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花醉客😄 t553024462
关注数: 257 粉丝数: 1,020 发帖数: 8,104 关注贴吧数: 180
春秋时的卿,战国时的君。 之前一直分不清封君。原来只是始于战国。 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贾公彦又疏道:“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属有臣子。然而从春秋的历史看,郑、贾的说法并不确切。直到春秋末,在正式名号上卿大夫没有称“君”者。卿大夫称“君”有个发展过程。在“卿大夫”这个名号外,最先 加的是“公”号,到了春秋末年才出现“君”号。卿大夫另称之为“公”者最早出现在楚国 。楚灭申之后封巫臣于申,号“申公”;灭郧之后封钟仪于郧,号“郧公”;灭蔡之后使弃 疾为“蔡公”。泛称为“县公”[1]。楚卿大夫称“公”者多有,中原诸国则很少见,但亦有个别称“公”者,如齐有“裳公”[2],杜注:“齐裳邑大夫。”受封卿大夫冠以“君”号者,最早也出现在楚国。《墨子·鲁问》记载楚有鲁阳文君。鲁阳文君即《国语·楚语》中的鲁阳文子。韦注:“文子,平王孙,司马子期之子鲁阳公也。”说明此时“公”与“君”已可通用。吴起说 楚“封君太重”的封君实际上即卿大夫之辈。 中原诸国最早称卿大夫为君者,是卿大夫的家臣称其主子为“君”。鲁大夫季氏之家臣称季氏为“君”[3],晋史墨称赵简子为“君”,也称范氏、中行氏为“君”[4]。我们囿于所见,尚未发现有诸侯在封卿大夫时冠以“君”号的。中原最先封臣子以君号者不是诸侯,而是赵襄子。《史记·六国年表》记述:(赵)“襄子,元年未除服,登夏屋,诱代王,以金斗杀代王,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史记·赵世家》中也谈到这件事说:襄子杀代王,“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早死,故封其子”。又据《史记·六国年表》注,赵襄子封代成君在公元前457年。 封君在各国的普遍现象,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以后的事情。各国诸侯多在公元前 340年前称王。据已有的材料统计,终战国之世的254年中(公元前475年至221年),各国先后封君见于记载的有百余人,有时间可考的88人。公元前340年以前受封的仅有楚国的鲁阳文君、阳城君、工君、州侯、彭城君、安陵君;赵国的代成君、番吾君、魏国的中山君(魏挚)、山阳君;秦国的兰田君、商君;齐国的成侯等十几人,其余封君均是公元前340年以后的事情,史籍在案,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战国时期成为封君的条件主要有二:一是计功分封,像《管子》中所说:“臣之能谋厉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名者,割壤而封”[5];二是亲亲受封,如苏秦说:“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6]除此之外,战国时还有因名望和色幸成为封君的。关于分封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有关文章和著作,这里不再重复。 战国时封君的权力在君主手中,但有时也需要经过群臣廷议。燕国大臣陈翠曾经劝说燕太后,要公子东质于齐,太后不肯。陈翠说,王愿封公子,群臣会讲:“公子无功,不当封。”今质于齐,则为有功,可封公子。否则“太子即位,公子贱为布衣,故非及太后与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7]。又如江尹为魏之山阳君请封于楚,楚王表示同意,而大臣昭奚恤反对说:“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8]赵孝成王为谢信陵君救赵,“与平原君计,欲以五城封之”[9]。赵主父欲封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10]。这几例都可说明大臣对封君有议论之权。 战国时期的封君有“君”、“公”、“侯”等称号。君与公、侯称谓虽有不同,但对于封君可置换使用。如楚平王之孙鲁阳文子封为阳文君,又称鲁阳公[11]。孟尝君又称薛公[12]。卫鞅被秦封为彻侯,又号商君[13]。范睢封于秦国的应地,号应侯,而《史记》本传中亦称之为应君[14]。 战国封君有着各种名号,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作为名号的根据主要有几种类型: 1.以封地为号 秦封卫鞅“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15]。 “秦封范睢于应,号为应侯。”《索隐》云:“封范睢于应。案:刘氏云,河东临晋县有应亭,则秦地有应也。”[16]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后数立战功,二十六年,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索隐》云:“严君是爵邑之号,当是封之严道。”[17] 魏国以信陵封公子无忌,号信陵君[18]。燕昭王封 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19]。 2.以原籍或发迹地为号 田单破燕有功,齐“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索隐》:“以单初起安平,故以为号。”[20] 3.以功德为号 白起数立战功,秦封为武安君。《正义》说他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21] 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正义》:“襄,举也,上也。言乐乘功最高也。”又廉颇封为 信平君,也是嘉奖他“笃信而平和也”[22]。 4.谥号 齐田婴封于薛,称薛公,卒后,尽王“谥为靖郭君”[23]。《索隐》按:“谓死后别号之曰‘靖郭’耳,则‘靖郭’或封邑号,故汉齐王舅父驷钧封靖郭侯是也。”当以《史记》正文为是。 5.雅号 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阳[24]。 楚“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又改封于吴,而终号春申君[25]。 秦封吕不韦于洛阳,号为文信侯[26]。 齐封邹忌于下邳,号曰成侯[27]。 以上数例所举之封号均为雅号。 求取封君是战国中后期普遍流行的政治思潮。张仪在游说魏王时就曾经指出说:人多奋 辞而少何信,这是因为说诸侯成功就可以“封君”,所以天下的游说之士“莫不日夜虱腕目切齿以言从(纵)之便,以说人主”[28]。这条材料生动地描述了人们为求取封号已经激奋到了何等的地步,而且反映出在当时求取封号的人不是少数。《经法·国次》篇说:灭掉一个国家之后,“列(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这里不仅鼓吹裂土分封,而且从理论上将其上升到“天功”的高度,谁悖逆这样做,谁就是违反天意。于是国君们纷纷“举其秀土,而侯封之”[29],魏王甚至将自己的爱妾也封为龙阳君[30]。战国时期女人封君实属空前未有,它也从侧面说明在当时求取封号是一股强大的思潮。
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 周代的所谓“爵”,就是周代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在法律制度上的规定。周代诸侯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诸侯的五个等级。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周代诸侯划分为五等,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周代的列位等级说:“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国语·周语上》载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逸周书·职方氏》说:“凡国,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4]《左传》的这段话,据杜注是“言自王以下诸侯、大夫各任其职”,意义正与《逸周书·职方氏》一致。王是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公、侯、伯、子、男”就是周代的五等诸侯,故《逸周书》云“凡邦国大小相维”。“甸、采、卫”,杜注释为侯、甸、男、采、卫五服之名的略举,是对的。具体地说,采、卫主要指二服中的附庸小国。《国语·郑语》说:“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是邬、郐等附庸小国称采、卫之证。这样,在周代由王及公、侯、伯、子、男、附庸、大夫所组成的等列,就是其社会阶级结构的大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