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野人
北海道野人
朝鲜半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自古一家
关注数: 182
粉丝数: 225
发帖数: 5,671
关注贴吧数: 14
浙江青铜时代北方40家族分布已出,龙泉真土著,浙东浙北爆表! 浙东,浙北,金衢盆地,北方40家族(即23魔方登载的自龙山到西周的北方家族,排除了O-F970之类疑似长江北上家族)的含量跟山东、河南部分区县一致或更高,普遍超过16%,显然这些区域的父系北来浓度和山河四省本土差别不大。 龙泉周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越土著”,核心城市龙泉北人40家族含量只有区区3%不到,和广西大部分地区同等水平。
东亚历史的规律,是周期性消灭“南北混血魔怔人”,而非人口 吧友自己品味下
常染来看,红山文化的后裔很少,但是Y染在胶辽、燕代保留 最近吉林大学早年涉及红山贵族大墓双龟老人的论文,测序被证明有问题,重做了。 那么根据23魔方官群刘开军老师的爆料,可以推测出双龟老人是C南,具体来说,是C-F1319(F845不太可能,因为长城沿线F845古DNA已经很多,不会让人这么惊讶以及“解答困惑”,如果是CTS2657,不影响文本结论) 这就讲清了两个问题,其一,鲁北大汶口那一堆F1319的来源,是红山文化,而且是祭司阶层。 其二,燕辽地带在新石器中期以后,是逐渐被山东方向的大汶口-龙山-岳石农业人群影响,而不是所谓黄河中游影响,流俗说法所谓“纯种黄河中游殖民辽西建立夏家店”,是不切实际的呓语,因为仰韶汪沟论文出来之后,大家都知道黄河中游土著早期80%以上都是F8,而夏家店下层常见的N1b1,002611在黄河中游不存在,只能来自大汶口,红山人群的疑似F8“清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论。 最后,我以前曾指出红山文明是石器时代的经济重心,这里我要坚持这一理论,经济重心的历史宿命,就是被“北胡”和“南蛮”夹击,在红山的时代,草原是北胡,山东是南蛮,在春秋时代,齐鲁为经济重心,辽西是北胡,吴越是南蛮,到了近代,吴越成为经济重心,而广西、客家南蛮征服江南,这是很清晰的演变逻辑。 鲁北大汶口测出的红山祭司,可能是被排挤出文明中心的流放者,他们率领鲁中南的O2a人群,北上反击并征服了西辽河土著,西辽河土著常染有浓厚的草原印记,在现代人中存在感很低。 从F1319下游的Y88318在胶辽高频,以及胶东姜Z43728兄弟支在燕代地区的存在感来看,红山祭司在现代依然有后裔,但是整体已经南迁胶辽韩三半岛,与山东古典时代的祭司N1b1南迁江南,成为胡雪岩等江浙财阀的上游,逻辑一致。
最新论文否定弥生人来自东北 大家都知道日本古坟时期的居民常染主体来自黄河中下游汉人。 其实弥生人的常染主体也根本不是什么东北土著。 这篇2021年的论文《Ancient genomics reveals tripartite origins of Japanese populations》。 标记绳文人是红色常染,而弥生人/yayoi依然是以绳文土著红色成分为主,只添加了微量东亚黄色/东北亚蓝色成分。 弥生人大概率是从韩半岛南端东渡的一支已消失神秘民族。 鬼门洞或红山移民即使存在,数量也很少,完全不构成主体。
C-F1319-F3777八千年前是无可争议的东北亚主人 没有什么争议,因为这个阶段全部分布松嫩平原,全Y仅见 最大宗后裔:胶东姜C-F1319-Y95860-Z43728。 某些东北人在妄谈“山东人最坏”“赶走所有山东人”之前,先想清楚自己本身是不是O系吴楚后裔,霸占此地。
一篇相对客观的日韩族群祖源讨论 日韩的本质是“极东”,除了咸境道之类地方不掺杂一点“西”的成分,虽然我无意攀附,但这种“东的本源”依然使得北方真正最接近类聚日韩的居民就是胶东半岛人民,全山东也差不多,因为山东本就是北方一个稀缺西欧亚和藏缅常染的特例。除此之外山东的阿穆尔成分、东南亚成分都有一些,跟河北河南差不多,是因为这种“西源”的极度稀缺把齐鲁和冀豫分开了。 东北汉人因为并不是单一的胶东源头,虽然确实添加了大量胶东成分,但依然有一个很强的山西、冀北、以及东北疑似伊朗源土著的成分在拖拽他们,使得他们和日韩的距离被大大拉开了,换句话说就是东北汉人相比日韩明显偏“西”,蒙通、欧洲、藏缅信号都比日韩强得多,那么东北汉人自然是不可能再去跟日韩类聚的。大陆游牧民倒是可以讨论一下。 实际上稍微翻看一下北亚史料的蛛丝马迹,不难发现早在俄罗斯人之前,西欧亚伊朗语系的牧民就在渗透黑龙江流域甚至公开建立城市了,他们的后裔现在在东北依然普遍存在,东北土著人群的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相貌以及基因方面相比同经度强烈偏西的常染,应该就是中古以来伊朗语游牧民东进的遗存。 然后我们根据这一点可以推出很多事: ①现代东北人在基因检测机构常见的那种80%+、90%+北汉,加上10%日韩,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元素的常染结构,大概率不是东北土著的。因为东北土著普遍具有很显著的蒙通(这种成分在甘肃陕北一带最突出)、欧洲、藏缅之类非常偏西的大陆游牧民基因,如果一个东北人缺乏蒙通、欧洲却带着很多日韩,那大概率说明他是通婚比较保守的胶东移民后代。 ②日韩的“渡来人”“弥生人”群体不大可能是直接从现有的东北土著来,虽然东北土著,比如锡伯之类也能测日韩,但他们强烈的大陆西源性基因显然是从来没有到达过半岛和群岛,这么看的话日韩和他们分离已经非常久了,至少推到秦汉时期,甚至可能干脆就没关系,因为冀北辽河一带常见的藏缅成分从来没抵达过日本。 ③夏家店下层文化可能对日韩没有移民影响,对胶东影响也有限,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很强的长江人信号,本质上是一支黄河流域甚至黄河以南农民北上辽河种地的产物。 ④Nature论文强推的夏家店上层建构现代日本说非常存疑,因为夏家店上层有强烈的蒙通源泉,这个日韩目前为止是没有什么表现,夏家店上层对日韩影响很有限。 ⑤日韩的渡来人应该是一支在三世纪以后混合了南岛、中原来源的渤海系人群,真正抵达日本的年代比较晚,在当地地位也不是后人建构得那么高。弥生人应该是夏家店以前,例如红山时代就进入了半岛的某支神秘北方粟作农民,不一定是红山本身因为红山也有不俗的蒙通源泉,这个以后要慢慢分析研究。
吴楚军户对保唐-北京-东北民系的强烈影响 b站史图馆根据23魔方家族库资料,整理了春秋以来楚越四大族的分布。长江中下游很多,但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北、东北,楚越后人也达到了非常高频的程度,尤其在保定、北京、锦州、沈阳等地,楚越后裔赫然为当地三千年来最显赫之家族。保唐-北京-东北民系的语言,同样受到明初吴楚军户的强烈替代作用。太阳-蜻蜓-肥皂这一系词汇,均系自江南两淮官话植入东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东北人天天挂在口头的“cao”,分化自江西、江南一带的“chuo”,其替换深入如此,以此而论,今日之东亚实有七南:吴、闽、粤、客、湘、赣、满。manchu实为南蛮。 详细语言学证明见此:【汉语詈语"艹"的源流】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2N411Z7LQ%2F%3Fshare_source%3Dcopy_web%26vd_source%3D813ddd38545a77be4e5b23ce63424164&urlrefer=f90bdd396ba949c44a6f18c88eb94145
东北战国以来前二大族:徐州刘、胶东姜 徐州刘即.O-F254,占比:2.22% 胶东姜即C-Z43728,占比:0.72% 东北人真正的大爹。
“小王子”达延汗和相当一部分朝鲜族可能是山东人后裔 从C-CTS2657根系高度集中于济南淄博潍坊威海等地来看,很有可能
红山文化起源于山东,是山东北部后李人群的北上分支 红山文化本来就起源于山东,父系是山东后李人的N1b,常染也跟山东后李完全聚成一团,Nature论文已经讲的很清楚。
末次冰期:闯关东肇始 尽管频率不是非常高,但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山东半岛有相当丰富的C、N各大支上游根系,C南根系和大家族集中于山东半岛是众所周知的,而N南、N北在山东或者说华北东部同样有极高的多样性(比东北和北亚高得多),山东C北多样性也不低。所以我认为历史上闯关东可能有三拨,第三波是清代,第二波是战国秦汉,第一波是末次冰期,猛犸象披毛犀大量南下将渤海南岸的N、C系土生居民转化为猎人群体,然后向北迁徙。这就是华北东部极高NC多样性的由来。 简单来说,古代山东居民,可能是现代满蒙人群的祖辈。付巧妹研究东北古人的论文中,K=10时,后李古人出现了大量类似鬼门洞人群和贝加尔人群的成分,也具有参考意义。
现代江浙沪是古中原人的直系后裔 证据清晰,仰韶文化成分在江浙极其高频。 浙江人嘞仰韶成分高达77.7%。
G25计算器早已证实日韩人群来自河北山东 日韩人群与山东后李文化古人高度聚类 而所谓南岛人群其实是末次冰期河北、山东一带的渔猎民 东南沿海的土著是砾石工业直立人群,于末次冰期遭到了南下河北山东发达小石器人群的大规模替换
现代四川人和古西北人种毫无关系 G25计算器上,四川汉族的血统特征是:高比例河南仰韶成分+高比例福建奇和洞成分。而真正的西北后裔如拉萨藏族,能测出极多古西北齐家文化成分,由此可知现代四川人和藏缅民族、西北民族基本没有关系,而是东南沿海蛮獠西进与河南人南下的后代。
弥生人群以山东后李文化移民为主 我测试了黑龙江、辽宁、福建、河南、山东、甘肃等地新石器时代的古人样本,结论是只有山东新石器古人距离现代日本人遗传距离较近(0.057),其他古人距离现代日本人都十分遥远(0.09-0.15)。 现代日本人是由79.9%山东细石器成分和17.4%绳文成分混合起来的
山东腹地与胶东半岛的支石墓 支石墓,也即石棚文化,出土于青铜时代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浙南沿海地区图为山东淄川王母山支石墓,齐鲁大学加拿大籍教师明义士摄
论环渤海地区的支石墓 支石墓,也即石棚文化,出土于青铜时代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但从来没在河北省境内发现过。仅以此一点而论,也能看出现代辽东朝鲜人攀附河北燕国非常**,人家燕人明明是来屠杀征服你们秽貊的,怎么就莫名其妙成了秽貊的祖宗呢?(图为山东淄川王母山支石墓,齐鲁大学加拿大籍教师明义士摄)
论史前苏北人种 史前苏北的双墩、顺山集、龙虬庄等文化都是从山东河南南下的,跟日韩没一毛钱关系,考古证据十分确凿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又经常有跨湖桥、良渚、苏州阖门等一系苏南马来强势北上,给苏北人输血,所以,现代苏北人的血统和史前时期又非常不同了,苏北的历史,简单来讲就是在山东、河南、浙江之间摆动的历史。
论扶余、獩貊、北狄、东夷之关系 扶余文化的起源可能是这样的:扶余来源自穢貊,而穢貊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集团,穢是稻作农耕城塞民,其起源和水稻北传的路线有关,东夷是穢的祖型;貊是草原游猎畜牧民,其起源和青铜东传(鄂尔多斯铜剑→辽宁铜剑)有关,北狄是貊的祖型,山西、河北、山东的古民族汇聚在东北,就是穢貊,就是扶余,这与近代以来山西、山东、河北商人来东北定居的过程是一致的
论扶余、獩貊、北狄、东夷之关系 扶余文化的起源可能是这样的:扶余来源自穢貊,而穢貊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集团,穢是稻作农耕城塞民,其起源和水稻北传的路线有关,东夷是穢的祖型;貊是草原游猎畜牧民,其起源和青铜东传(鄂尔多斯铜剑→辽宁铜剑)有关,北狄是貊的祖型,山西、河北、山东的古民族汇聚在东北,就是穢貊,就是扶余,这与近代以来山西、山东、河北商人来东北定居的过程是一致的
从支石墓、曲刃剑看胶东半岛獩貊血统 很多东北网友喜欢引用这份地图,说明辽东、朝鲜本为一家,然而,这份地图是有缺憾的,最突出的一点是没有考虑到胶东半岛、日本群岛的獩貊遗址。下面这两张图,才是韩国学者研究指出的真实的支石墓、曲刃青铜剑分布范围,胶东人要记住自己的东北亚獩貊传承!
九千年前的福建人来自华北 距今九千年前的福建、台湾古人使用自华北传来的小石器传统,石器工业中出土刮削器极多,这是典型华北文化的特征,当地原有的砾石工业已经完全消失。可见付巧妹团队测序得到的福建古人应该就是这一批华北南下人群的后人
东北南部土著根本不是通古斯 吉林大学论文《本溪庙后山青铜时代居民的种系归属》证实,本溪(辽东周边)青铜时代早期,距今4000年前的土著居民,体质特征最接近现代华北组、朝鲜组,也就是接近环渤海人和朝鲜人,极度远离蒙古组、通古斯组,也就是与北满通古斯人、东胡人、肃慎人并无亲缘关系。可见,早在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本溪-辽东半岛周边的居民,就已经与现代胶东人、河北人、朝鲜人非常类似了,具备高颅,狭颅的体质特征,与蒙古通古斯人的低颅阔面截然不同,与红山文化人种的高颅阔面也有较大差异,这应当被视为是辽东、朝鲜、胶东半岛的一种土著因素,并不是自辽西、中原或东北北部地区传来的。 岳石文化对辽东的开拓,早有大批论文证实,其中青铜时代早期的双驼子二期文化,其面貌几乎与胶东半岛岳石文化没有任何区别,结合体质人类学研究可以看出,当时辽东地区生存着的土著居民,很有可能是胶东移民与辽东土著的一种融合。
东北南部土著根本不是通古斯 吉林大学论文《本溪庙后山青铜时代居民的种系归属》证实,本溪(辽东周边)青铜时代早期,距今4000年前的土著居民,体质特征最接近现代华北组、朝鲜组,也就是接近环渤海人和朝鲜人,极度远离蒙古组、通古斯组,也就是与北满通古斯人、东胡人、肃慎人并无亲缘关系。可见,早在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本溪-辽东半岛周边的居民,就已经与现代胶东人、河北人、朝鲜人非常类似了,具备高颅,狭颅的体质特征,与蒙古通古斯人的低颅阔面截然不同,与红山文化人种的高颅阔面也有较大差异,这应当被视为是辽东、朝鲜、胶东半岛的一种土著因素,并不是自辽西、中原或东北北部地区传来的。
东北南部土著根本不是通古斯 吉林大学论文《本溪庙后山青铜时代居民的种系归属》证实,本溪(辽东周边)青铜时代早期,距今4000年前的土著居民,体质特征最接近现代华北组、朝鲜组,也就是接近环渤海人和朝鲜人,极度远离蒙古组、通古斯组,也就是与北满通古斯人、东胡人、肃慎人并无亲缘关系。可见,早在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本溪-辽东半岛周边的居民,就已经与现代胶东人、河北人、朝鲜人非常类似了,具备高颅,狭颅的体质特征,与蒙古通古斯人的低颅阔面截然不同,与红山文化人种的高颅阔面也有较大差异,这应当被视为是辽东、朝鲜、胶东半岛的一种土著因素,并不是自辽西、中原或东北北部地区传来的。 岳石文化对辽东的开拓,早有大批论文证实,其中青铜时代早期的双驼子二期文化,其面貌几乎与胶东半岛岳石文化没有任何区别,结合体质人类学研究可以看出,当时辽东地区生存着的土著居民,很有可能是胶东移民与辽东土著的一种融合。
现代东北人和真阿尔泰通古斯民族根本无关 真阿尔泰范本,外蒙古、俄罗斯境内诸民族的基因结构,长这样:非常纯的蒙古混雅库特,还可能带有一些印欧成分,完全与东北高频的北汉无关真通古斯范本,黑龙江、俄罗斯境内古民族的基因结构,长这样:非常纯的鄂伦春混雅库特,带有一些日本成分,完全与东北高频的北汉(华东、类彝)无关可见,现代东北人与古代的内亚、东北亚民族并无关系,而是黄河农夫的后代。证据确凿
锡伯勒尔甘的测序结果:南方成分高达80% 锡伯勒尔甘的测序结果:南汉+北汉+藏缅高达80%,显然,@锡伯勒尔甘 的祖先大部分都是从缅甸来的(这是他自己说的,汉人来自缅甸)
论通古斯-尼格利陀人种 一般爱好者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中原古人纬度较南,所以常染也偏南,东北古人纬度较北,所以常染也较北。进而,他们可能会把山东、河南、河北的原住民称为“马来汉”,把东北(满洲)地区的原住民褒奖为“阿尔泰人种”,但真实的人类学研究远不是这么简单的。近年来,欧美研究者根据两个变量-蒙古新石器组与安达曼组对东南亚,东北亚的诸多民族样本进行了测序,蒙古新石器组代表了未与古东南亚混血的西伯利亚古人,安达曼Onge组代表了未与古华北混血的东南亚尼格利陀古人,对蒙古和安达曼人的亲疏远近,可以基本说明一个民族的南/北偏向。 先看东南亚人,研究者采用Distal模型,以蒙古新石器组(Mongolia_N)和安达曼狩猎采集者(Andaman_HG)作为东亚和安达曼人相关祖先的代理族群。其中,东南亚的尼格利托人种Jehai携带82.3%的类安达曼血统,而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现代族群则携带40-50%的类安达曼血统,其余的部分则是蒙古新石器组血统。东南亚古人以台湾越南样本最北,安达曼血统大约占31%-33%,蒙古血统大约占67%-70%。这一组数据证明了一个事实,即现代东南亚人是北方蒙古人种与南方尼格利陀人种的均匀混合,不能简单地说东南亚人“起源极南”“没有与北方混血”“砾石工业从未中断过”,这是完全不客观的。再看东北亚,测序发现,夏家店上层文化和外蒙古喀尔喀人继承了100%纯蒙古新石器组血统,其余的北亚样本如博伊斯曼,鬼门洞,鲜卑基本也有90%以上蒙古新石器组血统,基本属于纯血西伯利亚智人。重头戏来了,齐家文化类蒙古血统为78%,河南仰韶文化类蒙古血统为78.7%,河南龙山文化类蒙古血统为82.6%,山东新石器古人类蒙古血统为86.1%,以上四个样本兼具黄河上中下游,以甘肃古人最南,山东古人最北,呈现出“越东越北,越西越南”的变化趋势,但大致都处于蒙古人种范畴以内。那么,这项研究有没有做针对满洲土著的测序,针对通古斯人的测序呢?答案是有的,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第四行的“黑水靺鞨-中世纪”样本,结论是惊人的,中世纪的黑水靺鞨-通古斯样本(他们是近古满洲族的前身),融合了30%的安达曼血统,类蒙古血统仅为70%,回顾上文,不难看出中世纪通古斯人的南北偏向跟越南,台湾古人差不多,放到现代东亚大陆可能就是和广西湖南人一样南,远远逸出蒙古人种、北亚人种、阿尔泰人种的范畴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通古斯族的起源问题 实际上,在针对通古斯人(包括满人)的文化人类学考证上,将其与岭南甚至是东南亚民族联系起来的方向是古已有之。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满人自己的承认,清初满族士兵进入岭南时,就有许多报告显示满洲人发现自己的相貌、文化与岭南山区里的少数民族有某种神秘的类似,对满族民俗传说和语言的研究也发现,满族人的神祇和东南亚马来印尼人的神祇有大量惊人的相似之处,且满语和南岛语,吴越语,马来语有大量同源词。 这显示出了一项亘古以来的民族传统,即:在远古时代的某个阶段,通古斯人的祖先可能与东南亚安达曼狩猎采集者有共祖,或者干脆就曾有一批北上的安达曼采集者大量参与了古代通古斯人的形成,只是后来中北亚地区的阿尔泰人东进,与通古斯人大量杂交,通婚,才使得通古斯人的常染和Y染逐渐现代化,变得和蒙古人种类似,近代闯关东,是蒙古人种对通古斯-尼格利陀人种的最后一击,大量黄河下游高度类蒙古新石器组的血统进入满洲腹地,殖民并替换了通古斯古人的类东南亚血统。原始通古斯人,很可能是类似于东南亚安达曼采集者的丛林里的小黑人。
【科普】明清日照食人史纲 本项记录不包括莒县 明 孝 宗 弘治五年 ( 1492年 ) 山 东 : 溜 博 市 : 大 饥 , 人 相 食 。 — 嘉 靖 《 溜 川 县志 》 卷二 祥 异 无 棣 县 : 海 丰旱 , 大 饥 , 人 相 食 。 — 康 熙 《 海 丰 县志 》 卷 四 纪 事 日 照 市 : 大旱 , 民 相 食 。 — 康 熙 《 日 照 县志 》 卷一 纪 事 明 武 宗 正 德 三 年 ( 1508年 ) 河 北 : 固 安 县 : 大 旱 , 人 相 食 。 一 嘉 靖 《 固 安 县 志 》 卷 九灾 异 山 东 : 临 沂市 : 大 旱 , 人 相 食 。 — 民 国 《 临 沂 县 志 》 卷一 通 纪 日 照 市 : 大 旱 , 人 相 食 。 — 康 熙 《 日 照 县 志 》 卷 一 纪 异 明 神宗 万 历 四 十 三 年 ( 1615年 ) 山 东 : 沂 水 县 : 大 饥 , 人 相 食 , 村落 皆 空 。 — 康 熙 《 沂 水县 志 》 卷五灾 祥 日 照 市 : 大 旱 , 蝶 。 赤 地 千 里 , 人 相 食 , 子 女 贩 若 牛 羊 , 死 者 枕 藉 于 野 。 一 康 熙 《 日 照 县 志 》 卷 一 纪 异 明 思 宗 崇 袖 十 三 年 ( 1640年 ) 山 东 : 沂 水 县 : 大 饥 , 人 相 食 。 康 熙 《 沂 水 县志 》 卷 五 灾 祥 日 照 市 : 旱 , 蝶 , 大 饥 , 人 相食 。 — 康 熙 《 日 照 县 志 》 卷 一 纪 异 清 圣 祖 康 熙 四 十 二 年 ( 1703年 ) 山 东 : 夏 , 永 年 ( 那鄭 东 北 ) 、 东 明 ( 大 名 府 之 南 部 , 山 东曹 州 西 ) 饥 。 秋 , 沛 县 、 亳 州 、 东阿 、 曲 阜 、 蒲县 ( 属 隰 州 , 非 蒲城 县 ) 、 滕 县 大 饥 。 冬 , 汶上 、 沂 州 、 莒 州 、 究 州 、 东昌 、 郛 城 大饥 , 人 相 食 。 — 《 清史 稿 》 卷 四 四 《 灾异 志 五 》 清 高宗 乾 隆 十 二 年 ( 1747年 ) 山 东 : 临 祈 市 等 : 春 , 蒙 阴 大 雨 雪 。 郯 城旱 , 人 相 食 。 夏 四 月 , 日 照 雨 雹 。 五 月 , 兰 山 、 鄰 城 、莒 州 、 蒙 阴 、 日 照 大水 。 蒙 阴 大疫 , 秋大 饥 , 赈济 。 — 乾 隆 《 沂 州 府 志 》 卷十 六 清 高 宗 乾 隆 五 一年 ( 1786年 ) 山 东 : 沂 水 县 : 春 大 饥 , 人 相 食 。 — 道 光 《 祈 水 县 志 》 卷 九祥异 日 照市 : 春 大 饥 , 人 相 食 。 夏 大 疫 。 麦 熟 , 有 秋 。 一 光绪 《 日 照 县 志 》 卷 七 祥 异 清 文 宗 咸 丰 七 年 ( 1857年 ) 山 东 : 春 , 肥城 、 东 平 大 饥 , 死 者 枕 藉 , 鱼 台 、 日 照 亦 饥 , 人 相 食 。 — 《 清史 稿 》 卷 四 四 《 灾 异 志 五 》
【人类学】2020年新论文再次验证山东河北一体 论文《Comprehensive genet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Han population from Dalian City revealed by 20 Y‐STRs》指出山东汉族和河北汉族高度聚类,东北汉族和安徽,上海汉族高度聚类,再次验证了两大观点:①五百年内亲族簇,常染色体都指出山东河北完全一致,河北人进入东北和山东人进入东北就基因而论没有任何区别。②晚近时期东北受到南方长江流域汉族的强烈影响,这就是现代东北汉族体质完全远离古东北红山文化人种的原因。
【胶辽】驳“闯关东逃荒论”,胶辽人迁满以经商为主 清末辽南岫岩州十三家望族中,有十家是自登莱迁来,其中八家是以经商卜居兹土,可见,胶东移民去辽东是以经商为主,兼有务农,并非“逃荒要饭”,这是很明确的事实。论文《1919-1949胶东半岛移民东北研究》也指出,胶东移民与鲁西鲁中移民不同,经商比重较大,受教育程度很高,而鲁西,鲁中移民90%都是文盲。“据调查,莱阳县城厢镇民国年间闯关东的三百六十人中,有二百九十人到大连等地做工经商当学徒,占闯关东总人数的80%。”另外也有1930-1931年的南开大学社会调查数据明确指出,迁往东北的1400户胶东移民中,绝大部分都是自筹路费,或由亲族捐赠,典卖财产,沿途乞讨者仅占0.79%。总之,民国年间迁往东北的东莱人多为青少年,并且包含相当比例的女性移民,在满洲以经商为主业,与鲁西,鲁中,河南等地的重劳力苦工移民存在重大差异。现代满洲人的基因主体与胶东半岛族群聚类在一起,也说明了东莱人作为满洲主流族裔的客观事实。
可靠数据证实胶辽民系的阿尔泰起源 根据2003年复旦大学文波数据,广泛存在于东北亚阿尔泰诸民族的C-M130父染,同样高频存在于莱州汉族中,比例可达17%,超过同属阿尔泰语系的韩民族(12%),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河南汉族、北京汉族、辽宁汉族、济南汉族,C系均不足5%。 而根据2017年的另一份数据,属于胶辽官话青莱片的青州、日照,C3-M130可达23-24%,超过赤峰蒙古族的比例,接近岫岩满族。 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胶辽民系的阿尔泰起源性质,胶东半岛的C2南支(南西伯利亚类型)之高频,在整个汉地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远远超过相邻的中原地区和渤海西岸等地,其与东北亚渔猎民族的血脉联系是显然的
真实的胶东半岛明初人口构成比例 著名人口史专家,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著作《中国人口史·明代卷》,论文《洪武年间山东东三府地区的人口迁移》中早已指出,在纯粹根据家谱、祖籍调查统计的前提下,可以得出胶东半岛、胶莱平原明初土著与移民比例为: 青州府南部,土著50万人,占总人口69.4%,青州府北部,土著67.3万人,占总人口73.9% 莱州府,土著68.9万人,占总人口84% 登州府,土著56.0万人,占总人口71.2% 外来移民主要来自山西、河北,以及(仅限青州府南)海洲,军籍移民不到5%,且大多出自登莱本地
真实的山东半岛明初人口构成比例 著名人口史专家,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著作《中国人口史·明代卷》,论文《洪武年间山东东三府地区的人口迁移》中早已指出,在纯粹根据家谱、祖籍调查统计的前提下,可以得出胶东半岛、胶莱平原明初土著与移民比例为: 青州府南部,土著50万人,占总人口69.4%,青州府北部,土著67.3万人,占总人口73.9% 莱州府,土著68.9万人,占总人口84% 登州府,土著56.0万人,占总人口71.2% 外来移民主要来自山西、河北,以及(仅限青州府南)海洲,军籍移民不到5%,且大多出自登莱本地
勇者之径:胶东半岛历史上的割据军阀 作者搜集了全山东行省境内,自先秦莱国、齐国之后,所有较为重要的割据军阀的出身所在,汇聚为一图。可以发现,山东行省历史上的军阀战帅以胶东半岛出身最多,其次则是胶莱平原、泰沂山脉连贯而成的一条[勇者之径],这一带的居民无愧为[最能打的山东人] 潍坊与胶东素有渊源,在今日的分子人类学父染统计地图上,潍坊与胶东半岛、辽宁全境同属阿尔泰-通古斯父染,C2e-z1338高频区,频率可达接近30%,历史上胶辽南北盛产割据军阀,或与其勇敢率直的东北亚血统有关
马鬐风云:“四娘子”杨妙真与“马鬐王”李全的红袄军传奇 摩云崮顶上有一通石碑上所刻诗句:“本是良民女,在家侍双亲,只因官府逼,成为强盗身——四娘子”,相传为杨妙真所题。在悬崖上还刻着这样一首很有号召力和满怀深情的诗句:“要是有冤仇,此山把你收,别嫌山寨小,兄弟共一舟”。还有一首题在崖壁上的诗署名仰天狂客,按诗的口气应是四娘子的部下所写:“四娘子在山中久,兄弟今将山寨守,此处都说不咋的,官家有的全都有”。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红袄军在此处的山中对抗官兵时间很长,并不是暂住一时便走了;兄弟们都很乐观,并不认为山中的条件艰苦。 当年,杨妙真以马鬐山为根据地,利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地势,率领农民起义军与兵多势众的金兵作战,令金人望崮空叹,无可奈何。崖壁上有一首署名大将军的题诗,道出了当时的实情,从口气来判断,这首诗应当是当时来围剿红袄军的官军的一位高级首领所题:“王师浩荡似鲸吞,倒海排山如卷尘,今念清波杨府事,暂留小命显皇恩”。浩浩荡荡的官军,打不过红袄军,也攀不上摩云崮,面子上下不了台,只好推诿说,因为杨家将保过大宋江山(清波杨府是杨家将的宅第),念你杨妙真也姓杨,暂不杀你,以显皇恩。这一首吹牛、自欺欺人的诗,却正暴露了官兵失败的事实。有本事谁不想生擒杨妙真去皇帝那里邀功请赏呢? 经过几次交战,杨妙真要回摩云崮休息了,此时她又写下了一首诗,刻于崖壁:“官家小儿不知羞,武艺何曾过半头,本寨临时睡一觉,花枪底下把魂收。——四娘子”。像是儿童在做游戏,在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在血与火的交量中,这位农民起义军的女领袖根本就不把强大的敌人放在眼里,竟然有如此的气概,藐视如“鲸吞”之势的官兵“不知羞”,轻松地说我要先去睡觉了,过后再来收拾你们!这是何等气魄,又是何等潇洒! 看到这些文字,当年的“四娘子”杨妙真似乎在我们的眼前鲜活起来,这纯朴的诗句中饱含着这位武艺超群的奇女子和她的哥哥杨安儿、她的丈夫李全以及她的起义军的血泪经历。在官逼民反的大环境下,胶莱人民已忍无可忍,英勇起义,并欢迎所有受尽欺压的胶莱人加入起义军的队伍,同舟共济,对抗官兵。 下面是关于“四娘子”杨妙真与“马鬐王”李全领导的红袄军起义的大体经过。
真实的胶东半岛明初人口构成比例 人口史专家,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根据对胶东半岛人民家谱、祖籍的调查统计,在纯粹依照家谱数据的前提下,得出胶东、辽东、胶莱各地人民家族血缘的可靠来源:75%-80%以上的土著居民,10%左右的山西移民和海洲移民,军籍移民不到5%,且大多出自登莱本地
真实的胶东半岛明初人口构成比例 知名人口史专家,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根据对胶东半岛各市人民家谱、祖籍的调查统计,在纯粹依照家谱数据的前提下,得出胶东、辽东、胶莱各地人民家族血缘的可靠来源:75%-80%以上的土著居民,10%左右的山西移民和海洲移民,军籍移民不到5%,且大多出自登莱本地
真实的胶东半岛明初人口构成比例 知名人口史专家,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根据对胶东半岛各市人民家谱、祖籍的调查统计,在纯粹依照家谱数据的前提下,得出胶东、辽东、胶莱各地人民家族血缘的可靠来源:75%-80%以上的土著居民,10%左右的山西移民和海洲移民,军籍移民不到5%,且大多出自登莱本地
胶辽官话-真正的齐东野语,严驳移民同化谬论! RT,主体位于胶东、辽东两半岛的登辽官话,拥有与中原、两淮均不相同的特殊调值、语法、词汇与语音演变源流。 试将胶辽官话(含登辽、青莱两片)主要分区特征给出如下: 本区的共同特点是古清入字读上声;止摄以外的日母和少量云以母今普通话读R声母的字读零(y)声母,如"人"读作"因"、"然"读作"言"、"认识"读作"印识"等等。 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古清音入声大部分转为上声,全浊入声大部分转为阳平,次浊入声大部分转为去声 知章庄精三分(江淮不分),见系不腭化,分尖团(类似粤语的真尖团),微母读m。 有疑母“ng”,如登辽官话读我为ngan “俺”,很好地保存了中古唐宋以来的人称代词读法,而ng在江淮官话中(主要是位于安徽苏北的洪巢片)已经消失 汉语方言中声母塞音和塞擦音发音部位分类最细、古今声母对应关系最为复杂的一种方言(尤以荣成、诸城的方言最为显著),这个地区声调的古今关系也很特殊,有多项古同一调类声调无条件分化的现象。 而在魏晋以来与胶辽官话(含登辽、青莱两片)代表之青州联系密切,同属东海王司马越一系、底层为吴语而中古以来接受大量北语影响的江淮官话(古徐州、扬州代表),其共同特征则为: 5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通泰片有6个或者7个,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无疑母“ng”: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将R发为L,如扬州话读人即为“len”(胶辽读人为银) 最基础、一般代表语言底层的调值分布的明显差异 : 调值分布:晋语包头话 江淮巢湖 赣语南昌 普通话 登辽官话-蓬莱 登辽官话-威海 登辽官话-莱阳 阴平(24) 31 42 55 313 53 214 阳平(44) 35 24 35 55 55 214/442 上声(313) 213 213 214 214 213 55 去声(53) 53 阴55阳21 51 42 33 53 入声(43) 5 阴5阳21 以上仅仅是对莱语/登辽官话与周边(北京、山东、青莱、江淮、晋、六南、西南)巨大差异之最基础的一点说明,莱语/烟威方言尚有许多精妙存古之处周边各地均无从分享,我将在未来继续补充材料,不过,仅此一篇短文就能充分证明,烟威的登辽官话/莱语,除与北京、唐山一带的燕辽官话(燕语)存在某种亲缘关系外,与其他汉语方言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
北宋与明初人口数据对照,揭示了齐、晋两地中古血统的高度延续性 首先展示结论:历经宋、金、元三百年战乱,华北五省只有齐(包括淄博在内的山东半岛)、晋( 包括邯郸、济源等晋语区)人口损失较轻,河北、豫南、陕西人口接近清空。长江沿线诸省除江西外损失均较严重,华南则成为了唯一实现人口增长的地区北宋崇宁元年,全国各路户籍数、人口密度列表如下其中,北方五省户数分别为: 河北(河北东路+河北西路+燕云),户数150万(据《辽史·地理志》藤泽之先生的估测,12世纪初辽南京道人口220万,户数不少于40万,考虑到河北东路部分地区明代属山东,西京道东部归河北,定其总户数为150万) 山东(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户数134万(包含了苏北部分地区) 陕西(秦风路+永兴军路),户数150万 山西(河东路),户数61万 河南(京西北路+京畿路+京西南路东北+河北西路南部+永兴军路东),户数约为120万(考虑河南宋代属于周边诸路的地区人口均较稠密,因而将主体为南阳盆地的京西南路四十万户加和,多出的襄樊一带以河北南部、陕西东部补充,真实数字只会更高) 四川、湖广、南直隶,户数分别为: 四川(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利州路),户数200万 湖广(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户数153万 南直隶(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两浙路北部/常苏润升四州),户数290万 江西、福建、两广、浙江,户数分别为: 江西(江南西路),户数166万 福建(福建路),户数106万 广西(广南西路),户数24万 广东(广南东路),户数57万 浙江(两浙路/不含苏南),户数147万 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彼时洪武大移民尚未开始,仅有晋南到晋北的军事移民,以及山东、山西、江浙向江淮地区的移民),明政府对全国各地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将其与《宋史·地理志》所载北宋中期的人口相比对,即可得出南宋、金、元三百年战乱中各省人口损失与移民的可靠情况
暑假想去长白山脉一带旅游 请问各位,如果要参观藏有长白一带萨满文化的法器和习俗展览的博物馆/景区,该去辽宁还是吉林 另外进山需要注意什么 谢谢
登辽官话-上古齐东野语之遗 RT,主体位于胶东、辽东两半岛的登辽官话,拥有与中原、两淮均不相同的特殊调值、语法、词汇与语音演变源流。 试将胶辽官话(含登辽、青莱两片)主要分区特征给出如下: 本区的共同特点是古清入字读上声;止摄以外的日母和少量云以母今普通话读R声母的字读零(y)声母,如"人"读作"因"、"然"读作"言"、"认识"读作"印识"等等。 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古清音入声大部分转为上声,全浊入声大部分转为阳平,次浊入声大部分转为去声 知章庄精三分(江淮不分),见系不腭化,分尖团(类似粤语的真尖团),微母读m。 有疑母“ng”,如登辽官话读我为ngan “俺”,很好地保存了中古唐宋以来的人称代词读法,而ng在江淮官话中(主要是位于安徽苏北的洪巢片)已经消失 汉语方言中声母塞音和塞擦音发音部位分类最细、古今声母对应关系最为复杂的一种方言(尤以荣成、诸城的方言最为显著),这个地区声调的古今关系也很特殊,有多项古同一调类声调无条件分化的现象。 而在魏晋以来与胶辽官话(含登辽、青莱两片)代表之青州联系密切,同属东海王司马越一系、底层为吴语而中古以来接受大量北语影响的江淮官话(古徐州、扬州代表),其共同特征则为: 5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通泰片有6个或者7个,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无疑母“ng”: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将R发为L,如扬州话读人即为“len”(胶辽读人为银) 最基础、一般代表语言底层的调值分布的明显差异 : 调值分布:晋语包头话 江淮巢湖 赣语南昌 普通话 登辽官话-蓬莱 登辽官话-威海 登辽官话-莱阳 阴平(24) 31 42 55 313 53 214 阳平(44) 35 24 35 55 55 214/442 上声(313) 213 213 214 214 213 55 去声(53) 53 阴55阳21 51 42 33 53 入声(43) 5 阴5阳21 以上仅仅是对莱语/登辽官话与周边(北京、山东、青莱、江淮、晋、六南、西南)巨大差异之最基础的一点说明,莱语/烟威方言尚有许多精妙存古之处周边各地均无从分享,我将在未来继续补充材料,不过,仅此一篇短文就能充分证明,烟威的登辽官话/莱语,除与北京、唐山一带的燕辽官话(燕语)存在某种亲缘关系外,与其他汉语方言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
科普:山东最特殊的烟威方言——登辽官话,上古齐东野语之遗 RT,主体位于胶东、辽东两半岛的登辽官话,拥有与中原、两淮均不相同的特殊调值、语法、词汇与语音演变源流。 试将胶辽官话(含登辽、青莱两片)主要分区特征给出如下: 本区的共同特点是古清入字读上声;止摄以外的日母和少量云以母今普通话读R声母的字读零(y)声母,如"人"读作"因"、"然"读作"言"、"认识"读作"印识"等等。 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古清音入声大部分转为上声,全浊入声大部分转为阳平,次浊入声大部分转为去声 知章庄精三分(江淮不分),见系不腭化,分尖团(类似粤语的真尖团),微母读m。 有疑母“ng”,如登辽官话读我为ngan “俺”,很好地保存了中古唐宋以来的人称代词读法,而ng在江淮官话中(主要是位于安徽苏北的洪巢片)已经消失 汉语方言中声母塞音和塞擦音发音部位分类最细、古今声母对应关系最为复杂的一种方言(尤以荣成、诸城的方言最为显著),这个地区声调的古今关系也很特殊,有多项古同一调类声调无条件分化的现象。 而在魏晋以来与胶辽官话(含登辽、青莱两片)代表之青州联系密切,同属东海王司马越一系、底层为吴语而中古以来接受大量北语影响的江淮官话(古徐州、扬州代表),其共同特征则为: 5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通泰片有6个或者7个,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无疑母“ng”: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将R发为L,如扬州话读人即为“len”(胶辽读人为银) 最基础、一般代表语言底层的调值分布的明显差异 : 调值分布:晋语包头话 江淮巢湖 赣语南昌 普通话 登辽官话-蓬莱 登辽官话-威海 登辽官话-莱阳 阴平(24) 31 42 55 313 53 214 阳平(44) 35 24 35 55 55 214/442 上声(313) 213 213 214 214 213 55 去声(53) 53 阴55阳21 51 42 33 53 入声(43) 5 阴5阳21 以上仅仅是对莱语/登辽官话与周边(北京、山东、青莱、江淮、晋、六南、西南)巨大差异之最基础的一点说明,莱语/烟威方言尚有许多精妙存古之处周边各地均无从分享,我将在未来继续补充材料,不过,仅此一篇短文就能充分证明,烟威的登辽官话/莱语,除与北京、唐山一带的燕辽官话(燕语)存在某种亲缘关系外,与其他汉语方言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
个人认为山东西部、中部许多地区的人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诋毁菏泽 RT,从近古历史来看,元明战乱中菏泽虽然的确地近中原,屡经战火,但相比河北、豫南、陕西、淮北等地,菏泽的本地大族依然顽强地争取到了生存和记忆的权力,保存下来了众多追溯到金元唐宋的厚重家谱,彻底摧毁了山西大槐树移民神话 今人广泛查阅过菏泽本地自然村落人民的家谱后发现,兖州府(菏泽,济宁运河以西)家谱所载的情况是:全市各县均有大槐树移民村落分布,但频率最高的定陶有1050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10个,仅占村落总数的39.05% 。成武共有 1313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99个,仅占村落总数的38%,其余各县外地移民的比例仅有20%左右,以上数据均有据可查。 诋毁菏泽人说话像河南人?实际上,菏泽方言与关中、豫西、豫中的中原官话听感并不接近,从语言学角度看也并不同源。今日菏泽、河南商丘、淮北亳州、濉溪、凤阳一带的方言存在明确共祖,可称为山东官话/兖州官话,与济南-临沂一带方言关系密切。这一地区的文化、风俗、血缘、姓氏与明初、清初不断迁入当地的山东各地移民有极大关系根据文献记载,从洪武三年至七年(1370 --1374),官方对凤阳府至少组织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这些移民来自江南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府和山西北部的弘州、蔚州、定安、武朔等地。迁自江南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凤阳府城及临淮、怀远、定远、五河等县,迁自山西的移民则集中在灵璧、虹县、宿州等地,移民总数已超过了土著居民。 在固镇、灵璧、宿州,能听到的还都是祖先来自山西的移民传说,但向北进人濉溪县时,就会发现明初山东移民的踪迹。濉溪县的地方志编纂人员作了大量调查,在1987年编成的《濉溪县志 ?人口志))(评议稿)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本县移民多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徒入。建国前,濉溪城居住着周、吴、郑、王、李、丁、梁七个大姓。当地有‘?东李西梁南北丁,周、吴、郑、王居当中”之说。这些姓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均为山东移民。城东李姓,原籍山东省长清县野樵窝,明洪武十三年,兄弟四人奉调南迁,老大迁居萧县南冲叮,老二迁居宿县八孔 桥 附近,老三迁居路叮附近,老四迁居濉溪口城东李家 桥 ,为李家村李姓始祖,繁衍数代后,因人口繁多,迁居到周围村落。城西梁姓,原籍山西省青平县,明初迁入滩澳梁庙、梁花园、梁楼等处。据《史氏千秋》京兆史氏溯源:史氏祖系由史佚传十三世至春秋卫大夫史鳅,再传十三世史恭因官迁居长安落籍杜陵,即为京兆杜陵史氏,再传五世史崇因佐光武中兴而封溧阳万户侯,即为溧阳史氏一世祖。溧阳侯世系图表,有三十世怀则从终南迁秀州(今嘉兴市)思贤乡吴中支系始祖。据查太和县史老家家谱记载:我避元末战乱,高祖史兴与明洪武二年经山东 枣林庄 迁居太和县,占地千倾,东至旧县集,西至十里沟,南至沙河涯,北至刘家湖,居二十余村,谓之占地老祖。史兴二弟史选迁河南祥符(今开封市),系民族英雄史可法之祥符一世祖,三弟老谱未载不敢乱言,四弟迁居涡阳不祥。始祖开基,传至三世,以天地人三才分其门,传至五世,有地字二门惟印第三子先史箴翁先移郭家口史庄,后分居史家寨、史家门楼、茅明寺,清末又有十六世史长云弟兄三人由太和老家史家门楼迁居临泉城内及单 桥 宋郢。於明初洪武二年自山东 枣林庄 迁居安徽省太和县税 镇 史老家定居迄今637年。史氏之族原系以老三门小六门分支也。不知老三门者、乃高祖之长子:史金山之后、小六门者即地字二门者是也。史氏支族原系乃地字二门五世:史惟印祖之子:史箴翁之后。初於史老家迁居沈丘县纸店 镇 西郭家口史庄、祖三子、长子於明嘉靖朝分居沈丘县洪山乡李家堂、旋於清初移住本乡潘庄即今史家寨也。郭家口史庄、史老家、史家寨、史家门楼、茅明寺,分支字辈十七世至三十六世 。 据河南鹿邑的丁氏族谱载,吾始祖原籍山东诸城枣林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和愧疚。始祖从明洪武初迁河南鹿邑至今越六百年,而迁徙至鹿邑的丁氏家族子孙们却还没有一人回去祭过祖。 在诸城的地名办古今村落登记中,记载的1242个村中偏偏不见枣林庄的踪影。在当地丁姓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张清吉先生那里 。张先生介绍了《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以及自己的研究情况,还顺便介绍了几位丁氏谱文化方面的精通者。找到了传说中的 枣林庄 ,但 枣林庄 早已不叫 枣林庄 了。据当地的丁姓老人介绍,东到琅琊山,西至马耳山,北起丰台,南到分水岭,就是当年的 枣林庄 。站在此起彼伏的山峦间回想鹿邑父老,我感慨万千,虽然经过几天的辛苦劳累,但终于完成使命,圆了寻根梦,也算不负此行。 阜阳 张姓族谱是山东枣林庄人。枣林庄 现在在山东的什么位置。大概是在清朝时期奉旨迁入阜阳。现居阜阳程集 镇 另张氏族谱记载我张氏家族原籍山东 枣林庄 (或叫枣联庄)。在明朝万成年间,因荒乱而迁徙颍(今安徽 阜阳 )城内邱家园落户。据谱记载,明朝年间,我张氏族居 阜阳 城内.后因战乱灾荒,族人四处逃生,一支到大别山南一带,一支到阜南县东北的小田史集安家落户,二世祖张我授则带领家小到临泉县(故名沈集)谋生,遂在城西边张楼落户.二世祖我授之墓即在东张楼南约300米处辘辘湾内.从一世祖张从训至今已传宗十九世。安徽阜阳�}西倪氏家族始迁祖,于洪武五年( 1372 )由山东兖州卫迁出(今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枣林庄),军屯于河南都指挥司颍州卫(今安徽阜阳)双塔村,为副千户武略将军。兄弟三人分居于塔村倪老庄(今阜南县柴集倪新寨、倪后湖、倪小寨)、颍南谢家桥(花门楼)、颍西水塘湾。至今已有 636 年历史,传二十七世。道光元年( 1821 )塔村会议统一字辈。自二十二世起为:祖泽显思绍,时征代乃昌,钟英延国瑞,汝祚其允扬。老集于氏回顾:自明弘治年间,始祖于万迁由山东省临淄县 枣林庄 迁至老集南(今大于庄)定居,约500年,繁衍15代,即于万迁―仲金―思敬―持龙―廷富―润―大有―用―希泰―义―天寿―仙光―金钟―如恒―朝弼,近7000人。杨桥区张老家张氏墓碑记:张氏(明)永乐二年(1404年)来到栗头店,永乐四年到此。从山东 枣林庄 徙来,始来是大铎之妻太君率兴、荣二子立家,后荣徙河南息邑万家店…… 临泉县多是从山东省临淄县 枣林庄 和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以及江西省迁居,但宗族不一,民间有“九李十八张,七十二王家”之说。
破除小云南移民说,莱阳绝大部分居民均属唐宋原住民 元代山东人口数量在北方地区居于前位,山东经济相对繁荣,一直是元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元末战乱,北方人口有较大损失,虽然山东人口有所波动,但到了明初仍居于北方第一。 今日淮北、河北环渤海滨海平原、晋南豫北、云南四川一带存留的胶辽官话方言岛,与当地人家追溯至“山东枣林庄”的族谱相对照,即是元末登莱青三府地狭人稠,山东半岛人民迁徙至云南、河北、河南、安徽、苏北等地的不可动摇的证据 一.明初山东向外移民史 根据明太祖洪武(朱元璋)十四年(1380年)《明史》中户口统计有6054万人,其中山东人口最多,有5,196,715人,以下依次为山西 (4,030,454人)、河南(1,891,087人)、陕西(2,155,001人)、北平(1,893,403人)。由此看出,明初山东已经是北方第一人口大省,明初户部郎中刘九皋曾经建议:“山东、山西人口众多,宜于迁出”。洪武三年至二十一年的军事移民大多是在山西境内移动,对山西人口总数量的影响并不大。政治性移民结束的时候,经济性移民才刚刚开始,而【真正大规模的经济性移民是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的】。(可见,明史洪武十四年载山东省人口五百余万,山西四百万,河南河北均不足两百万的比例,也即金元以来北方人口分布的稳定格局)朱元璋是安徽濠州凤阳人。明朝开国后,他就在家乡设立了凤阳府。但因战乱、灾荒、瘟疫三重打击,到洪武1370年,辖域极大的凤阳府不足13万人口。官方至少组织过三次移民运动到凤阳府,迁入了大批山东移民,已占凤阳府人口的70%,多来自山东枣林庄。根据曹树基先生《中国人口史——明代卷》对明初人口的研究,当时北方地区,形成了几个人口相对稠密和相对稀疏的区域:人口比较稀疏的区域包括元大都附近(现在的北京周边),永平府(现在河北东部唐山秦皇岛一带) 山东的东昌府(现在的山东聊城一带),山东的兖州府运河以西地区(现在的山东济宁西部,菏泽一带)。 而即使以据《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中山东唯一两个接收较多大槐树移民的城市:聊城,菏泽来看,当地家谱中仍有50%-80%可追溯到金元乃至唐宋魏晋。聊城(东昌府)临清、高唐、东昌、茌平、东阿、莘县、冠县均有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分布,最密集的茌平县有 1054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 555个,只占茌平县村落总数的52.66% ,可见东昌府明初至少仍有一半人口来自本地居民(或按其家谱自鲁中山区,胶东半岛迁来) 兖州府(菏泽,济宁运河以西)的情况则是:频率最高的定陶有 1050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10个,仅占村落总数的39.05% 。成武共有 1313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99个,仅占村落总数的38%,其余各县外地移民的比例仅有20%左右。 还要考虑的是,鲁地家谱多为清末民初所续修,有很多本非洪洞大槐树移民却寻根至大槐树的家族,存在着家族史在传承过程中失忆,看别的家族是大槐树移民,便也认为自己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现象,可见当地外来移民的真实比例还应当进一步降低
北宋与明初人口数据对照,揭示了齐、晋两地中古血统的高度延续性 首先展示结论:历经宋、金、元三百年战乱,华北五省只有齐(包括淄博在内的山东半岛)、晋( 包括邯郸、济源等晋语区)人口损失较轻,河北、豫南、陕西人口接近清空。长江沿线诸省除江西外损失均较严重,华南则成为了唯一实现人口增长的地区北宋崇宁元年,全国各路户籍数、人口密度列表如下其中,北方五省户数分别为: 河北(河北东路+河北西路+燕云),户数150万(据《辽史·地理志》藤泽之先生的估测,12世纪初辽南京道人口220万,户数不少于40万,考虑到河北东路部分地区明代属山东,西京道东部归河北,定其总户数为150万) 山东(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户数134万(包含了苏北部分地区) 陕西(秦风路+永兴军路),户数150万 山西(河东路),户数61万 河南(京西北路+京畿路+京西南路东北+河北西路南部+永兴军路东),户数约为120万(考虑河南宋代属于周边诸路的地区人口均较稠密,因而将主体为南阳盆地的京西南路四十万户加和,多出的襄樊一带以河北南部、陕西东部补充,真实数字只会更高) 四川、湖广、南直隶,户数分别为: 四川(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利州路),户数200万 湖广(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户数153万 南直隶(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户数430万 江西、福建、两广,户数分别为: 江西(江南西路),户数166万 福建(福建路),户数106万 广西(广南西路),户数24万 广东(广南东路),户数57万 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彼时洪武大移民尚未开始,仅有晋南到晋北的军事移民,以及山东、山西、江浙向江淮地区的移民),明政府对全国各地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将其与《宋史·地理志》所载北宋中期的人口相比对,即可得出南宋、金、元三百年战乱中各省人口损失与移民的可靠情况
淄博、东营是胶辽官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胶辽官话的领土比《地图集》显示得远为宽广,由于方言调查的误差与遗漏,可能有一些应该属于胶辽官话的地区没有被画进去。我将以北部的“带有胶辽官话性质”的地区为例讨论这个问题,也就是的答案里“在滨州东营形成拉锯”,“拉锯”这个词用得好,因为现在就定论这块区域全都是“带有胶辽官话性质的冀鲁官话”而不存在“带有冀鲁官话性质的胶辽官话”还太早了。 ——讨论为什么胶辽官话还有哪些地方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胶辽官话,一种方言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才可以算作胶辽官话。李荣《地图集》划分胶辽官话的唯一标准是清入归上。但还要提一下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划分东西区的六条标准: 一、东区清入归上,西区清入归阴平 二、东区知庄章二分,西区不分 三、东区日母为零声母,西区为不为零声母 四、东区分尖团,西区不分 五、东区果摄开合口不分,西区分 六、东区的三调方言一般阳去合并,西区一般阳上合并。 ——这六条标准很准确的概括了胶辽官话与冀鲁官话音系的差别(主要是石济片,沧惠片在这六条里至少占一条),划分胶辽官话的标准不应该超出这六条。比如淄博张店区没有儿化音,博兴的an韵发口元音,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它们属于或不属于胶辽官话的理由。 ——第六条标准只针对三调方言,没有普遍性,将前五条标准绘制成等音线,得到下图: 图例: 黑线:清入归上 灰线:A区清入归阴平但轻声前变调为上声,B区清入独立成调 红线:区分庄章 紫线:日母为零声母 蓝线:区分尖团 棕线:果摄开合口不分。 ——上图中滨州部分根据王小梅《山东滨州方言语音研究》和沈兴华《黄河三角洲方言研究》,东营部分根据杨秋泽《东营方言研究》,潍坊部分根据钱曾怡等《潍坊方言志》。分界线南部不在本回答讨论范围之内,姑且按《山东方言研究》附录方言地图绘制。 ——不算博兴东营那个小岛(这个小岛是两千年之后才有人提出来的),图中清入归上的部分就是《地图》的胶辽官话区。 ——这里就涉及到调查错误或遗漏的问题,如果按照《研究》的附录图,高青和博兴不分尖团,博兴和滨州清入是单字阴平轻声前上声,广饶不分庄章,没有东营这个调查点(当时好像还没建市)。在上述更新的精确到市县的研究中这些特征才被发现。而且不同研究者,不同著作或论文调查的结果不同,一个滨城区就有清入归上,清入归阴平,清入独立成调三种记录。这也是我为什么只敢讨论北部边界,因为这些方言我大部分都听过,对它们的具体的特征有基本的印象。
胶东半岛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胶东气候区位于山东省东部,包括胶东半岛山地、胶莱平原及半岛东南沿海一带。气候特点是:年降水量适中,气温较低,夏季凉爽而潮湿,冬季寒冷而湿润。 胶东各地年、季、月平均气温(℃) 春夏秋冬地点三月四月五月季平均六月七月八月季平均九月十月十一月季平均十二月一月二月季平均年平均青岛4.510.215.710.120.023.925.123.024.115.98.815.42.0-1,20.10.312.2烟台4.311.217.811.121.724.725.023.821.215.68.415.11.6-1,6-0,5-0,212.5潍坊5.112.519.112.223.625.925.224.920.214.26.513.6-0,5-3,2-1,0-1,612.3 相关资料 该区作物生长期干燥度多在0.8~1.5间,属湿润-半湿润气候性质。年降水量650~900毫米,年降水日数80~97天,气温≥10℃期间降水量约540~800毫米。平均暴雨日数2~3.5天,一日最大降水量达130~470毫米,局部在47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为全省相对湿度的高值区。 热力划分 全区年平均气温11~12℃,最热月平均气温26℃以下。≥0℃积温约4100~4700℃,≥10℃积温约3600~4100℃,热量资源属全省的低值区。夏季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在2次左右。 由于半岛南北沿海及半岛内陆所处位置及地形的差异,受海洋影响的程度差别较大,气候分异明显。根据区内水分热量条件的差异,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半岛东端湿润温寒气候分区、半岛东南湿润温冷气候分区、半岛中部半湿润温冷气候分区、半岛北部半湿润温凉气候分区和胶莱平原半湿润温和气候分区5个二级气候分区。
写了一篇关于田单复齐的文章,请各位大佬阅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hihu.com%2Fquestion%2F36594340%2Fanswer%2F503928534&urlrefer=80cd9bd1498ac0bf89008bd47532aba6 夷狄戎蛮镇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