦中叫醒,急急忙忙穿好衣服,叫上先天晚上约好的伙伴儿,带着用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惬意心情就跑了出去,把大人们远远抛在后面。这时,大人们是不会限制小孩的行动的,当然去的大人们尽是些大妈、大婶们,至于父辈男丁们起早是要下地做农活的,唯一在家的就是裹了小脚的奶奶们,只能在家做饭等我们回来。 不想太多的孩子们,撒了欢儿的疯跑,还偏找那连羊肠小道都没有的山坡走,目的是能在树荫庇护的草丛中找到更多的“艾子”,据大人们说如果谁找到的“艾子”多,这一年就不会被疾病困扰,所以我们几乎是“披荆斩棘”的向山顶行进,还得在湿漉漉的青草中寻找去病“水艾”啊,青草的香味儿在夜色笼罩的空气中呼吸进我们的身体,似乎更激发了我们的劲头儿。 当我们还在半山腰时,听到了山顶传来的欢呼和叫喊,唉,我们又落在邻村小崽们的后面了,没能第一个登上山顶,心里不由得怪起大人叫醒得太晚,那就多找些“艾子”来弥补吧。行走、寻找、寻找,直到听到右面山坡的大人们的说话声,才意识到要快速登顶,才可能在太阳露脸之前赶回家。于是,俩只手里攥着好不容易摸黑找到的“艾子”向山顶急行,终于也能在山顶欢呼的时候,不知道心里有多兴奋,如今想起那种无名的欢喜也许是一生中最最单纯的。望着东方微白的天空,被大人们叫着下山,仍然是一路小跑,到了山下还常常的舒了口气,有种终达目的之后的畅快,低头一看,裤脚和小鞋都被露水打湿了,也不曾觉得,哎,管它呢,赶紧回家。 一进门,奶奶们便把我们带回的“去病吉祥物--艾子”挂在门斗上,这预示着全家人一年中都会健康无病。然后,我们就在还未过劲儿的兴奋中等父辈们干活回来吃饭。 我们盼着,想着,因为还有更好的事呢!要是端午赶在不用上学的星期天,那是更美呢!我们就可以在家看着妈妈、婶婶们围在一起包粽子了,稍大一点的女孩还可以在大人的指导下包那么一两个,虽然不如他们包得好,但还是很过瘾的。小点的孩子围在那儿看够了,就跑出去玩了,却总是忘不了回来看看,包完了吗?煮熟了吗?呀,谁叫那时的我们都是馋丫头、馋小子呢?唉!那包粽子的场面和气氛已是多年不见了哎! 不知为啥,今天忽然想起了这些,呵呵,兴许是又将端午了吧。在渐去渐远的成长途中,我们总是在天地间行走,当心中的某个角落再次与记忆不期而遇,才知道童年是如此迷人。山岗上,晶莹透亮的露珠依依映照出我们曾经留下的影子,清新空灵的端午清晨埋藏了太久的爱恋。曾有吧友,拿俺这个ID和明星梦露同义,叫俺说啥好呢,人的想象力,是掩都掩不住的哦。相信这样的想象也是需要时间去酿成的,像每一种经过了时光的事物一样,广袤而人慈,才好。 俺喜欢纯真又美好的东西,比如晨露,经过了种种复杂的单纯最难能可贵,能够看透一切却也微笑不言地包容了一切。也相信自古和当下,没有谁可以唯美终极。只是在某个时刻,想起童年那个踏着晨露的我,想起沉睡已久的往事,既温柔,又惆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