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tyzouzilong sxtyzouzilong
关注数: 111 粉丝数: 95 发帖数: 1,647 关注贴吧数: 14
人们在思索“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夏老再谈朱之文精神的中国现代文化内涵 朱之文精神的中国现代文化内涵 ——三谈朱之文现象 夏树人 席卷全国的朱之文热持续升温。 4月20日,朱之文参加央视星光大道录制,穿上演出服后,还主动帮助搬运沉重的钢琴。4月29日,山东电视台播出,他面对千万观众,向妻子诉衷肠:“我出了名但决不出轨!”4月30日,北京电视台《百姓秀场》,他回答主持人:“我这是义演,没有商演,不挣钱。”5月4日、7日,他在央视一套《我们有一套》和三套《欢乐英雄》连续亮相。他的歌声和举手投足,继续给广大粉丝带来感动和惊喜。 朱之文成功登上央视大舞台,标志着他开始进入中国主流文化。中央电视台的影响是巨大的,连续播放后,全国更多的男女老少被他吸引。朱之文震撼了中国大地。 朱之文热继续保持两个特点:一是广大群众热烈追捧,二是主流媒体大力扶持。老百姓为什么喜欢朱之文?我已作过简要分析。老百姓从内心感情出发,喜欢他的歌声,喜欢他的人品,喜欢他的精神,以他为榜样,把他当镜子,净化自己心灵。朱之文热,实际上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众性的寓教于乐社会现象。 主流媒体为什么对朱之文这样倾力扶持?有两个解释,一是因为群众喜欢,媒体顺应民意;二是媒体要扶持民间人才。这两个解释都合理。但短短一个多月,中央电视台竟一口气录制、约定了他六七个节目。如此力度空前地扶持一位农民业余演员,原因何在?其内在、深层的原因在于:朱之文精神本身具有丰富的中国现代文化内涵。 主流媒体播放一位业余演员的演唱,是需要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的。他们看问题更理性,从宏观出发,视角更广。让我们放开视野,看看中国历史和世界潮流。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唯一保持连续不断、五千年悠久的文明,中国GTP长期在世界遥遥领先。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研究,中国GDP在182丵0年占世界的比例为32.9%;在1895年以前近2 000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鸦丵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长期落后挨打。新中国成丵立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中国GDP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并且还在持续较快增长。随着中国现代经济的突飞猛进,一个与国力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高潮不可避免地就要到来。目前中国正处于价值体系重构时期,人们在思索“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积极努力建设中国现代文化。 1984年,我邀请钱伟长先生做主编,历时7年组织编辑出版了一套《现代化探索》丛书,其中也包括了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探索。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应从哪里吸取营养?许多学者认为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红色文化、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建设中国现代文化需要吸取哪些营养?有学者认为,需要吸取世界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普遍价值,包括和丵谐精神、公民责任精神、自丵由创新精神。其中,和丵谐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公民责任精神可由中国红色文化的为人民服务精神转化而成。 朱之文的歌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丵谐精神。朱之文唱的歌多为优秀传统歌曲,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家庭和和睦睦就好”,讲究的就是和睦、和丵谐。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国家,都是这理。在媒体不时披露吸毒歌星、赌球球员、染色馒头、落马贪官之际,朱之文热里静悄悄地浇灌出了一朵朵撒播爱心的小花。热心的粉丝主动帮助感恩的朱之文,在苍茫大地寻觅施恩不图报的北京老太太茔地;面对遥远的天国,朗诵起催人泪下的诗歌;考证老人送的琴是十二平均律的乐器,练歌必不可少。饮水思源,催人向善。 朱之文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以音乐而论,中国是个极重视音乐的国度,早在《尚书》中就有“同律度量衡”的记载,从《史记》开始,二十四史中有16部单辟了《律历志》或《乐书》,专门记述相关时代的律学成果。我国古代有一门千古绝学——律学,就是专门研究乐音体系中音高体制及其相互数理逻辑关系的交叉科学,2 000多年一直在世界领先。《乐》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也一直被列为必修课。16世纪,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和音乐家朱载堉(1536—1611),坚辞王位,献身科学,创制垂法,博施济众,首创了十二平均律。这是世界音乐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基础,是世界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场大革丵命,也是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对人类贡献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发明被传教士带到西方,产生了强烈反响,启发了欧洲十二平均律的产生和钢琴的诞生。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之祖”,“中国文艺复兴式的圣人”,被国际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可惜他的成果被明王朝束之高阁;清朝廷甚至将它视为异端而废除。他的成果在中国开花,却在西方结果,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憾事! 今年是朱载堉逝世400周年。他在全球率先开出的现代音乐报春之花,终于在当代中国农村平民身上结出了丰硕之果。朱之文精神,不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