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帘幽梦初晓醒 一帘幽梦初方醒
不求风骚惊天下,但求猥琐动世人!
关注数: 195 粉丝数: 1,936 发帖数: 16,758 关注贴吧数: 410
为啥唐朝一代对割据的河朔三镇无可奈何啊对于唐代的藩镇,宋人有 为啥唐朝一代对割据的河朔三镇无可奈何啊 对于唐代的藩镇,宋人有一句很有趣的评论:“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看似四分五裂,实际上却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动态均衡。 直到黄巢起义,严重破坏了这个均衡,于是力量迅速的重组整合起来,不久某些藩镇坐大,再无其他力量可以制衡,唐朝统治终于土崩瓦解。 说起唐朝的藩镇,经常地会想到的是“藩镇割据”,其实唐朝安史之后的四五十个藩镇中,真正割据的只是少数,最为典型的是“河北三镇”,其他大多数的藩镇还是忠于朝廷的。这四五十个藩镇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割据型;主要集中在河朔,大多是安史旧部归降者,代表就是河朔三镇——卢龙, 成德和魏博。这类藩镇的藩帅不由中央任命,而是本镇将士拥立,他们的赋税也不上缴中央,全部留作自己瓜分。 他们表面上忠于朝廷,事实上却像一个个独立的王国,虽然代、德、宪、穆诸朝多次讨伐这些藩镇,但是全部以失败告终。安史之后的藩镇动乱,以这类藩镇居多。 二种是遏制型;主要在中原一带,譬如宣武、武宁、河阳、河东等。这些藩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遏制上面的割据藩镇,他们平时常宿数十万重兵,防备河朔割据藩镇的侵扰,同时他们的赋税也基本上留作自己用,主要是为了维持强大的驻军。 他们既是唐朝中后期平乱的主要力量,又是乱兵频生的是非之地,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接受中央的管辖的, 虽然也有暂时割据的情形,但是不久就被讨平;虽然有时候也抗拒中央命令,不听从调遣,但是都不长久 三类是守边型;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边疆,防备西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这类藩镇也驻有重兵,但是他们必须依赖中央供给。与中原藩镇不同,他们的驻地并不富饶,不能自给,需要中央财政供养。这些藩镇相对安定些,当然也有少许叛乱,主要原因是衣粮欠缺或是藩帅太贪,克扣粮饷。 最后一类是赋税财源型。主要是东南一带的藩镇,这类藩镇没有多少军队,但却极其富裕,是中央的赋税之地。这类藩镇很少叛乱,所以史称“天下藩镇,东南最宁”。 些藩镇之间相互制衡,东南藩镇有财无兵,西北藩镇有兵无财,必须中央集中调度,听从中央指挥。 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相持,中原偶尔也有藩镇想联络河北三镇一起造反的,但是很快就被周围其他忠于朝廷的藩镇平定;而河北三镇也没有足够的力量灭掉中原的藩镇,像安史一样打进长安。 不过比较有趣的是,为什么区区三镇(宪宗以后,割据的基本上就只有河北三镇了),唐朝一百多年都平定不了?
突发奇想,董卓入京会不会是袁家的一盘大棋先说前因后果,当时董 突发奇想,董卓入京会不会是袁家的一盘大棋 先说前因后果,当时董卓入京是袁绍给何进提的主意,本质上来说,我认为在当时士族和十常侍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实际上就是袁绍及其背后的士族想要借刀杀人的一种把戏。毕竟十常侍虽为宦官,背后真正代表的还是皇帝的权威,灵帝驾崩之后的整治局面导致士族虽然有绝对的主导权,但是面子上不好直接动手,所以巧借外兵来处理内廷问题,这样就可以既要面子又有理子。 这时候,作为尴尬的骑枪派(出身宦官世家,但是混的是士族圈子)的曹操自然也看出来袁绍这个主意的意图,他只能比较委婉地踢出了自己的想法,劝何进不要纷纷而招外将,激化现在权利斗争的局势,毕竟招了外将进京,不管结果如何,皇帝的权威和汉家威严都是要颜面扫地的,这是可以预见的结果。然而脑子一根筋的何进完全没有看透袁绍这个提议背后的险恶用心,还以为是为自己打到十常侍出谋划策的(何进确实是个**,当了士族和宦官对抗的挡箭牌,把仇恨都吸引到了自己这边)。 后续的结果,熟读三国志和演义的各位都心知肚明,士族显然坐收渔人之利,利用十常侍坐掉了愚蠢的何进(我本人认为,士族集团早就看穿了十常侍的密谋,但是他们不想帮何进这个**拿到最高权利,所以顺势让何进进了十常侍圈套),进而顺势利用何进死作为借口彻底粉碎了十常侍和宦官集团,在董卓进京之前就彻底将中央的权力核心搞得粉碎,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提前达到了之前预想的目的(获得最高权力控制权)。 然而在这个目的更深一层,我个人猜测请董卓入京还有袁家一些更不为人知的目的。当时袁家作为真正的士族代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实际掌握的权利早已经超过了皇帝的手中的权利,在灵帝驾崩那个档口,袁家或许已经在谋划如何让他们袁家取刘姓而代之。袁家要代汉而立,最重要的困难有两个,其一,汉家天下已有四百年,从上到下都认可刘姓皇室的正统性,作为士族代表的袁家,从法理和正统性上不具备代汉而立的正当性。其二,虽然东汉末年,皇室已经十分衰落,士族整体占据了绝对优势,然而士族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袁家虽然统领士族,但是要统一所有士族的利益,没有一面正统的大旗是难以服众的。 为了解决袁家代汉的正统性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粉碎汉家朝廷的权威,让这个已经是残枝败叶的皇室在全天下人眼里彻底丧失公信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十常侍就是最好的突破口,因为十常侍表面上是人人喊打的太监,内地里代表的还是皇帝的利益,袁家如果亲自动手铲除十常侍,虽然于情可理解,但是难堵众人之口,更没有上命可言,因此需要找董卓办事,让董卓这个外将用最粗爆的方式粉碎十常侍和皇帝的权威,再后一步则可以顺势把所有罪责都推到董卓身上,袁家再趁势举起大旗,将已经利用延毕的董卓和已经威信扫地的汉室一举除去。 正是基于这个考量,董卓入京直提出换皇帝的惊人之举(我一直觉得董卓这个举动过于骇人,他纵然胆子再大,一个一直在外的外将,一进京就敢提换皇帝,纵然有李儒谋划,他自己哪来这个胆子,这不是一句董卓有狼子野心就能解释的,他再蠢不至于想不到自己换了皇帝,会招来多少反对),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或多或少有袁家的暗示或者默许。袁家在董卓入京之前或许就进行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利益交换,袁家许诺给董卓巨大的权利和利益,而董卓则为袁家把汉室一举打烂。在打成了这个交易后,才有了袁绍向何进提议董卓入京的戏码,这有可能是早就安排好的巨大阴谋。 然而,袁家和董卓也不过是与虎谋皮,董卓想利用袁家上位,袁家想利用董卓搞垮皇室,但是袁家低估了董卓这个人的疯狂程度,董卓也低估了袁家谋划之深。董卓在提出换皇帝的提议后,他已经成了袁家的弃子。他惊恐地发现袁绍这个袁家的继承人不但没有站出来支持他,反而直接在廷议中直接站出来反对,把他骂做了叛国贼。到这个时候董卓应该是明白自己也被袁家耍了,他这个所谓的盟友已经被卖,袁家利用这一手把毁灭汉室的责任推到了他董卓头上,把全天下的仇恨和人民的恐慌都宣泄到了董卓的脑门上(我不是替董卓洗白,只是整个事情阴谋的成分确实很重,各位轻喷)。然而董卓走到了这一步,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他经过一些和士族的接触后彻底明白了这帮士族完全没有把他当做朋友的意思,深感绝望的董卓终于彻底疯狂,他再没有任何顾忌,把耍了他的袁家和反对他的士族屠戮殆尽,而他自己恐怕也明白不论如何,他也难逃灭亡的命运了。 袁家在京城的人呗屠戮或许超过了他们原本的估计,没有想到董卓这个人竟然疯狂到这个程度,真敢拿他们动手,但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继承人和他们袁家在外的布置都已经妥当。事情终于还是到了最后一步,靠武力彻底解决问题,让袁家成为汉末最大的诸侯,统一天下。事实上,在刚开始的时候,袁家的势力是占据相当大优势的,如果袁绍和袁术可以合一,或许三国时代可以提前就结束了。然而袁家在京城被灭,导致失去了对袁绍和袁术的管控力,庞大的袁家势力也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分裂为袁绍袁术两大诸侯势力(和后来的袁熙袁尚何其相似。),最终袁家的惊天谋划还是没有低的住历史的洪流,士族在三国阶段被地方起势的军阀骑在了头上,直到后来曹操崛起及魏国建立才又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直到后来司马串魏也就顺理成章,毕竟袁家已经把他们彻底解决了正统性问题,世家大族作为汉末最庞大的势力,终究还是站到了历史前台,只是最后收获成果的不是袁家。而是司马家罢了。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