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用什么名好 yy用什么名好
关注数: 1 粉丝数: 105 发帖数: 2,188 关注贴吧数: 6
中国法学院校人才培养大比拼,谁培养大师最多? 中国法学界100位泰斗,都毕业于哪所学校?(转) 来源 | 智合LawSchool 王海君 ★数据说明:此次统计均以获国内第一法学学位的院校(若第一法学学位为法学学士,则以本科院校为准;若本科为非法学专业,则以硕士或以上学位为准)为毕业院校。若所获第一法学学位在国外,则以国内获得学士学位院校为毕业院校计入统计。文中对于各位教授的点评均出自《今日中国》的《中国法治建设特刊》。 2017年,《中国法治建设特刊》推选出“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选举“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20位)和“有突出贡献的法学家”(80位),其中“有突出贡献的法学家”包含了法学理论、法律史及比较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以及国际法学等领域。此次入选榜单的法学家,都是我国当前健在的最杰出法学家。他们不仅著作满身,桃李天下,很多还多次走进中南海讲授法律课程。那么这些法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各领域的掌门人都毕业于哪些院校呢? 在本次榜单中,共有11所院校分别培养出一名大师。虽然燕京大学和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江平教授和韩延龙教授却在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著书讲课,成为中国法学界的泰斗。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各培养出两名法学大家。其中就包括华东政法大学的“功勋教授”陈鹏生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培养出4名法学大家。除了被评为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的王召棠教授于195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系,其他三位均毕业于八十年代的安徽大学法律系。 安徽大学紧接着培养出五名以上法学大家的院校都是“五院四系”成员。西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中国法学界各培养出了6名法学泰斗。 西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不仅培养人数多,达到11位法学大家,而且学科覆盖领域广。 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则培养出16名法学掌门人。其中民商法和诉讼法领域共计培养出9位法律“大咖”,实力非常强。 西南政法大学那么,究竟哪家学校培养了最多、最牛的法学掌门人呢? 答案是:北京大学。共计培养了高达22名法界掌门人,其中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就有9位,占到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的近一半人数,一骑绝尘。 北京大学纵览法律泰斗们的毕业院校,用一句话评价:北京大学傲江湖,五院四系人才出。☆ 注: 由于历史迁变和全国院系调整原因,部分入榜院校有所变化。本文根据相关院系合并和调整过程,对相关院校统计作以下处理:
52所高校取得一级法学博士点历史沿革 全国现有法学一级博士点高校52所(含自审设立,动态调整高校): 一、第一批6所 1 北京大学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 2003年 3 中国政法大学 2003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3年 5 武汉大学 2003年 6 西南政法大学 2003年 二、第二批6所 7 华东政法大学 2006年 8 南京师范大学 2006年 9 厦门大学 2006年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6年 11 吉林大学 2006年 12 清华大学 2006年 三、第三批27所(其中后来取消两所) 13 对外经贸大学 2011年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年 15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1年 16 南开大学 2011年 17 复旦大学 2011年 18 上海交通大学 2011年 19 南京大学 2011年 20 苏州大学 2011年 21 山东大学 2011年 22 中国海洋大学 2011年 23 安徽大学 2011年 24 浙江大学 2011年 25 湖南大学 2011年 26 中南大学 2011年 27 湖南师范大学 2011年 28 湘潭大学 2011年 29 郑州大学 2011年 30 重庆大学 2011年 31 四川大学 2011年 32 西南财经大学 2011年 33 黑龙江大学 2011年 34 辽宁大学 2011年 35 大连海事大学 2011年 36 中山大学 2011年 37 海南大学 2011年 华南理工大学 2011年 (后被取消) 同济大学 2011年 (后被取消) 四、第四批3所 38 上海财经大学 2016年 39 东南大学 2016年 40 云南大学 2016年 五、第五批1所 41 山西大学 2017年 六、第六批8所 42 北京师范大学 2018年 43 中共中央党校 2018年 44 河北大学 2018年 45 新疆大学 2018年 46 浙江工商大学 2018年 47 江西财经大学 2018年 48 贵州大学 2018年 49 暨南大学 2018年 七、第七批3所 50 北京理工大学 2019年 51 天津大学 2019年 52 西安交通大学 2019年 其中缺了一所法学名校,可惜了西北政法。
中国法学名校实力一览(转,仅供参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号“青苗法鸣”】 本文盘点的23所法学院校分别是: 【华北片区】:北大法学院,清华法学院,人大法学院,吉大法学院,北航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社科院。(其中,中国社科院的统计范围包括中国社科院大学政法学院+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因为这3个二级单位都隶属于社科院,且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 【东部片区】:上交凯原法学院,华东师大法学院,南大法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南师大法学院,浙大光华法学院,厦大法学院,苏大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 【中西部片区】:武大法学院,川大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 1.有两位作者的合著文章,只将其统计到第一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名下,避免重复统计,但外籍作者为第一作者的除外,那么将统计排名最靠前的国内学者。 2.对于独著文章作者,分别标注了两个以上的单位,那么只将该文章统计到第一单位名下,避免重复统计。 3.对于跨多个单位兼职的学者,只统计其在上述23所单位的发文情况。如杨立新教授以“天津大学法学院”名义发表的文章不在本次统计范围内。总体而言,上述情况较少,一般不影响整体分析结果,但特此说明,避免读者误解。 4.由于种种原因,恐遗漏或误统极少量的论文,提请读者理解与包容,本文相关整理分析仅供参考。 5.我们今年仍按传统法学二级学科的分类方法,对各学科的发文情况进行了整理。但二级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社会问题的综合性趋势愈加明显,因此,很多论文只能依据其主要方面进行归类,不够精准之处,提请作者理解与包容。 一、23所院校发文总量情况概述 说明: 1.“三大刊”是指20种CLSCI期刊中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和《法学研究》,这三本权威期刊。 2.自发数是指单位在自办期刊上的发文数量,自发率是指单位在自办期刊上的发文数量除以总发文数得到的比例。 3.《中国社会科学》由社科院主办,但不算作本文意义上“社科院”的自办期刊,因为本文意义上的“社科院”主要包括“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和“社科大政法学院”。【青苗法鸣述评】 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再次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发文数量第一名,比去年多了53篇,遥遥领先,三大刊发文数与人大一样,均为16篇,但其中3篇是《中国社会科学》,含金量相对更足。第二名是人大法学院,同样也是蝉联去年的排名。人大法学院不愧为教育部学科评估A+,其法学研究实力极高,今年的发文数高达115篇,较2018年增加了12篇,人大在三大刊上发文16篇,与法大位列第一。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人大法学院自发率很低,仅4%,比去年已经很低的8.7%又下降了4个百分点,在当前核心期刊发文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自发率能大幅下降,非苦功而不能成,为人大法学院点赞!与之相对,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人数要远远多于人大法学院,其论文自发率相对较高,接近四分之一,意味着每四篇论文中,有一篇出自自办刊物。 清华法学院以微弱优势超过西政,位居第三,比去年增长了16篇,同样保持了去年的排名。但清华的自发率略高,不仅高于人大,而且比北大、西政都要高,其近三年的自发率分别为17%、8.4%和15.5%,呈现出U字型。西政今年的进步是最明显的,文章总数增加了27篇,达到了95篇之多,位列第四。而且三大刊发文数达13篇,比去年增长了260%,但自发率却下降了6个百分点,作为“四非院校”实属不易。 北大今年的发文数较去年增长了24篇,屈居第五,但一如既往的低自发率是北大法学研究的自信体现。华政较去年则后退了2名,位居第六,而2016年和2017年,华政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同时,华政的自发率也一直居高不下,今年因华政学报被纳入CLSCI体系,其自发率更达到了33%。但今年华政在三大刊上的发文比例有明显提升,而且仅《中国社会科学》就有2篇,而很多学校平均三年才能在上面发一篇。 今年,中南财大的发文数也有明显上升,位居第七位。但今年在三大刊上的发文数从11降到了3,幅度明显,而自发率有所抬升。在CLSCI范围扩大的背景下,武大与社科院发文数相比去年却略有下降,不过尚属正常波动范围。 吉大法学院发文数略有波动,但今年由于其主办的《当代法学》被纳入CLSCI范围,致使自发率增长至36%,一举超过西北政法,成为自发率最高的院校。期待吉大法学院来年能够在降低自发率上多发力。 全年发文数40以下的院校,主要为没有自办刊物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其中,上交法学院与去年基本持平,均高于同处于魔都的复旦和华师大。浙大法学院在三大刊上发文数最多,但从比例折算来看,苏大法学院13篇论文中,有3篇发在三大刊上,相当难能可贵。东南大学法学院作为“后起之秀”,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在三大刊上的发文数均高于同城的南大和南师大,后发优势明显。当然,东南法学院的问题在于34篇论文中,刑法和宪行方向占了28篇,学科的平衡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西北政法大学的发文情况属于缓慢爬升阶段。最近三年,每年总数增加1篇;三大刊发文数从0到2再到3,今年的自发率也从去年惊人的47.5%下降到了35%,甩掉了长期自发率第一的帽子。除了依赖其自身努力,可能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区域教育公平,非合理竞争,资源非均衡配置,历史遗留差距矫正等诸多问题。 二、23所院校各学科发文情况简述 说明: 1.土地法、公司法、票据法、破产法纳入民商法范畴;保险法、金融法、证券法、财税法纳入经济法范畴;司法体制改革文章依照内容不同纳入宪法与行政法或诉讼法范畴。国际法学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 2.我们今年仍按传统法学二级学科的分类方法,对各学科的发文情况进行了整理。但二级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社会问题的综合性趋势愈加明显,因此,很多论文只能依据其主要方面进行归类,不够精准之处,提请作者理解与包容。我们的盘点坚持自己的划分标准,因此与其他版本存在差异,属于正常现象。【青苗述评】 从学科总数来看 23所院校在20种CLSCI期刊上发表了1140余篇文章。根据我们所划分的11个二级学科,其中民商法、法理学、刑法、宪行法、经济法、刑诉法等6个学科,毫无疑问是“发文大户”。法理、民商法、经济法和刑法,近几十年来,一直是二级学科中的“显学”,研究队伍壮大,涉及范围广,发文数自然多。近年来,由于国家体制改革的影响,宪行和刑诉等公法部门的发文数也日渐增多,2018年统计中,宪行一度超过了法理。 从各院校的研究格局来看 23所院校中,仅有中国政法、西南政法和中南财大的发文涵盖了所有学科。然而川大、苏大、东南、南大和上交,这类综合性大学法学院仅在不到一半的学科上发文。相比之下,西北政法仅有的20篇论文却涵盖了除环境法以外的10个二级学科,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传统政法院校在学科体系、研究团队的健全方面仍然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在“新兴力量”当中,清华法学院的全面发展,无需多言。但需要关注的是,北航法学院是少有的,在发文总数较低的情况下,涵盖了10个二级学科的学院。由此可见:“后起之秀”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均衡发展模式,另一种则是“毕其功于一役”的重点学科突破模式。 从学科发文排名来看 1.法理学 法大、华政连续三年成为法理学科发文的冠亚军,而且法大的绝对优势特别明显,基本上都是双倍超过第二名。这三年有所不同的是,第三名风水轮流转,分别是社科院、吉大法学院和今年的人大法学院。中南财大和上交法学院在法理学科上发文也不少,尤其是后者,法理学科的文章占到了总数的30%。 2.法律史学 法律史学科可以说在中国法学院发展当中处于最为尴尬的局面。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梳理学科历史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从今年各学科发文数量来看,法律史学科再次毫无疑问地处于垫底状态,去年数量还超过知产,今年却被知产法甩在了身后。中政和华政拥有法律史国家重点学科,在法史研究上一直领先,连续三年都是轮流坐庄,今年更是并列头筹。清华法学院首次在法史上名列前茅,非常值得肯定。西政今年逐步发力,夺回了2017年第三名的位置。而人大法学院近两年在法史发文上表现较前两年欠佳。 3.宪法与行政法学 最近两年,本学科的发文迎来了一波涨势,且聚焦的问题非常集中,而且京城法学院在这一学科拥有绝对影响力。法大今年在公法领域强势表现的一个维度就是,宪行领域又占据了第一。人大法学院与北大法学院作为宪行学科的传统代表,今年的表现差强人意,北大法学院继续守成第二,人大法学院微弱劣势屈居第三。去年数量比较多的华政和武大,今年稍稍逊色。倒是清华和东南,今年在本学科的发文数上有明显提升,清华法学院的余凌云、陈天昊,东南法学院的周佑勇、熊樟林,分别扛起了所在单位本学科发文的大旗。 4.民商法学 人大法学院民商学科既是国家重点学科又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更是汇集了王利明、张新宝、王轶、高圣平等一大批知名民商法学家,因此,人大民商法学科无论是发文数量已经连续三年蝉联第一,地位无法撼动。中政和清华连续两年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前三名远远超过了后续院校的发文数量,由此可见,法学研究力量和影响力的集中度在进一步聚焦,不仅公法领域看京城,现在私法领域也有这个趋势。 5.经济法 随着民法典编纂成为中国法学界的一件大事,经济法这几年的期刊版面市场“严重缩水”,今年的文章总数已经排在五名左右了(环境法单列)。去年,仅有5篇经济法方向论文的法大,今年再次重回榜首,由此可见,论文发表也存在着明显的“大小年现象”。北大法学院和华政分列二三。而去年表现相对较好的上交、武大,今年也落到了前三开外,当然上交的经济法学科仍然在自己的学科体系中占据主要的位置。 6.刑法 今年刑法发文三甲呈现出“清北人”的态势,即清华第一,北大第二,人大第三。清华再次毫无疑问地坐上了头把交椅,其实力无需分析。北大法学院今年一举发力,从五名开外回到了前三甲,这其中既有陈兴良、梁根林、白建军等教授的贡献,也有王华伟博士(1991年生)等新生力量的增添。东南法学院的刑法学科,实力不容小觑,今年的发文数与人大基本持平,大有“京外刑法望东南”的味道。西政和华政今年分别发文14与13,数量上与去年大体一致。 7.民诉法 或因今年刑诉法与监察法衔接等热点,民诉法今年总体表现非常一般,均是个位数,其中很多院校甚至为0,大有民诉不如刑诉的味道。西政以微弱优势重回第一,北大排在之后。张卫平老师被天津大学引进之后,清华法学院的民诉发文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8.刑诉法 前面也说过,刑诉法近年来热度不减,发文数不断增长。从院校排名来看,连续三年,法大、人大和西政保持三分格局,没有变化。法大的刑诉法学科有着陈光中、卞建林等两任会长的带领,因此优势地位目前也无法撼动。孙长永教授辞去公职,专注教学科研以后,西政刑诉法学科的全面发展势头明显,一小波75后刑诉法学者成长起来。 9.国际法 国际法学科历来是发文数较少的小众学科,因此各院校之间的数量差异不大。今年,西政、法大和武大,三所院校并列榜单第一,但都未达到两位数。华政与社科院相继排在后面,去年并列第一的中南财大,今年的发文数明显下降。 10.知产法 中南财大和人大法学院,这两个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今年分列第一和第二,类似这样的格局已经维持多年。华政继续保持第三的位置,与前两年一样的是,华政知产学科,王迁老师撑起了大半边天。 11.环境法 今年,首次将环境法学科从经济法中单列出来。从发文数据来看,这一最年轻的二级学科,同样也是成长空间最大的学科,被统计院校中的大多数今年均未发表此类论文。 回复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1-09 18:48 总结 中国政法大学颇有“大满贯”的味道,取得了6个学科排名(法理、法律史、宪行、经济法、刑诉和国际法)第一,1个学科(民商法)排名第二的成绩。 人大法学院均衡发展优势十分明显,取得了1个学科(民商法)排名第一,2个第二(刑诉、知产)和3个第三的成绩。 西政取得了3个学科(民诉、国际法、环境法)第一,2个学科第三的成绩。 清华法学院取得了1个学科(刑法)第一,1个学科(法律史)第二,2个学科第三的成绩。北大取得了4个学科第二(宪行、经济法、刑法和民诉)的成绩。华政取得了1个学科(法律史)第一,2个学科(法理、国际法)第二和3个学科第三的成绩。 中南财大的知产学科排名第一。 武大的国际法学科排名与西政并列第一。 其余15所院校未取得靠前名次。 回复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01-09 18:49 结语 2017年盘点文章的开篇,作者做了这样一个判断,中国法学教育研究存在三个“没有变”:即五院四系的基本垄断地位没有变,法学研究的基本高度没有变;法学学科人才的聚集优势没有变。 2018年盘点文章的开篇,作者认为:随着2017年“双一流高校名单”和“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公布,加之近些年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高校人才完全市场化流动,中国法学教育界的力量正在发生着明显又微妙的变化。说它明显,是因为各项指标综合起来的考评结果已经能说明差距。说它微妙,是因为新兴法学教育力量的兴起一方面需要从传统优势高校中“汲取力量”,但基本上都“低调而为之”。同时诸多教授的流动也都是“不彻底的”——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单位,但还兼职着博导,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每年可能还会以“老东家”的名义发表点作品,这样的离职可能更温情一些。另一方面,传统法学教育力量占据着各大专业学会、联盟、论坛、期刊,新兴法学教育力量必须与之“交好”,否则难以成为“圈中人”。 通过今年的盘点,作者判断:一是,法学学科的研究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集聚,主要学科都得看京城,而京城又主要看“清北人法”四校,如果“五院四系”不是70年前所建,很可能今天的中西部地区没有叫得响的法学院。二是,新兴力量的突围往往依赖于资源向个别学科倾斜的“点上突破”战略,因此,传统法学名校在学科、团队和传承方面的健全优势,仍有较大意义。三是,法学核心期刊的论文选题与政治、社会热点呈完全相关,各学科当年发文数量的多寡也基本上仰仗于“国家关注、社会关切与人民关心”。四是,新兴力量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生长更为“茂盛”,法学人才流动打破了文理界限,诸多传统理工、经会商科院校纷纷大力投资发展法学,因此,法学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只剰拼身体的中国女足,拿什么拯救你? 期待一周的16进8淘汰赛,以中国女足0:2意大利而黯然落幕。感情上很想中国赢的我,看到踢得惨淡的场面,理智上不得不面对现实。在体质本就较弱的中国女足,只剩拼身体的简单打法,输得让人很无语。 输的原因很多,网友们指出的体制问题、技战术问题、教练问题、体质问题、欧洲球队集体掘起问题,不一而足,一句话就是与欧美强队己全面落后。这些都没错。我这里想说的是,我们不横向对比,就纵向比较,自己跟自己比进了还是退了?答案显而易见。 与九十年代的中国女足自然无法比,同样一批主打骨干与上届比也显退步,就是去年亚运会也还有点中场传控的样子,让人希望仍存,而这届还剩什么?只剩不自信而又不甘心不服气的眼泪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连二十年前、十年前、仍至四年前一年前的自己队都打不过,拿什么去与进步神速的欧洲强队争锋?不就是现代版的唐吉阿德吗? 那么九十年代的女足为何能短时间快速成型并打出控制中场的技术型足球呢? 一是选材独辟溪径。当时的女足队员大多从原来的短跑运动员挑选,身体素质好,爆发力强,与欧美队员身体对抗不落下风。集训时间其实也就三四年的时间,从88年左右始,到1991年基本成型,已经是有身体有技术有战术的世界强队了。 二是理念问题。大凡我国成功的体育项目,都是得高望重的行内人治队,且不是外教。女排如此、女篮如此、乒乓球也然,鼎盛时的中国女足也不例外。当时的女足体系从管理层到下面都一式专家行内人,那有现在足协外行领导内行的?其结果就只有喴口号、讲精神了。 三是思路问题。要打造一支盛久不衰世界强队,万古不变的真理就是要控制中场,没有强大的中场即使一时取得成功也是传说,不能长久。鼎盛时期的中国女足就是靠强大的中场打天下,并乞立于世界强队之林十年之久。 反观现在的中国女足还剩什么?只剩拼体力讲精神了!
现中国女足态势像82男足世界杯夺冠的意大利? 1982年男足世界杯,当时从一流强队滑落到二档非夺冠热门球队的意大利,高举防守反击大旗,凭借442阵型的铁血防守,最后令人不可思议地意外守冠,缔造了一个传奇。 当时的意大利队,有着世界顶级的防守体系,但进攻乏力,打法粗糙沉闷,与艺术足球的巴西、法国等相比毫无观赏性可言。三场小组赛,进一球失一球,三场平局得3分以成绩最好的第三名之一(当时也是24队,小组赛四个成绩最好的第三名进入16强淘汰赛),跌跌撞撞地出线。但进入淘汰赛后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守冠。 现女足与之相似之处: 一、打法相似。都是442防守反击打法,防守世界一流,但中前场组织不堪入目,进对方球难,但对方要洞穿已队亦难。后防阵地牢固,意大利有个钢门佐夫。中国有铁门彭妹妹。 二、都是虎落平阳。原是世界顶级强队,下滑到没人注意的二三流球队(中国应归为二档没落传统强队),心理包袱小。 三、虽进攻乏力,但都有影子杀手。意队有最后夺得最佳射手金球奖的罗西,但小组赛一球未进,进入淘汰赛才爆发。中国其实也有空切跑位极佳的前锋杨丽,经常创造必进球机会,只要以后调整好心态,并非没有爆发的可能。 四、小组赛都是艰难出线。这个就不用细说了。 希望中国女足在淘汰赛一路顺风!
[洞见] 奶嘴战术,山月只需日更三章必将歌舞升平! 奶嘴战术,通俗来讲就是:当婴儿饥饿哭闹时,只需塞个奶嘴婴儿口中使其吮点奶水,大概率会安静下来。过段时间将要饥饿哭闹时,重复以上操作,婴儿基本不会哭闹。否则,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婴儿,必将弄得家宅不宁。 同理,面对道友不绝于耳的吐嘈之声,山月的应对之策其实简单:就是基本保持日更三章就行了。 理由: 一、每天上午。大多数道友不是忙活就是休眠,没空吐嘈(少数黑声会有的,但掀不起大浪),所以这段时间不用理会。 二、中午。吃饭、午休,没多少人得闲吐嘈。故也不用在意。 三、下午。等更道友逐渐多起来。此时开始需要应对。这时推出一章,道友们及时得到滋润,忙于看贴、顶贴、灌水,不亦乐乎!偶有黑贴也不会有多少人留意(专业黑粉除外)。 四、傍晚。晚饭时间。情况类同中午。 五、上夜(8时――10时)。是道友们等更最活跃时段。如果此时无更,无聊道友将会骂声一片。故必须适时塞上奶嘴:9时左右二更。 六、中夜(10时――12时)。道友们意犹未尽又未有睡意,需要三更安抚。 七、下夜(1时以后)。陆续去梦周公。 道友们一天就这样心情愉悦中度过。 综上,山月同志: 其实吃瓜群众很好糊弄的,你只要如此这般操作,欧耶!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