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清词 左清词
关注数: 75 粉丝数: 475 发帖数: 31,079 关注贴吧数: 54
魏无忌:把豪情壮志,都空付与柔乡避 1 一部《史记》,写尽千年间的沧海桑田。 而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两篇文,一篇是《赵世家》,另一篇就是《魏公子列传》。 战国四公子,其他三位的列传,司马迁都直呼封号——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唯有魏信陵君无忌的列传,他用了“魏公子”一词,也许在太史公的心里,魏无忌是那个时代,一位真正的公子。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他是战国雄主魏文侯的子孙,魏昭王的小儿子。他的哥哥安釐王是整个魏国最有权势的人。在魏安釐王即位之后,便将他封为信陵君。 这样的家族背景,这样的天生富贵,从常理上来说,足以使得魏无忌傲气自负。然而,让所有人意外的是,那些个富贵公子病,在魏无忌的身上却遍寻不见。 史书上记载他为人,仁厚且礼贤下士,从不会以富贵而怠慢了门客。“士为知己者死”,四面八方的贤士争相归于其门下,一时间,食客竟达三千人。那个时候,魏国虽已在衰弱期,诸侯们却因为公子贤德,多门客,因此十几年不敢出兵谋魏。 这样的声势固然震慑了诸侯,却也引来了亲兄长的猜忌。 有一天,公子与魏王正在下棋,忽报北境有敌情,赵国军队正入侵边境,魏王一听,立刻停止下棋,想要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这时,公子劝魏王,说这只是赵王在打猎而已。于是,二人重新下起了棋,但是魏王仍然心有余悸,注意力并不在棋上。 过了一会儿,果然从北境传来奏报,说赵王是在打猎,并不是入侵。魏王见居然被弟弟说准了,大吃一惊并问他原因,公子回复说是因为自己有门客,能够探知赵王的细微事。 亲弟弟如此贤能,魏王却如坐针毡,王权之下,难容亲情,从这以后,猜忌在两兄弟之间悄悄地蔓延,魏王不再将国政委任于公子。 2 其实,魏安釐王的担心是多余的。 因为,魏无忌注定做不了一代雄主。他不是赵襄子,他没有狠断的手腕。赵襄子为了赵国的利益,可以无视亲姐姐的眼泪,杀死姐夫,夺取代地;魏无忌却会不顾一切,救姐姐姐夫于危难。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国以举国之力赢得了惨烈的长平之战,之后又进兵赵都邯郸,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正是魏无忌的姐姐,好几次修书魏国,请求支援。一开始,魏王也答应派将军晋鄙,率兵十万以救赵,而秦国却不给赵国这机会,秦王威胁魏王,谁敢救赵,打完赵国就接着打他。 魏安釐王害怕了,亲姐妹固然重要,却重要不过他的江山。于是,在他的授意下,晋鄙按兵不动,保持观望。 平原君见事情不对劲,转而求助于魏无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魏无忌不负所托,数次向魏王据理力争,但是,均宣告失败。此时,情势危急,魏无忌眼见不能说服魏王出兵,便决定孤注一掷,请出府上食客,准备和众门客一起去对抗秦军,与赵国共存亡。 秦军凶悍,岂是魏无忌与一众门客所能面对的?然而,公子高义,虽然成不了一代枭雄,却为亲姐,甘愿同死。如果他没有生在王室,或许会成为行走山海的江湖客,正如他的名字,“魏无忌”,极具侠客之风。 所幸,在他临行之前,见到了一个人,那便是当初公子待之甚恭的隐士侯嬴。侯嬴是个聪明人,他劝服了魏无忌不要去以卵击石,并且出了一个主意——盗兵符! 听起来很悬,却是可行的,因为一个女人的存在。 3 她叫如姬,是魏安釐王最宠爱的女人。 魏国的兵符通常在魏王的寝宫内,而如姬作为宠妃,能够自由出入。侯嬴出的主意便是让魏无忌去求如姬,到寝宫内盗取兵符。 如此冒险丢命的事情,如姬却一口答应了下来,不为别的,只为报恩。 如姬的父亲早年被人所杀,她恳求魏王和其他贵臣,为其报父仇,却都没办到。最后找到了魏无忌,哭着哀求,魏无忌便动用门客,找到了如姬的仇人,并将其头斩了下来送给她。如姬感念公子大恩,一直想着报答,便是牺牲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 而今终于有了机会,如姬知道,此事必然会被魏王发现,到时候她的下场,非死即弃。但是,她却毫不顾忌,果然盗得兵符交于魏无忌。 史料中所记载的这段美人报恩的故事,在现代很多吃瓜群众看来,是令人津津乐道的,于是开始自动脑补,有说他们相爱的,有说他们有奸情的,可在我看来,或许如姬对帮她报了杀父之仇的魏无忌,心里有仰慕之意,却不见得真有私情。因为,从两人所行可以看出,都是光明磊落的性情中人,都有一副救人于危难的侠义心肠。 史书上最后没有交代如姬的结局,我们以魏王的立场来想,自己的女人帮助自己的兄弟偷盗兵符,和背叛无二,而魏无忌已将在外,只剩下如姬一人,来面对魏王的怒火。所以无法侥幸,她能活下来。 4 魏无忌盗得兵符,杀晋鄙,夺军权,并下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归;兄弟二人都在军中的,兄归;家中独子在军中的,直接回家。如此剩下八万人,浩浩荡荡起兵攻秦,于是秦军退去,邯郸就此解围。 魏无忌保存了赵国,威名更加显赫,但他也自知犯下了大错,回去必定为魏王所不容,于是便干脆留在了赵国,一去不归达十年。 这时秦国见公子在赵国,便趁机谋划袭击魏国,魏安釐王很担心,便派使者去赵国请公子归国,起初魏无忌坚决不见,直到毛公、薛公去见他,说公子之所以被赵国所看重,名闻诸侯,是因为魏国。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有难而公子不救,倘若秦军攻破大梁,辱及先王宗庙,公子又有何面目见天下人呢? 一语未了,惊醒梦中人。魏无忌急忙离开赵国,回国救难。等到了魏国,见到魏王,兄弟二人相对哭泣,毕竟十年了,再多的恨,也渐渐变淡,魏王亲自将上将军印授予魏无忌,其他各国听闻魏无忌归国,都纷纷派兵来救援魏国,于是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抗击强秦。 魏无忌并非名将,也非军事天才,乐毅能够率领五国攻齐,是因为他的军事才干;而魏无忌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贤德和威信。这一仗,五国联军势如破竹,在河外击退秦军,直追到函谷关。 至此,魏公子无忌威振天下,他的人生就此达到顶点,而与此同时,历史上那个熟悉的桥段也就要上演了,那便是离间计。 这样的手段,虽然为人所不齿却屡屡奏效,它毁了李牧、毁了乐毅,如今又轮到了信陵君魏无忌。 5 秦国慌了,花重金买通晋鄙的门客,让他们在魏王前进谗言,说诸侯们只知魏公子,不知有魏王,公子欲南面称王,诸侯们准备共同推举他。 这样的谎言,也许一开始魏王是不信的,然而“三人成虎”,谎言说多了,假的也成真的了。果然不出其所料,魏王又一次猜忌了魏无忌,派人取代了他上将军的职位。 魏无忌心里明白,他再度被谗言所害,于是称病不朝,竟把一生的雄心壮志全部放下,通宵饮酒,亲近美色,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富贵公子模样。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我是公子粉,却不是魏粉,因为心底始终认为,是魏国负了公子。 他没有和屈原一样,刚烈般地自我了断。虽然,有着同样的决绝,但却选择了更为残忍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将自己的报国热情、威震天下的名声和健康,慢慢磨去。 当年大梁朝堂的贵公子,意气风发的五国统帅,竟以这样的结局落下帷幕,一声叹息。 从此,世间再无魏公子,只剩下那本《魏公子兵法》,在两千多年的史册中,熠熠生辉。
从秦朝到清朝:那些亡国之君生命中最后的时光(1) 秦王子婴 霸上这个地方,当年的秦王子婴是一路素车白马,缓缓走过来的。那一日,离他当上秦王,仅仅过去四十六天,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比他叔叔胡亥要短得多,更何况,胡亥是皇帝,而他,仅仅是一个王。说起来,这还得怪赵高,之前赵高将胡亥扶上皇位,却无力融合六国,以致于异兵四起,赵高心生恐惧,唯恐殃及自身,于是,便与自己的女婿、弟弟合谋杀死了秦二世胡亥,可笑的是,当初酷杀自己兄弟姐妹的秦二世,如今死到临头却没了王者气度,一昧地低声下气乞求—— 我只愿得一郡为王,如何? 不可。 那就做一个万户侯吧? 也不行 我愿意同妻儿一起只做个老百姓,这样总行了吧? 还是不行。 胡亥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是活不成了。于是,自杀而亡。 二世既死,赵高便谋立二世哥哥的儿子公子婴,并且认为当时六国已经纷纷复国,秦帝国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不应再称为皇帝了,只能像以前一样恢复王号。就这样,年轻的公子婴接过了这样一个烂摊子——内外交困的秦王朝,自己还被剥夺了皇帝的尊号,降为王。 虽然赵高只打算立一个傀儡,但秦王子婴仿佛并不愿意仅仅做一个傀儡,之后不久,便在斋宫刺杀了赵高,灭其三族。 至此,搅乱秦帝国的两人,胡亥与赵高俱死,但可惜太晚了,刘邦军队的马蹄声,如催命的音符,已经近在咫尺。子婴心知秦王朝积怨已久,大势已去,他是个聪明人,因此当刘邦招降子婴的时候,他便身穿丧服,捧着天子玺符,看向刘邦——这位未来大一统皇朝的开创者,当然,这一点子婴不会预知到,他此刻关心的是刘邦会怎么处置他。 有人建议杀掉秦王,而刘邦认为秦王已经投降,再杀了他不吉利,于是子婴幸运地逃过一劫。然而,谁都没想到,幸运的时效性竟然如此短暂,没过几日,西楚霸王项羽便领兵屠了咸阳,并杀死了已经投降的子婴。 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却承载了六国数十年的怒火,似乎命运选中子婴当上秦王的唯一宿命,就是杀死赵高,并让六国完成最后的复仇。 至此,秦朝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无限风光,最后也只不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不久,汉朝建立,一个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皇朝就此拉开序幕。
重新解读宋襄公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一首《商颂-玄鸟》,将我们拉回到三千多年前的时空,在那个曾被质疑不存在的年代,有首领成汤开启殷商六百年天下,有商王武丁修政行德,浩浩荡荡历经数百年,直到帝辛的一把火烧掉了先祖的基业,殷商灭亡,成周崛起。 那个时候,礼未崩、乐未坏,周朝的掌权者尚不像后世君主,非要让前朝君王死于非命,他们给了殷商后裔一条生路。周成王命微子启承继殷祀,建立宋国。中原还是那片中原,可征伐四方的君主却另换了他人,从此,殷商遗民的老老少少在周天子的统治下,代代相传。 历史的年轮不断向前演变,终于,周天子的话也弱得像洛阳的风,再也不好使了。中原出现了第一个真正的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相信,那时候的齐桓公一定是各国国君心里艳羡的对象,这里面,是不是也包括宋国,那个爵位最高的殷商后嗣之国? 宋桓公三十一年的那个春天,父亲去世,太子兹甫继承君位,宋襄公开始登上春秋乱世的舞台。 还未来得及将父亲下葬,齐桓公的葵丘之盟就开始了,宋襄公怀揣着复兴殷商的梦想,兴冲冲赶去赴会。应该说,这次会盟的规模是盛大的,它给初登大位的宋襄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有那么一瞬,他将如日中天的齐桓公自动脑补成自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这样威风八面。 说干就干,他很快就让这种幻想变成了现实。宋襄公八年,齐桓公去世,四年之后,他就等到了这个机会。抛开之前的小国会盟不谈,这一次的鹿上之盟主要成员,分别是齐国、楚国、宋国,阵容虽然比不上“葵丘之盟”,但宋襄公也自认为,算是开了个好头,虽然现实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向楚国当时的君主楚成王请求,让依附于楚国的那些小国,奉自己为盟主,这本是个不太妥当的要求,可没想到楚成王居然答应了,宋襄公表示欣慰,他觉得自己对殷商先祖们,总算是有个交代了。 然而,楚成王并不是个赤诚君子,他继承了他爷爷的无赖特质,表面上应允,暗地里却谋划着攻宋。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是没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他的庶兄公子目夷就向其进谏:“小国争盟,祸也。” 但是,一心要为宋国挣得贵族体面的宋襄公,并未听进去。 秋天,诸侯们又在孟地和宋襄公会见,在这次会盟里,楚成王俘虏了宋襄公,继而伐宋。冬天,又在毫地释放了他。 如此折腾,宋襄公岂能咽下这口气,他想向楚国报复,却因为国力不够,转而攻向亲楚的郑国。宋郑一开战,楚国立即出兵讨伐宋国以救郑。宋襄公没有退缩,他打算直接和楚成王一战。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大司马固的劝阻,他说了一句让所有殷商余民包括宋襄公都心酸的话: “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聪明的大司马固看出了宋襄公的执着,只是斗转星移,天命早已不再护佑殷商王族,“复兴”二字,又从何谈起? 宋襄公明知如此,却不肯放弃,也许身为继承人的他,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无奈。他仍然决定,面对强敌,背水一战。 这就是春秋史上的“宋楚泓之战”。 冬季十一月,宋襄公与楚人对峙于泓水边。这边的宋军已经排列整齐,而楚军却还未全部渡过河。因为敌众我寡,所以大司马就提议趁楚军人数不齐的时候,击败他们。“兵者,诡道也”,大司马的建议灵活机动,本来是极好的,但是被宋襄公断然否定。这次机会,就白白浪费了。紧接着,楚军虽全部过了河,但阵势还未列好,大司马再次进言趁势攻打他们,仍然被宋襄公拒绝了。 那么,他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出手呢?最终,等到楚军全部过了河,完全摆开了作战阵势后才进攻,然而,这个时候军力悬殊的两国,胜败就已注定。 宋军被打得大败,连宋襄公的大腿都受了伤。不可否认,这次的失败,宋襄公要负主要责任,面对国人的埋怨,他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君子不乘人之危,寡人虽然是殷商王族的后裔,也绝对不会攻击尚未摆开阵势的敌人。” 原来,事情的根源,还是在于宋襄公根深蒂固的贵族精神,或许面对强敌,他并不是单纯的仁义,而只是想尊重规则,说白了,也就是为殷商保留最后一点尊严和骄傲。但是,世界早已变了模样,宋襄公也不是治国天才,他在为政举措上的过于用力,反而导致了最终的败局。 十四年夏,宋襄公因泓之战落下的伤病恶化,霸业未成而遗憾离世。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