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54R6G🐾 -
关注数: 0 粉丝数: 42 发帖数: 6,614 关注贴吧数: 2
【转贴】尊敬的中国大学教授们:你们究竟要欺骗我们多久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再到如今博士毕业在大学任教,我已经在中国的四个大学里呆过了。当然,除了这四个大学之外,在读书期间,我还和其它一些高校有过接触,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如今,整个社会都在高喊要整治“学术腐败”,但是许多人对“学术腐败”却仍然是云里雾里,这里,我想把自己这几年在高校见到一些情况,真实地告诉大家。 能搞“学术腐败”的,自然不是凡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高校的教授或副教授们(这里统称为教授吧)。但我无意去高举反“学术腐败”的大旗,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只想从做人的角度,国家构建诚信社会的角度,来问问中国的教授们:你们究竟在欺骗谁? 教授出专著 如今,教授出专著比比皆是,各种专著、高校教材满天飞。可是这些专著都是怎么编 出来的?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本科读的是理科,硕士读的是文科,专业彻底来了个改头换面。可就在他读硕士才半年的时候,他的导师,要出专著,并且把整个书分成十几章,然后给每个研究生一到两章的编书任务。 我的这个同学接到任务后,赶紧抱书埋头看了一个月,可还是觉得没法下笔写出一个字。是啊,全新的专业,只学了半年,如果就可以出书的话,那我这个同学不是旷世奇才,就是这个导师是孔子再世,如果他们都不是,那这件事就只能是个天大的笑话。 于是我这个同学就和导师直言:我水平不够,实在没有能力编书。结果这位导师把他好好教育了一顿,可我这个同学还是愚木不化,最后这位导师终于说出了编书的“高招”:其实这编书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特别是我们搞中文的,一定要把汉语活学活用了。比如说“张三打了李四”这句话,就可以有另外多种说法:“李四被张三打了”;“张三打了人,这个人是李四”;“李四被人打了,这个人是张三”;“李四被打了,是被张三打的”……你看看,一句话就可以有这么多种说法,这不就不一样了嘛…… 我这个同学听了“高招”后,觉得再也无法推辞,就回去找了20来本与编写的教材相关的书,苦干了两个月,终于写出了5万字,交给了导师,没想到还得到了导师的表扬。 嘿嘿,各位并不必笑话我的这位同学和他的导师,可以说,中国的教授们编书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编出来的。每当看到一些教授的简介:出了几十本、甚至 100多本专著,发表N篇论文时,我就想,这里面到底有几本专著是你自己的东西,你还好意思一本接一本的出书,就不怕浪费纸张,又误人子弟?金庸是我国顶尖的武侠小说作家,他倾其一生只写了15本小说,可是许许多多没有任何名气,根本不入流的武侠小说家,却象我们的教授一样,年纪不大,却已经出了几十,上百本小说。可以想见,这样的武侠小说家都是些什么角色?我们的教授们呢,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
【转贴】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 女研究生是一群高素质的知识群体,是有毅力、有追求的一批人,不久的将来她们都将走上政府、高校、科研机关和企业等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肩负起社会的重任。她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她们的成才和发展,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进程。然而,目前有资料显示,一部分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而高校研究生教育亦应把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来抓。一、 女研究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使用sCL一90量表对高校女研究生所做的心理卫生状况测验表明,她们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7个方面的得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另有学者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女研究生在SCL一90的“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几个因子上的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女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问题。另有研究显示,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男研究生。 近年来,笔者在心理咨询中也时常碰到女研究生因学业、就业、婚恋、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扰而来寻求帮助的案例,并且研究生咨询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她们为此内心非常苦恼,较长时期难以得到解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有些还引发失眠、头痛、胸闷等生理问题及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一些人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心理测验和咨询案例都表明,相当一部分女研究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已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女研究生自杀或得精神病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基于多年来对女研究生咨询的案例分析和日常观察与访谈,笔者认为,目前部分女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强的依赖心理 凡事总想找个“靠山"或“拐杖”,不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这就是依赖心理。应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依赖心理,然而过度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朋友、领导)会使人丧失自我,事后还可能怨恨自己。一些女研究生有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如在科研上希望导师多指点,而自己不动脑筋找题目、想思路;在社会工作中希望男生多承担责任,自己往往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择偶时往往希望男方比自己强,以便在事业、生活上能够照顾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并非她们缺乏这个能力,而是她们内在的依赖性所致。这种严重的依赖性极大地阻碍了她们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母亲一生中的八个谎言(ZT) 母亲一生中的八个谎言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分分钱补点家用。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男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 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亲撒的第四个谎。 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母亲撒的第五个谎。 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母亲撒的第六个谎。 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母亲撒的第七个谎。 晚年,母亲患了胃癌,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母亲撒的第八个谎。
新生适应期常见的五种消极心理(zt) 新生适应期常见的五种消极心理 每年9月,莘莘学子们,带着或喜悦、或无奈的种种心态跨入大学校门,进入人生发展的新起点。大学生活无论在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与中学生活有极大差异。经过短暂的生活体验后,在新鲜感逐渐消褪后,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凸现出来。因此,如何引导新生积极自我心理调适,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意义重大。   1、间歇心理:高中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体验是学子们终生难忘的。经过3年超负荷的拼搏以及身心能量的过度透支,大学生入学后几乎身心俱惫,相当部分同学滋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情绪。由于心理紧张系统解除,学习上无动力,行为上提不起劲,喘口气,歇歇脚的心理比较普遍。   2、茫然心理:中学阶段人们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与强烈,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充实和快节奏的,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挖掘。考人大学后,潜在目标实现,人们进人理想的重新建构期,以保持行为的必要张力。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由于目标的迷乱往往使人缺乏方向感,无所适从,再加上高校管理不像中学那么直接和严格,学生的自由度较大,禁锢惯了的学生在突如其来的自由面前,反而茫然不知所措。许多新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好,不善于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导致焦虑、茫然、百无聊赖的感觉比较强烈,有些同学甚至以过度的娱乐和恋爱来填补此阶段心灵的空虚。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