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x155333 wwx155333
关注数: 80 粉丝数: 24 发帖数: 8,202 关注贴吧数: 32
【神漫.知识】新淫们,来长知识了 看到一篇文章有个科学家疯了一样具体咋回事你看 奇想:派个“使臣”赴地心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自以为对这个星球已了如指掌。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只能收集地球表层的数据,无法确切解释地心的活动。为了揭开地心的奥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家戴维•史蒂文森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核弹在地壳内10~30公里处炸开一个缺口,将一个探测器以18公里/小时的速度送入离地表6400公里的地心,然后用设在地球表面的一个极灵敏的声波接受器收集数据,以了解地心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环境的。  这一设想听说上去近乎疯狂,其实是建立在对地球已有认识基础之上的。地球的构造分为5层:第一层为地壳。地壳在整个球面的厚度各处不一,在海底下平均是5公里,而在陆地底下是30公里。地壳很坚硬,由玄武岩和花岗岩组成。第二层是上地幔(或称亚地壳),由硅酸盐和橄榄岩构成,厚度为700公里。上地幔层与地壳连接处的摩擦会导致局部的溶化,从而产生岩浆囊。有时岩浆囊会冲出地表即形成火山爆发。第3层为下地幔,位于地下700公里~2900公里处。它质地坚硬,温度高达数百摄氏度,也是由硅酸盐(钙钛矿)构成。由于长期承受地核产生的热能,下地幔会发生变形。第四层为外核,从地下2900公里起,温度超过5000℃,因此外核层内的 铬和 镍都已熔化。这些金属液体在地球自转时会流动,从而产生了地球磁场。第五层为内核,位于地下5100公里~6400公里深处,科学家对这里的情况也不甚了解。根据某些理论,在巨大的压力下, 铁合金液体又会慢慢冷却和凝结,因此液态的内核中可能含有一个坚硬的“种子”。  6400公里地下由熔化的高温金属液构成的地核是生命的源头,在一定程度上是它塑成了地球的地形,并影响着气候。因此可以说,地球是个活跃的星球。它的中心温度高达5000℃,而在45亿年前温度更高。地核在逐渐冷却的过程中,通过其周围的地幔向外释放能量,于是在地幔中产生了热对流现象。由于这种热对流,上下地幔层在极缓慢的移动,这又反映在地壳层,造成了板块结构,因此产生大陆漂移、地震和火山爆发。从气候角度看,地核也是地球磁场的摇篮,磁场是我们的保护伞,使我们免遭有害的射线、太阳风等。地核活动的改变会危及人们的生活,动植物将遭辐射之害,飞机的雷达会迷失方向,无线电通讯也将会受到干扰。在地球表面做实验有极大的局限性,而目前只有通过精确的模拟器才能进一步了解磁场保护伞的运行情况。  目前地球上最深的探井(在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也只有12.2公里,这与我们距离地心的6400公里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6400公里深的地核进行研究,科研人员只能推测。为了确定地核的性质,巴黎地球物理所应用了地震仪收集的资料。当发生地震时,震波会穿越全球,因此远在法国的地震仪也能觉察日本微弱的地震。如果地球是均质的,那震波也会是规则的,但地球内从2900公里起震波就开始放慢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震波穿过了液体,很可能这种液体就是地核中熔化了的 混合体。  为了验证科学家的推测,戴维•史蒂文森教授计划把一个探测器送入地球内部。为什么不搞一个装备 钻孔机的载人船呢?这不可能,因为地核的压力是大气压的360万倍,任何器械都承受不了。所以他想制造一个装备10瓦发射器(与太空探测发射器的电功率一样)、如葡萄核大小的探测器,外层再涂上极其坚固的涂料,这样的探测器就有可能深入到地球的核心,分析地核的构成,以及磁流的温度、压力和速度。  事情到此还远未成功。探测器要进入地心,必须穿过地壳和地球各层。这首先需要在地下几百米处爆炸一枚能量达到里氏震级为7级的核弹,在地壳中打开一个深至10~30公里的缺口。史蒂文森还准备依据物理定律来实现他的设想:地质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时,在重力作用下,地球表面大量溶化的金属可能流入地心。根据这一原理,探测器可由一个金属液泡来运送。为此,要向由核弹炸开30公里宽的地缝中浇进10万吨铁水(相当与全世界铁厂一个星期的产量)。如此形成的金属液泡因其密度高于周围地质而会熔化掉一路的岩石,以18公里/小时的速度推进,直达地心。  设想中的地心之旅所必须的地面设施预计造价达89亿欧元。史蒂文森认为,既然政府已斥巨资来征服太空,那么揭开地核之谜也同样重要。他的方案旨在表明,即使今后也许还可以考虑其他技术,目前进行这样的试验也已经是可行的。这就是说,人类探索地核奥秘的地心之旅已进入倒计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