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_我的老板 Oh_我的老板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关注数: 363 粉丝数: 499 发帖数: 2,158 关注贴吧数: 30
航母+重巡其实也是一种玩法 众所周知,轻炮轻巡是公认最简单无脑的配置,不过玩多了总会腻。这里提供一个非主流的海军思路:航母+重巡。 本来是想要将航母纳入轻巡雷驱的构筑,来弥补后者对主力舰刮痧的缺点。但在构筑的过程中我发现为航母配备主力舰作为屏卫后,还必须为航母的屏卫配备屏卫,也就是最低需要4航母+4主力+24屏卫,保险一点需要4航母+6主力+40屏卫。产能需求的暴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舰队配比的复杂性增加了心智负担,失去了简单无脑的优势,降低了你处理其它事务的效率,例如你本来可以将操作的重心放到陆战上多包几个饺子。 于是做了一个减法,把屏卫全砍了,只留航母重巡。此时重巡需要负担3种任务: 1. 走位。通过拉高航速和降低可见度,来躲闪对方战列线的重炮。 2. 抗线。通过拉高装甲厚度,来增加对轻炮的耐受力。(废话,没了屏卫线对面轻炮全部打在重巡上了) 3. 清小船。虽然不奢求像轻巡那样2天刷光对面屏卫,但轻攻击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有了下面的重巡设计:超过38的航速,2级甲,3门副炮,以及低于4000元的离谱造价。诚然上面重巡的轻攻击比不上下面的轻巡,但是,轻巡的轻攻击其实是溢出的。如果你轻炮轻巡玩多了,就会发现你的轻巡舰队一般只需要2天就能清完对对面屏卫,然后花5天给对面主力舰刮痧。军工机构:使用袭击舰队,重巡能同时吃到主力舰和巡洋舰的buff,收益较高。航母是标准的4机库设计。舰载机采用36舰载CAS:对海攻击和对海瞄准远超36鱼雷机。甚至后面的40舰载CAS因为可以挂3穿甲弹,仍然优于40鱼雷机。鱼雷机优势在于造价更低,但你造1000架出来航母也只能搭载那么多架。因此本人一般采用更强大的舰载CAS。开战时的舰队:4航母+60重巡。其实感觉普通难度出30个重巡就够了(对应大约需要50造船厂)。不过由于我这里是第一次尝试重巡套路,而且打的满加强同盟,为了保险一点爆了60个重巡。AI大嘤的添油战术成功送葬了它的大部分主力。这里对面的27CL和100+DD几乎都是被重巡刷掉的,也能印证我前面的说法:即轻炮轻巡的轻攻击是溢出的,3副炮的重巡也能做到刷光对面屏卫。叠轻攻击应当适可而止,将多余的产能做更好的分配,例如分配给航母干掉对方主力舰。 等等?你这30屏卫效率哪里来的? 这里不得不提一嘴德国海军的骇人buff了。我们知道德三改版后获得了一个“只使用主力舰时的屏卫加成”,这个buff一度被认为相当鸡肋,毕竟谁打仗会不带屏卫啊。诶,这不就用上了。(右侧2个点满就是+30屏卫,中间那个+10%航速利好走位)接下来就是砍瓜切菜了,没啥好看的。进战的大嘤舰队都跑不掉,毕竟我们的航母重巡舰队拥有超过38的航速。此贴完结。防喷声明:以上仅提供一个发散思路。轻炮轻巡仍然是最简单无脑和最适合新手的玩法。
我发现,1中坦+n轻坦或许是前期最具性价比的装甲师配置 中坦负责堆装甲,轻坦负责堆软攻。 根据这个思路,德棍39年的中坦设计如下:(死命堆装甲,能堆到130)德棍39年轻坦设计如下: (近距离支援炮+机枪+机枪+机枪,不带无线电,不要装甲,速度能跑到10km就行,成本大概压到8个产能以内)轻坦既然是堆软攻为什么不带成轻自火?因为自火占3个宽度,而且突破很低。权衡之下还是轻坦比较好。 1中坦+9轻坦师面板数据:作为对比,10中坦师的面板数据:先看软攻。轻坦+中坦混编的师软攻比纯中坦师高了100点。这是因为中坦带的加农炮(软攻硬攻平衡的那种)。你可以通过给中坦师带榴弹炮(35软攻)来弥补纯中坦师的软攻,但是,我31软攻轻坦的造价是35软攻榴弹炮中坦的1/3不到,成本优势巨大。总之,轻坦+中坦混编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高额的软攻。 再看突破。纯中坦师的突破大约是轻坦+中坦师的3倍(1000+ vs 300+)。但是这个东西怎么说呢?打AI的时候,这两种师都总是能混到金盾的。金盾+300多的突破,AI已经打不动你了,所以1000+和300+的突破实际使用起来差别不大。 再看装甲和穿深。轻坦+中坦师有60的装甲和31的穿深,纯中坦师有93的装甲和44的穿深。尽管纯中坦师有着更高的装甲和穿深,但仍然打不穿轻坦+中坦师。另外,考虑到39年AI几乎没有可能达到60的穿深,所以我认为,轻坦+中坦师的60装甲已经够用了,再高就是浪费。 最后看成本,纯中坦师的总成本是轻坦+中坦师的两倍,假如原本你的产能只够弄出12个装甲师,换成轻坦+中坦师后,一下子就能凑24个师一整个集团军了,揍AI的底气就更足了。况且轻坦这东西开局就能生产,生产三年下来,绝对量大管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