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688639 450688639
关注数: 147 粉丝数: 168 发帖数: 2,996 关注贴吧数: 24
7.5米鱼龙化石现身广西地质博物馆 本报讯 也许你见过恐龙化石,但是你见过比它更罕见的鱼龙化石吗?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要早。近日,广西地质博物馆展示了一块长达7.5米的鱼龙化石,名为周氏黔鱼龙,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完整的鱼龙化石。 6月3日,在广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地史厅,记者看到了这具体态呈鱼形的庞然大物,此时,它不再以海底霸王的形象出现,而是静静横卧在玻璃柜里,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历史。 该馆工作人员介绍,周氏黔鱼龙系海生爬行动物,生活于距今约2.3亿年前,以食鱼虾为主,体态呈鱼形,眼眶浑圆,极大,吻部中等长度,牙齿锥状,排列十分紧密,颞部很短,背段脊柱极度隆起,尾部略向下弯。它代表了三叠纪类型鱼龙向侏罗纪类型鱼龙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具有三叠纪和侏罗纪鱼龙的典型特征。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鱼龙全部灭绝。 在鱼龙的种种奇怪特征中,最惊人的是它们巨大的眼睛。在测量过的鱼龙眼睛中,最大的直径达到 264 毫米,超过蓝鲸和巨型深海鱿鱼。鱼龙有多大呢?据文字记载,最大的鱼龙身体长约21米,最小的鱼龙大概长 70 厘米。鱼龙的重量从几公斤到几十吨不等。作为海生爬行动物,鱼龙的生殖方式与一般爬行动物“卵生”的不同,它是一种“卵胎生”的动物。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西藏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48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鱼龙化石,其身长10米。古生物学家给它取名叫做喜马拉雅鱼龙。我国还在安徽省发现了三叠纪早期的巢湖龙,一类小型的营底栖生活的鱼龙,以软体动物为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得最早的鱼龙。
几种热带鱼介绍 地图鱼 产地:南美洲的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一般成鱼体长35公分。 适合水温:18-25℃。 水质要求:酸碱度(pH):7.0-7.5。 别名:猪仔鱼、尾星鱼 、黑猪鱼、星丽鱼。丽鱼科属。 产地: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委内瑞拉、巴西,以圭亚那境内。 地图鱼的形态特征: 地图鱼是热带鱼中体形较大的一种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达30厘米长,现在以有几种不同变种。地图鱼体形魁梧,宽厚,鱼体呈椭圆形,体高而侧扁,尾鳍扇形,口大,基本体色是黑色、黄褐色或青黑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橙黄色斑块和红色条纹,形似地图。成熟的鱼尾柄部出现红黄色边缘的大黑点,状如眼睛,可作保护色及诱敌色,使其猎物分不清前后而不能逃走。因体色暗黑,又称黑猪鱼;其尾鳍基部还有一中间黑、周围镶金黄色边的圆环,游动时闪闪发光,因此又叫尾星鱼。 地图鱼的背鳍很长,自胸鳍对应部位的背部起直达尾鳍基部,前半部鳍条由较短的锯齿状鳍棘组成,后半部由较长的鳍条组成;腹鳍长尖形;尾鳍外缘圆弧形。 地图鱼色彩虽然单调,其形态却很别致,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同时它的肉味鲜美,具有食用价值。据介绍,地图鱼经人工饲养后,很有感情,当人们走近水族箱时,它会游过来,表示欢迎。 地图鱼的饲养方法: 地图鱼很容易饲养,繁殖也不困难,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因地图鱼个体较大,饲养时一定选较大的水族箱。由于这种鱼食量很大,而且排泄能力极强,所以其生长速度很快,大约每个月可以生长3cm左右。但是这样一来,其排泄的大量粪便造成对水质的污染很严重,所以缸底不适合铺沙,养草,而且要建立强大的硝化系统,以保证水的质量!它对饲水要求不苛刻,在弱酸性、中性和碱性水中均能正常生活,适宜水温为22-26摄氏度。地图鱼的颜色随年龄大小而异,亮度与光照密切相关,饲养时应给予充足的光照。地图鱼看起来笨拙,实际上游泳很灵活,捕食敏捷,比较贪食,喜食动物性活饵料,属肉食性凶猛鱼类,能水蚯蚓、蝌蚪、小鱼、小虾,所以不宜与其它鱼类混养。家庭喂养时,要注意它的杂食性,除喂它一些小鱼、小虾、蝌蚪外,也可以喂一些瘦肉等,以免造成它的食性单一。在吃饱喝足以后,它们有时会侧着身子平躺在水族箱的底部,这时,可不要以为它们有什么不适,它们只是开始偷懒稍作休息而已。地图鱼属地层水域鱼,生长迅速,寿命也较长,可活10年以上,可谓长寿的热带鱼了,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观赏鱼。 地图鱼的繁殖:   地图鱼的雌雄鉴别比较难,一般说雄鱼头部较高而厚,背鳍、臀鳍较尖长,身上的斑块和条纹较多较艳。雌鱼身躯较粗壮,臀鳍较小,体色没有雄鱼亮丽。亲鱼性成熟年龄为10~12个月。一般可自选配偶。繁殖水温以26~28℃为宜,繁殖前应在水族箱底置放平滑的大理石板(规格为20厘 米×20厘米×2厘米),将配好对的亲鱼放入。亲鱼会在石板上用嘴啃出一块产卵巢。雌鱼将卵产在清洗过的石块上,雄鱼随后使之受精。雌鱼临产前靠近产巢,雄鱼则围绕雌鱼游动。雌鱼每次产卵 500~1000粒,其卵粒比一般鱼卵粒大,并呈不规则的直线排列。受精卵经48小时孵出花褐色仔鱼,7天后仔鱼游水,一周后开始觅食。亲鱼有吞食卵粒的习惯,产卵结束后应将产巢取出,放人孵化缸中人工充气孵化。 受精卵约经3天孵化出仔鱼,5~6天后仔鱼始能自由游动,摄食。仔鱼生长迅速,约18个月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产卵期为每年7~10月,可多次产卵。 地图的繁殖过程及所需要的条件: 1,种鱼的挑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当然要挑选品质好的一对做种鱼,种鱼相对而言是指8个月以上已性成熟的鱼.(品质:指体形,图案,色泽,的总体评定)(雄雌的分辨:科学的方式是在生殖器进行分辨,雄鱼生殖器稍细呈尖状.雌鱼生殖器粗呈椭圆状.要进行细致的观察)种鱼一雄一雌的即可配对,不用自然配对! 2,繁殖缸及设备:其实种鱼成熟后所活动的区域不是很大,繁殖的缸在60cm长45cm宽50cm高以上就完全可以!器械:横温加热管,氧泵,过滤器,照明灯只要齐全就可!繁殖板:用红色吸水地板砖35cm见方即可!
关于小鱼“针尾”治疗的一些心得 转 今年冬天我第一次繁殖孔雀鱼,结果第一批小鱼在一个多月大的时候突然有部分出现针尾。接着有的小鱼尾巴基部或腰部发生溃烂,开始死亡。就不断寻找治疗方法,加盐、换水、加呋喃西林、加孔雀石绿、加甲基蓝、青霉素、庆大霉素都先后试过。结果最终没能挽救。小鱼陆续死亡。最终全军覆没。不久第二批小鱼出生了,结果没有多久也陆续发生“针尾”。我用土霉素+呋喃唑酮治疗方法。结果疗效不错。第二批、第三批小鱼(混在一起养),都没有再发生大批死亡了。"针尾”随着小鱼成长就消失了。现在小鱼健康活泼,基本长成大鱼了。方法:土霉素+呋喃唑酮药药浴。连续浸泡6-7天,基本是直到痊愈为止。基本药物是土霉素,呋喃唑酮作用是增强土霉素的效力。我用的是医药用的土霉素片浸泡液(就是土霉素片加凉开水浸泡),20*15*15的缸,用药量50万单位(两片)。呋喃唑酮适量。药物浸泡期间每天吸出粪便和少量底水(不超过总水量的1/3),再加入12万单位(1/2片药)的土霉素,连泡3天。第4天再一次换水4/5。视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浸泡。直到发现小鱼不再“针尾”为止,当我还会将药物减半继续浸泡两天。以巩固疗效。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少部分小鱼没有明显好转的我就只好人道毁灭了(喂地图了)。药物浸泡期间须不断打气,喂高质量的食物。我喂的是自己孵的丰年虾。鱼缸水温控制在25摄氏度。以上是我个在前一段时间得出得一点心得,用药量只是自己用的时候的量,不一定适量。如果有人试的话请自己斟酌使用。至于长时间的把鱼泡在药里对鱼有什么危害我还没有发现,总之是没有大量死鱼,我就心满意足了。我还是新手,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就请大家指点一下。谢谢! : 另一个发现是:小鱼“针尾”的抵抗力和治疗效果也因鱼的个体差异有关(或说是基因有差异吧),同一条母鱼出生的小鱼和另一条母鱼出生的小鱼抵抗力会有很大的差异。第一批小鱼是同一条小母鱼生的,加上没有治疗经验,结果就全军覆没了。第二批就是由其他母鱼生的,加上有上次的经验比较注意。虽然也发生“针尾”,但治疗得当,结果小鱼几乎没有死亡。第三批和第一批是同一母鱼出生的。结果发病就比较严重。不过于有相应的治疗经验,所以死亡就比较少了。 治疗期间必须恒温和不断打气。必须每天换1/3的水。如果只是“针尾”的话应该不会死亡这么多的。是否还有其他的问题?土霉素片是泡水充分溶解后取其水,不溶的部分我是不会加到鱼缸里的。
头尾灯(转) 别名:车灯鱼、灯笼鱼、提灯鱼、信号灯鱼科种:脂鲤科产地:圭亚那、亚马孙河流域水温:22~24℃Ph值:弱酸性至中性 食物:不论是人工饲料还是活饲料都很爱食性情:性情温和、喜群居    属鲑鲤目 体呈纺锤形,侧扁,尾鳍深叉状。各鳍均透明,背鳍、腹鳍、臀鳍的边缘带存银蓝色荧光,鱼体呈半透明的银青色,尾基部有一个金色光亮斑点,其眼睛的上半部为橙红色,在光线照射下闪冈发光,犹如两盏游动的灯,故名头尾灯。体长约4厘米。雌雄辨别比较容易。雄鱼臀鳍较长,末端呈尖状,背鳍中部有一白斑,身体较瘦,雌鱼臀鳍末端呈圆形、背鳍无白斑,身体较宽厚。 基本养殖材料 容易饲养,可与其他鱼混养。对水质无特殊要求。适宜水温为21~30℃,最佳水温22~24℃,饲养时配以水草观赏更佳,喜弱酸性到中性水质。此鱼对饲料无特殊要求,不论是人工饲料还是活饲料都很爱食。其他日常管理同红绿灯,不宜与大型鱼类混养。 繁殖比较容易。繁殖水温为24~26℃,一般选用全长4厘米以上的作亲鱼。多殖时将雌雄分开饲养一周,在预计产卵的头一天黄昏将雌雄亲鱼放进铺有金丝草的繁殖箱中,让亲鱼在黑暗中过夜,一般在翌日黎明产卵。卵为粘性沉水,每对亲鱼每次可产卵200粒左右,受精卵经24小时左有孵化,孵化后第二天始能游动。幼鱼约7个月可达住成熟。性情温和,爱在水的中上层游动,喜欢群居,适合群养并可与其他小型热带鱼混养。该鱼有时会吃水草的嫩芽,所以在水族箱中种植水草时,应该选择叶子较硬的水草类。
阿卡西短鲷 别名:七彩短鲷、矮丽鱼学名:Apistogramma agassizii 科种:慈鲷科 产地:秘鲁北部到玛瑙斯、圣塔伦间的亚马逊河流域。一般成鱼体长6-10公分。水温:26-28℃硬度:总硬度(gH):5-10dGH Ph值:6.0-6.5阿卡西短鲷,又名:七彩短鲷,于1875年由Mr.Steindachner发现。体体侧一有条黑色纵斑,由眼睛基部一直延伸至尾柄前,在尾柄前端会有一个黑斑点,尾鳍为茅状尾,上有V字型的斑纹。为南美短鲷种类最多的一属,目前已经发现不下六十多种的同类变异型品种。较常见的品种有:野生阿卡西、黄尾、红尾、白尾等自然型等等,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人工筛选育种;价位再高一点的就是经过颜色体型的筛选,经人工育种配对而繁殖出颜色鲜艳的子目代,例如目前水族市场上所见的超红尾阿卡西、双红尾阿卡西等等;还有一种就是较稀有的品种,如阿莲卡阿卡西、泰菲阿卡西等等。 在选购阿卡西短鲷的时候,除了观察它们的游姿、体色是否正常之外,还要注意体型上的选择,驼背、脊柱弯曲或尾鳍下垂的阿卡西短鲷个体就要尽量避免挑选。 阿卡西短鲷的雌雄鉴别:雄鱼在体长2-3cm左右的时候,已经展现出淡淡的色彩,而如果要完全确认,则最好是在6-7cm的时候,成熟雄鱼的尾鳍已经发育呈茅尖状,而雌鱼的尾鳍依然是椭圆型的,并且体侧的黑色侧线相当明显。同时,阿卡西短鲷的雌鱼的体型较小,鱼体不具备金属光泽,体色色泽偏黄。雌鱼在发情时间,体色会变得格外黄,体侧的黑色纵带也会显得格外明显。
帝王艳红(转) 中名:帝王艳红 (红珊瑚 香港名) 栖息地:中间水域 食性:肉食性 繁殖:雌鱼口孵 性情:好斗 体长:20厘米 类型:蝴蝶 介绍: 蝴蝶类的鱼种数量非常的多,分类情况比较复杂,所包含的品种估计在十种以上,原来他们被归为Trematocranus属,目前已经全部归为Aul属了。本类型的主要特点是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他们的所有的鳍条都会有拉长现象,因此在国外他们又被称为“蝴蝶鱼”。“帝王艳红(要来的学名是Trematocranus jacobfreibergi)是马拉维湖慈鲷蝴蝶类中具有代表性的鱼种。 在原产地,它们主要生活在马拉维湖中岩石和沙地的交接的地方,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在水族箱里头他们对食物并不挑剔,红虫、面包虫、薄片和各种人工饲料基本上都乐于接受。雌性成鱼的体形比雄鱼小。雄鱼和一般的Aul属鱼只相比比较凶猛,所以最好是在一个鱼缸里单独饲养一条雄鱼,或者和另外比他体长还大其它种类一起混养。同种类一起混养或者和体型比较相近的鱼一起混养的话它们会不断地打斗,让饲养者头痛不已。在繁殖方面,一个缸里头饲养1条雄鱼和5-6条雌鱼比较容易繁殖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和没有性成熟的雌鱼一起混养的话,雄鱼会不断攻击雌鱼,甚至导致雌鱼死亡。所以在繁殖期间,饲养者需要不断的观察,避免发生恶性事件。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