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缡 季缡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6,714 关注贴吧数: 1
【原创】感谢,从过去到现在——献给盛唐的文 很高兴看到咱们盛唐的兴盛,很高兴看到这个大家庭因你们的努力而前进。先说一声感谢!我是3月底来到这里的,是来的第一批人。太后是4月中旬来的。当时盛唐冷冷清清的,才来不久的人难以想象。现在咱们的盛唐已经很多页了,但是在当时,我们是多么艰难的期盼着也许明天能翻一页,再翻一页……相信大家有目共睹,各位功劳我就不再赘述。像咱们这如此严格的体制能走到现在,着实不易。我更相信除了宫廷游戏的刺激外,还有一些能让大家停住脚步的东西。我们撑过了多少个日子,终于走到了柳暗花明的今天,一点一滴的努力,都看到了回报。很多以前的“老”人们都不常来了,其实当我面对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埋怨和不满,相反,我发自内心的感到愧疚,感到盛唐对不住他们。他们曾经为盛唐做出了贡献,不管功劳是大是小,盛唐都曾因他们的努力而进步。可是他们走过了那么多辛苦的日子却没能享受到盛唐现在的辉煌,我深感遗憾和愧疚。如果能够留住他们该是多么好,如果他们能够享受到盛唐的现在该是多么好!现在盛唐发展了,陛下,我,太后等也因各种原因不能再常来。盛唐的今后,更要靠各位的努力了。我们都很放不下这里,放不下大家。宫廷做大了,辉煌了,事情也就会更多,更复杂。相比以前小小的宫廷,盛唐现在也会多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当初的感觉,总是会变。物是人非,甚至连物也不在了。但我仍然希望并感谢大家的努力,尽力,拜托大家多操一份心,因为这是我们的盛唐,这里一直都会是我们的盛唐。我,太后,长公主等人都是从卑微的职位做到现在的,和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之所以有了今天的小小成就,不光是因为我们出过力,更是因为我们尽了心。我们把盛唐当作了家,这里的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这里的每样东西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如果诸位也能从情感出发真正爱上这里,那我相信诸位都能有所成就。不光是地位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当爱与责任并存,一切都会大有不同。这里虽然是虚拟世界,但我们都早已寄托了自己真实的情感。有条件多上上线,没条件的就把握住每次上线机会,多来这里看看。不求时间的多少,但求每一份每一秒都在为盛唐做事,为盛唐尽心,这就够了。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感谢,每个人的功劳,盛唐会记住,而我,这个现实存在的人,也会记住。有这样一个地方,曾让我把爱给了它。 ——季缡
转一篇文章:我幸福,我是汉家儿女 在意识到自己是汉家儿女的一刻,泪流满面,心潮澎湃…… 这二十几年来,我一直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汉族人。在填下民族的一栏时,我并没有什么感觉。对于汉族,对于我来说,不是一种民族,与世界上穿西服的人没什么两样,世界上所有穿西服的人都是一样的。那是一种浮萍的感觉,随风而飘,找不到方向,而现在,我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感觉,我找到自己的根了,而且,他是如此优秀!尽管我与他之间有几百年的隔阂,但,我们之间终于又接上了! 我是汉族人,当我意识到这一概念时,我几乎要跪下来,我突然感觉到一种无比的荣幸。我的祖先,是多么智慧,多么美丽,多么勤劳,多么宽容,多么尊重,或许再多的多么也写不完。 我想到了三闾大夫在江边吟走时的风骨,那个消瘦的形象,是一种对国家的热爱,对民众的心痛,对邪恶的控诉,对正直的追求,他,是我的祖先! 我想到我们汉家的文化,多么优秀,对全世界都是一种财富,更是影响了周围的国家,直到现在,他们仍然没有做多少大的改动(特别是那个我最讨厌的国家),而汉家儿女,一直在继承、发扬和创新着。 我想到与我同姓的各种杰出人物,他们是我的祖先更是我的家人。我想到千年前那个江边的美丽身影,在人们的心中,她就是情人的化身。 我们的民族服饰,飘逸大方,气度不凡。我们的礼节,尊重自然,尊重外来事物。 自然,我不想否认也有一些丑陋的人,丑陋的事的出现在历史上,我民族的性格中也有丑陋一面,我承认。 我意识到自己是汉族,并没有大汉族主义,种族之间是平等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每个民族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家都值得自豪! 我的恋人很奇怪,甚至不相信我会为了这个哭,我想,很多很多的汉族人其实就是像我以前这样的状态,分不清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区别,我们汉族的族群概念,现在,是非常低的。 我觉得自己对祖先实在是太不了解了,成语一知半解,诗词没几句,汉服一件也没有……很愧疚 我相信汉服带给人的绝不仅仅是美丽,当人们意识到古装在一定程度上是汉服的时候,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相信很多人都会自豪自己是那么优秀的一个民族的后代。因为,我就是这样的。 再看天涯在小楼《一个人的祭礼》,那也正是我想说的。看着一群纷繁清装、西式服装中纯白身影,心里充满感动。 2005年8月20日星期六
【转帖】三国十大“影响力”叛变 第十名,陈登.陈登在三国演义里不是什么大人物,文不能经略,武不能降众,却偏偏聪明而又痛快地涮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一把,直接损害了他的战斗力,为曹操最后能够平定吕布可以说提供了坚实的砝码; 第九名,严颜.这名老将堪称益州集团的骨干精英之一,牢牢地把守着从荆州入益州的关口,一把老而弥坚的硬骨头最后却成全了张翼德的大义,更严重的是,他江湖面子大,一干儿直接拉拢沿路关卡跟风似投降,加速了益州势力的快速瓦解; 第八名,马超.马超生来就是个独当大任的人物,他虽然兵败于曹操,但绝不甘心寄人篱下,何况是那个区区的张鲁,于是借取益州之机,想独自坐大,当然最后臣服于"仁德"的刘皇叔,可他这一降,不仅直接助刘备拿下成都,更使张鲁两面受敌,不得不向曹操投降,整个益州至汉中一带,局势就此明朗; 第七名,姜维.姜维的投降虽然简简单单的只是一个将军的投降,但其深远意义在于蜀汉的基业在诸葛武侯百年之后仍得以传承,无论这个过渡最后是否完美.不可否认,姜维在孔明过世之后,的确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堪当重任.但是,主子昏庸,再加上曹魏实力太强,最后也的确是时运不济,否则,三国后期的混沌局面,只怕还将继续下去; 第六名,孟达.孟达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不应该忽视的人物,从刘备对他的任用看来,此人应该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主将,只是害怕刘皇叔治他不救关公之罪,故投降曹魏.他一投降不打紧,不仅使蜀汉全面失去荆州控制权,还将汉中直接暴露在两面受敌的局面下,进取中原变得遥不可及; 第五名,孟获.孟获的投降过程实在是好事多磨,少数民族的人不像汉人那么讲脸面,你放他,他还来,也不认为多丢脸,失败了再来嘛!直接上演了七擒七纵的好戏.不过他的投降对蜀汉意义重大,诸葛亮得以调动起举国之众再图中原; 第四名,糜芳,傅士仁.这两个人,实在不是什么大人物,可他们的投降直接上演了三国演义中最悲壮的故事,关公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而在战略上的影响尤其深远,蜀汉永远地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权,而随后连带发生的夷陵之战,更是导致了蜀汉的溃败! 第三名,许攸.官渡之战直接树立起曹操中原霸主的地位,这中间,许攸功不可没.其实事态的走向起初一直都是偏向于袁绍,可是袁绍这人,像犯了神经质似的连续低级失误,而许攸的倒戈更是雪上加霜,曹魏就此确立三国中的优势地位; 第二名,吕布.吕布的能力有目共睹,不过这人的品德实在是不敢恭维,先是杀了丁原投董卓,为了个女人,他又宰了董卓,有好处就忘了袁术,生命攸关,送女儿给袁术,希望有援兵来救,最后被俘还指望能在曹操手下混个好差事,曹操倒是爱才,但刘备一句话,让他明白吕布是个定时炸弹.不过吕布宰掉董卓倒的确是立下大功,指望十八路诸侯那点效率?算了吧! 第一名,司马昭.什么都不说了,他一叛,朝代都改名了,比什么都来得干脆,当之无愧啊!
【转贴】三国演义之大话西游版(引用周星驰经典对白)搞笑 曹操 曾经有一个神医华佗站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犯病后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头疼的事莫过如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来,我会对那个神医说三个字救命啊,如果一定要为我的命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500年。 刘备 曾经有一个大将陆逊站在我的面前,我没有重视,直到火烧连营后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来,我会对老天爷说三个字下雨啊,如果一定要为这场雨加上一个范围,我希望是700里。 孙权 曾经有一个大耳刘备站在我的面前,我没有杀他,直到拐跑老妹后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丢人的事莫过如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来,我会对周公谨说三个字抓刘备,如果一定要为抓刘备加上一个目的,我希望是换荆州。 关羽 曾经有一个白衣吕蒙站在我的面前,我没有防备,直到丢了荆州后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如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来,我会对傅世仁说三个字放狼烟,如果一定要为狼烟加上一个高度,我希望是到月球。 张飞 曾经有一对范、张二贼站在我的面前,我睡着了,直到丢了脑袋后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窝囊的事莫过如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来,我会对我自己说三个字不打鼾,如果一定要为不打鼾定上一个时间,我希望是一晚上。 赵云 曾经有一刘阿斗放在我的面前,我救了他,直到阿斗长大后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无奈的事莫过如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来,我会对我自己说三个字杀了他,如果一定要为刘玄德给上一个解释,我希望是闷死的。 诸葛亮 曾经有一个马谡站在我的面前,我用了他,直到失了街亭后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失误的事莫过如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来,我会对我自己说三个字不用他,如果一定要为守街亭换一个人,我希望是王平 司马毅 曾经有一个城池立在我的面前,我没冲进去,直到得知是空城后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后悔的事莫过如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来,我会对司马昭说三个字冲进去,如果一定要给司马昭带些兵马,我希望是5000人 作者: 吾将醉兮发狂吟 2006-5-14 16:46   回复此发言 --------------------------------------------------------------------------------
【转贴】演义周瑜与诸葛亮之美 小弟今天乱侃一翻,纯属个人一点意见,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下面进入正题,为什么要提起周瑜,因为与其说我喜欢看三国的故事,倒不如说我更喜欢看三国的周瑜,三国志中,周瑜的形象是完美的,这里我也不想多提,主要想谈谈三国演义中性格复杂化了的周瑜。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周瑜容颜出众,姿质风流,文武韬略,且精通曲艺。在烽火连延,战事不断的乱世之中更显他出众的才情。他自小就志趣高远,重义轻财,广交名流。后助孙策平定江东,既为谋士又为武将史不多见。更有孙郎、周郎分娶国色,大小二乔,传为千古佳话。赤壁一役,更是名震天下。却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撒手尘寰。正是这样有如昙花一现般凄美的一生,千载之后让人犹感潸然。如此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却有一个一生都挥不去的死敌,有人认为是曹操,其实是诸葛亮。那么我就试着比较一下二者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谁更完美。 一、出场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但最主要的人物就一个(个人理解),他就是诸葛亮!作者对他倾注了强烈的爱和崇敬,把他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对诸葛高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演染。且看文中开头引出“刘备”半生戎马,辗转反侧,虽得到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相佐,仍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反面人物“曹操”,在乱世中如鱼得水,“挟天子以令诸候”横扫中原,吕布、袁绍、袁术、刘表等数雄均被其所灭。孙策借袁术三千之兵,带领父辈时的一帮老臣,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周瑜”出场,不但为孙策推举了名士,还在其辅佐下,攻占横江,当利,攻秣陵,破笮融、薛礼,攻占湖孰、江乘,攻曲阿,破刘繇,攻皖城,娶小乔,攻寻阳,破刘勋,攻江夏,后回师平豫章、定庐陵。至此江东平定。魏国势力的强盛与吴国势力的逐渐形成。写到这只有刘备一事无成,书中又似乎预示着一位惊天地,泣鬼神“高人”到来。为了迎接这位主角的出场,作者不惜笔墨做了大量的铺垫,从敬爱的水镜先生对刘备吹嘘开始,到徐庶的强烈推荐,再到马徽的推荐,最后刘备的“三顾茅庐”,影影绰绰地虚写他非凡的才能,用气氛来烘托人物形象。书中为了诸葛亮的出场,更是极力渲染环境气氛,以加深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三顾茅庐”一节,作者描写前二次刘备去隆中都没遇见,而卧虎岗静谧秀丽的景色、踪迹不定的“逸人隐士”、吟诗唱句的歌声,以及刘备迫切求见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使气氛更加神秘,引起人们渴望一见“高人”的真面目。且书中还有一段,曹操问程昱:“徐庶之才,比君何如?”程昱答道:“十位于昱”。而徐庶又对刘备说,我跟诸葛亮比起来,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作者真煞费苦心,看不出还有三国哪个人物出场用如此大费周折的做铺垫描写。 二、雄才 赤壁之战的前夕,诸葛亮出使东吴,揭开了周瑜与诸葛亮对抗的序幕,也揭开了多种矛盾冲突的序幕。曹操进攻荆州,荆州蔡氏竟不战自降,使曹操百万大军压境,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降派”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在两派各自陈述“战”“降”的利弊中,孙权动摇于两者之间,既害怕曹操强大的兵力,不敢应战;又不愿向曹操称臣投降。书中孙权一再“沉吟不语”、“低头不语”,以及数次反覆,说明孙权此时的心理,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患得患失的性格。首先鬼才般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精彩之极,为与东吴联盟做足了功课。而孙权还是无法拿出主张,关键的时候,周瑜的高谈阔论让孙权释然。此时诸葛亮与周瑜各有压力,刘备集团根本无力对抗曹操,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只有诸葛亮成功劝说孙权与曹操对抗,那么刘备才可化险为夷,做收渔翁之利,即使孙权真的战败,刘备也可趁曹操对付孙权残余势力的时候,得以喘息,另觅良策或另寻他方安身。而孙权的处境就不怎么样了,在曹操军队如此强大的攻势下,要想取胜,几乎不可能,对东吴谋士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周瑜正是这种环境下,决心与曹操对抗!不但以寡敌众,另有刘备与其说是相助,不如说是只豺狼,坐山观虎斗。先来看赤壁之战中看公瑾之雄才。提出全面的四点战前分析: ⒈曹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如此一来,就为东吴抗曹提供了道理上的原因。 ⒉东吴“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他实际上应该想说明东吴有一班善于水战的将士,这为东吴抗曹提供了有利的主观条件。 ⒊曹操“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此时,曹操后方还有马超、韩遂蠢蠢欲动,这是东吴抗曹有利的客观条件。 ⒋曹操“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是周瑜最终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 以上四个条件,足以使以张昭为首的保守派无话可说,最重要的是使孙权决心抗曹。 其次对用计与用人十份讲究,举例大胆用黄盖的诈降和火攻,因为黄盖这位在东吴声望如此之高的武将有什么闪失,周瑜可是担当不起的,其次诈降之计是火攻之计的必要条件,也能使曹操对东吴的警惕性降低,但是若稍有差池,就可能使江东落入曹操之手。其实诈降之计的可行性还是比较高的。虽然黄盖是效力了江东三代的老臣,但是曹操认为东吴已经危在旦夕,有大将投降是一件小事,就如张郃、文聘一样。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