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yafu weiyafu
关注数: 26 粉丝数: 115 发帖数: 778 关注贴吧数: 30
什么是真正的意拳 《什么是真正的意拳》 韩竟禹 友朋自远方来,但是并没有让我不亦乐乎。他是我的一位练意拳的老朋友。是非常喜爱拳,而且已经练了许多年的那一类人。拳友见面自然还是谈拳。他告诉我,前些日子遇到一位老师,给他传授了一些好东西。不敢独美,要同我这个老朋友一起分享。说着便演练起来。一见之下,我发现他功夫是下了不少,但成绩就不敢恭维了。以我的眼光看来,不但没能看到些许进步,反而发现很多地方出了毛病。练完后他自然要请我品评他练的如何。照道理说,多年相识,本当直言相告。但由于近年我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能够真正做到“见贤思齐,闻过则喜”的人并不多。如果我真的来个竹桶倒豆,对于他的不足之处直接给予正面批评的话,很可能会遇到他能不能接受的问题。如果他不能接受我的意见。我这样做不但达不到帮助朋友的目的,可能还会使我与这位拳友多年的感情受到影响。一时顿觉语塞。 朋友相见,酒肉款待自然是不可少的。但因为刚才遇到的问题仍旧在我心中做梗,佳肴亦觉无味。苦思之间我忽然想到,其实我们遇到的还是:“什么是真正的意拳?”这个老问题。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大家公认的认识方法和评价标准。那么每个人练的如何的问题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心想,我何不也来个对事不对人。避开正面评论“他练的怎么样”的难堪。只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拳”。让他掌握了认识方法和评判标准后,自己去给自己做出评价。这样我即尽到了朋友相助之责,又无伤害朋友情面之虞,这样不是更好吗。 经过少许思索,我决定用层层引进的方法来表达我的看法: 首先我提议同他一起来做个游戏。请他将手先做成一个环形握持状,环心向上。而我拿着一支钢笔,在他手环的上方,对他说:我要考考您。当我松开手,钢笔落下来时,看看您能不能及时抓住它。结果我们试了几次后,他无一成功。于是我说:您做不到,但是我就可以,不信您看。于是我自己左手做成环状,右手拿着钢笔,在左手上方一撒手,接着左手就轻易地接住了钢笔。 他看到我的表演后哈哈大笑,以为我施奸耍滑。他笑着说:谁不知道,这两种抓笔的运动机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当您丢我抓时,我要通过眼睛的视觉,看到钢笔掉下来的信息,然后眼睛将看到的光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后。再通过神经报告大脑。大脑在接到信息后,还要将信息经过整合处理,然后才能做出有笔落下的判断。最后还要由神经中枢发出指令,再通过神经传导,命令手上有关的肌肉收缩,最后手才能做出抓取的动作。从眼睛看到信号到手的动作完成,整个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这段时间大于钢笔通过手环掉落下来所需要的时间。因此也就无法抓住它了。而当您自己丢笔自己抓时,由于您本身就是一个人。您的大脑同时发出丢笔和抓笔两个命令。因此两个动作之间没有时间差。所以就能成功。这是浅显的道理。您的成功并不能说明您比我更能干一点。 我连声应道:说的对。说的对。不过我们现在做这个游戏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个游戏操作过程的运动机理分析认识的这件事,来认识这种分析行为运动机理的思想方法。我们知道“意拳”之所以称之为“意”拳,就是由于人们认识了:“人的意识活动是人体行为动作的主导核心”这一事实。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的意识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方法,来达到对人的运动行为规律的认识了解。从而取得对人运动行为的规律性认识。并以此来达到把握人运动行为的目的。这种认识方法是认识人运动行为的普遍方法。因此意拳才能称得上为“拳学”。 他听完我的话后说:您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又转到拳上来了。过去芗斋先生讲过:“交勇者不可思悟”。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我说:是的。但还不够全面。芗斋先生还讲过:要做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要“随感而发。有感皆应”。这才是意拳的精髓!
拳 学 的 呼 唤 《拳 学 的 呼 唤》 韩 竟 禹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二日。是日,送父亲(韩樵,又名韩星桥)灵骨去大洋山陵园奉安。归来途中,父亲的音容不时在我脑海中萦绕,不由地使我想到,父亲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他老人家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继而想到老一辈武术家们不懈追求的是什么呢?他们的毕生心血都倾注到哪里了?答案非常清楚,是“拳学”。 芗斋先生当年说:“……,余自当尽个人最大之努力,成败毁誉,不敢计较,而唯一目的,即在如何可以使拳学得以进步,……。”在芗斋先生的遗著中,提到“拳学”的地方比比皆是。 姚宗勋先生也说过:“先生对拳理的着眼点并不是一技、一得的局部学识。他毕一生精力,切磋以求的是:从纷杂的表面现象里,探索和研究贯穿于拳术整个学术领域里的真谛。” 王玉芳先生也说过:“更重要的是先父的学术思想。一个人的实践经验,再多再好,如果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总是带有盲目性的;因为只有正确的理论,才有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该事物的本质和其自身的规律性;而不是人们强加给它的臆说。” 由此可见,芗斋先生是拳学的先行者。他开辟了从武术走向拳学的道路。老一辈武术家都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努力向前发展的。对拳学的追求才是中华武术发展的大方向。芗斋先生呼吁:“……凡我同道,皆负有光大拳学之责,……。”我们后人也应当继承发扬老一辈武术家们在学术上不懈追求的精神,去完成拳学大业。不辜负先辈对我们的企盼。 如何才称得上是拳学呢?拳学是一个能够对整个武术领域所有内容进行分析解释评判指导的理论体系。 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确立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条件:有明确的主导思想和目标宗旨,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有系统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所有的武术现象和人体运动内容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皆可以得到解释和评判。它能对所有的具体运动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因此拳学必须要具有以下性质:客观性、唯一性、涵容性、周延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首先拳学是表达人体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是表达物质在一个特定范畴内的运动规律。作为规律来说,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发现客观规律,而不能创造客观规律。就象牛顿看到苹果落到地上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这个力学定律在牛顿发现它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同样道理,拳学所揭示的运动规律也是先于认识而存在的。拳的运动规律是先天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不管您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也不管您是属于哪个国家哪个种族。它都同样地存在于您的身上。它是人身固有之本能。因此我们说拳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拳学是属于全人类的。 拳学作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来说,它又是唯一的。芗斋先生说:“学术才是宇宙神圣,是公有师尊”。因为世界是一元的。所以这个“公有师尊”也只能有一个。就象三角函数一样。尽管它是由三个数学家在世界三个不同的地方各自单独发现的。但他们发现的内容是一样的。因为客观规律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每个人发明自己的三角函数。拳学当然也是一样,也只能有一个。这就是客观规律的唯一性。 从逻辑学角度来说,“拳学”是指关于“拳”的各种理论的总和。它表达的是有关拳的整体理论。整体是由许多部分共同组成的。如果只从单一角度来讨论拳研究拳,那么看到的只能是拳的部分真理。我们在肯定拳学的这一部分真理的同时,也不能否定其他部分的存在。因此我们要在肯定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象“盲人摸象”一样,尽管每个盲人摸到的都是真实的大象。但他们都是仅从某个角度去揭示真理,所以得到的真理是局限的。如果只执着于自己的一己之见,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在同一的拳学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互相协调互相融通而没有矛盾的。它们又同时受到总体理论的收摄。因此完整的拳学体系要能涵融一切关于拳的认识。
谈谈明暗化 练形意拳的朋友很喜欢讨论明、暗、化劲,大家还经常互相询问练到了哪一种劲了,来判断对方的高低,但我认为这里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如果不搞清楚会对练拳造成很大困扰。特别是由于受到“龙蛇”的影响,大家都认为明、暗、化劲是三种不同的劲,还要讨论这三种劲打到人身上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真的是大谬。请大家不要急着喷我,我讲讲我的理解,大家看对不对。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就当我胡说好了。 我的观点是:明、暗、化说成是三种不同的劲,还不如说成是三个不同的阶段更科学。 在二十几年前,最初学形意拳的时候,师傅就告诉我,练形意拳最重要的就是得一个劲,得到劲了,就什么都有,没得到就一无所成。今天我明白了,同时也明白了另一点,练形意拳不只是要得到劲,而是要将劲练好。这个练劲的过程就是用明暗化来解释的。 那劲是不是真的有三种呢?其实劲只有一种,就是“拳劲”。但只是因为练的阶段不同才有了明暗化之分。 最初练拳,师傅总是要求不要用力,要放松,因为用了力就是局部力,不是整体力。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不要用本力,放松练后会换劲得拳劲。按照师傅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会得到一种特殊的力,因为这个刚刚得到的力是通过练拳得到的,是拳术运动所需要的特殊的劲,与跑步、举重等其它运动属不同的劲,我们就称之为“拳劲”。这个得劲的阶段,我们就称之为明劲。这个劲就像是我们拿锤子砸东西一样,是一下下打出来的,属刚劲。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脚落地的声音越来越响,因为我们在这个阶段,还不会控制“拳劲”,只能将力放出去,越放越远、越放越透、越放越大。 但前人为什么会将这一阶段称为“明劲”呢?因为这是相对于“暗劲”来说的,“明劲”就是简单明了,但缺乏变化。而“暗劲”则是在得到“明劲”之后,再经过进一步的练习,使得劲的运用更加熟练,前后、左右、上下的转换圆滑如意,无棱无角,前人说向前就有向后的劲,前后可以随时转换,而向左一定有向右的劲,左右可以随时转换。这个练劲的阶段,我们就称之为“暗劲”。“暗劲”是我们对“拳劲”的控制力加强后的阶段,正因为控制力在加强,所以打拳表现出来的就是反而落地的声音越来越小,属柔劲。但劲练到了“暗劲”并不是终点,又经过进一步的练习,我们对“拳劲”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之后,经过了刚柔并济的阶段,最终进入了可刚可柔,无刚无柔阶段,即进入了所谓的无声无色,无神无意的境界。这时劲的运用已经进入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如何可以“入化”,就像画画的下笔如有神的“有神”一样,不是可以直接学到的,也是最难以描述的。是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表现出来的就是无僵无滞,“拳劲”可以应感而发,达到了本能发力。它表明了我们对“拳劲”的把控已经达到极致的水平。这时就可以称之为“化劲”了。
也谈谈明暗化 练形意拳的朋友很喜欢讨论明、暗、化劲,大家还经常互相询问练到了哪一种劲了,来判断对方的高低,但我认为这里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如果不搞清楚会对练拳造成很大困扰。特别是由于受到“龙蛇”的影响,大家都认为明、暗、化劲是三种不同的劲,还要讨论这三种劲打到人身上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真的是大谬。请大家不要急着喷我,我讲讲我的理解,大家看对不对。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就当我胡说好了。 我的观点是:明、暗、化说成是三种不同的劲,还不如说成是三个不同的阶段更科学。 在二十几年前,最初学形意拳的时候,师傅就告诉我,练形意拳最重要的就是得一个劲,得到劲了,就什么都有,没得到就一无所成。今天我明白了,同时也明白了另一点,练形意拳不只是要得到劲,而是要将劲练好。这个练劲的过程就是用明暗化来解释的。 那劲是不是真的有三种呢?其实劲只有一种,就是“拳劲”。但只是因为练的阶段不同才有了明暗化之分。 最初练拳,师傅总是要求不要用力,要放松,因为用了力就是局部力,不是整体力。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不要用本力,放松练后会换劲得拳劲。按照师傅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会得到一种特殊的力,因为这个刚刚得到的力是通过练拳得到的,是拳术运动所需要的特殊的劲,与跑步、举重等其它运动属不同的劲,我们就称之为“拳劲”。这个得劲的阶段,我们就称之为明劲。这个劲就像是我们拿锤子砸东西一样,是一下下打出来的,属刚劲。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脚落地的声音越来越响,因为我们在这个阶段,还不会控制“拳劲”,只能将力放出去,越放越远、越放越透、越放越大。 但前人为什么会将这一阶段称为“明劲”呢?因为这是相对于“暗劲”来说的,“明劲”就是简单明了,但缺乏变化。而“暗劲”则是在得到“明劲”之后,再经过进一步的练习,使得劲的运用更加熟练,前后、左右、上下的转换圆滑如意,无棱无角,前人说向前就有向后的劲,前后可以随时转换,而向左一定有向右的劲,左右可以随时转换。这个练劲的阶段,我们就称之为“暗劲”。“暗劲”是我们对“拳劲”的控制力加强后的阶段,正因为控制力在加强,所以打拳表现出来的就是反而落地的声音越来越小,属柔劲。但劲练到了“暗劲”并不是终点,又经过进一步的练习,我们对“拳劲”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之后,经过了刚柔并济的阶段,最终进入了可刚可柔,无刚无柔阶段,即进入了所谓的无声无色,无神无意的境界。这时劲的运用已经进入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如何可以“入化”,就像画画的下笔如有神的“有神”一样,不是可以直接学到的,也是最难以描述的。是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表现出来的就是无僵无滞,“拳劲”可以应感而发,达到了本能发力。它表明了我们对“拳劲”的把控已经达到极致的水平。这时就可以称之为“化劲”了。
实战经验谈(转) 你要明白,为什么要学MMA,为什么要学多种格斗技术!俗话说,多不如精!有时候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关键在于人,怎么去运用!就好像,刀子和枪械,哪个厉害!那要看使用的人!刀子如果能近身就NB,远程的话就枪械比较好! 打法上呢,基本上分拳法,腿法,近身缠斗包括肘和膝,摔法,还有地面战。 遇到擅长拳法的,就用腿法来控制距离同时打击!如果遇到对方连续直拳攻击的,就下潜抱摔,自己抓时机。 如果擅长用腿法的,那么也一样,强挨一脚进去一顿老拳砸脸!要么就抱腿摔,贴身靠! 遇到擅长缠斗或者地面技术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跟他打,或者群殴他!!! 这就是实战,很少有情况能一下子分出胜负的,对于双方都练过的人来说,除非等级差距太大。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用你所擅长的,去打击对方不擅长的!假如说你练的是散打,对方是拳击,你本来就喜欢用拳,但是纯正的拳击你肯定打不过对方,除非你强过他很多,所以这时候你就可以靠低鞭腿来破坏对方平衡和攻击,然后再以拳头伺候! 当然,这是打法上的,其他例如战术上,如果对方是个力量很大的肌肉男,但是技术很一般,那么你尽可以拉开并且控制距离,正规的打实战!基本上都能有优势!如果对方是个技术流,学院派,但是身体素质不如你的,那么就冲进去,熊抱,缠斗,完全靠力量和气势来取胜吧!当然缠斗也不完全是靠力量,很多技巧和发力靠身体的,但是对方的感觉,你的发力就是巨大的力量,在对方的眼里就是纯粹的力量! 如果对方肌肉强过你,技术又强过你,那么你还是别打了!真要打起来,还是一起滚地板,玩柔术,这样又缩小了你们俩之间的差距! 最后总结,一个练习者或者票友,先学习好一门正规的武术!之后有所小成后,就可以对每种武术,例如拳击,跆拳道,泰拳,柔术,摔跤等各自花费心思去学习几个月! 我敢说这样的人,在正规的拳击比赛或者跆拳道比赛上不一定有优势,但是如果是规则比较开放或者没规则的街斗上,绝对比只练一种武术,同等级的人强大许多! 另外,当你学会一种武术后,再学其他的,你甚至会发现很多共同的东西,许多发力都能瞬间学会!学习几个月甚至可以跟别人1,2年的进度相比! 再接下来的阶段,就是不断的实战,实战再实战!一般除非你需要打专业比赛,不然的话体能需要对于业余票友是不太需要的!你打架还要打几分钟?想进去吃牢饭么???
格斗力量训练与健美训练的区别【转】 力量训练是格斗训练中不过缺少的部分,而健美训练也是利用各种力量训练项目来增长肌肉,但项目要求不同,在训练的方法上还是存在很多区别,本文针对这二者的不同点,谈一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方便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训练需求安排训练内容。   首先二者的训练目的是不一样的。   力量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全身各处肌肉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肌肉也自然地会随着训练增长一些围度,但这只是力量增长过程中的副产品,甚至由于级别的限制,拳手在增加力量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肌肉过于增长,不然由于肌肉增长引起体重上升的话,降体重会更加困难。   而健美训练的目的就是一个:增长肌肉。除了进行全身各部位的肌肉训练外,还有极其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饮食安排,我接触过不少健美运动员,他们一致反应练健美最痛苦的不是练,而是吃(当然也不是说他们训练不辛苦)。肌肉是在训练之后的修复过程中生长的,这时候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非常重要。我是亲眼见过健美运动员在参赛前的痛苦吃法,一天若干次的蛋白补剂喝得他们一脸翻胃的表情,完全不加油盐的白水煮鸡鱼肉,他们那已经不是吃,而是强行往下塞。目的就是尽量增长肌肉围度,同时又避免摄入脂肪影响肌肉线条,称为“魔鬼式吃法”也不为过。   所以一般的格斗票友们就别再杞人忧天地担心自己肌肉块太大了,你还真当肌肉是那么好长啊,严格的训练加更加严格的饮食才铸就了健美运动员那超人的体格,要是随便抓个一两斤的哑铃比划两下就能猛长肌肉,那还不满街都是施瓦辛格了。   其次就是在练习原则上也有不同。   健美训练中为了使每一块肌肉都达到极度充血膨胀的状态,平时很注意把要练习的肌肉独立出来进行训练,或者是专门的动作,或者是辅助器械,总之是把力量尽量集中于目标肌肉上,使目标肌肉极度紧张用力。当然健美训练中也有深蹲、硬拉等复合型训练动作,但独立肌肉的训练还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针对每个部位都有独立训练的方法。这也符合健美比赛的要求,比赛中选手要用各种规定造型来展示肌肉,需要极强的局部肌肉控制能力,把要展示的部位充分地紧张起来,达到最佳的外观效果。一般人可以试试摆几个健美造型,你很难做出健美运动员那种效果,因为局部控制能力不够强。   而格斗训练更注意复合型力量训练,就是一个练习动作需要同时调动身体多个部位肌肉参与收缩用力。比如深蹲、硬拉、平推、上举、高翻等等,局部独立力量练习只是作为一种对整体的补充,对一些比较薄弱的部位进行一下强化。这也符合格斗的特点,格斗动作是需要全身整体配合用力的,多进行复合式力量训练除了提高肌肉力量外,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协调配合也是一种锻炼。   第三是使用的重量不一样。   健美训练一般使用的重量在6—12RM的范围内,虽然有时候也用大重量刺激肌肉,有时候为了刻画肌肉线条也会采用小重量多次数的训练,但主要还是运用6——12RM的重量,这个重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肌肉的增长。而这个重量对于力量水平来说已经是属于比较大的重量了,所以练习时一般是采用中等偏慢的速度进行训练,贸然用高速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肌肉拉伤。   而格斗力量训练6—12RM的重量用得比较少,一般是用大重量提高绝对力量(1—5RM),用小重量进行爆发力和耐力训练(15—20RM),这样既能全面强化肌肉的力量,提高肌肉强度,又不会使肌肉过度生长导致体重增长。   以上是总结的格斗力量训练和健美训练的三个区别,应该说各有其用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感觉自己肌肉已经差不多了,不想再增长肌肉,那就避开6—12RM的重量范围,而且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果感觉自己身体比较单薄,想增长一些肌肉,那就可以把两种练法在力量训练中结合起来,减少有氧运动的比例,多吃高蛋白食品,肌肉也会很快地见起色。如果感觉自己整体力量不错,某些部位相对单薄需要强化,那可以结合健美训练的项目选择合适的局部强化方法。总之灵活把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