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shoucheng bingshoucheng
关注数: 5 粉丝数: 3 发帖数: 247 关注贴吧数: 23
“传统医学”概念 “传统医学”概念(“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这组概念同样适用),从学科概念,学科特有的属性、逻辑,以及医学学科历时性的发展演变、共时性的不同医学类型的并存等而言,有诸多科学合理之处。首先,从医学学科的发展变迁而论,目前人类医学最大的发展与分化,其标志就是现代医学(即西医)作为一种新质医学的诞生。新质,表现在其具有和传统医学迥异的医学思维、医学逻辑、诊治疾病的手段和方法等,而这些往往在进行医学分类的时候,是首当其冲要去审视和观照的因素,属于进行医学分类的核心或结构要素,应成为医学学科分类的重要依据。其次,从当今医学格局及未来发展而论,人类现存的医学格局,无非是“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分化,同时,“传统”中有向“现代”学习靠拢的因素,“现代”中也有向经典和“传统”学习的地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泾渭分明,又彼此互为交织、互为借鉴、互为融合,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不同的群体,对待“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念、政策、举措以及具体到就医、用药的选择等,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客观而言,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作为人类医学学科中的两大体系,目前看确实有彼此不具有的长处和优势,有较强的互补性和不可取代性。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各自保持自身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各取所长、兼收并蓄的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应是当下医学的一大特征,也是未来医学的大势和方向。所以“传统医学”概念的确立和重要作用的发挥,不论是从医学学科的初衷和目的,还是从医学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以及在研究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传统医学”概念的立意也在于此。当然,“传统医学”概念的牢固确立并被充分运用,虽有一些难度,但其和相对应的“现代医学”概念,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关于医学定名定性的科学性、兼容性,故也预示着未来更宽泛的应用前景。
医学学科分类体系中的“传统医学”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特别是自现代医学诞生以来,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分化在近代之后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历来医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医学分科及其带来的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发展”[1-2]。当前对医学学科的分类,概分两种。一种是从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从实用角度对医学学科的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3]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4]。前者“医学学科”下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11个门类;后者“医药学科”下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7个大类。两者的分类大同小异,是从行政组织管理的角度,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应用需求,以目录或代码简表的形式,对医药学科进行的一级、二级、三级等学科分类,因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重要的指导和实用操作方面。另一种分类是从医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或理论学科,从发展演变、内在逻辑、内部组织关系等对医学学科的分类。此分类群众基础广泛,名目繁多,不甚统一,有必要进行一个梳理和分析。比如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古典医学、民族医学、中医、西医、现代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循证医学、整合医学、新医学以及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等。这些由概念众多而引起的人们认识上的困惑以及造成的问题,大到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中到医疗政策的制定,小到具体患者的诊治和个人对医学的认知,都是显而易见的[5]。 在上述医学相关的概念中,我们选择几个重要且具有对称性的概念——“中医和西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主流医学和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民族医学”进行比较分析。这些概念及称谓的不同,概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民族、医药政策等差异性,以及社会发展与医学实践中的约定俗成性等所致。
知要 古云∶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此言似乎专指孝友中之一端而言之者也。何也?夫人之禀体毋论,其它六淫戕其外,七情贼其中,苟不知节,鲜不病且殆也。为人子者,可以父母、伯叔、兄弟、妻子及诸眷属付之庸医之手乎?故不可不自知。然知之为知之则可,若强不知以为知,不如无知。从来偾事皆属一知半解之流,而不知奴隶之夫、乳臭之子,一朝而苟得权势,侥幸而世拥多资,便肆其骄慢之气。役医如吏,藐医如工。家有病患,遂促其调治,并以生死之权责成之。初不闻扁鹊有云“臣能使之起,不能使之复生”乎?在医者亦不思往古分医为十四科,使其各治一科为专科,志在济人。今则率皆相习成风,趋炎奔竞,其志不过啖名谋食而已,岂不卑哉!要知此道之源出自轩皇君臣,以羲皇一画之旨,终日详论世人疾病之所以然,垂教天下后世以治法之所当然。而药物则又出乎炎帝,躬行阅历,察四时山川水土之宜,考五金八石之性,尝水陆草木之味,以定其有毒无毒、寒热温平、攻补缓急之用,相传各有遗书,轩皇者曰《素问》、曰《灵枢》,炎帝者曰《本草》。《素问》自王冰注后,嗣出者不下数十余家。《本草》自陶氏《别录》外,历代以来何止汗牛充栋。无奈时师心喜置身于时路,茫茫然朝值衙门,退候缙绅,第应乡党。惟恐一人不悦,则谤端百出,飞祸无穷,所以无日不卑躬屈节,寝食俱废,岂有余力孳孳于诵读者哉!以故卷帙繁多,如李时珍、张介宾之所集,罔弗望涯而退,奚能念及此言似乎专指孝友中之一端而发者。扪心惝恍,务必旁通一贯,由亲亲而兼及于仁民耶,余久遭老懒,自丙子岁后,竟作退院老僧,绝口不谈此道矣。一日偶然忆及云间李念莪先生所辑诸书,惟《内经知要》比余向日所辑《医经原旨》,尤觉近人。以其仅得上下两卷,至简至要,方便时师之不及。用功于鸡声灯影者,亦可以稍有准则于其胸中也。叩之书贾,佥云其板已没久矣,遂嗾余为之重刊。惜乎书可补读,理可渐明,其如笼中药物,悉非古之道地所产及时采取者矣。医岂易知而易为者哉,然亦不可不知者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