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nge207 orange207
关注数: 51 粉丝数: 31 发帖数: 2,481 关注贴吧数: 52
什么是水平壶? 现在大抵都是快餐文化,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做学问,提高知识储备,进而发现创造美愉悦身心。为什么看不懂国画,听不懂交响乐,甚至无法品出一味茶的精微处。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为什么? 比如欣赏紫砂壶,任何手工艺作品的出现必然伴随着美和审美。什么样的器形是美的? 扯远了。对水平壶感兴趣,仅仅是水平字面的理解,觉得在物理上能够精妙的平衡也是种美的表现,尽管第一眼并不觉得水平美。 问及了一些淘宝电商,对于水平壶是否能平衡于水面,当然仅仅是客服,表现的很茫然。也有制壶师表示了不屑,呃…,郁闷。 搜索了相关文献,嗯,必须的,看文献怎么说的。 摘录1: 饮功夫茶时壶内放很多茶叶, 且多为乌龙类高香大叶,仅以壶本身容量的沸水冲泡, 尚不能使茶汁顺畅溶出, 必须把壶放置碗内, 用沸水淋浇壶身, 使茶壶泡在热水 中, 以利茶叶顺利溶出。有时碗内水多了, 壶会漂浮起来, 这便要求小壶在漂浮时不倾倒, 所以品茶用的茶壶 叫水平壶。水平壶造型不同于一般茗壶的要求, 在工艺技术上必须精密, 水平壶的壶嘴和壶柄除了在形式上 要协调外, 用泥量必须相等, 才可能在水中保持水平状平衡。 《惠孟臣与孟臣壶》江南大学朱郁华 文献对于孟臣壶表述非常清晰。 ------- 摘录2 在明代中期盛行品茶以来,小壶开始得以流行。不过,“水平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工艺制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广东、福建盛行“工夫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来,所以制作工艺必须精致,壶嘴和壶把的用泥必须绝对相等,才能使壶漂浮在水面时仍保持水平而不倾倒,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 惠孟臣的紫砂作品在晚清和民国初期不断地有发现,且多为小壶,小壶较大壶制作精良,是后世“水平壶”的前身。而华南一带盛行功夫茶后,“水平壶”最为实用,在当时社会上“孟臣壶”流传很广,很受欢迎,甚至有文献称“壶必孟臣”,可见惠孟臣的影响之大。后世仿“孟臣壶”的多为小壶,究其原因,多为功夫茶盛行及潮汕人的偏好所致。有人这么说:“在闽南人的意识中,孟臣就是紫砂壶的别称,无论是时大彬款、陈鸣远款,都一概以孟臣称之”。光绪时人金武祥在《海珠边琐》中说:“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时至今日,紫砂艺人仿造惠孟臣小壶也不绝如缕。“孟臣壶”已是“水平壶”的特定壶型,成为了专用名词。 《浅谈紫砂光货“水平壶”》潘华明 文献表述略粗 ------- 摘录3 紫砂水平壶是紫砂茶壶小品的统称。相传古时南方潮州人喜好用紫砂小品茶壶泡茶,据称小壶泡茶效果最佳。但小壶泡茶也有不便,即茶水易凉,茶叶在壶中不易发泡,故在泡茶时要将茶壶放在瓷碗中,再在碗内冲入开水,这样不仅起到保温作用,同时使茶叶在壶中发泡充分,达到最佳状态。然而,由于茶壶壶嘴比较低矮,开水倒入后易进入茶壶中,影响茶水质量,再则如果茶壶在设计制作中比例不当,茶壶在碗中就不稳定,易侧翻,一壶好茶前功尽弃。为保证茶壶在碗中的稳定,同时壶嘴的孔不易进水,艺人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制作了水平茶壶,即壶嘴孔朝天,壶嘴孔的平面与壶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顶部在一个水平线上,且嘴、把、的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壶外的水不易进入壶内,茶壶在碗中比较稳定,人们把这种茶壶称其为“水平壶”,后来为统一起见,又设计出了统一造型的标准水平壶。它的大小有两杯、四杯、六杯至十二杯。(此杯为人们常说的功夫茶用小杯,大小相当于饮酒用二、三钱容量的小酒杯)随着人们不同的欣赏要求和饮茶方式的改变,已不再满足于造型单一的标准水平壶。 紫砂水平壶在明、清时期便有之,但只是艺人们偶尔为之,样式造型单一,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明末清初壶艺大师惠孟臣所作的“朱泥小品”其造型简练朴素,做工精细周到,选泥考究,然其作品造型变化不大。至文革期间,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掌设计制作的八件不同造型系列水平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紫砂水平壶就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紫砂水平壶,作为紫砂壶艺中的一个系列,它不仅具有中、大件紫砂壶相同的特..... 【摘要】紫砂水平壶是紫砂茶壶小品的统称,水平茶壶,即壶嘴孔朝天,壶嘴孔的平面与壶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顶部在一个水平线上,且嘴、把、的在一条直线上。 《浅谈紫砂水平壶的鉴赏》惠平 表述非常清晰。 ------ 基本上,以水平壶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都能得出水平壶,水平由来。器形的由来很清楚,但名字的由来语焉不详,字面有相传等并不确定字样,如要考据,真实来由需要更多的资料。 制壶者,首先肯定是考虑器形正排放时,整体的视觉美感。但视觉上的均衡感是否可以与物理均衡做成统一啊,啊! 谁懂,我就问问,是不是有载水后能平于水的紫砂壶。
稍微有些感触,发出来和吧友分享下。 喝茶,喝普洱茶,现在看来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活动。 从基础的信息出发:“普洱茶越陈越香,普洱茶越存越贵,普洱茶养生”(我想对于新入门的茶友,绝大多数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到入门,建仓,再到像模像样的品饮开汤。最后再“附庸”“大神”的品茶经验写茶评。我们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相信了别人。同时因为对一件事物倾注了足够的时间和情感,才赋予了事物更多的价值,品饮普洱茶也如是。 因为它便宜量又足,还可以经你手在若干年后逆袭高大上的茶品(多符合屌丝的期望啊)没,我甚至在一个星期前,还对没有购入的某些茶抱有很大的憧憬,在犹豫是否再增加购茶经费做提入或集邮,认为没有购入是一种遗憾。但到发帖前,却生出了不外如是的感觉。面对不足4月,却已购入了近数十种,18kg的生熟茶(单价从0.13元/g-1.5元/g),我突然觉得:喝不完了,我只是相信了那三点,这样购茶不是我的本意,我仅仅是在模仿别人。我甚至觉得花几百元买要到10年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毫无顾忌品饮对胃无害的一饼生茶(而且你的储存还要非常小心,甚至不能保证10年后它是否已经平和到无甚刺激),是种很愚蠢的行为。 不要让普洱茶成为你想要的那种茶,而是要找到本来属于它的那份特质,让它只是一种调剂品,除非你不仅仅只是个简单的品饮者。
模糊于大树茶口感和未来转化能力,做的整理 结论先放前面,已知条件为摘录台湾某论坛原话。结论仅对已知条件概括。做一个记录,也为贴吧友提供参考。 结论: 公认的是茶质丰富的普洱茶才有品饮和储存价值。 1.关于苦涩 茶单宁是苦涩来源,普洱茶单宁多,故苦涩多于绿茶。且长久不化,是因为茶单宁抗氧剂的功效,保证了茶质的存在。同理茶单宁少的绿茶品种,苦涩小,但抗氧弱,所以很难保障茶品当初的风味。要真空包装,要放抗氧剂。所以“茶质”不够的苦涩弱,转化快。 所以对于不同口感的茶存放条件也要不同。 普洱中的甘味成分会中和茶单宁的苦涩味,但胃肯定会做出反应。所以味觉可能感官更好,对于不苦不涩的大树茶,但身体的不适反应肯定是潜在的。 2.关于其它成分 不苦不涩和茶质浅薄不是一个意思。苦涩的茶,也可能是甘味成分不够,而甘味成份应该认定为是丰富茶质的一部分。同理,简单的苦涩弱,甘味显,不能判定茶质丰富。可能成分同时减弱。同时未能被口腔感知的剩余成分不能被忽视。 有没有想过,大树茶,优秀的大树茶本身的植物功能就是比台地新茶多了一部分的转化:) 对于**山茶,整体味觉偏淡,但回味尚可,说明是甘味成分足够。 3.如何选择 既区分了苦涩和甘甜,那相对不苦涩的普洱选择条件是,吃入(喉部)性及存留感好、胶质感较明显、肠胃忍受度较佳。 能被具体感知的是苦涩甘香浓。老生常谈的,苦涩不能作为选择标准,剩余的不被明显感知的要细细品味。 一切以实际为参考标准,参考标准由于跨度太大,样本太少,大多为人云亦云。 无证据表明,味淡的茶(包含大树茶)具有很好的转化。 4.关于台地,古树,大树,小树。 只要树种优秀,环境合适,都是好茶源。逻辑上,台地茶的树种选择是优秀的,且经过了有方向的人为干预进化。逐渐生态化的老茶园,不过度采摘不过度催化的茶园即是好茶园,相对应的茶叶是好茶叶。 山头也是树种,环境的一个综合体现。 5.有点大 原料(山头,树种,时节,拼配),制造工艺,仓储,不能孤立。 6.自说自话 对一般茶客而言,既然普洱终点口味可能一致,那么寻几种典型品尝存储即可。茶为点缀,只宜锦上添花,不宜求全求上。 ------- ------- 已知条件: 1.从 2002 年左右开始的普洱生茶比以前各厂传统拼配的茶,味显淡,较不苦不涩,大树茶更是如此。 2.在50年代的印级茶茶菁以野放型大树茶为主的拼配茶,当时台地茶栽植还未成型。台地茶在80年代才渐渐大量种植。 3.印级茶,喝过的都说赞,但20年前大概都说苦涩难化。红印不说20年前,10年前也还是苦涩!(2010年的言论)。 4.有些普洱茶在第 4-5 年 有一次变淡变薄的低档转化期 . 00" 大中字野生大叶青饼 就是一例 . 现在厚实得很 5.没有人喝过年轻时的古董茶吗?是茶滋味棒、强还是无味之味? 6.如果喜欢90末2000初左右的大树或野生茶品(相对於近几年之野生、大树茶品,仍保有相当的苦涩),并期待大树、野生「新茶」能够衔接这些90末2000初茶品的表现,很可能现今大多数「野生」、「大树」茶无法满足此需求。 7.大树茶丹宁是丰富的! (我做过食品研究所检验)比小树茶丰富, 但是基本上来说单宁高...........是一个名词总称。 8.(88青 92青 96-97青到00--03,有一个共通的基调,全部是茶园拼配茶,这些茶在新茶时也都是苦涩难耐 甚至到现今,88青或是92青也没有特别好喝, 薄薄泡...什麼都好,一重手,档别高低马上出来! 上述这些茶口感气味都类似接近,我认为只要时间一到, 口感就是趋於一致! 9.这几年的纯料大树茶之所以苦涩度低,除了工序的影响之外,应该也与只采摘大树级的茶树有关,或则可以这样说,大树级的茶树,其茶菁喝起来的口感苦涩度本来就较低,这种苦涩度低的表现,是一种养份不足?或是一种茶树成熟(在欉红)?的表现, ---------------
第二百二十六章 希夷真人 话说回来,能被逍遥子看中特地录下来的剑法,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威力! 侯青云面露奇色,同样惊奇的还有李依琪,逍遥子也不卖关子,直接道:“这路剑法是昔年我见到一位‘神仙’所施展出来的剑法,他的剑法招式太多太快,奥妙无穷,我也没能全部记下,后来录下来时,只记载了一百招式……” 侯青云恭维道:“当世除了师傅您,谁还敢自称神仙?” 逍遥子哈哈一笑,道:“这世上本来没有仙,拜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仙了……师傅我嗜睡成性,懒散惯了,只怕终此生也成不了仙哪!” 他见侯青云若有所思,又道:“你说‘纯阳子’算不算神仙?” 侯青云一呆,一时间想不起‘纯阳子’是哪号人物,李依琪却惊呼道:“纯阳道祖,吕洞宾!” 不会吧,那还真是神仙人物! 逍遥子嘿嘿一笑,又道:“就是吕洞宾这老杂毛!” 侯青云与李依琪对望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惊讶:师傅竟将吕洞宾也不放在眼里,居然称他老杂毛! 逍遥子似是看透二人想法,嘿道:“我的功夫大多由南华、老聃典籍中所悟,又不是全真道传承,干嘛要尊老杂毛?” 逍遥子仰望星空,似是回味了一番,接着说道:“当初我神功初成,刚好碰到老杂毛在那耀武扬威,我手痒难耐,便上前挑战一番……” “吕岩那一手‘天遁剑法’当真是凌厉无匹,索性我逃得快……哎!” 逍遥子并没有详尽讲述二人‘神仙大战’的结果,可从他的表情和话语看,似乎并没有讨得好处,甚至可以用落荒而逃来形容…… “我回去后便将老杂毛的‘天遁剑法’中的招式一一回味,可也没记全,一共只想到了一百招,细细一琢磨,发觉他的剑法变幻无穷,我心中不服气,便立志要创出一部能够超越‘天遁剑法’的武功来!” 逍遥子说完,又恢复了那懒散的模样,悠然道:“不过师傅我又不是一心追求武道,后来钻研天象,报仇的心思渐渐淡了,‘天遁剑诀’随手扔在藏书阁中没管,估计是被那个紫薇翻了出来,自己学会了又传给你们的。 ” 竟有这等典故! 可传说中吕洞宾不是早已飞升仙界了么? 侯青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李依琪接口道:“不错,有记载有人甚至亲眼目睹了纯阳道祖的飞升!” 逍遥子两眼一翻,怪道:“我哪知道!当初传的沸沸扬扬,我也以为老杂毛不是飞升就是化作劫灰,一直到我碰到了王重阳——” “王重阳这小子一身‘先天功’和吕岩老杂毛如出一辙,我当时就起了疑心,借故与小道士斗酒论道,果然不出我所料——” 逍遥子见二人俱是凝神倾听,接着说道:“王重阳小道士不过是半路出家,论道怎及得上我?我稍微一打探,便了解他所学‘先天功’正是那位纯阳子所授!” 侯青云与李依琪均是目瞪口呆,侯青云道:“传说王重阳乃是在甘河镇遇钟、吕授以内炼真诀,由此而悟道出家,原来一切都是真的!” 所谓的钟、吕,就是钟离权和吕洞宾二人,这两人的仙侠事迹在民间流传广泛,是当之无愧的神仙。 听闻传说中的人物现世,李依琪是唏嘘感慨,侯青云却想到吕洞宾距今已有五百年,他如果不飞升、不成仙,反而留在世间,不时留下一段传说,目的到底是什么? 他随即又想到了逍遥子,忽然恭声道:“师傅,您是不是传说中的道号扶摇子的‘希夷真人’陈抟?” 逍遥子微笑点头:“什么叫传说中的?我一开始就跟你们阐明身份,是你自己不信罢了!” 逍遥子进一番解释,侯青云二人才了解到原来陈抟根本没有创过什么‘逍遥派’。 当初陈抟在华山诈死后四处游访仙山,最后在天山缥缈峰隐居下来,为避免世人怀疑,这才将‘扶摇子’的道号改为‘逍遥子’。逍遥派的名头不过是童姥、吴崖几人事后琢磨出来抬升自己地位的说辞,以‘睡仙’陈抟那懒散的性格,压根就没建立武林门派的打算。 二百多年后,陈抟再用‘扶摇子’的道号已经没人相信了。 侯青云有些尴尬:初见你的时候,完全就是个游手好闲的猥琐书生,鬼才信你是仙人! 李依琪瞪大了眼睛,此前她并不知道这位师傅的真实身份,只知道其道号‘逍遥子’,想不到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儒师道祖——希夷真人! 可叹李秋水苦苦寻仙无果,却不知自己根本就是拜在仙人门下。 这里所谓的‘仙人’并非是那种翻江倒海、弹指遮天的神人。 《释名释长幼》有云:老而不死,曰仙。《庄子天地篇》中谓仙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被白云,至于帝乡,三思莫至,身常无殃。 陈抟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仙人,但显然不是李秋水、李清露所追寻的那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仙人。 陈抟有经世韬略,不论是宋太祖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匡义以及手下一干大臣均得过‘儒师道祖’的指点,这才定下大宋的治世基调。纵观南北宋的历程,除了武功,经济还是文化,各方面均已达到巅峰境界。 当初赵匡胤登基,陈抟大笑坠驴,道:“天下自此定矣。” 关于陈抟的传说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难怪蒙古人崛起的时候,逍遥子就能感应到,不过为何他不站出来?” 侯青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逍遥子怪道:“你当天机是这么好测的?我又不是真的神仙,不过是朦胧有感,至于内里详情是一概不知。” 侯青云又问道:“师傅,金国占据中原百年,生灵涂炭,您为何不出面?” 逍遥子摇头道:“运数使然,为师亦是无能为力。” 当初在金国攻破汴梁时,逍遥子的‘坐忘神功’正好恢复到了幼儿时期,根本是无知无觉,一直到几十年后他无意中打通了一身经脉,方才大梦初醒。 就算他清醒又如何? 宋朝处于文明更迭的关键时刻,火器开始广泛运用,但距离全面取代冷兵器的路程尚远,宋朝之所以看上去这么孱弱,其实是环敌太多、太强。 早在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前,幽州就已是契丹人的地盘,宋朝从来都没有统一中国,与辽、西夏、金、蒙古作战几乎没有断过,仅凭步军往往只能击溃胡虏骑兵,无法做到聚而歼之。 可即便是宋朝战事从未断过,宋朝却依旧十分富裕,文化、经济繁荣的程度,堪称历代之最。 而蒙古人两次西征,花剌子模、阿拉伯、波斯、俄罗斯列国覆灭,波兰、匈牙利、普鲁士等欧洲联军连番溃败,要不是窝阔台死得早,蒙古人又折返回来继续祸害神州,扫灭印度、高丽、西夏、金国、大理,还不知道欧洲会是个什么局面…… 这时候非洲、美洲、大洋洲还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可以说横扫全球的蒙古人,对阵南宋,硬是被拖死了窝阔台和蒙哥两位大汗,直到忽必烈登基,若没有‘汉奸’军做主力前方引路,仅凭那点蒙古骑兵根本就别想有尺寸之功! ———————————————————————————————————————— 天山的奇幻之旅即将结束,主角重新回到地面,加入抗金的斗争,而这里提到王重阳是个引子,后面会带出‘扫地僧’这种终极反派给主角斩杀,让大家爽一把。
第219章 名正言顺 话说,百度的IPAD版本,简直跟坨屎一样。传不了图片,看不了精。连IE的客户端都没法链接到百度自己的网盘。。。真是傻叉一样的存在。 ------------------------------------------------------------------------------------------------------------------- 你真的一点印象也没有?”侯青云见她又露出茫然神色,身形摇摇欲坠,赶紧扶她重新坐下。 李依琪如大梦初醒般,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她皱眉苦思,喃喃说道:“我好像做了个很长的梦,梦中到处是杀人的场面……我也在到处杀人…我都快不认识自己了。” 她抬头望着侯青云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我是不是昏睡了很久?” “看来李依琪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侯青云无语叹气,沉默了一会,终于实话实说:“师姐,这里是灵鹫宫。” “什么!”李依琪惊道:“我…我什么时候回的灵鹫宫?” 侯青云不愿隐瞒,将事情的来由完完整整的诉说了一遍,李依琪越听越是惊讶,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一直到侯青云讲完,她才怔怔回过神来,其实她脑中也有朦胧的印象,只是没有仔细去想,也下意识的不愿去想。 侯青云娓娓道来,与她脑中那些记忆一一吻合,这才明白那些都是铭刻在心的记忆,难以忘怀。 “岚儿才是公主,那我算什么?”李依琪茫然的望着侯青云,似乎是在问他,又像是在自问。 侯青云见她神情凄苦,双眸中雾气朦胧,他忽然出声道:“你还是西夏公主李依琪!” 李依琪双目微红,哽咽道:“我算什么公主?不过是个冒名顶替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什么了!” 侯青云拍了拍的她的香肩,笑道:“师姐,你忘了咱们是怎样假戏真做,让裘千丈变成裘千仞的了?灵鹫宫早已掌控了西夏,师姐你又是灵鹫宫的尊主,这公主的身份是名正言顺,能质疑什么,谁又敢去质疑?” 李依琪幽幽道:“那又怎么样,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她虽然心中难受,但毕竟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公主’,侯青云的轻松淡然让她想到自身情况其实也没那么糟糕,心绪渐渐平复下来。 侯青云可不希望夏孤岚去做什么西夏公主,她现在这样不是挺好? 至于李依琪,虽说有些匪夷所思,可逍遥子不也说了,她不像王语嫣、李清露只是仗着内功精湛青春常驻,而是真正拥有年轻人的身体,保持原样不是很好么? “保持原样?”李依琪凝望着侯青云,原本侯青云看她时,眼神中总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现在的他,双目依旧清澈,但已如常人一般,心中不禁黯然:有些事情,永远也回不去了…… 侯青云见她并未拒绝自己的提议,只当她已经想通,便道:“咱们先出去稳定局面吧。” 李依琪默然点头,二人一齐走出密室。李依琪重新回到灵鹫宫,仰望蔚蓝苍穹,白云苍狗,恍如隔世,她并没有急着去稳定局面,而是先回寝宫梳妆整理了一番。 待她重新出现在侯青云面前,已经恢复了当初与之一道行走江湖时的装扮:一头瀑布般的青丝由发带系着,手持青锋长剑,一袭白衫侠女装扮。 “呃……”侯青云看到她的装扮,欲言又止,最终避开李依琪那希冀而热切的眼神。 此时逍遥子不知跑哪去潇洒了,李依琪召来灵鹫宫中仅剩的几个首脑,阐明了一些事情。灵鹫宫的几个主事统领都知道到尊主练的一种返老还童的功夫,既然此刻已恢复正常,那么一切照旧。 “师弟,咱们去找逍遥子前辈吧。”李依琪安排完灵鹫宫事务,便提出去寻逍遥子。 “好。”侯青云当然没有异议,二人刚踏出议事堂大门,迎面转来一须发花白的老者,以及一个青衫的僵尸脸,正是黄药师和洪七公。 二人见到李依琪和侯青云,俱是一愣。李依琪对二人的映像还停留在桃花岛以及之前的临安牛家村,感觉上并不是很遥远,于是抱拳道:“洪前辈,黄岛主。” 洪七公见二人神情样貌,哈哈一笑:“黄老邪,这回是你看错了!” 黄药师昨夜亲耳听到李秋水与侯青云那一番诡异的对话,此刻见‘尊主’又恢复了李依琪的装扮,心中觉得奇怪:“这二人究竟玩的哪一出戏?” “尊主可还记得于我的承诺?”黄药师不是喜欢追究八卦的人,相较下他更关心灵鹫宫的典藏以及武学秘籍。 李依琪微微思索一番,答道:“黄岛主放心,答应你的我自然不会食言!” 其实李依琪并不知道李秋水答应了黄药师什么,李秋水留下的记忆只是一些朦胧而零碎的片段,她哪知道这些杂碎事情? 洪七公笑道:“小姑娘,之前你一直把脸遮住又装作不认识我们,是不是与侯小子闹别扭?现在看来,又重归于好了嘛!” 李依琪脸上微微发热,她瞥了眼侯青云,见侯青云面色如常,答道:“洪前辈说笑了,我和师弟关系一向很好……” 等到二人离去,洪七公才叹道:“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有能耐了啊!” 黄药师同样感叹不已:侯青云的身手已经不弱于他们了,李秋水给他的映像是老练无比,但转眼的功夫,又换了一番略显稚嫩的装扮,人也似乎变得年轻稚嫩了不少。 真是搞不懂! 李依琪向宫中弟子一打听,二人在灵鹫宫前殿的苗圃中找到了逍遥子。 灵鹫宫弟子并不知道逍遥子是什么身份,但见宫中的首脑对他都是客客气气,都不敢怠慢了他。 李依琪向逍遥子恭声说道:“晚辈李依琪,见过前辈。” 李秋水留下的记忆碎片中刚好有关于师傅逍遥子的记忆,所以她对逍遥子并不是完全陌生。就算不知道,但听侯青云说了他的来历,知道逍遥子就是活神仙,还能不恭敬么? “什么前辈,你也该叫我师傅才是。”逍遥子左瞧右看了一番,满意的点点头。 严格说起来,‘李依琪’依旧还是李秋水,不过是新生了的李秋水罢了。喊逍遥子做师傅也没错,毕竟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她要自称李秋水也行,只不过李秋水的名声不好…… “这……”李依琪望了望侯青云,见他点头,当即说道:“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 李依琪便要下跪磕头行礼,双膝还未着地,逍遥子双手虚空一扶,李依琪但觉一股柔和的力道将自己托起,却是跪不下去了。 “好徒儿,不需要做这些繁缛节……”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