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皆是陀罗尼 声音皆是陀罗尼
关注数: 42 粉丝数: 406 发帖数: 5,624 关注贴吧数: 23
【转】牛!每秒200亿帧 科学家首次捕捉激光在空气中飞行画面 你怎样拍摄快照,快到能看见光在空中飞行?据《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27日报道,利用能探测到单光子,每秒200亿帧的超高速摄像机,科学家首次捕捉到了激光在空气中飞行的画面。在10分钟内,研究者记录了光子与空气碰撞时产生的200万次激光脉冲。该技术可用于巡查环境角落,显示屏幕上看不到的物体,还可用在需要精准计量时间信息的地方。利用能探测到单光子的超高速摄像机,科学家首次捕捉到了激光在空气中飞行的画面。上图为定格画面。 苏格兰赫利瓦特大学的主要研究者加里皮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光经过身边时的情形。”在通常情况下,科学家只能通过物体上的反射来看到光。想看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则更加棘手,因为光子是在聚焦光束中运动,而且方向都相同。 赫利瓦特大学的乔纳森·里奇解释说,他们研究的相机能以光速拍摄,记录下光脉冲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摄像机结合了脉冲激光源的工作原理。在录像中,记录了光脉冲里的光子在空中飞行。里奇说,人们可以看到光子在一系列镜子上发生的反射。当光脉冲与空气分子碰撞时,会随机散射出光子,这些光子中有些会被摄像机拍下来。里奇表示:“光由光子构成,速度为每秒钟3亿米,没有什么东西比光跑得更快。光子飞行的速度如此之快,普通相机是无法拍下它们的运动的。而我们的新相机极为灵敏而且极快,能拍摄单个的光子,当它们在空中旅行时,还能给光脉冲录像。” 该相机由爱丁堡大学开发,其感光部件由单光子光敏像素阵列构成。这些像素有两种特性:一是对单个光子敏感的能力——每个像素的敏感性是人眼的10倍左右;二是它们的速度——每个像素被激活只要67皮秒(万亿分之一秒),比人眨一下眼的时间要快10亿倍。“这些特性让我们能实现‘飞光成像’。”里奇说,当光在空中飞行,从物体上散射开来时,这种成像方法连光本身也能拍下来。 这种迷你型数码摄像机是进行激光研究的同类产品中第一种可以轻松携带的。该摄像机具有一个32×32的探测器网格,能记录光子到达的时间和速率——每秒200亿帧。根据发表在《新科学家》杂志上的报告,摄像机可以从侧面对射向一系列镜面的激光束进行拍摄。 加里皮教授称,略有点模糊的激光图像正说明了摄像机在捕捉激光飞行路径时的超高精确性。“激光脉冲具有某种形状,”她说,“这并不只是一个穿过空气的矩形。” 科学家希望能够更加精确地记录光子运动,从而为开发快速角检测的工具提供帮助。目前要获得一张角检测的图像可能需要一个小时,而新技术将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 据英国皇家学会会展介绍,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巡查环境角落。放在隐蔽角落处的物体也会散射光子,通过记录这些散射光,就能显示屏幕上看不到的物体。此外,该相机还可以用在需要精准计量时间信息的地方。摄像机可以从侧面对射向一系列镜面的激光束进行拍摄。
能源问题要解决了吗? 我国向可控核聚变又接近了一步。用于研究磁约束等离子体技术和等离子体领域基础科学的串节磁镜装置(代号KMAX)由中科大组建成功,今年年初已经成功实现放电。这一装置与此前美、俄等国的类似装置相比采用了全新的“轴向约束”概念,可能开创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一个新研究方向。我国KMAX装置(资料图) 日前,我国最大的串节磁镜装置KMAX,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玄教授组建成功。该装置长度10米,主要的真空室内径1.2米, 磁喉处内径0.3米。 据介绍,该装置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响应我国对等离子体发展的需求,丰富了可控热核聚变研究的多样化。 磁镜曾经是聚变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现代的磁镜理论表明磁镜可以在一个更简单更鲁棒的磁位形结构中取得更高的参数。KMAX就是在这背景中诞生,同时,KMAX提出了与以往串节磁镜完全不同的轴向约束概念,也就是利用场反位形产生的磁势垒而非静电势垒反射或捕获逃逸粒子。一旦成功,将极大发展现有磁镜的研究。近期以俄罗斯GDT和美国的C2为代表的装置在等离子体加热和约束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表明了线性装置在聚变上的潜力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1979年美国制造的TMX的磁镜装置示意图,其原理与KMAX不同美国TMX装置制造过程中内景 聚变是一条比较漫长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很多基础等离子体要弄清楚,所以KMAX也被定位为一个基础等离子体实验装置,以弄清一些基本过程为主,同时兼顾我国对空间科学发展的需求,开展与空间物理相关的研究内容。比如对我们卫星运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等有威胁的地磁亚爆现象等,空间中最重要的波动Alfven波等。 KMAX在2012年完全由孙玄完成设计,2013年加工组装,2014年年初已成功实现了放电,正在开展各项试验。
【转】科学》杂志:黑洞中观察到新的“超光速”现象 最近热映的电影《星际穿越》中巨大的黑洞和神奇的时滞效应让人目眩神迷,然而现实世界中科学家们的新发现似乎已经打败了编剧的想象力。最新发现显示,某个遥远的黑洞正在喷射出可能是“超光速”的伽马射线。科学家们认为,想要了解黑洞内部的景象,恐怕不需要让宇航员和他的机器人冲进去了,直接研究这些“超光速”粒子或许就能为我们揭开黑洞的谜团。 新浪网报道,北京时间2日消息,据报道,最近物理学家观察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他们观察到距地球2.6亿光年外一个黑洞吞噬星体所放射出的伽马射线似乎超过了光速。光从文字描述上看,似乎这一现象违背了狭义相对论。其实,“超光速”现象在宇宙学家看来并不算是惊世骇俗,这些事件在原理上并未“违背”现代理论物理学。但这一新的“超光速”事件仍然令科学家们兴奋,这或许能为揭开黑洞内部景象之谜打开一扇大门。正在吞噬星体的黑洞 据报道,发生“超光速”现象的超大质量黑洞座落于IC 310星系中央,距地球2.6亿光年。对伽马射线闪光进行的测量显示,它们以惊人的速度穿过事件穹界,速度似乎超过光速。事件穹界是指黑洞的边界,任何物质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巨大引力。 观测结果显示伽马射线似乎在短短几分钟内穿过事件穹界。据科学家估计,如果让光线穿过同样的距离,需要25分钟,说明伽马射线的速度超过光速或者发生了其他事情。研究人员认为他们获得一个罕见的机会,一瞥黑洞事件穹界下方发生的事情,允许他们推测内部景象。 任何物质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巨大引力,让黑洞变成宇宙中的一个“黑区”。由于自身的特性,黑洞心脏地带的物质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科学家表示当前有关伽玛射线爆发原因的理论不足以解释他们的观测发现,需要提出全新的理论解释事件穹界下方的现象。巴塞罗纳高能物理学研究所的研究项目参与者朱利安-希塔莱克表示:“没有物质能够比光线更快照亮整个表面。” IC 310星系座落于英仙座,拥有非常活跃的星系核,不断向周围太空放射无线电波。2012年,天文学家利用加那利群岛拉帕尔玛岛上的大型大气伽马射线成像切伦科夫望远镜对这个星系的巨大辐射爆发进行了近4个月的观测。据信,辐射由坠落星系中央的大质量黑洞的物质所致。这种辐射被称之为“银河系外喷流”,可能由坠落黑洞的物质形成的冲击波加速粒子远离事件穹界所致。 借助切伦科夫望远镜对IC 310星系进行的观测显示黑洞放射的伽马射线喷流移动速度极快,无法用这种方式进行解释。这些辐射闪光似乎在短短4.8分钟内便移动了2.79亿英里(约合4.5亿公里),穿过事件穹界。如果以光速移动,需要25分钟才能穿过这一距离。对此进行研究的国际科学家小组指出这个黑洞一定高速旋转,每侧都产生喷流。对其进行观测就像观测灯塔放射的光束。由于黑洞的快速旋转,伽马射线似乎以更快的速度移动。这个黑洞存在多个辐射源,而不是只有一个。研究发现刊登在《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指出黑洞的旋转形成一个电荷分离磁气圈,导致极地周围出现平行电荷。粒子的速度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的程度,形成伽马射线,从事件穹界喷射到太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卡尔-曼海姆指出:“你可以将其想象成雷暴中的闪电。”每隔几分钟,这种闪电便释放在一定区域内积聚的能量。在此过程中,接近光速的粒子被喷射到星系的外部区域。 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物理学研究所的拉兹米克-米尔佐亚表示这种伽玛辐射可能让天文学家一瞥黑洞的内部景象。他说:“这些伽玛辐射的源头区一定远远小于黑洞的事件穹界。在对高能黑洞进行观测时,我们实际上是对星系核进行深度观测,试图了解星系核的机制。”
【转】既然正在营构阶级,就必然召回、激活、强化阶级斗争 韩少功 一天,我无意间重看了一场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一个女奴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这一舞剧面世之初的“文革”政治背景记忆犹新。但我在剧场里惊讶地发现,当女奴们用手臂挡住鞭击从而掩护琼花逃生,当孤苦无助的女奴被女兵们如林的双手热情接纳,当女战士来到战友就义现场却找不到身影于是向八方天地一遍遍悲诉……一幕幕生死相依的情境,义重如山的表达,击中了观众们的震惊,竟一次次引爆掌声,并有一种反常的经久不息。毫无疑问,这一舞剧正在被重新解读。鼓掌者们在久违的温暖前猛醒,在一种卑贱者解放的绚丽天地里晕眩和飘飞。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我身旁的一位男人擦眼睛。我不知道他是一个工人,还是教师、商人、小官吏、刑满释放者,不知道他搓过麻将后,赖过账或逃过税后,对自己的泪水是否感到惊奇。但他一句“样板戏就是好”让我耳熟。他如果跳起来高呼什么口号,也不会令我特别惊讶。我太熟悉江青一手培植的“样板戏”了。我担心那种造神宣传和革命图标化,会再一次收窄观众的眼界,拉低观众的智商,但我怎能无视剧场里的泪水——在经历太多现实中的冷漠与恶俗后,这些观众突然面对悲怆的乐浪,激越的旗帜,纯洁无辜的手足,普天下人人平等的阳光造型,就没有一次热泪夺眶的权利? 这是1999年。显然,一种社会再等级化之潮既然恢复了压迫,就必然恢复反抗;既然变相恢复了“文革”的A面,就必然变相恢复“文革”的B面;既然正在营构阶级,就必然召回、激活、强化有关阶级斗争的回忆和想像,把很多人重新送入工农联盟、武装斗争、翻身解放的思想轨道——不少知识精英曾对此深恶痛绝。但这事赖不上别人,赖不上那些老百姓。一出舞剧不过是都市旧梦,遇到合适的现实水土环境便迟早要绽放。 哪怕它也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
【转】中国科研团队新发现:纳米世界里常温金属能当面团揉 在科幻大片《终结者》系列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阿诺德施瓦辛格掏出霰弹枪朝液体机器人射击,巨响过后,身体和脑袋被打穿了数个大窟窿的液体机器人又慢慢恢复了原形。真是打不死的“小强”!《终结者》的“小强”被打了几个大窟窿,就是不死 这真的是遥远的明日科技吗?还是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实?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孙立涛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李巨教授和匹兹堡大学毛星源教授的团队通力合作后发现,在极小的纳米尺度下(小于10纳米),普通的固态金属在常温下受到挤压、拉伸等外力作用后,会像揉面团那样柔软,甚至像液态那样任意变形;更为奇特的是,外力撤除后,还可以恢复原形。10月12日,这项研究的论文以“Liquid-like pseudoelasticity of sub-10-nm crystalline silver particl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材料》上(观察者网注:NatureMaterials,是《自然》的学科子刊),并被评为封面文章。 据观察者网编辑查询,目前《自然材料》官网上公布的封面只到10月份,尚不含上文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页上可以发现,中国科学家这一新技能被安排在了11月号的杂志封面上 (着急想看的可以直接拖到页末)。从外面看,金属银颗粒像液体水滴,会摇晃并随时改变形状,而它们内部则是超级稳定的晶体结构 且慢,真的是普通的金属就可以吗?这不合乎直觉。 对,你没有看错,普通金属在室温下,就可能有这种神奇的特性,但是前提是要在纳米尺度下。 38岁的孙立涛教授带领团队发展了一种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并基于此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10纳米以下固态金属银颗粒在室温下的类液态行为。据凤凰科技报道,这些纯银粒子的直径不超过10纳米——宽度不超过人类头发的1/1000。 科研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宏观的金属材料的变形机制通常遵从经典的位错滑移和孪晶变形理论。然而,到了极小的纳米尺度,金属表面原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变形机制越来越受表层原子的运动影响。我们都知道,表层原子是很活跃的,纳米金属就仿佛穿了一层水膜一样的外衣,一旦受到任何外力,“水膜”一样的外层原子就会呼啦啦先运动起来。这时候,纳米金属就兼具了固体和液体的特性,在挤压后,表层原子迅速移动,形成了新的表面层。 这种变形机制会带来一个特别的后果,那就是当撤除挤压时,这层活跃的“水膜”分子又会呼啦啦往上跑,以降低表面能,直到把金属颗粒恢复原形。这样,就出现了实验中观察到的那神奇一幕,不论怎么挤压,金属颗粒最终都会恢复原形。 科研人员把这种可以恢复原形的塑性行为,叫做赝弹性。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页的图片显示,室温下,银纳米颗粒受挤压时表现出了液态行为 这种奇特的纳米颗粒塑性形变,超越了传统的金属物理中位错等缺陷导致的塑性形变理论,在变形的整个过程中颗粒内部始终保持着完好的晶态结构。这一发现暗示,随着金属颗粒尺寸减小,经典的Hall-Petch规律中“越小越强”不再适用,会逐渐过渡到“越小越弱”(观察者网注:目前对大部分材料的关系的理解已经很成熟,即材料的机械强度会随着体积的减少而增加。)。 这种神奇的赝弹性,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神奇的结果。例如,可以制造出无论怎么变形都可以复原的金属关节,具有记忆功能的存储器件,打不穿的金属防弹衣,甚至还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终结者》液体金属机器人。 同时,这项工作对于如何维持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中的互连线和电极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实现超小尺寸的纳米加工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随着现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中金属互连线以及电极的特征尺寸正在向10纳米逼近。在这样小的尺度下,作为基础框架的金属形态是否还能像块体材料那样稳定,科学家以前并不清楚。现在新的问题是,证实了纳米金属颗粒塑性形变的现象后,如何保障在如此小尺度下电子器件物理性能的稳定性?这一问题向现代集成电路产业提出了新理论和技术的挑战。 据悉,这项工作是东南大学传统电子学科与新兴纳米领域的交叉与融合的结果,得益于学校长期对基础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支持与重视。孙立涛教授课题组近年来依托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技术,已经在微纳米器件、新型二维材料、纳米金属变形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观察者网综合科技日报、浙江大学网站、中新网消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页展示的《自然材料》11月封面
【转】中国科研团队新发现:纳米世界里常温金属能当面团揉 在科幻大片《终结者》系列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阿诺德施瓦辛格掏出霰弹枪朝液体机器人射击,巨响过后,身体和脑袋被打穿了数个大窟窿的液体机器人又慢慢恢复了原形。真是打不死的“小强”!《终结者》的“小强”被打了几个大窟窿,就是不死 这真的是遥远的明日科技吗?还是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实?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孙立涛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李巨教授和匹兹堡大学毛星源教授的团队通力合作后发现,在极小的纳米尺度下(小于10纳米),普通的固态金属在常温下受到挤压、拉伸等外力作用后,会像揉面团那样柔软,甚至像液态那样任意变形;更为奇特的是,外力撤除后,还可以恢复原形。10月12日,这项研究的论文以“Liquid-like pseudoelasticity of sub-10-nm crystalline silver particl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材料》上(观察者网注:NatureMaterials,是《自然》的学科子刊),并被评为封面文章。 据观察者网编辑查询,目前《自然材料》官网上公布的封面只到10月份,尚不含上文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页上可以发现,中国科学家这一新技能被安排在了11月号的杂志封面上 (着急想看的可以直接拖到页末)。从外面看,金属银颗粒像液体水滴,会摇晃并随时改变形状,而它们内部则是超级稳定的晶体结构 且慢,真的是普通的金属就可以吗?这不合乎直觉。 对,你没有看错,普通金属在室温下,就可能有这种神奇的特性,但是前提是要在纳米尺度下。 38岁的孙立涛教授带领团队发展了一种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并基于此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10纳米以下固态金属银颗粒在室温下的类液态行为。据凤凰科技报道,这些纯银粒子的直径不超过10纳米——宽度不超过人类头发的1/1000。 科研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宏观的金属材料的变形机制通常遵从经典的位错滑移和孪晶变形理论。然而,到了极小的纳米尺度,金属表面原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变形机制越来越受表层原子的运动影响。我们都知道,表层原子是很活跃的,纳米金属就仿佛穿了一层水膜一样的外衣,一旦受到任何外力,“水膜”一样的外层原子就会呼啦啦先运动起来。这时候,纳米金属就兼具了固体和液体的特性,在挤压后,表层原子迅速移动,形成了新的表面层。 这种变形机制会带来一个特别的后果,那就是当撤除挤压时,这层活跃的“水膜”分子又会呼啦啦往上跑,以降低表面能,直到把金属颗粒恢复原形。这样,就出现了实验中观察到的那神奇一幕,不论怎么挤压,金属颗粒最终都会恢复原形。 科研人员把这种可以恢复原形的塑性行为,叫做赝弹性。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页的图片显示,室温下,银纳米颗粒受挤压时表现出了液态行为 这种奇特的纳米颗粒塑性形变,超越了传统的金属物理中位错等缺陷导致的塑性形变理论,在变形的整个过程中颗粒内部始终保持着完好的晶态结构。这一发现暗示,随着金属颗粒尺寸减小,经典的Hall-Petch规律中“越小越强”不再适用,会逐渐过渡到“越小越弱”(观察者网注:目前对大部分材料的关系的理解已经很成熟,即材料的机械强度会随着体积的减少而增加。)。 这种神奇的赝弹性,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神奇的结果。例如,可以制造出无论怎么变形都可以复原的金属关节,具有记忆功能的存储器件,打不穿的金属防弹衣,甚至还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终结者》液体金属机器人。 同时,这项工作对于如何维持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中的互连线和电极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实现超小尺寸的纳米加工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随着现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中金属互连线以及电极的特征尺寸正在向10纳米逼近。在这样小的尺度下,作为基础框架的金属形态是否还能像块体材料那样稳定,科学家以前并不清楚。现在新的问题是,证实了纳米金属颗粒塑性形变的现象后,如何保障在如此小尺度下电子器件物理性能的稳定性?这一问题向现代集成电路产业提出了新理论和技术的挑战。 据悉,这项工作是东南大学传统电子学科与新兴纳米领域的交叉与融合的结果,得益于学校长期对基础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支持与重视。孙立涛教授课题组近年来依托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技术,已经在微纳米器件、新型二维材料、纳米金属变形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科技日报、浙江大学网站、中新网消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页展示的《自然材料》11月封面
【转】想让你的名字登上火星吗? 虽然已经有商业公司正在组织未来移民火星的事宜,但普通人要想登陆火星仍然是个梦,不过我们也可以换一种“姿势”登陆火星,让我们的名字先上去! NASA最新的“猎户座”飞船将在12月4日进行首次试飞,如今NASA正向公众收集姓名,此次活动将把所有人的名字存储在一个芯片上,这块芯片将随“猎户座”飞船一起升空。虽然首次飞行任务的目的地还不是火星,但“猎户座”飞船将来是要载着宇航员到火星的,所以现在提交你的名字,以后某一天它也会抵达那颗“红色星球”。NASA火星报名活动海报 从现在开始到10月31日,人们可以登录NASA 的网站,输入自己的名字、国家、邮政编码和E-mail地址。此后,你所“参加”的每一次航天任务都会被记录在案,转化为所谓“宇航点数”。虽说这个点数似乎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兑换不了什么实物,但你可以拿它和自己的朋友们炫耀。即使你在10月31日前没赶上报名也不要紧,之后再去填写资料,你的信息仍旧有可能出现在以后的其他航天任务中。 “猎户座”飞船的项目经理Mark Geyer说,“NASA一直在探索中不断突破极限,也一直努力要在未来将人类送到火星。我们实际上是在为全人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收集人们的名字送上火星,是希望可以让大家都参与、并关注这段探索旅程。” 想让你的名字登上火星吗?戳这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ars.nasa.gov%2Fparticipate%2Fsend-your-name%2Forion-first-flight%2F&urlrefer=f08c81f74e000e33874994f29bd33c09
【转】郑州50余老人公交站台举牌呼吁:老年人要给年轻人让座 9月9日,一位近70岁的老人在公交车上因让座与一小伙发生争执和肢体冲突,之后老人倒在公交车上再也没醒来。11日上午,50余位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老人在公交站台边倡议:请力所能及给年轻人让座。“因为现在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太大,太累,给他们一点休息的时间吧!”八旬老人举牌倡议为年轻人让座 昨日14时30分,郑州文化宫路建设路交叉口919路公交站台前,3名年过八旬的老人举着“老年人要给年轻人让座”的牌子,不停向经过的老年人倡议。他们都是郑州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成员。 7年前,他们便开始了这一倡议活动。“9日的惨剧根本不该发生在郑州公交车上,郑州公交乘客很文明。”梁永祥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大,每天早出晚归,非常累,有的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不容易,而大部分老人都退休,相对轻松,我们希望老年人乘车尽量不要赶在高峰期,更不要在这时与年轻人争座。“有些老人买菜坐一站公交,非要赶在高峰期,很不应该,有的只因天热,就坐在车上逛圈,更不应该。当然,自律的老人还是占多数。” 李德成老人介绍,想让年轻人尊重你,老人首先要爱护年轻人。“对年轻乘客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大家尊老爱幼,社会才和谐。”昨日,参加倡议活动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老人有50余位。现场,老人的举动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直赞叹“理解万岁”!27岁的刘哲说,给老人让座时,老人简单的一句谢谢就像一缕春风,温暖彼此的心。如果人人都能换位思考,多念及对方的感受,相信一定会消除潜在的矛盾。 (观察者网综合郑州晚报、新浪图片消息报道)
【转】黄纪苏:说说秦晖先生说的那些事儿 汉唐阳光出版公司近年出了不少思想性图书,嘉惠士林。前些时他们又寄来秦晖先生撰著的《南非的启示》(以下简称《启示》),这本书我一直在抽空翻阅,还没翻完,书中的主角曼德拉就谢世了。网络上看曼德拉的葬礼,几乎就是达人贵妇的时髦派对。现场一些轻佻的场面配上场外小市民们的七嘴八舌,恍然巴尔扎克小说、印度宝莱坞影片中的光景,让人生出的一种难言的感受。漫长的27年约一万个日日夜夜,曼德拉像一杆黑色的矛斜靠着监狱的白墙,矛头直抵现代社会最不得人心的压迫即种族压迫的肋下。27年后当曼德拉走出牢房,双脚踏进已非20世纪50、60年代的那条河流。他因时乘势领导了一次有声有色的“民主转型”兼“民族和解”。看似刀头舔血的惊悚片一转身,成了普天同贺的团圆剧。《南非的启示》 秦晖 著 南非之于中国 这团圆剧又起身前赶往十万八千里外,驰援那里的意识形态战争。十万八千里外的中国,关于民主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的舌剑唇枪扣人心弦。本已溃不成军的“坏党”,居然被发了外气似地越战越勇,“好党”纷纷中弹挂彩。原来,这些年世界各处的民主转型,从乱糟糟的俄罗斯到血淋淋的埃及利比亚,净是令人生畏的实例,即便没有“坏党”添油加醋,公众也会自动形成“一民主就乱套”、“三权分立等于四分五裂”的印象。对于好党的伤病员们,如果说台湾地区的和平“转型”相当于沂蒙解放区的红嫂,那么南非的成功“变轨”就是不远万里的白求恩了。我这样理解《启示》的基本意图,也不知道对不对? “大团圆”仅是南非故事的某一幕,接下的一幕没那么美满,历史上屡见不鲜的鼎革后遗症,如辛亥、南北战争后的种种社会乱象,南非也多少经历了。经济低迷、盗贼蜂起、中国商人被绑票撕票的消息不时传来。“坏党”没用“悲剧”这个词儿,但当他们说“这样的民主不搞也罢”时,差不多就这意思。秦晖教授是位严肃的思想者,他为民主包括南非民主辩护的强烈冲动,并没妨碍他正视其黯淡的负面,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在今天。在今天中国的公共辩论中,求真讲理混得越来越像成功男士的糟糠元配了。连余光都嫌多余的知识分子,遇上点事就紧急集合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对现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不是选择性一团漆黑就是选择性一片光明。这还不够,其中不少人还摆出一副既懂政治、又通军事、说话儿就去落草为寇的架势,好像中国真到了大打出手的淮海战役前夜或四·一二当天。于是他们理直气壮地起哄,变本加厉地忽悠,造了谣还要做《谣言颂》。知识和思想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应该是把真相擦得清清楚楚,以便公众做明明白白的抉择,可惜,快被他们揉搓成篝火狐鸣或半夜鸡叫了。 我没在地图上丈量过,但南非肯定是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之一。远没关系,既然都是无毛直立的人类,社会结构就难免相通,历史过程也没准儿相似,对二者进行类比,就不存在“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的问题。不过,人类社会灵动而混沌,变数远多于自然界 ,探寻其中的“规律”,并无十拿九稳的办法,古老的类比也只是勉为其难。这些年,不少论者做古今、中外的类比,逮着一点不及其余,弱得连好点的比喻都比不上 。应该说,《启示》对中、南两国共同点的爬梳对比有一定深度和力度。但也有一些遗憾。作者的价值倾向还是太强了些,这让他轻慢了两国间同样巨大的差异。而南非能否向中国提供称得上“启示”的启示,从南非的过去能否窥见中国的未来,这不光依赖于两国有哪些重要的相同,也受制于两国有哪些重要的不同。
又一个19岁女大学生失联14天 19岁江苏吴江女大学生返校途中失踪 14天寻找无果 据《苏州日报》8月26日报道,家住苏州吴江桃源的19岁女孩高秋曦在南京上大二,暑假里一直在南京打工,直到本月10日回家,计划12日返回南京,但当天下午6点后,与家人失去联系。家人四处寻找无果,于15日报警。目前微博、微信、QQ空间等所有的通讯方式都已尝试,但整整14天过去了,截至昨天仍无她的下落。 新闻报道后,@人民日报 等众多媒体微博转发该条寻人信息,越来越多的热心网友也加入到寻找失踪女孩的队伍中,但是目前(截至26日下午15点)依然没有高秋曦的下落。失踪女孩高秋曦失踪女孩高秋曦 手机从不关QQ总在线,在家两天并未出现异样 10日,赶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后,高秋曦打算12日返回学校。在家两天时间内,家人也没有发现她有何异样。由于湖州火车站离家比苏州火车站近,所以离家前她曾告诉过爷爷,要从湖州坐火车回南京。 12日,吃完午饭,爷爷打算送孙女走,但被秋曦劝阻,她说会从网上买当天下午6点多的火车票。但下午6点多,爷爷打孙女电话以确认她是否上车时,却发现手机关机了。一直到晚上12点,家人不停拨打秋曦的手机,但始终无法联系。14天来,家人隔段时间就给秋曦打电话,但她的手机始终关机。 家人称,秋曦常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所以从来不关机。她的手机QQ也都是24小时在线。孩子失联后,父母曾去秋曦租住在南京的出租屋找过,但室友称没有看到她回来。得知秋曦在南京还报了驾校暑期班,家人赶去打听,学校称联系不上本人,考试也耽搁了。 身份信息录入公安部登记库,警方已采集家人DNA样本 昨天上午,记者从吴江区公安局得到消息称,事发后警方调查发现,高秋曦曾于8月9日至14日在苏州观前的一家宾馆入住。随后,观前派出所也对此案进行调查。经酒店核实,8月9日,高秋曦曾经入住。可能因退房时前台没有及时更新记录,出现10日至14日的入住登记。高秋曦家人证实,10日、11日秋曦都住在家里。之后警方调查确认,10日至14日登记入住该房间的客人与高秋曦并无关系。 目前,吴江警方已经采集了高秋曦家人的DNA样本,为后续调查工作准备。同时,已将高秋曦的身份信息录入公安部失踪人口信息登记库中,与各地警方共享。其他地区公安部门如果发现疑似人员,会与吴江公安第一时间联系。 昨天下午5时许,记者再次联系吴江警方,但仍无高秋曦的消息。对于有些微博中提到的“警方推脱责任,以不在辖区为由没有深入调查”的说法,吴江区公安局宣教科工作人员予以否认,并表示目前案件正在进行调查,一旦有消息会与其家人联系。 失联前后: 8月9日 曾入住观前某宾馆。 8月10日 从南京回家。 8月12日 返回南京,当天下午6点后与家人失去联系,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8月12日后 微博、微信、QQ 空间等通讯方式都无法联系。 8月15日 家人报警,目前警方正在调查中,已采集家人DNA样本。
【转】中国大飞机发动机又一项关键工艺突破 1.6万吨等温锻造压力 7月1日晚间,中航重机发布公告称,公司等温锻生产线(一期)建设项目160MN 等温锻造压力机7月1日在西安顺利实现热载试车。据业内人士介绍,这将是目前国内最大吨位的等温锻造压力机,将极大促进航空飞机及其发动机锻件的研制生产,对我国突破航空锻件业发展瓶颈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正在建设中的1.6万吨等温锻造压力机 中航重机在公告中介绍,160MN 等温锻造压力机具有锻造速度和位移精确可控的特点,可满足航空特种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金属间化合物等难变形合金锻件的等温超塑成型。 来自行业人士的进一步介绍称,这台160MN 等温锻造压力机设计吨位达到1.6万吨,实际最大吨位可达2万吨,可满足目前所有航空飞机机身结构钛合金精密锻件,以及发动机难变形合金盘、轴类锻件的等温精密模锻成型。根据超塑成形理论,在等温锻工艺条件下,160MN压力机锻造能力将可能相当于(800-1000)MN普通压力机的锻造能力。同时,等温锻造这一技术在提高锻件质量上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 这台最大吨位的等温锻造压力机可谓应运而生。眼观目前国内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大飞机的发展计划与量产化的加速趋势,航空制造业正形成明显的新型规模市场。同时,航空锻造产品也将向高端产品(高温、高压、耐疲劳、长寿命等)结构转型,未来向超精、超大、超重等方向发展。另外,伴随我国防务装备建设加速发展与升级,对基础大型锻铸产品的需求,也正为锻铸行业提供稳定且具有成长性的空间。西安此前用400MN锻模机制造发动机高温部件,16MN等温锻压机的加工能力等于800-1000MN的普通压力机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航重机旗下全资子公司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为航空锻造专业化企业,伴随公司160MN等温锻压力机以及配套生产线建成之后,将极大促进航空飞机及其发动机锻件的研制生产,从而为突破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瓶颈奠定基础。 目前,中航重机主营锻铸、液压及散热器、新能源三大业务。其中2013 年营业收入中锻铸业务贡献占比高达74%,呈现以防务产品锻铸为主导和民品锻铸为补充的格局。公司旗下陕西宏远航空锻造公司2013年营收15.5亿元,利润总额约1.4亿元。珠海航展展示的长江1000民用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将是我国未来大飞机的主动力 中航重机在粉末合金锻件、等温精锻件、特大型钛合金锻件、难变形高温合金锻件、整体模锻件、环形锻件精密轧制、理化检测等方面的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高技术含量的航空材料(如各种高温合金、钛合金、特种钢、铝合金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研究应用方面,也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uancha.cn%2FIndustry%2F2014_07_02_243027.shtml&urlrefer=aa1acb766ad5c55485ae45bf99c91c60
【转】中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获世界超算“三连冠”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余晓洁、左元峰)记者从中国科技部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并落户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23日再次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首,获得世界超算“三连冠”。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是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和“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此次夺冠,是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第四次问鼎世界超算之巅。2010年,天河一号让中国人首次站到了超级计算机的全球最高领奖台上。 超级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为最终目的。目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行,为120多家用户提供了300多项典型应用计算。同时,为用户培训了一批超算应用技术人才。 天河二号到底有多快?据介绍,天河二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算1000年。 借助天河二号的“计算神功”,国产C919大型客机开展了高精度外流场气动计算;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展了75万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结合亲和力评估,完成了600多个各类药物的体内外活性测试评价。天河二号适配了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管理系统和云盘存储系统等,为智慧城市建设搭建高效可靠的承载平台…… 据悉,天河二号逐步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宇宙、经济学,以及大型基因组组装、基因测序、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科学、大工程中“大显身手”。此外,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天河二号为国外研究机构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 据悉,科技部近年不断加大对超算应用软件研发的投入。“十二五”以来的相关研发投入已超过2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