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把刀 给我把刀
关注数: 1 粉丝数: 4 发帖数: 686 关注贴吧数: 22
《信条》:探访时间倒流的世界 2020-02-22 03:20:44 科幻世界订阅 2020年11期收藏关键词:信条宇宙世界 宝树 諾兰的新片《信条》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口碑和票房都不甚理想:社交媒体上批评不断,上映三周后,烂番茄新鲜度仅72%,而《盗梦空间》有87%,上一部《敦刻尔克》甚至高达92%!在美国票房也仅三千多万美元,国际上虽有约2.4亿美元的票房(其中中国贡献了大约25%),但分账后也未必能回本。以诺兰的标准来说,这部电影也许算是砸了。 不过在有一点上,《信条》无疑还是相当成功的:电影中的高概念给了许多观众一次晕头转向的头脑风暴,也引起了广大人群的讨论和热议。这一次,正如《星际穿越》一样,诺兰玩的是时间,而玩法远比《星际穿越》更加激进。 他逆转了——或者说尝试逆转——时间的方向,这首先涉及物理学中一个经典谜题。 熵与间时 时间的方向性,常被称为“时间之箭”,在物理学上一直以来都令人迷惑。物理学家发现,物理过程具有反演对称性:比较简单的物理运动,反过来也完全符合物理定律。比如太阳系整体的运转,太阳的自转、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等等,甚至包括一些天体运行中的扰动,如果用视频录下任何一段,再倒过来播放,看上去并不会有违和之感,在物理上也是完全可能的。你可以想象,在另一个星系里就有这样一个行星系统。 但这其实只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如果其中有一颗陨石坠到地球上并四分五裂,就无法想象倒放的情形也会出现:地上一些看起来静止不动的石头会忽然飞起来,拼在一起,又被地面的震动抛回太空。这是最奇特的一点:如果你观察任何单个原子的运动,它们都是可以反演的,但加起来这种情况就绝不可能出现,至少在一亿亿个宇宙中也不会出现一次。 想象一副按大小顺序叠好的扑克牌,只要随便洗上几次,就会毫无顺序可言,而从混乱到洗成任何一种有序的排列却需要极其不可思议的运气。宇宙就是这样一副其大无外的扑克牌,随着物质运动,整体的无序性也会不断增加,这就是所谓熵增。因此时间的流动似乎就具有了一个方向:朝着熵值越来越大的方向前进。这就是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令时间在物理学上拥有了一种确凿的意义。 《信条》中发生了什么呢?既然时间和熵似乎是一体两面,诺兰就描绘了一种神奇的物质:这一物质具有“反熵”,随着时间流逝,其熵值会不增反降。诺兰企图以此作为影片设定的依据:时间会因熵的降低而倒流。不过,这个设定显然经不住细节上的质问:到底是什么能够在分子运动的层面上增加其运动的有序性?比如电影中一颗嵌入墙壁的子弹被弹出来,飞回枪膛,那么是什么能让墙壁上各种分子作用导致的电子斥力往一个方向叠加,最后令作为宏观物体的子弹以高速飞出去呢?这并不是一个名词能解决的疑惑。 更为严重的质疑是:局部的熵值和时间也不是一码事。时间是运动的条件,运动的总和导致熵的增加,但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早已发现,在耗散系统中熵值会降低,简单如水中的漩涡,复杂如生命本身的自我建构和维持活动,都具有显著低于周围环境的无序性。但这既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也不能说明时间在倒流。我们每天都在苦苦维持和提升自身的低熵,但岁月并不会停止脚步。即使像在电影《返老还童》和《重返二十岁》中那样,老人在生理上变成年轻人,和时间倒流也是两个概念。 另外,《信条》里令人“吐槽”无力的,还有“逆熵即变成反物质”的概念,这只能让问题变得更混乱和糟糕。如果在时间中逆行者会变成反物质形态,那么和任何正物质的接触都会导致即刻的湮灭。而事实上影片中,反熵物体和普通物体随时随地都在接触。实际上,这些与其说有科学上的真正“背书”,不如说是为了让故事显得可信的装点。但在科学的拷问面前,却反而露出了破绽。 不过,我不觉得这是《信条》根本的问题。诺兰真正要表达的,其实和熵增的物理学问题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人类主观体验中的时间倒流,重点不是熵,而是意识本身。 在我看来,影片中最具内在震撼力的一幕,并不是复杂诡异的所谓“时间钳形行动”,而是当主角一行从转换门出来,进入逆向时序时,所看到的世界:人倒着走,车倒着开,风倒着吹,云朵倒着退去,浪花倒着缩回海面。这显然不是影史上第一次展现这样的特效:在表达“返回若干时间之前”时的概念时,电影经常采用这样的倒放。不过通常那都只是写意的表达,但《信条》中,这一切是实实在在的描绘。观众会感觉到,自己沉浸在这样一个时间倒流的世界中。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