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莲路1号 碧莲路1号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31 关注贴吧数: 0
转---浅论公办学校为什么学不成杨思、杜郎口。。。 全国上下都在学杨思、杜郎口,但是学好的、学成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有些领导会这样说:公办学校的事太多,不能静下心来搞教育;公办学校的学生不住校,不是全封闭学校;公办学校的校长没人事权,咋不了哪个老师;或者说公办学校的学生素质太差,又不能打骂学生,更不能开除学生,条条框框太多。总之一句话,公办学校机制不灵活,自主权不够,无权无钱。但是我认为,这根本不是搞不成教改的理由,因为:虽然公办学校公事多,但学校总是有很多部门去应付处理,根本构不成对教育的威胁;如果说公办学校不是全封闭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实践,只要深深理解教育的实质和本质,这与学生住不住校无关;如果说公办学校的校长没人事权,这就更不对了,老师们的名誉、升迁、晋级甚至上交到教育局,这都是每一个校长很轻松就能做到的事;如果说公办学校不能随意开除学生,但教育不是为了开除学生,而是为了教育学生。因此,以上这几条都不能成为学不成杨思、杜郎口的理由。 那么都低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我们的公办学校没有一个“思想”也就是没有一个“主义”,教师们心灵没有一个归宿感,不知道教育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我们在为谁而战?这主要是学校领导的内圣功夫不够、心性修炼不足,个人修为不到,根本就不懂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不能用一个“主义”、一面“旗帜”来统领老师们的思想意识,将老师们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囊括包容于一个伟大的主义中去,不能领导学校、教师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二、不能从哲学高度去整体把握学校的发展状况。 虽然大多数领导都是大学毕业,对自然辩证法都略知一二,但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和教学管理中却表现出罕见的“低能儿”,它们不能从哲学的高度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去预见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却运用低级的政治手腕冒充高级的政治大道,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动不动就“从大局出发”、“纵观全局”、“高瞻远瞩”。把别人都看作“个人角度”、“境界狭隘”、“眼光短浅”。好像自己是救世主一样。 例如: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年老的、传统的事物必然是保守的、循规蹈矩的、甚至是反动的;那些新生的、年轻的事物同样也必然是革命的、充满活力的甚至是急进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发展必然、是生物进化的需要、是人类繁衍兴旺的选择。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到了领导那儿就不同了,他们表面上要施行教育改革,而实质上就是让老师们好好干、好好教学,所涉及到的领导方面的问题,是只字不提;改革,就是改老师,而不是改领导。一句话,你只能乖乖的干,绝不能对领导阶层有任何的不满和想法。你所发现的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甚至就已经很有成效了,他们也要死死压住,怕你个人能力太大,锋芒盖过领导。因此,自古以来都是“宁用庸才,不用英才。”尤其当你不听领导的意见而独辟蹊径时却偏偏又获得了成功,这才是最危险的。
心灵育人 物理人生--——记省特级教师、焦作一中教师赵永杰 赵永杰,焦作一中物理教师,中共党员。他从教26年来,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先后荣获市级“优秀教师”、省级物理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市十佳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勤奋、亲切、严谨、乐于助人,这是赵永杰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从初站讲台到如今,26年的时间里,赵永杰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从未因私请假误课,他的教学思路敏捷、功底深厚、教法灵活,科研水准较高,善于实践,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教师。 教学工作是很辛苦的,但在赵老师眼里,这种辛苦却充满着阳光和幸福。每年他所教毕业班物理的高考成绩,总是名列学校榜首,统考合格率达98%以上,优秀率在80%以上。近些年他教过的物理尖子生多数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焦作市高中组的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他培养的学生先后有100多人获奖。“每当看到学生满意的笑容,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时,心中只有满足,而没有辛苦。”赵老师说。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赵老师潜心研究教学方法,1997年,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探究教学法”、“物理兴趣教学法”和“物理逻辑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比教育部在2007年提出的“探究教学法”提前了整整十年。 “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这是赵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话。他的学生王刚(化名)物理成绩一直不理想,赵老师一边鼓励他,一边采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给他补课,引发了他对物理的兴趣,最终他考上了重点大学,目前是中科院物理学的博士后。“赵老师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很多物理后进生被他逐个‘点石成金’。”一位年轻物理老师这样评价他。据了解,在赵老师的学生中,还有很多学生对物理没有兴趣,但最终被培养成了物理尖子生。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工作20多年来,赵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严师,挚友,这是赵老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后进生,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用一颗朴实的爱心去爱每一位学生。”这是赵老师当选优秀班主任的秘诀,“赵老师是值得信赖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这是许多学生对他的评价。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赵老师一丝不苟的教学中,在他对工作、对学生热情中,潜移默化,学会了怎么做人、怎么对待工作。 “人生是平凡的,但人格不能平庸。”这是赵老师26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默默实践着的人生准则。面对成绩,赵老师非常淡然,他说:“我是一个老师,教书育人是我的责任,三尺讲台虽小,可要做的事却很多,把这些事情努力做好,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
目标定位清晰 持续发展有力--访焦作一中校长张克合 教育界有句名言:“校长的个性决定学校的品位。”作为我市教育的一面旗帜,焦作一中在新的形势下,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校园管理等方面都独树一帜,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作为这样一所学校的校长,如何引领学校立足教育前沿,让学校名师辈出、人才辈出、佳名远播?对此,记者日前采访了焦作一中校长张克合,探听他的教育理念、治校方略。 “对每个学生成长负责,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基。这是我们所理解的教育精神。”张克合认为,一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决定着办学水平的高低。作为一所老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焦作一中长期遵循的办学方针。该校始终秉承“突出特色,主攻质量,以人为本,追求卓越,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把一中办成“重点大学的摇篮,高中教育的旗帜”的目标,使学校的未来发展有了清晰的目标定位,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焦作一中的发展壮大靠的是什么?张克合说,是市委市政府、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对学校的长期关注和支持,是焦作一中全体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是全体学子的努力拼搏,成就了今天勇争一流、追求卓越的焦作一中。 名校源于名师,名师成就名校。说起焦作一中优秀的教师团队,张克合如数家珍,他们中有省市级名师,有国家级骨干教师,有焦作市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有焦作市功勋教师、优秀教师……“这支教师队伍能征善战且勇于进取,团结合作且敢于创新,技艺精湛且结构合理,这是过去成功的保证,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动力。”张克合评价。 说起这支优秀教师团队的发展与成长,与该校对教研组建设的重视密不可分。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该校以科研促教学,注重学科建设,实行校领导、中层干部联系教研组和年级组制度,加强集体备课力度,推行青年教师跟踪培养计划,完善教研组教师培养制度,强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开设教师论坛等。 谈起教研组建设,张克合语重心长地谈到,教研组就应该学习风气良好,学术氛围浓厚,教研活动专业,风清气正、业绩突出;教研组应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使本学科成为全市全省强势学科,在高考中贡献率高的学科,真正实现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名,让学校成功。正是这样的理念,焦作一中各学科教研组快速成长,为教育教学成绩的不断提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年来,焦作一中以高素质、高品质、高质量的“三高”为办学特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办宏志班、行知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设学科竞赛班,组建舞蹈、美术、礼仪等学生社团,创建广播站、校刊编辑部、文学社等,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开展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一点也没有影响学生的成绩,反而让学校的办学质量上了一个台阶。”张克合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素质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了校园生活,还为学生开辟了多条升学通道。近年来,该校高考上线率连年居焦作市第一,不断涌现文理科状元,近四年本科升学率均在70%以上,居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前列。在2010年高考中,全市文科前10名,该校就占了4人,其中应届毕业生付新宇以616分的综合成绩荣获焦作地区(含六县市)文科第一名,5名学生同时被北京大学录取。 “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让一般的学生变得优秀,让潜能有待开发的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这是焦作一中每一个教职员工的目标。正是为了这个目标,一中人将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不断铸造新的办学业绩,铸就新的辉煌。”张克合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