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bson_y dobson_y
关注数: 41 粉丝数: 41 发帖数: 5,776 关注贴吧数: 46
外滩画报 专访 J.G.Ballard 专访英国著名作家:我从未离开过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15:38 外滩画报 独家专访英国著名作家、《太阳帝国》、《撞车》作者巴拉德 我从未离开过上海 英国作家巴拉德和上海的渊源颇深,他出生在上海,少年时期被羁押在日军设立的集中营里。20 年后,他把这段经历写成《太阳帝国》,此书曾被斯皮尔伯格拍成电影。他早期的小说《撞车》引起极大争议。1 月,《太阳帝国》中文版在国内问世。2 月,巴拉德接受了本报的邮件专访。 文/ 尹晓冬 上世纪30 年代,巴拉德的父亲在中国经商。1930 年,巴拉德出生在上海。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设在中国的西方国家殖民地,将西方公民圈入集中营,巴拉德被羁押在日军所设的上海龙华难民营。1946 年,战争结束后,16 岁的巴拉德和父母返回英国。 少年时期遭遇战争,这奠定了巴拉德一生的基调。回到英国后,他在剑桥读了两年医学,做过广告文案、搬运工人,编过杂志,还参加英国皇家空军。然而,对 二战的不安记忆,终究迫使他以笔为生,并造就了他内敛的行文风格以及充满暴力和末日启示的故事内核。 巴拉德的创作涉及诸多领域,他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在上世纪60 年代,他与威廉·保罗斯(william Burroughs,《赤裸的午餐》作者)、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少数派报告》作者) 共同掀起了科幻写作的新浪潮。巴拉德在1973 年创作的《撞车》尤为惊世骇俗,当年被多家出版社拒绝,甚至有出版家惊呼“作者发疯了”。 然而如今,这部融合了性、科技、精神分析和恋物的作品已成为色情科幻的典范。在看似荒诞、恐怖、可疑的情节底下,对社会的反思隐然可见。根据它改编拍成的同名电影,夺得戛纳大奖。1984 年,巴拉德将自己早年在上海的经历写成传记,名为《太阳帝国》。 这部战争小说迥异于巴拉德之前的作品,文字淡定,血淋淋的战争完全藉由少年天真而惘然的视角呈现,被誉为英国最好的战争小说,并被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1987 年拍成电影,其中部分镜头是在上海实地拍摄的。 1月,由著名学者、翻译家董乐山先生翻译的《太阳帝国》中文版问世,本报通过邮件独家专访了幽居在伦敦西郊坡敦(Shepperton) 的巴拉德。在回信中,巴拉德十分热情,“能同我于1930 年出生于斯,并且在我内心中从未离开过的伟大城市上海的读者对话,是莫大的荣幸。我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B=《外滩画报》 J= 詹·格·巴拉德 我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B: 写作《太阳帝国》这样一部源于真实战争经历的小说,必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你是如何下定决心写这部小说的? 写了多久? J: 我一直抱有一个信念,总有一天我会写下我所经历的战争,也就是1937 年到1945 年日本侵略中国的那段时间。那段日子里发生了太多事情,我努力去理解这场战争对我和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花费了我经年累月的时间去思考、反省。这部小说,我整整写了两年。 B: 小说中的男孩吉姆对日本零式飞机非常仰慕,甚至对日本兵都颇有好感,他认为这些侵略者比战争中的英国人更为可爱。你这么写,显得不那么爱国。你怎么看? J:《太阳帝国》是从一个12—14 岁少年的视角讲述的故事,我在那个年龄时所持的信仰与成年后的并不尽然相同。小男孩容易英雄崇拜,他们尤其钦佩无畏的精神和无尚的勇气,而胜利的日本人看起来则非常勇敢。1937 年之后,我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见到了太多的暴戾和死亡,我把它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我才意识到日本人是何其恶劣地对待了中国人,他们以惨绝人寰的方式屠杀了数百万的中国人。我试图在我的小说里讲述真相,而真相就是有时候英国人也对自己的儿童十分冷酷。我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觉得极度的爱国主义相当危险。
亚历山大 与 火箭队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1027895.htm&urlrefer=f4c880ce80c3abc2d6125e9133f24dbd [百度百科] 莱斯利·亚历山大,是一个坐着“火箭”开疆拓土的中年男人。今年64岁的亚历山大在1993年,用8500万美元买下了当时还是烂摊子的休斯敦火箭队。但亚历山大入主后的93-94赛季,火箭获得了历史上第一个总冠军。 随着球队的市值步步攀升,这个犹太人的个人资产也搭上了火箭,从2005年的8000万狂升到12亿美元,暴涨了15倍,在2006年底福布斯评选的“全美富人榜”中名列第322位。这样的速度让《福布斯》大为惊叹,把亚历山大入选称为“不小的冷门”。 在NBA,亚历山大应该是最早把眼光投向中国的老板。在2002年的选秀大会上,火箭队相中了姚明。当时,火箭队内对于是否选择姚明意见不一。除了实力不明的因素外,也担心中国是否放行,姚明是否能及时到位,球队要冒很大风险,最后还是亚历山大一锤定音,姚明当选了当年的NBA状元秀。这一步险棋却走对了,蜂拥而来的华人观众和不断飙高的收视率开始伴随火箭队。深谙经营之道的亚历山大成竹在胸:“对于中国,眼光要长远,行动要迅速。”自从亚历山大以姚明为钥匙打开13亿中国人的钱袋后,到中国淘金的NBA巨头争先恐后。   常常有人抱怨亚历山大精明过头,甚至嘲笑他的抠门。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BA规定每个球队要为拿巨额年薪的大牌球员纳奢侈税。为了少出几百万美元,直到姚明为火箭队冲锋陷阵5年之后,亚历山大才犹犹豫豫把顶薪合同交到他手中。有媒体说:“亚历山大罕见地摆了一次阔,为了总冠军,算是铁了心放了点血。”   除此之外,亚历山大的“抠门”在众多媒体记者中“有口皆碑”。比如,原本每逢主场比赛日,火箭队免费提供媒体人员晚餐。可是亚历山大上任不久,火箭队餐厅开始对每位记者征收7美元的用餐费。虽然NBA联盟中也有将近一半的媒体餐厅是收费的,可同等价位里面,与火箭队的“清淡饮食”相比,湖人队和尼克斯队提供的膳食堪称豪门盛宴了。   一支“火箭”领军,股票和房地产两颗“卫星”护航。在股票的投资市场上,亚历山大有着与挑选球员一样精准的眼光。他从1991年就开始投资面向学生贷款的公司,至今已持有它的1420万股。2005年尽管全美股市行情看涨,但他的股票却不温不火,可是亚历山大依然大量增持。到2006年,他终于等来了股价飞涨的一天,2006年1月份他的股票市值达到7.5亿美金,之后涨幅达到60%。而在北京,2006年他买价值700万人民币的豪宅时,只考察了五分钟就拍板付款,如今楼盘市值已经突破千万。他的财富目标就是,“让自己的总资产数变得比中国的人口数还要多。” 【个人生活】 亚历山大的个人投资兴趣主要在房产、体育球队、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其它一些生意,包括First Marblehead Corporation (FMD)。他曾在1995年为这家FMD公司提供原始资本,最终他们得以在2003年成功上市。 亚历山大的对葡萄酒的喜好,使得他购买了长岛的北福克(North Fork,Long Island)的一块地皮,开始构建自己的葡萄庄园。这个葡萄庄园在大卫-阿布鲁(David Abreu)的指导和管理下于2001年顺利种植,品种都是取自法国最好的根茎,同时非常适合这里的沙化土壤和温和的环境。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著名的葡萄酒鉴赏家)曾称阿布鲁是美国最出色的葡萄栽培家,事实上,那帕谷(Napa Valley,一个令人陶醉的酒乡)那些最负盛名的葡萄园的绝大部分都是阿布鲁在照看,这其中包括哈伦酒庄(Harlan)、布莱恩特酒庄(Bryant)和傲鹰酒园(Screaming Eagle)。亚历山大的庄园包括五亩嘉本纳沙威浓(Cabernet Sauvignon,高贵的红酒葡萄品种之王,在全世界广为种植。其颗粒小、皮厚、晚熟,酿成的酒色泽深浓)。一亩贝露娃(Pinot Noir,名贵红酒用葡萄的皇后。其酒体温柔清雅,其特点是年轻时清雅芳香,成熟时温柔雅致,果味充盈而复合,并带有较明显的草莓和樱桃的香气),还有一亩雪当利(Chardonnay,世界最知名的白葡萄品种,无论它生长何地、无论它价值如何,只要酒的标签上有“雪当利”的字样,这种酒准会畅销)。历经6年辛勤的培育后,亚历山大在2008年成立了亚历山大葡萄酒公司(Leslie Wine),这家公司目前专门在中国销售四个特殊年份的2007版葡萄酒。亚历山大在慈善事业上也是大放异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