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艺海无涯 zhongke66880
去伪存真,寻求艺海真谛!
关注数: 7 粉丝数: 50 发帖数: 234 关注贴吧数: 19
中科跟大家分享一些宋代铸造的古钱币咨询 北宋: (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祐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祐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祐元宝.嘉祐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祐、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祐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 (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眘)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惇)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祐元宝.淳祐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祐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昺)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跟大家伙分享一些汝窑的鉴定方法 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汝瓷就是其中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五大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分享一点越窑瓷的心得体会 越窑是古代南方青瓷窑,大本营在越州(今绍兴)。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1、器物造型与纹饰   造型与纹饰两者密不可分,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款铭更为精确。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的浅腹型。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假圈足中挖一个小浅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称玉璧底,同时开始出现矮圈足的环底碗。晚唐时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环底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与缺口相对位置压有突筋。总之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造型轻巧端雅,线条流畅美观。 2、 装烧工艺的特点   在鉴定中,辨别器物的装烧工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窑口,装烧工艺除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就越窑的装烧工艺而言,恰恰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明显的依据。   装烧工艺,在中唐晚期以前,是承早期越窑的明火迭烧工艺,中唐元和朝发明匣钵装烧,这是一次改革,也可以说是一次装烧工艺的革命。越窑的匣烧工艺,不仅仅促使产量提高,而且使越窑烧制的制品质量,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   匣烧工艺,使制品带来的质量提高,有二个明显的特点:(1)早期越窑出现的器内支烧印痕(包括中唐以前),使用匣烧后,从此器内的印痕消失了,使器内光洁美观。这个特征断定都是元和朝以后的制品。(2)匣烧工艺烧制的器物,其外底部都应该有支烧泥点的印痕。这个印痕的大小与形式,对我们了解它制作年代,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初唐时不用匣钵,明火迭烧,使用的间隔窑具硕大,所用泥点分隔颗粒也就粗大。中唐后期到晚唐,大量采用匣烧工艺,用薄形间隔具,因此,泥点分布,亦采用了比豆状更为好看的松子状泥点,排列细密。这在圆形垫具上,遗留的印痕就是例证。匣烧的玉璧底碗、盘等器物外底,呈微微的粉红色颗粒状遗痕,这种遗痕是胎体中氧化铁的反映。 3、 胎骨识别与釉色   釉色不但与釉料化学组成成分有关,而且也与窑炉中烧成气氛切切相关。   初唐,越窑虽然在窑炉结构上,获得了改善。但烧造中,一部分还原焰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弱还原焰或氧化焰烧成,呈色便为青中泛黄或米黄色。   中唐,匣烧使呈色青为多。由于配料差异与窑炉气氛差别,所以呈色也有变化。   晚唐,由于大量使用匣烧,使釉色大为改观,加上窑炉烧造技术的改进,使窑温升高,使制品呈以青翠为多。“贡窑”所使用的匣烧,其质量达到极精的程度,所呈釉色“似冰”、“类玉”,晶莹滋润。   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亦以青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了。   从鉴定角度看,初唐时期绝对不可能有湖绿色的色泽,因此湖绿色釉,首先应考虑,属于晚唐、五代或北宋早期年分段。若青黄或米黄的色泽应考虑中唐年分段,它不可能是五代、北宋时期的作品。当然这是一般的共性,有时特殊的个别例子,也不能排除,还得靠鉴定者综合研究。 4、 款识铭文的研究   款识,指在瓷器上书写的文字。铭文主要有纪年款、支干款、姓氏款、作坊款等,不管那一类铭款,对我们鉴定年代,都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还可推知精确的年代;有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的铭文瓷器,是我们鉴定中的标准器物。   目前越窑铭文器类,大多为晚唐时期。有双鱼模印王字碗、云鹤纹模印“寿”字和“大中二年”纪年碗,各式墓志罐,罂、罐、瓶等,此外还有执壶、盘、钵、碗、净水瓶、香熏、砚台、器盖等。   唐代铭文大多书刻于胎体上,也有戳印釉下褐彩书等。铭文内容可分:   作坊名称类,有利记、上(尚)记等;姓氏类,有马、利、陈、大、俞、王、朱、上(尚)、李、刘、仙、方、泮、涂等;姓名类,有俞程、李溪、泮子云等;贡(品)窑类,有贡、方者贡,官、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
康熙青花的特点 1、造型特征   康熙青花瓷造型丰富多彩,器物种类之多、器型之繁杂冠于有清一朝。其造型也分琢器和圆器两大类,器物的名称根据其用途、器型变化、时代的更迭而有不同的命名。 康熙青花琢器类造型整体风格古拙、凝重,线条刚劲,转折硬朗,重心偏低,相对于整个清代,器物造型多显得瘦高。康熙青花琢器类器物在演变过程中,其造型风格是重心逐渐下移,尤其瓶、尊类器物表现最为明显。一般情况下,重心下移很容易使器形流于臃肿,但是,康熙青花瓷很好地克服了这种缺陷,既保持了康熙瓷器造型显得高瘦的风格,又从视觉上呈现稳重端庄的效果。   康熙圆器类器物从整体造型来看,讲究的是平稳、安定,尤其是碗类器物,重心相对较低。碗类器物品种多样,有撇口、直口、敛口、深腹、浅腹等等,但无论是哪种造型的碗,口径及碗高都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也都追求稳定性。如康熙青花斗笠碗,其特征是口大、足小,直观似有不稳定之感,但由于使用了斜浅直腹,把碗的高度降低下来,也就排除了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康熙时期圆器类瓷器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康熙青花双圈足大盘是盘类器物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2、色彩纹饰特征   康熙青花之所以闻名,主要在于其青花绝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决于青料的质量。 康熙青花的早、中、晚三期色调差异很大,其变化的过程基本是循着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调发展,巅峰时期应是康熙中期。这个时期制瓷工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青料的配置方法,烧制出了闻名于世的“五彩青花”,即仅用一种青料便可渲染出景物的疏密远近、阴阳向背,使画面极具立体感,达到了中国画特有的“青(墨)分五色”的效果。又由于其色泽亮丽,所以又将其称为“翠毛蓝”和“宝石蓝”。 康熙青花的画工绝佳,其绘画技法精湛,题材广泛,斧劈皴、披麻皴等国画技法在青花的绘画中广泛运用。尤其是“分水法”的运用,使得上好的青料得到充分展示。“分水法”就是根据中国画中水墨画的各种皴法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法,根据青料料水的浓淡,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几个层次进行渲染绘画。此种技法运用到山水人物画面中更能得到体现,使得画面中的远山近水层次分明,亭台楼阁云遮雾绕,神仙人物栩栩如生。这种技法在明未已经出现,直到康熙时期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并达到了高峰。
黄蜡石该如何鉴赏 黄蜡石是一种稀有资源,就是用来在园林中铺路的残次粗蜡石,它的价格也是一般石头价格的十倍左右,比如说一般石头是20元一吨,而不成形的粗蜡,幼蜡则是200元一吨,而胶蜡、冻蜡则不是论吨出售的,它是按照其完整程度,大小,成形与否等方面的因素以件论价,这些石往往是厅堂石,几案石,公园主题石的首选,因其意境美,因其整体美,因其空灵美……大家都喜欢美石,可谓供不应求,价格在不断攀升。有眼光有魄力的收藏家一定会在收藏胶蜡、冻蜡方面做出正确而明智的选择的,因为黄蜡石的前景看好,观光价值、收藏价值确实很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一、黄蜡石的色彩丰富鲜艳,多呈黄色,它是亮丽的暖色调,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富贵色,以前皇帝穿的龙袍是黄色的主色调,皇宫中雕刻的龙也是黄色的,这是权力的象征;黄金大家都知道是黄色的,这又是富贵的象征。所以人们喜欢这黄蜡石是历史渊源的沉定。另外,我们都是黄皮肤的,这也让大家感到亲切和亲近,易于被大家所接受。而这黄色细分又有明黄、蜡黄、棕黄、嫩黄,其色泽稳定,经久不变,十分耐看。而当中的红色蜡石也让人感觉到热情奔放,白蜡冻则会给人一种冰清玉洁的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二、质地相当好,胶蜡、冻蜡都非常润泽,硬度、密度都较高,没有太大的火气,让人一见就生欢喜之心,令人爱惜,柔中有刚,很有亲和力。特别是冻蜡,透剔晶莹,无论是从视觉,手感都给人一种愉悦感,“石不能言最可人”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注解,它在这一点上与我们的国石田黄石可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种清雅之气,让人怜,让人惜。而且其硬度却又比田黄石高很多,所以其天然成形的冻蜡,这大自然的杰作,而无半点人工斧凿的痕迹,可遇而不可求,堪称绝品,其价值自然就高。而四大名石中的太湖石,灵壁石在这一点上却是无法与之比拟的。有的冻蜡还有皮有壳包裹,而从千百年沙石水冲磨擦出的小口则可见到里面的晶莹,那实在是妙啊!三、形状奇特多样,有的很象动物如:象鱼,象龟,象兔子,象松鼠;有的象网络;有的象花簇。真是鬼斧神工,唯妙唯绡,令人叹为观止。那色彩,那形象配合得这么妙,没有半点人为的痕迹,配上合适的架座,再摆设于厅堂或几案之上,满室生辉,真是人见人叹奇,人见人喜欢。而这黄蜡石大、中、小均有,大者逾吨,可置于园林,中者可放厅堂,可放几案,小者有拳头美石,可作手玩耍之石。四、稀有性,俗话说“物以稀为贵”,黄蜡石是稀有资源,而当中这么可人的胶蜡、冻蜡却是稀中之稀,难免就成了贵中之贵了。就是在连山这样的蜡石产区,粗蜡可以论吨计,可完整有形的胶蜡、冻蜡却是寥寥可数,实在难得,当地的奇石收藏家收藏到的一两件冻蜡一般都作为镇宅之宝,不会轻易转让。从中把玩,取其灵气,百看而不厌。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奇石的认识的提高,奇石的需求量一定会比较大,而这种资源却是有限的。
和田玉石的种类分享与收藏经验 玉,从色彩上分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黄岫玉、绿玉、京白玉等。 从地域上分有:新疆玉、河南玉、岫岩玉(又名新山玉)、澳洲玉、独山玉、南方玉、加拿大玉等,而其中新疆和田玉是我国的名特产,是中国的“国石”。在宝玉石界把和田玉作为世界软玉之首,它优良的质地,典型的成矿地质条件,优美的工艺,都具有世界性意义。 今天介绍的是和田玉的分类:不同种类价格也不一样。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步骤/方法 ① 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润泽,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的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② 羊脂白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质地细腻, “白如截脂”,特别滋蕴光润,给人以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和田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闪透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代都极推崇羊脂白玉。③ 青田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④ 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闪透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⑤ 黄玉:基制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与“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⑥ 糖玉:氧化铁渗入闪透石或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色的称“粉玉”。糖玉常于白玉或素玉称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刻籽料掏空制成鼻烟壶,称“金银裹”亦能增殖。⑦ 墨玉:闪透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即“黑如纯漆”者乃是上品,十分少见,价值高于用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其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⑧ 碧玉:产于准噶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闪透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如何鉴赏雍正粉彩 “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这是《陶雅》中对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的赞语。的确,雍正粉彩瓷器以呈色多变,色泽明亮,材料浓淡自然洒脱,粉质感强,清雅秀美,讲究材料的变化,画面分润柔和著称,深得藏友们喜爱。但是,随着陶瓷市场上赝品横行,大部分藏友面对眼前的瓷器叫苦不迭,不知该如何下手。看造型。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俊秀尔雅,小巧玲珑,以杯、盘、碗等小件器皿为主,大件器物则以高达50厘米的天球瓶、直径在50厘米以上的大盘最为精美,如胆瓶、灯笼瓶、笔筒等。且比例协调,形体多种多样,注重线条的变化和美感,流畅而富有生气。除了继承传统的样式外,也借鉴有其他工艺品的器型,甚至还有取材于自然的仿生器型。 看瓷器本身的色彩和纹饰。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色彩柔和而不艳丽,鲜而雅,粉而柔。丰富多变,一件瓷器上用色多达二十多种,同一种颜色又有浓淡深浅及阴阳向背之分,富有极强的立体感。其纹饰题材也极为广泛,尤其是以花卉纹饰居多,如海棠花、牡丹、月季、桃花、玉兰、三秋等。还运用了大量的动物纹饰:龙、凤、鱼、鸟、仙鹤、鹿、马等。在人物纹饰中,仕女画最具自己的特点:人物体型修长,眉目清秀,神态优美。多采用写实手法,工整细腻,注重细部描写,千姿百态,出神入化。 看瓷器的胎与釉。雍正粉彩瓷器的胎体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腻,请重适度。即使是大器型,也是上下一致,胎体均匀对称,不显厚重。底足修胎规整,光滑滚圆。釉面光滑,釉质晶莹匀净,器物与器底的釉色一致。 看瓷器的胎与釉。雍正粉彩瓷器的胎体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腻,请重适度。即使是大器型,也是上下一致,胎体均匀对称,不显厚重。底足修胎规整,光滑滚圆。釉面光滑,釉质晶莹匀净,器物与器底的釉色一致。
青花瓷初级学徒需具备的几点条件,说的不好多包涵 青花瓷在我们国人眼内那是属于我们的国粹,也是瑰宝,在外国友人眼中那是完美的艺术品,奢侈华贵的收藏品! 中华五千年历史,历朝历代都有生产各具代表性的经典名作,青花瓷则就是其中一个大热门,青花瓷创于宋朝,但真正开始进入世人生活的时候是在元代,而在元代至正年间又是一个高峰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元青花重器!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演变,青花瓷的造型工艺,图案颜色特点也有明显的差异,明代早期永乐、玄德、成化这三个年份期间更是将青花瓷带向另一个高潮,而后到明中期,弘治、正德,中晚期的嘉靖万历那更是多元化的创新!清代又将青花瓷带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细腻的胎土,精美的画艺,青翠的青花发色,各种兼具美观实用多功能造型!开始为世人所追捧,带起一阵收藏热潮,也从主观客观方面带动了青花瓷的经济看涨。一、收藏者凡是自己不懂、或拿不准的东西,一定不要去买,否则,钱财就很可能“打水漂”!“改姓”!这是因为古玩行业的“水很深”。 二、收藏者不能“关门造车”,自以为是,也不能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更不能对照书本图录去购物,要多参加实践,必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从事文物、古玩收藏与鉴赏的最佳学习方法是“9+1”,也就是:一分读书,九分实践。同时要多攻读国家专业教材书,千万不能被市场上有些商品书、拍卖图录或网上天价误导,更不能被部分商人或少数专家“打毒针、灌蜜水洗脑”,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一个明白收藏者。 三、收藏者要克服贪心,不要有捡大漏、发洋财的一夜暴富思想从事古玩,在购货时凡遇人、遇物都要进行多方面深入考虑。因为古玩是一个既复杂、又特殊的“特区”行业,这里静水深流,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是水流湍急,稍有不慎,就会被水中的“鬼神”吞没,要时刻提防“文明盗窃”。 四、收藏者一定要严格地选择古玩鉴定专家,不能只看某些专家头上一道道的职务、职称、光环,要着重看专家“拿脉问诊”的实战经验。其专家好比是一名中医,诊断正确,对症下药,就有益于健康,否则,就会危害健康,甚至害人性命。只有选对专家,才能彻底避免“有病瞎投医”的盲目性,选择专家最基本的三大要点: 第一点,要求专家必须具有国家资质,上网核实; 第二点,要求专家必须明确解读其实物的八大要素: 1.明确器物名称;2.明确年代;3.明确产地;4.明确区分官器与民器;5.明确质地;6.明确工艺特征;7.明确品相;8.明确估价(仅供参考); 第三点,要求专家“鉴定失误,负责倍偿”、“双方签约,照章办理”。只有签约,才能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只有保赔,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一部分少数不良专家恶意或善意的失误,最终促使专家规范行为、量力而行、严格自律。本人认为:古玩鉴定专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面对市场鉴定估价的专家,更不是万能的,因古玩收藏涉及到万事万物,百科全书,专家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更应规范专家的工作行为,凡是专家不能明确解读上述八大要素的古玩“疑难杂症”,都不能收费,更不能随意发表言论。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地避免服务和被服务双方的失误,持宝人(收藏者)才不会被专家误导而吃“苦果”。在此,我还附带地讲一点:严禁专家在鉴定过程中(有偿鉴宝服务时)收购任何藏品,否则,就是欺骗。本人认为鉴宝专家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否则,也就是欺人欺世。 五、收藏者一定要将自己的藏品与市场接轨。市场好比是温度表,其藏品价高、价低、是真、是假,反应“冷热”最灵。具体方法是:收藏者本人不要在市场直接露面,可委派其家人,或信得过的朋友、员工将藏品拿到文物、古玩市场上询问或假装出售,进行走访一百家、一千户而广泛听取众人意见,其结果自然明了,这也是古玩求证与求实的捷径之一。 六、收藏者一定要具有超前的眼光,宁可超行情收各类精品、完整件,不要贪便宜,收大路货、低档货、破烂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所投资的财富增值保值更快、更可靠、更稳定。这一主张的前提条件必然是要求收藏者根据自身爱好量力而行。 七、收藏者一定要理性有度地对待古玩,本人建议:凡购价值超过万元的古玩藏品,要与出让方(卖方)签协议,凡价值超过十万元的藏品,更要与对方既签协议,还要通过司法部门公证。必须要求卖货人对其藏品保真,否则,约定无条件退货。凡涉及到买卖利益关系,只有签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才能利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收藏权益;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上当受骗。本人为什么要在此提出古玩买卖必须要签约?这是因为我华夏文明传统美德是:助人为乐,行善为本,而当今古玩界一部分人却是背道而驰,有人遇到对方不懂货的情况,他不但不帮助他人说明其年代及价值,反而用“捡漏”或施骗术的手段来算计对方,以得逞为本领、为光荣、为自豪。正因为这个普遍多发现象的存在,本人呼吁广大收藏爱好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必须明确掏钱购物,签协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本人还认为:古玩界“捡漏”只能说明专业知识超前取胜,绝对不能代表道德的进化!! 八、收藏者要明确工艺品与古玩和文物两者的界限。凡收藏工艺品者,第一应当选择其材质的优劣及贵贱,第二才是注重其艺术特色、特点及各大要素,凡收藏古玩、文物者,应首当明确其藏品的年代远近,然后才是注重其艺术及综合特征。每个人在收藏道路上,只有先明确方向再去努力,才能求真、务实地当一名成功的收藏者。 九、收藏者在转让(出售)藏品时也要慎防社会上少数鉴宝专家与部分不良拍卖公司、古玩经营机构勾结玩“合同文字游戏”、“做笼子”、“搞分账”、狼狈为奸谋黑利,千万不能抱有贪高价、“摸大奖”的心态去寻找市场,要时时刻刻警惕被骗子利用而吃亏上当! 十、收藏者一定要将一切文物、古玩、艺术品,当作文化来研究,千万不能单纯地将它当金钱追逐,要认识到任何人都是历史长河中接力赛跑的“运动员”。其实,每个人收藏文物、古玩就是为社会、为国家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培育市场、解决就业、互通有无、穷富互补,还能尽量提高社会民间富余资本的利用率而促进货币流通,为社会百行百业再造“新鲜血液”。同时也是为自己在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丰富文化生活玩物养心。这些说明古玩收藏是利国、利民、利后代,所以,国家大力鼓励民间收藏。我们只有树立陶冶情趣、净化心灵的健身、健心观念从事古玩,才能不让自己的占有欲望无限膨胀;才能不让其美好的精神食粮转化成精神鸦片;才能避免搭错车而误入歧途;最终,才能理性有度地搞好收藏。
玉石该如何品鉴 从外观上怎样辨别玉的好与劣? 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就是玻璃。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等等,还有好多色。但它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比较难识的品种,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为主。其颜色可以任意调配,放大镜也难找气泡,据说红外光谱仪上能立显原形,但目验除了一般不实用的破坏性检验,敲碎找石质断面,火烧看其反应等办法外,关键要看器表有无天然石纹。人为加工的毕竟不自然,高情放大镜下更会暴露无遗。 ●鉴定,分新玉和旧玉两类。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有些技术性内容前已涉及。然而旧玉的鉴定就不一般了,它除了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得玉器的制作时代和在历史上的价值。 玉器历史价值的证实,是以明确的时代为基础的。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特色工艺、流行色质。接着再参阅有关论及某一时代玉器特点的论文,互相联系,你对玉器的断代水平便会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到这个时候,你应尽可能多的接触实物,以校正书上图画与实物之间的视差。 另外,时代的判断在有些玉器上允许有一定的跨度。因为玉石器比较珍贵,又不易腐朽,因此,作为传家宝,早期的玉器出现在晚几百年的墓葬中,也是有不少先例的。上个时代的晚期与下一个时代的早期的玉器,风格上也不完全是一刀切的。没有记年的玉器,细微的出入亦属正常。 ●手工雕琢,雕工精美,手感滑润,玉性完美,温润有油,细腻缜密,富有灵气,无缺无裂,雕刻考究,构思精妙. ●玉的温度比较低 不容易传热 放在手中看温度变化怎么样 慢的就是好玉. 具有以上其中三点者,吾虑之好玉,以上皆无者则反之.坊间有一口诀:色、透、匀、形、敲、照,若再加上“价”则更完整,各个分辨原则详述如下: 一、色:颜色要漂亮是第一要件,目前最讨好的颜色是鲜绿色(娇绿),虽然最上品的颜色是深绿色,但是绿色过深,又让人觉得太暗沉,因此最上品的深绿色反而在价格上不及鲜绿色来的高。 二、透:透明度的高底,对于玉的价值有很大的影响。透明的玉给人有清凉的感觉,但是不透明的玉,色彩再怎样娇绿,却给人色调过于呆板的感觉,缺乏生动的美感。通常市面上把透明的玉称为“玻璃种”,半透明的玉称为“冰种”或“观音种”,不透明的玉则称为“芙蓉种”或“芋头种”。 三、匀:颜色的均匀与否与价值成正比。整块都是绿色的玉与只有部分绿的玉,价格就差了好几位数字;颜色的分布位置也有很大的关系,显眼处的一点绿自然比分布在边缘的绿更加讨好。 四、形:玉的计价不像其他宝石一样以重量计价,玉主要是以它的外形大小与厚薄来估价,越大越厚的越值钱,相反小而薄的玉价格会较差。另外它的造型也很重要,因为中国人买玉大都抱着趋吉避凶的心理,玉的外型若是有好彩头象徽的形状,像鱼(年年有余)、桃子(长寿)、钱币(招财进宝)……..等,会比普通的花草造型更吸引买卖者。 五、敲:这是选择玉镯专用的方法。玉质好的敲起来声音清脆,玉本身若是有瑕疵,如内部有裂痕、中空或是部分变质时,敲起来的声音就会不一样,那种感觉就好像敲在败絮般,声音变成“喀喀”的声音。 六、照:把玉拿起来朝着亮光处观察,可以将玉的色泽、瑕疵一览无余,有时表面看起来完美无缺的玉,照起来才发现到有瑕疵。此外,经由照的动作,亦可以看出颜色分布的情况,而且经由光线照射能分辨出是否为天然颜色,同时合成玉(假玉)亦无法逃过“照”的关卡,只是这门“照的”功夫,还是得要有经验的人才够火候,一般人可能看不出所以然来。7七、价:这是项很简单的辨别法,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在珠宝这一行更是如此,绝对没有便宜买到好货的事情,通常便宜货都是假货居多,因此我们在买卖时,可以由价格的高低去推论,好的玉不可能卖低价,所以当看到一块漂亮的玉,询问价格时,发现很便宜,第一反应就是认为它是有问题的,千万不可贪便宜,以免受骗上当,那可得不偿失了。
寿山石该如何鉴赏 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不同的石种从外形、色泽至肌理,都有其独特之处。虽然上佳珍品和粗劣下品之间有天壤之别,外行的人凭着肉眼也能断其优劣,但是,假如把一百多个寿山石品种全部集中陈列在一起,要求一一道出其品名,别说一般的寿山石爱好者,就是行家里手,恐怕也得眼花缭乱,三思而慎言。尽管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寿山石只有二三十种,但是,色泽相近、品质相似、肌理相似者,也不乏有之。再加上造假技术也渗透到寿山石市场之中,这就使寿山石的鉴别显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增加了鉴别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一定的鉴别知识,培养一定的鉴别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两种常见的鉴别法:   一:经验识别法: 在长期的实践中,寿山石行家们积累了丰富的鉴别经验。虽然不同的鉴别行家,总结的经验和鉴别方法不尽完全相同,但归结起来,其切入点不外乎以下几种:外形,包括形状、棱角、皮相;色彩;质感;肌理,包括纹路、裂格。   1、田黄石的识别   如何鉴别“石中之王”田黄石,这是寿山石收藏家和鉴赏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必备的一种鉴别能力。古今寿山石鉴赏家和研究者鉴别田黄石的经验可归纳为形状、石皮、色相、肌理、格裂形态、手感和比重。   (1)形状 根据田黄石的地质形成和演变历史,一般的田黄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状,即鹅卵形状,但在上板坑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有时也有棱角,这是因为这里接近溪流的源头,田黄石缺少滚动、磨练的机会。此外,还有少部分田黄石,在埋藏地下的过程中,因地壳运动,石身裂碎,分成几瓣,形成棱角,虽然经过泥土的长期滋养,但断面的棱角并未被磨平,因此有时石农在挖掘发现这种断裂性田黄石时,通常还会继续在附近寻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 除了少数田黄石外表无石皮外,一般情况下,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因此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的一个重要依据。   田黄石的皮层,或极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颜色主要有黑、黄、白、绿,皮层有单层、双层和三层,皮质比其它掘性寿山石的石皮质地要细结柔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   一般情况下,单层皮的田黄石颜色有黄、白、黑、绿,色泽有浓有淡,分布有的整体统一,有的两面不同,还有的呈块状组合,质地也有优劣之分。皮色纯如牙黄者,质地极为纯优,称为黄金黄田黄石;黄而灰绿者,质微硬结,色泽偏黝;黑而微绿,皮清一色者,也属优质;皮色灰白浅淡的色泽多深沉偏黝;黑中夹有小块黄绿或小块灰白的,纹路粗杂,通灵度差,多为硬田黄或杂田石。有的单层皮田黄石,一面为白皮,另一面却是黑皮,即一面为银裹金,另一面为乌鸦皮。   双层皮的田黄石,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薄黄皮,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半透明的白皮。这两种双层皮的田黄石,大部分属枇杷黄田黄石,外层皮质细腻,内层皮厚薄分布均匀,肌质纯佳,甚至凝灵如冻。   由于田黄石有一定的迁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层酸碱度的变化,所以,有时还可见到三层皮田黄石。或乌鸦皮在外、黄皮居中、白皮居内;或黄皮在外、黑皮居中、黄皮在内。含多层石皮的田黄石,皮虽不透明,难以察看,但往往肌理色质极佳。   通常情况下,除部分三层皮的田黄石外,一般的田黄石,在灯光下都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洞察其内在的肌理色质。   (3)色相 要辨识田黄石的本色,不能在灯光下观察,而要在太阳光下观察。善于鉴别田黄的行家,通常以色调的浓淡来形容田黄的“熟”“老”与否,借以推测田黄在地下沉睡的长短。田黄石色泽鲜而不俗,稳而不浊,不浮不沉,其最大的特点是毫无“火气”,并且以黄色为主。无论红田、黑田、白田,都有一层“帝王之气”,带有黄味,但不同的田黄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纯度、浓度和肌质的通灵度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块田黄石,其内外色泽也不是一成不变。除白田黄石以外,大都是外浓而内渐黄淡,尤其是大而宽厚的田黄石,内外一色的极少,只有形状薄、体积小的,方能内外接近一色。   通常人们所说的银裹金田黄,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介于白田黄石和黄田黄石之间,外具白田黄石肌质,内心近似黄金黄田黄石之质。白田黄石多数带有黄心。黄心多的,即属银裹金。另一种是白皮田黄石。还有一种“金裹银”田黄石,极为罕见。   “绿田石”,世有传闻,迄今未见。   (4)肌理 田黄石的肌理基本上都隐有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像鲜产橙柑剖瓤。田黄石的肌质愈细腻、色泽愈浅、愈透明,其萝卜纹就愈明显,所以白田石的萝卜纹,往往最为好看。也有一种田黄石,萝卜纹极隐、极细、极不显眼,色质也很纯优,是最凝灵的田黄石之一。   (5)格裂形态 寿山界古有“无格不成田”的说法,这是因为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但裂格不是田黄石独有,只是田黄的裂格,其颜色和形状与众不同。 田黄石的裂格,有明格和暗格。明格多呈现于表层,多呈交叉状,如龟裂纹。坑头田黄石、碓下田黄石等居多。格线挺直而利落的,坑头田黄石等最常见。暗格则较多深藏于田黄石的肌理内。格粗大而深长的,石性多软,如白田黄石、上坂田黄石等。格纹若断若续、蜿蜒而长的田黄石,质较松嫩,时见之于上坂。格斜浅而短小的,质凝而嫩,中坂的居多,同时在上坂和下坂品质好的田黄石中,也较常见。田里挖掘的田黄石类的红格,也称“红筋”,多呈褐黄或赭黄色。无皮的田黄石红格浓重。黑皮田黄石与白皮田黄石还常见其皮随格侵入,以致雕制时难以掩饰。   (6)手感 田黄石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各色田黄石,即使是白田黄石或黑田黄石,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宝气灿烂,虽寒冬腊月,也感温存有情,入手可亲。田黄石在握,手感脂润,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变,一经摩挲更觉油光欲滴。   (7)比重 2.6--2.65   2、田黄石的防伪   田黄素有“易金三倍”之说,因其珍稀难觅,价值高昂,所以早在清朝就有商贾以连江黄假冒田黄石。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造假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石市上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田黄石与某些石种有相似之处的特点,或以次充好,或制假乱真,因此田黄石收藏者必须加以防备。   常见的制假现象:   一种是利用色泽接近田黄石、肌理似有萝卜纹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状,并用硬器点凿或置于硬砂中翻滚,然后沾上土或着色,再加蒸煮,使其颜色外形与无皮的田黄石相似。这种假田黄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细观察,其外表凿痕密布,终不自然。只要透过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为伪物。   第二种是假造石皮。或用颜料涂染,或用胶水调石粉涂抹其表,或泡药水高压加温,再经磨制,就像紧裹着石皮的田黄石。然而,这种假石皮松而脆,颗粒粗大,浑浊不透,干结如疤,难以受刀。辨认时,一经摸或加油,不久,其图文均不见。雕刻时也只能刻制组线条景物,而不能精雕细刻。  第三种是改变别的石种色泽,使它类似田黄石,又“巧妙”地使表层肌质变换成田黄石的“裹皮”,伪造成乌鸦皮田黄石,但其皮层浅薄如纸,这种假品,因皮色过于透明,皮质也过于细柔,所以易于识别。   第四种是利用某些质地与田黄石相似的石种进行冒充。这种冒品的识别,要求鉴别者必须熟悉几种与田黄相似的石种的特性,以便进行比较和鉴别。如掘性高山石与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萝卜纹,但前者石性较松,后者石质微坚,都不如田黄石温润。又如鲎箕石也属掘性高山,质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状。再如旧洞善伯的黄色结晶体,虽可与田黄相比美,但没有石皮与萝卜纹,而且肌理时有金属砂点,有时还有“花生糕”浑点,与田黄相比,相去甚远。此外,黄色荔枝冻石因偶有石皮和萝卜纹,也常被石贾制成方章,冒称田黄冻,这种冒品要价极高,且因为没有人工痕迹,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识别,但细察之下,还是可以发现这种荔枝冻质地过于通灵,萝卜纹也较粗,缺乏田黄的稳重感。    二:X射线衍射鉴别法 即据石种的衍射图来识别。   三、颜色 研究表明,寿山石的颜色基调只有两种,即黄色和灰色。它之所以呈现出灿若云霞的缤纷异彩。这个原理就象调色板一样,以红黄蓝为基色,可以调出变幻莫测的万紫千红。例如“月尾绿”,以黄绿色为主,“月尾紫”,以紫色为主,“芙蓉石”则有灰白、白色、黄色、绿色,色黄者,多质地纯净,具有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四、热能性 寿山石是火山岩蚀变产物,具有较低膨胀系数,所以有热稳定性。热处理好后能保持强度。经过煅烧,更显特别洁白和高光亮度,优质高岭石的耐火度高达1800度。   五、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不稳定原子核自发放出射线现象。当放射值大于40伽玛时,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对人体有害。科学工作者经过70多个钻孔和大量槽探内系统放射性伽玛检测,发现寿山叶蜡石矿的放射值为25—30伽玛,峨嵋叶腊石矿的放射值为20—30伽玛,均低于40伽玛,所以,寿山叶腊石的放射性人体不构成损害。   六、药用性 寿山石因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领域己得到开发利用,通过深加工后,可作为食用糖果粉料以及制作饮用茶壶、化妆品填料、陶瓷器原料及医药掺合剂等。 寿山石的保养       虽然寿山石天生丽质,在自然状态下,石形不易变,石色不轻改,但是,从阴暗的地底深处到暴露于阳光灿烂的世界,要如何才能保其天生丽质永驻人间呢?   寿山石属叶腊石,质地滋润,富有光泽,硬度较低。一些品种在开采时,因爆炸震动,结构遭受破坏,多裂纹、裂格,如果不善加养护,日久天长就会枯燥易损,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以油养石之风。   寿山石的养护虽然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但也不是没有忌讳,因而不可随意处置,同时不同的石种有其不同的特性,所以养护也要因石而异。   首先,保持润泽,切忌高温 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养护的关键要注意保持润泽。不论原石还是雕品,都应该避免阳光曝晒和高温环境。新采的矿石不可长期放在山野或室外,要及时藏在地窖里或阴湿之处,时常洒些冷水以保润泽。     第三,原坯石料,木盒装放 经过去皮、除污、清杂质,制成原坯后,应分出品种、档次和块度,置放在木质盘盒之中。块度大且石质粗者,只需将木盒放在阴湿处保存即可。如属高档石料,块度小者,最好浸入盛满植物油的瓷盆里。如果块度较大,为节省油料,也可将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纸包裹好,放在阴湿处。   第四,雕刻成品,除尘保洁 经过雕刻加工的寿山石雕成品,适宜陈列室内。石表被灰尘、污物沾染时,只要用细软的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寿山石硬度低,约在摩氏二至二点五度之间,切忌用金属片或其它硬物修刮。   第五,印章摆件,适宜摩玩 寿山石印章和小摆件,最好经常用手摩挲抚玩,使石面附着一层极薄的手油,这样,久而久之,石质便会古意盎然。平时放置锦盒之中,也最好薄擦白茶油或橄榄油,让石表吸透油质,变得更加洁净莹澈。   第六,打蜡油养,因石而异 打蜡、油养是寿山石养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并非所有的寿山石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油养。不同品种的寿山石,保养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田坑石,温润可爱,石性稳定,无需过多抹油。时常摩挲把玩,既能养石,又可养性。   水坑石,质坚通灵,以色清为贵,只要经过认真打磨揩光,不受硬物碰击,即可保持晶莹,不必时常擦油。      第七,精选油料,切忌随意 提到寿山石的油养,很多人往往不重视保养油料的选择,任意提取油脂进行擦抹,有时甚至用猪油、牛油等不动物油,或含有化学挥发剂的香油、护发油等,这些油料不但不能起到保养石质的作用,长期使用反而会使石质遭受破坏。   保养寿山石最理想的油料是陈年白茶油。茶油经过一年以上时间的沉淀,其上层白色透明部分,清洌不腻,是寿山石保养的理想油料。其次是花生油、芝麻油,但这两植物油色浊性浮,容易使石色泛黄而无光。
明清瓷器如何鉴定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看胎釉 要先从认识真品入手,首先对真品特征心中要有数   与真品相比,假的或新的仿品,其胎质不是过轻就是过重,这是因为真品和伪品所用胎料、制作工艺和烧制方法过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由于仿品大多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条件,如新的仿制品多采用灌浆法、压模法,胎体过于规整,且在胎釉加工时,胎质有的显得过于疏松,有的则过于细腻,但仍不如真品坚硬掂手。仿品的胎质釉面往往过白,也有呈现过青或带青灰色的(与明清时期的亮青釉不同),如釉面未经做旧,大多显得浮燥、火光十足。且釉水或稀薄或厚薄不匀或呈疙瘩状,并带有现代瓷特征。经过人工做旧的仿制品,有一种干涩、或暗淡感,釉面毫无生气,没有古瓷那种因烧松柴而出现釉面莹亮、特有的自然泛青色(含有铁分)和因时代久远而形成的宝光(包浆)内含温润感。还有古瓷(多见民窑)大多施釉肥润,多出现缩釉点,胎体亦多含有杂质或出现细砂或带孔隙现象。不过现在的造假高手也都能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和所获得的有关数据、信息来分析研究,并利用所掌握的真品胎釉成分配方或仿造古代窑炉、模拟出真品烧成气氛、并恢复当时各种生产工艺过程,如利用有经验的老画工绘图、手工拉坯和修胎、成品再经过松柴烧制、最后进行人为做旧,故所仿伪品几可乱真,应特别引起注意。 看纹饰 纹饰内容和装饰风格往往决定文物的年代特征   高明的作伪者多是鉴定方面的行家里手,对真品的面貌、特征、用笔、用料方法都十分了解,而且其手上大都有古瓷样品,故所作仿品在纹饰题材、图案布局、绘画手法及造型变化方面都很逼真。不高明的作伪者的仿品大多是依照图录或照片模仿,依葫芦画瓢,主要是模仿真品的外型和纹饰概貌,有的为了追求逼真效果而面面俱到,但由于过于仔细而适得其反。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只能模仿看得到部分或一些表面现象,其中隐蔽部分或难以发现的细微特征常被忽略,往往由此而露出马脚。还有的过分强调或有意突出真品的某些特点反而弄巧成拙。更有甚者,所仿的纹饰图案没有任何根据,只是凭空想象,胡拼滥造,结果搞得不伦不类,漏洞百出。 看“包浆”   仿古和作伪的器物表面多带有“火气(或为浮光)”,年代愈近火气愈强,给人一种锋芒毕露感觉,这与历代老的仿品也有所区别。虽经过人工做旧处理,如手磨、酸蚀、茶煮、烟熏、土埋等各种去光处理,但总会在某处或某点暴露出人为的做旧痕迹,如器物表面的光亮不自然,或在釉表出现酸咬现象,更没有真品那层柔和、光亮的“包浆”。大凡传世品或老旧的器物(包括瓷器、木器、铜器、玉石、纸绢等物品),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又经过长期用手抚摸、把玩、擦拭或在空气、灰尘、油渍作用下,在器物表面,特别是用手经常接触的地方都会自然形成一层由内而外很温润的光泽,行话就叫做“包浆”。产生的包浆有厚有薄,要看时间长短而定,包浆光泽多内敛含蓄,有无色或带色之分,根据器物的质地不同,如玉器、瓷器、竹木器、纸绢等物品产生的包浆各有不同。有的把“包浆”理解成是一种人为着色或是附在器物表面的皮层是不准确的。另外,传世品经过世代使用后,会产生自然陈旧、刮伤、碰撞、留下岁月使用痕迹,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即所谓自然形成的时代感和沧桑感。如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在地下,还会带有深入胎釉肌里的土锈和水浸痕迹。不过,如是出水的瓷器或没有使用过的古代器物(包括窖藏或库出器物)这种迹象就不明显。故要细致观察并记住出水器物所具有的特征,如看看胎釉有否受海水长期浸蚀后留下的痕迹,有的表面会呈失透或微光状态,或带有深入肌里的水锈泥污等,或附着有某种海水生物自然生长痕迹。但要注意有的是人为粘上一些贝壳之类,以冒充出水器物,不过其手法显得极为造作、粗劣、不自然。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验到什么是自然现象,什么是人工痕迹,如人工做出的“包浆”,多采用酸碱浸泡、再细砂纸打磨后擦油,或经人工染色以及在新仿品的底部和器表涂擦上一层黑灰、油垢等物质做旧,还有的是长期不断地用手抚摸后形成的光泽。但这种人为“包浆”显得浅薄、轻浮,其亮光外露,不够深厚和含蓄,且釉面颜色光泽都不自然。或表面(釉面)多带擦痕或有一种怪味。这些都要经过细致入微察看才会领会到的。 看画风   由于新仿品刻意模仿真品蓝本,只能依样画葫芦,故用笔就显得拘谨、迟缓、缺乏连贯性,其轮廓线条生硬呆板,软弱无力。构图亦多显松散或感觉累赘。不能像真品绘画那样用笔随心所欲、浑洒自如,其线条十分生动有力,自然流畅,且画面布局也比较紧凑、合理。有的绘画高手仿制纹饰也画得很像,但往往只是形似,不能神似,显得工细有余,生气不足,缺乏真品那种自由奔放、一气呵成的艺术韵味。好比面对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习惯动作等(如同模仿明星脸一样),但其内在气质和神态,很难模仿到位,只能仿到局部或其中某一点。 看做假(即人为做旧)   作伪手段近年常见的几种手段,一是老器复窑,即由于老瓷的青花呈色不好、或是生烧瓷(胎釉未烧结)、或是真品破损后再经局部修复,还有的是素面真品(即白釉器)新画花纹和素胎(无釉器)重新上釉等情况,但均经入窑复烧,这类瓷严格地讲,应为老瓷胎、新手段,或称半旧、半新瓷更为确切。因复窑后其釉面多带有火气,或釉面会出现小黑斑点现象。并且在新、老胎釉、青花和纹饰之间往往显得不太协调。故这些复烧瓷常被认作是新仿瓷,但从整体面貌、造型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观察,还是古瓷的成分更多些。二是新器做旧后,又改装老底。其底面新、旧胎交接处的接痕,多隐于足边釉内,并用胶水覆盖,不易察觉。可试用指甲或刀片刮除胶层,即可暴露出痕迹,另可于暗处对着强光,从器口往内底看,就能发现环状接底痕。三是将新仿品砸破后,重新粘合、拼接成残缺器,再沾上泥巴做成出土的样子,四是利用残缺古瓷(标本)的不同部位相粘接,拼凑成为另一个不同的完整器形。还有的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即用化学胶水渗和石灰、黄泥、墓土等,做上假土锈,或用砂轮(或细砂纸)磨擦釉面,或破坏仿制品局部结构,如有意使得新仿品在口足耳腹等部位缺损、刮伤、裂痕、剥釉,造成使用痕迹假象等等。但无论使用什么样人为手段,其釉面、彩色、纹饰、造型以及在损伤部位都显得造作、生硬、不自然。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于地下,釉面常受到酸碱等化学物质浸蚀后产生局部(或全部)自然脱釉现象。与人工使用砂轮打磨或敲击形成的假脱釉有很大区别。
如何鉴定玉的真假 玉石一般有绿色、橙色及白色。如果你了解如何鉴别玉的真伪,去买玉的时候就不会吃亏了,而找出家里原来的玉来一验真伪,也不失为一 用肉眼识别: 熟悉真玉。公认的真玉只有两种,翡翠及软玉。 其中最昂贵,也是最受欢迎的玉(缅甸翡翠、缅甸玉、帝王玉及和田玉)主要产自缅甸,而危地马拉、墨西哥及俄罗斯也有少量玉出产。 世界上75%的玉都是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玉矿中出产的,皆为软玉。中国台湾、美国及澳大利亚(少量)也有软玉出产。2 熟悉仿玉。用于仿制玉的材料包括: 蛇纹石(也称“新玉”或“橄榄玉”) 葡萄石 星彩石 英钙铝榴石(也称“德兰士瓦玉”) 绿玉髓(也称“澳洲玉”——主要产自昆士兰及澳大利亚) 马来西亚玉(一种能够永久着色的透明石英,常以其颜色命名,如红玉、黄玉、蓝玉等) 白云质大理石(也称“山玉”,主要产自亚洲,常染成鲜艳的颜色) 新西兰玉,当地的毛利居民非常看重绿岩及新西兰绿石,他们根据颜色及透明度将绿岩分为四类:卡瓦卡瓦(kawakawa)、卡胡朗吉(kahurangi)、伊南卡(īnanga),这三种属于软玉,而第四种,产自米尔福德桑德的檀吉瓦伊(tangiwai),尽管昂贵,却被世人认为是一种真价实货鲍文玉。3 观察纹理。有条件的话,可以用10倍放大镜观察一下玉石的内部机理。你能不能看到纤维状或颗粒状的、像石棉一样纠缠在一起的纹理呢?如果有的话,这块玉石就可能是真正的软玉或翡翠。而另一方面,绿玉髓则是一种微晶集合体,在放大镜下看起来是均匀的。 如果在放大镜下看到类似层状的纹理,那么你的这块玉上可能叠加了一层甚至两层其他东西(有时商家会在别的石头上叠加一层很薄的翡翠以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4 学会识破骗术。就算你手上拿的是一块真玉,也无法保证它没有被动过手脚,常见的伎俩包括:染色、漂白、添加聚合物稳定剂或与其他材料叠加。玉石根据掺假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级:纯正的玉,除传统加工步骤(即用酸梅汁清洗并用蜂蜡抛光)外,没有做过任何手脚(如高温加工或高压加工)。这种玉的颜色是纯之又纯的。 B级:这种玉经过漂白处理去除了瑕疵,并利用离心机注入了聚合物以提高透明度,同时表面覆有一层坚硬、透明的塑料。这种玉的性状不稳定,时间一长容易褪色,因为聚合物容易受到热量及洗涤剂的破坏。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玉还是保持了100%的天然色,仍然是100%纯正的玉。 C级:这种玉经过漂白及染色的处理,若长期接触强光、体温及洗涤剂,非常容易褪色。把玉石抛起来然后用手掌接住。真玉的密度很高,所以实际掂起来要比看起来重一点。如果你手里掂量的这块玉比其他同样大小的玉都重,而且观察起来也没什么问题,那么极有可能是真玉了。 当然,这种办法不是很精确,但很容易实施,也比较科学,以前的宝石商就常用这种办法来鉴别真玉假玉。 听声音。另外一种不用测量密度来判别真伪的传统方法就是听声音,首先听听塑料珠子相互敲打是什么声音,然后找一块你已经确定为真玉的玉石,将其与你要测试的玉石轻轻相击,如果听起来很像刚才塑料珠子的声音,那么你测试的这块玉石很可能就是假的;如果声音比刚才深沉一点、洪亮一点,那么可能就是真的。 用手感觉。把玉石握在手里,真玉应该是冰冷、光滑的,有一点像握着肥皂的感觉。真玉在手里要过一会儿才会暖和起来。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鉴别相同形状、大小的玉石。划痕测试: 翡翠是非常坚硬的,它可以划开玻璃甚至金属。而软玉则稍微软一点,所以测试方法不正确的话也可能破坏一块真正的软玉。另外,就算测试中的玉石能划开玻璃或钢板,它也可能只是某些特别坚硬的仿玉,如各种绿石英及葡萄石。 找一把比较钝的剪刀,在玉石上轻轻按压下去,然后划一小条痕。划痕要尽量划在玉石的底部,这样不至于使其太明显。 如果玉石表面有风华现象,就不可用这一方法,否则很容易损坏玉石。如果你划出划痕是白色的,就轻轻地擦一下(白色粉末可能只是剪刀上的金属粉末),看看是不是还有划痕呢?如果还有,那这块玉就不大可能是真的了。密度测试: 计算密度。翡翠及软玉的密度都很高(翡翠为3.3,软玉为2.95)。密度的计算方法是用重量(单位:克)除以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用鳄鱼夹夹取玉石。如果你买的弹簧秤没有配鳄鱼夹,就找根细线、橡皮筋或者发带将玉石系住。 提起弹簧秤的顶端,测出玉石的重力。记录重力。要用以克为单位的弹簧秤,这样计算出的重力就是以达因为单位的了。 轻轻把玉石浸入水中,记录其在水中的重力。鳄鱼夹可以接触水面,不会影响测重。 如果你还是不放心的话,可以换成上面所说的橡皮筋之类的东西再测一次。不过既然本测试是基于两次测量的重力差,那么不管你是用细线、橡皮筋还是发带,他们的重力都在最后计算重力差时抵消掉了,所以不会影响计算结果。 计算玉石体积。将空气中称重所得数值除以1000(如果有计算器的话,为精确起见,还是除以981),再用水中称重所得数值除以1000(或981),将前者的结果减去后者的结果。这样其实是用玉石在空气中的重量减去在水中的表观重量,得到的就是玉石的体积(浮力=pVG)。 与真玉的密度相比较。一旦计算出玉石的密度后,就可以与真玉的密度进行比较了。翡翠的密度是3.20-3.33g/cc,而软玉的密度为2.98-3.33g/cc。 END 注意事项 有气泡的玉石是假货 如果你非常喜欢玉,而且想要买到高质量的玉,那么你购买时一定要注意有没有说明该玉石为A级的证明。如果高档的玉石店只卖A级货。 划痕测试要小心使用,可能损坏真玉。 不要给别人的玉石做划痕测试,万一弄坏了,你可就要赔了。做划痕测试前一定先要用酒精擦拭。 古董玉十分珍贵,如果你看到有人再卖外表差不多的几块玉石,这可能就是宝贝出现的信号。一定要多问问情况,向对方索要真玉的证明。件有趣的事。本文将教你用几种简单、快捷的方法来区别真玉和假玉,请看第一步。
明清青花瓷该如何鉴定呢?中科与您分享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看胎釉 要先从认识真品入手,首先对真品特征心中要有数   与真品相比,假的或新的仿品,其胎质不是过轻就是过重,这是因为真品和伪品所用胎料、制作工艺和烧制方法过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由于仿品大多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条件,如新的仿制品多采用灌浆法、压模法,胎体过于规整,且在胎釉加工时,胎质有的显得过于疏松,有的则过于细腻,但仍不如真品坚硬掂手。仿品的胎质釉面往往过白,也有呈现过青或带青灰色的(与明清时期的亮青釉不同),如釉面未经做旧,大多显得浮燥、火光十足。且釉水或稀薄或厚薄不匀或呈疙瘩状,并带有现代瓷特征。经过人工做旧的仿制品,有一种干涩、或暗淡感,釉面毫无生气,没有古瓷那种因烧松柴而出现釉面莹亮、特有的自然泛青色(含有铁分)和因时代久远而形成的宝光(包浆)内含温润感。还有古瓷(多见民窑)大多施釉肥润,多出现缩釉点,胎体亦多含有杂质或出现细砂或带孔隙现象。不过现在的造假高手也都能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和所获得的有关数据、信息来分析研究,并利用所掌握的真品胎釉成分配方或仿造古代窑炉、模拟出真品烧成气氛、并恢复当时各种生产工艺过程,如利用有经验的老画工绘图、手工拉坯和修胎、成品再经过松柴烧制、最后进行人为做旧,故所仿伪品几可乱真,应特别引起注意。看纹饰 纹饰内容和装饰风格往往决定文物的年代特征   高明的作伪者多是鉴定方面的行家里手,对真品的面貌、特征、用笔、用料方法都十分了解,而且其手上大都有古瓷样品,故所作仿品在纹饰题材、图案布局、绘画手法及造型变化方面都很逼真。不高明的作伪者的仿品大多是依照图录或照片模仿,依葫芦画瓢,主要是模仿真品的外型和纹饰概貌,有的为了追求逼真效果而面面俱到,但由于过于仔细而适得其反。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只能模仿看得到部分或一些表面现象,其中隐蔽部分或难以发现的细微特征常被忽略,往往由此而露出马脚。还有的过分强调或有意突出真品的某些特点反而弄巧成拙。更有甚者,所仿的纹饰图案没有任何根据,只是凭空想象,胡拼滥造,结果搞得不伦不类,漏洞百出。 看“包浆”   仿古和作伪的器物表面多带有“火气(或为浮光)”,年代愈近火气愈强,给人一种锋芒毕露感觉,这与历代老的仿品也有所区别。虽经过人工做旧处理,如手磨、酸蚀、茶煮、烟熏、土埋等各种去光处理,但总会在某处或某点暴露出人为的做旧痕迹,如器物表面的光亮不自然,或在釉表出现酸咬现象,更没有真品那层柔和、光亮的“包浆”。大凡传世品或老旧的器物(包括瓷器、木器、铜器、玉石、纸绢等物品),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又经过长期用手抚摸、把玩、擦拭或在空气、灰尘、油渍作用下,在器物表面,特别是用手经常接触的地方都会自然形成一层由内而外很温润的光泽,行话就叫做“包浆”。产生的包浆有厚有薄,要看时间长短而定,包浆光泽多内敛含蓄,有无色或带色之分,根据器物的质地不同,如玉器、瓷器、竹木器、纸绢等物品产生的包浆各有不同。有的把“包浆”理解成是一种人为着色或是附在器物表面的皮层是不准确的。另外,传世品经过世代使用后,会产生自然陈旧、刮伤、碰撞、留下岁月使用痕迹,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即所谓自然形成的时代感和沧桑感。如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在地下,还会带有深入胎釉肌里的土锈和水浸痕迹。不过,如是出水的瓷器或没有使用过的古代器物(包括窖藏或库出器物)这种迹象就不明显。故要细致观察并记住出水器物所具有的特征,如看看胎釉有否受海水长期浸蚀后留下的痕迹,有的表面会呈失透或微光状态,或带有深入肌里的水锈泥污等,或附着有某种海水生物自然生长痕迹。但要注意有的是人为粘上一些贝壳之类,以冒充出水器物,不过其手法显得极为造作、粗劣、不自然。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验到什么是自然现象,什么是人工痕迹,如人工做出的“包浆”,多采用酸碱浸泡、再细砂纸打磨后擦油,或经人工染色以及在新仿品的底部和器表涂擦上一层黑灰、油垢等物质做旧,还有的是长期不断地用手抚摸后形成的光泽。但这种人为“包浆”显得浅薄、轻浮,其亮光外露,不够深厚和含蓄,且釉面颜色光泽都不自然。或表面(釉面)多带擦痕或有一种怪味。这些都要经过细致入微察看才会领会到的。 看画风   由于新仿品刻意模仿真品蓝本,只能依样画葫芦,故用笔就显得拘谨、迟缓、缺乏连贯性,其轮廓线条生硬呆板,软弱无力。构图亦多显松散或感觉累赘。不能像真品绘画那样用笔随心所欲、浑洒自如,其线条十分生动有力,自然流畅,且画面布局也比较紧凑、合理。有的绘画高手仿制纹饰也画得很像,但往往只是形似,不能神似,显得工细有余,生气不足,缺乏真品那种自由奔放、一气呵成的艺术韵味。好比面对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习惯动作等(如同模仿明星脸一样),但其内在气质和神态,很难模仿到位,只能仿到局部或其中某一点。 看做假(即人为做旧)   作伪手段近年常见的几种手段,一是老器复窑,即由于老瓷的青花呈色不好、或是生烧瓷(胎釉未烧结)、或是真品破损后再经局部修复,还有的是素面真品(即白釉器)新画花纹和素胎(无釉器)重新上釉等情况,但均经入窑复烧,这类瓷严格地讲,应为老瓷胎、新手段,或称半旧、半新瓷更为确切。因复窑后其釉面多带有火气,或釉面会出现小黑斑点现象。并且在新、老胎釉、青花和纹饰之间往往显得不太协调。故这些复烧瓷常被认作是新仿瓷,但从整体面貌、造型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观察,还是古瓷的成分更多些。二是新器做旧后,又改装老底。其底面新、旧胎交接处的接痕,多隐于足边釉内,并用胶水覆盖,不易察觉。可试用指甲或刀片刮除胶层,即可暴露出痕迹,另可于暗处对着强光,从器口往内底看,就能发现环状接底痕。三是将新仿品砸破后,重新粘合、拼接成残缺器,再沾上泥巴做成出土的样子,四是利用残缺古瓷(标本)的不同部位相粘接,拼凑成为另一个不同的完整器形。还有的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即用化学胶水渗和石灰、黄泥、墓土等,做上假土锈,或用砂轮(或细砂纸)磨擦釉面,或破坏仿制品局部结构,如有意使得新仿品在口足耳腹等部位缺损、刮伤、裂痕、剥釉,造成使用痕迹假象等等。但无论使用什么样人为手段,其釉面、彩色、纹饰、造型以及在损伤部位都显得造作、生硬、不自然。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于地下,釉面常受到酸碱等化学物质浸蚀后产生局部(或全部)自然脱釉现象。与人工使用砂轮打磨或敲击形成的假脱釉有很大区别。
银元如何鉴定,中科与您分享 袁大头真假辨别方法一: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数量(8至25枚左右)的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并结合图案、花纹来鉴定。 袁大头真假辨别方法二:看外形。真币采用压力适度的冲压,将银币冷压成各种文字、图案、花纹,其色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边缘线条粗细均匀,间距也疏密一致。人像、发丝、胡须、穗芒等细微之处清晰有度,毫不杂乱。 袁大头真假辨别方法三:验边齿。由于真银元是机制版?其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假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如真的“袁大头”边齿的两条粗齿里有一条细齿?而假“袁大头”的细齿则模糊不清。 袁大头真假辨别方法四:称重量。银元的标准重量应是26.5克,成色88%。正常的银元经过流通磨损后,重量也应达到25.8克。凡是重量低于25.8克、成色低于84%的,不是洗版、锉边、包皮、挖补银元,就是假币。同一品种、版别的银币,其质量不会相差1克。 袁大头真假辨别方法五:定成色。对不符合银元标准的银元进行成色鉴定。可用硝酸液点试法。先将某个部位擦拭干净或锉一小口,滴上硝酸后,如冒绿沫,其成色则不高。观其颜色,成色在92% 以上的银元,其颜色基本不变。成色在90%的,其颜色为肤黄或呈浅褐色。成色为80%左右,其色泽呈黑褐色。成色为70%左右的,呈淡绿色。成色为50% 左右的,则会呈深绿色。 6 另外,由于银币在长期不断地交换流通使用过程中,经过人手的抚摸、摩擦,其磨损的部分主要在钱体的突出部位表现出来,应是自然形成的光滑均匀,无方向性。因此,一般全部包装、无磨损,钱体又无包浆的高档银币可判定为假币。 7 目前,市场上发现的批量伪造银元,主要采用铜镍等合金铸造而成,其特点各异:有的仿照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币图案,其颜色为白灰带青色,无光泽,声音尖短,类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径比正常银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质量总在20克上下,还有少数的是用铜、铅、锡等金属铸造的假银元,外表镀银,其特点为铜质铸造的假银元版图粗糙,音尖短而量轻,磨掉表面银色多呈现微黄,质量为21克左右; 用锡、铝铸造的假银元,则图案模糊,质软无弹力,声音低沉。将银色磨去,锡质的为青灰色;铝质的为青黑色,质量均在20克左右。 END 注意事项 收藏本身就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建议新收藏者多向经验丰富的藏家学习,丰富自己对藏品的认知能力,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一眼就能辨出袁大头银元的真假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