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欧根亲王师 SS欧根亲王师
一队队士兵屹立在这里,
关注数: 1 粉丝数: 51 发帖数: 8,146 关注贴吧数: 121
古德里安回忆录最后一段,让我感动!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很引以为荣的,就是我穿上参谋本部军官团的制服,已经有十五年之久。在我的师长和我的长官当中,我曾经遇到过许多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这些人对于我的恩德,使我感到没齿不忘。在我的同僚当中,我曾经找到了许多忠诚耿耿的好朋友。在我的僚属当中,我也曾经有过许多最好的助手和顾问。我今天在这里向他们表示出自至诚的感谢。   在世界大战中失败了之后,德国的参谋本部曾经两度的、由于胜利者的命令,而被解散了。这两次的行动都可以表示我们过去的敌人,对于这个优良的组织,也不得不表示敬佩之意。   “所剩余的就只有沉默。”   “为与不为,那就是这个问题!”   我的故事现在讲完了。要我来叙述出我个人的经验,并且解释出我们为什么又会遭遇到第二次失败,对于我个人而言,实在是很困难。我深切明了所有的人类都不容易认清我们的错误和自己的短处。   在那段最艰苦的时期,有一位旧皇室的王子,曾经把一幅小型的菲德烈大帝的画像送给我。他在那个像上面点了几句话,那是菲德烈大帝在似乎将要失败的时候,写给他的朋友戴爱琴斯侯爵(Marquis d’ Argens)的几句话。他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变我内心里的灵魂,我将照着我自以为正直的路线走去,并且做我所自认为是正确光荣的事情。”这幅小像我已经遗失掉了,但是菲德烈大帝的语句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永远作为我的指针。虽然,我并没有能够阻止我的国家战败,但是我却想要求读者诸君相信我,这并非因我缺乏这种舍身救国的意志力。   我写这本书是想把它当作一种象征,以表示我对死者和我的旧部们的感谢之情,并且希望能使它成为一块纪念碑,以使他们的令名可以永垂不朽,而不至于湮灭。
希特勒自致的溃败:谁是库尔斯克战役真正的王者 然而,从战略战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已经被打废打残的损失超过100万左右(还是保守估计),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      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泰因等人的艺术般的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   而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术家曼施泰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   但就是这一个希特勒的决定放弃了,把曼施泰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丢弃。      实战: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   7月11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最重要的阶段”。   7月12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   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所以7月12日的关键战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力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已经在准备自杀了或者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最后的胜利,不投入预备队给予苏联以致命一击去进攻,反而全军撤退的呢?   可以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特勒本人。   原因就是,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当时,被称为克里木之狼的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重新恢复42年的战线,包围斯大林各勒。(而且当时的事实正如曼施泰因的预料)。   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曼施泰因苦心保留到最后做致命一击的SS装甲军等战略预备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   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   所以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