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men2011 waymen2011
关注数: 91 粉丝数: 270 发帖数: 5,263 关注贴吧数: 309
四二三 战后的山东 文字 四二三 战后的山东 随着黄县叛军的彻底覆灭,让大明朝廷为之头痛了一年多的登州叛乱终于平息,但当地的麻烦还远未结束。执掌帅印的朱大典为此忙得焦头烂额,战俘问题只是其中之一,需要他要操心的地方实在太多。 ——仗打完了,几万大军却依旧驻扎在登州附近,每天光人吃马嚼就是一个大数目,负责后勤的巡按谢三宝为此叫苦不迭。他几次三番提出行营应该尽快把各路军队遣返回去,可说易行难。当初辛辛苦苦把那些丘八大爷召集过来,如今取得胜利了,还没论功行赏就想把人打发走?哪儿这么容易 一场大战结束之后,对伤亡者予以抚恤,对军功者给予奖赏,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财……这本是题中应有之意。大明朝立国多年,这一套程序倒也颇为完善。何况这次还是打了胜仗,本应该正是大家兴高采烈排队分果子的时候,可朱大典以及整个行营系统的文官们现在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功劳应该怎么计算。 ——还是由于那支琼海军 如果根据“正常”的记功模式:无论按杀贼,夺城,斩首,缴获……任何一种方式来计算功勋,琼海军都在这一次的平叛战争中都独占了鳌头——他们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把山东叛军给灭了个干净。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平叛的最后一战,亲眼看到那支短毛军是如何不出一兵一卒,仅用远程火器就将大明军强攻数次都未能取下的县城笼罩在一片火焰与烟雾之中,朱大典或者其他明王朝的文臣武将,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对方仅用两千余人就创造出如此战绩的。 当然现在他们是确信无疑了,就是各路军头对此也不好再有什么异议——叛军的战力他们已经亲身领略过,不是什么软柿子。如果没有短毛的火器,光凭朝廷自己的力量,就算能在野战中将叛军击败,甚至收复黄县,但这登州府是万万拿不下来的,到时候战祸延绵,没个一两年怕是完不了事——这一点就是最为狂傲的辽东军也不得不承认。 所以对琼海军理应占据此次平叛战役的头功,各家军头其实并无异议。但荣誉可以给他们,利益却不能。各家各路的数万军队到这边来可不是为了做一回旁观者就走的。何况军队从来不是能讲道理的团体,若是朝廷把封赏都给了只有区区两千人的琼州军,而不能给剩余几万兵丁一个过得去的交代,那这登州府怕是马上要引发第二次兵变。 好在琼州军在这方面很识相,他们主动表示对朝廷的官职不感兴趣,所以功劳什么你们自己看着办罢。甚至于连金钱方面,他们看得也不是很重,有当然好,若一时拿不出来,也可以先欠着——只要当官儿的打个欠条就行。反正按照协议海南岛每年都要上缴给大明若干财赋,到时候直接从上缴里面扣除就行了。 琼海军所要求的只有人力资源一项:他们把大批叛军俘虏及其家属,还有那些自愿跟随的流民用船只运到南方海岛上去开荒。从理智上说朱大典知道朝廷不该答应这要求——国以民立,老百姓都跑光了还成个什么国家呢。可当前的形势却又令他不得不对此予以默认——这些人如果还留在登州府,行营还得四处筹措粮草供给他们,可眼下行营的存粮连养兵都快不够了,哪儿还养得起那么多俘虏和老百姓?到时候又将全是自己的麻烦。 当然如果没办法也就只好硬撑,可现在既然有个冤大头自愿出钱出粮,那当然是把这包袱扔给对方解决了。所以行营上下对此都是非常欢迎的。 不过朱大典和他手下的整个文官团队却无论如何也不敢把与琼州军达成的这项协议正大光明写到朝廷奏报上,因为这不符合规矩——作为一群富有经验的老官僚,他们深知“规矩”二字在官场中的重要性:一切按以往规矩办,即使错了,那也是规矩有问题,与本人无关。而如果擅自打破了某些规则……哪怕办成了,也免不了口水一大堆。若是其中稍稍出了一点差错,那更是会变成了不得的大罪。 他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当真傻乎乎把这事情写上去了,将会在朝廷中遭遇到什么样的待遇——那帮儒生酸丁肯定会把各种各样大帽子扣到这边头上,什么身为父母官却抛弃子民啊;买卖人口去海外丧尽天良啊……反正怎么难听怎么说。至于这些人留在登州府会不会被饿死,会不会惹出其他麻烦来……那些评论者是不关心的,他们只是要找个理由喷人而已。
四二十 海边营地(上)文字 四二十 海边营地(上) 瑟瑟寒风中,一支长长战俘队伍排成两列,一步一步朝着似乎永远遥不可及的目的地挪去。他们的目光呆滞而缺乏生气,很多人脸上身上犹自留存着烟熏火燎的痕迹。尽管身上没有任何束缚,却都如同绵羊一般顺从。 不过两侧负责押送的官兵并没有因此变得懒散起来,他们在队伍周边前前后后来回走动着,时不时用枪杆子捅一捅走得慢的家伙,并且呵斥上两句: “走快点,兔崽子们,前头已经没有补给站了,今个儿走不到地头就得统统在野外宿营,冻死你们这帮反贼杀才” 伴随呵斥而来的往往又是皮鞭或枪杆,然后整支队伍便在这样的驱赶下稍微快了一点点,但之后很快便慢慢减速,直到下一轮的呵斥与鞭打到来……终于,在某个心情不好的小军官又胡乱挥了一通鞭子之后,战俘队伍里响起一个不太服气的声音: “兄弟,何苦呢,这地方我认识。再往前几里地就是登州府,今个儿怎么都能赶到城里宿夜的。这一整天才给了半块馒头一碗汤,肚里没食走不快,催再急也没用啊。” 那小军官见有人胆敢顶撞,当即举起鞭子就冲那说话之人加劲抽下去: “谁他娘的跟你们这帮反贼是兄弟还想吃饱肚子?吃饱了好继续造反是不是?要不是那帮南方绿皮盯得紧,你们早被砍了脑袋送去领赏啦 提到“南方绿皮”四个字,整支队伍顿时泛起一阵骚动,绝大多数人都缩起了脖子,有些人更忍不住摸摸脸上身上被烧伤的地方,脸色愈发呆滞。 但也有几个胆大的声音在队伍各处响起: “要不是那帮绿皮短毛,现在是谁押送谁还说不定呢……” “谁他娘的活腻味了” 那小军官愈发怒气蓬勃,呼拉一下把腰间佩刀拔了出来,想要杀一两个人立威,但那帮战俘都是老兵油子,躲人群里说怪话气人拿手,一看真有可能惹出麻烦就立即把脑袋往人群中一缩,作乌龟了。 正闹腾的厉害时,忽听后面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名骑马军官走过来询问发生何事。他的官阶未必比这个小军官高出多少,但骑在马上天生就有一股傲然之气——这是辽东镇的人。 那小军官找不出其他人,只能气愤愤把开头那人给指出来,想要拿此人作替罪羊。但辽镇军官询问了几句之后,却挥手让他走开,朝那汉子说话的口气也温和了许多——因为那人是说的东北口音。 “你也是从辽东出来的?” 那高大汉子苦笑一下,点点头: “是啊,从前在毛大帅麾下,后来跟随小毛将军,再后来……” 辽镇军官沉默了片刻——当年蓟辽督师袁崇焕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两镇之间一度视对方为仇敌,但不久之后袁本人亦被崇祯皇帝所杀,罪名中就有“以谋款则斩帅”这一条,算是给他们的大帅报了仇,以往纵有什么冤仇也一笔勾销了 这个时代乡土观念很重,在外面遇到同乡总是要照顾一二,即使曾为敌手,既然此刻胜负已分,也没必要揪着不放。 那辽镇军官仔细看了看对方,这条汉子身材魁梧高大,双眼中目光炯炯,虽然由于多日来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而有些萎顿,却依旧显得神精气足。他也是内行,一看就知道此人必定是有功夫在身的,而且多半还不错。这个人在叛军中多半是个得到重用的头目,如果是在他们辽东军中,此时的地位说不定都不在自己之下。 琼海镇那边只要普通劳力,贼军中的头目按照约定可以送给官军报功领赏,不过军官也不想把此人检举出来,只是微微摇了摇头: “是条好汉子,可惜跟错了人……都走快些吧,我们是不能进城的。到了地头还得自己搭建宿营地,动作慢的话,晚上真得在城外挨冻。这边天气虽然冻不死,却也够呛。” 那汉子点点头向他致谢,脚下果然快了不少。也许是见他比较和善的关系,旁边又有人开口问道:
四一八 老杰克的建议(下)文字 票票很少啊,四千字刺激下。 继续拉票,月票,推荐票,更新票都要,更新票记着投三千字的 订阅,点击,收藏也不能拉下,多多支持啦 -------------------------------------------------- “未必吧,以我们的军事力量,要攻占巴达维亚并不困难。” 唐健忍不住插口,杰克点了点头: “确实,攻下来并不困难,可之后如何管理呢?我们的统治力量在马尼拉这边已经是拆西墙补东墙——我没说错吧?之后继续扩大地盘,无非是进一步加剧了我们这个集团的空心化而已。按照当前的管理方式,我们只有在当地存在大量华裔居民的条件下才能立足。马尼拉这边有一半是华人,另一半欧洲人和本地居民,所以我们这里还可以找到支持者,但已经比海南岛上要困难了很多——那么当我们继续向前,所占据的地盘上缺乏甚至完全没有华裔居民的时候,我们这个团体又该如何采取何种手段,以确保我们能在当地立足呢?” “我们可以移民……咱中国就是人多” 阿德指着大厅那一头,那两位一身红彤彤的“大明天使”,企图做最后的挣扎。而杰克也回头,看了看那个方向,微微一笑: “确实,把大陆上那个巨大的明帝国引入东南亚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呢?十年?二十年?还是一百年?那边的林族长,陈族长,还有李族长几位……这段时间我跟他们打交道也不在少数,他们似乎并不热衷于利用当前的政治优势扩大交易规模,而更满足于保住已经取得的成果,老人们更为重视的是回到家乡……我想你们在总体上并不是一个善于扩张的民族。” “这么说,杰克,你觉得我们应该更多的吸纳欧洲人加入团队?也包括军队吗?” 唐健忽然插口道,杰克看着他的眼睛,缓缓点头: “如果我们这个团体想要在东南亚立足,就必须如此——就好像我们要在大陆上立足就必须要吸纳明帝国的臣民加入一样。我将回到海南岛去,安娜也会去,肯定会有一批欧洲人跟我们一起回去,所以当前种族隔离的态势不会再存在——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李教授,唐队长,你们必须要承认这样一个现实:现在是十七世纪的后半叶,欧洲人在这里已经不是单纯的外来者了,他们已经成为本地居民的一部分。而且,他们的存在本身,同样也是东南亚的重要资源之一” 杰克倒翻了一点红酒,在桌子上画了个简易的世界地图,在东南亚这块的位置上用力点了几点: “马尼拉城的繁荣是因为它位于美欧航线之间,西班牙大帆船从墨西哥将白银运往本土的必经之路。如果这条航线被彻底截断,它只能慢慢荒芜掉——事实上最近这一年来马尼拉的商业一直在萎缩。而巴达维亚也是一样,东印度公司的巨额利润主要来源于那里的香料,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占领那里,而不设法把当地的香料运到欧洲去,就毫无利益可言……当然了,我们也可以仅仅是卡住这些航线,向过往商船征收高额税款,可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让我们取代他们,自己组织商船队到欧洲去贩卖呢?” “取代?” “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琼海贸易公司取代东印度公司?用飞剪船取代西班牙大帆船?光占领那些岛屿,把殖民者赶走是没用的,只有我们真正取代了那些殖民者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确保东南亚这块区域仍旧保持繁荣发展下去。否则,这些地方对于我们的意义所在,就只是遥远荒僻,每年都要填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勉强支撑的海上边疆而已。” “如果是那样的话,确实需要吸纳欧洲商人,还有水手和军队……” 唐健低声自语道,脸上现出恍然的神色。而最初提问的李老教授则始终没开口,只是盯着桌子上那幅世界简图沉吟不语。 说了这一大通,老杰克似乎是有些累了,他把杯中红酒一饮而尽,之后站起身来:
四零五 攻城(上) 文字版 站在军营前的山坡上,正好可以将大明军的攻城部署一览无余。所谓“人一上万,无边无岸”,这句话在此时充分显示出它的贴切性——只见蓝天之下,黄土陇间,密密层层一个方阵紧接一个方阵,入眼之处或为赤红,或作银白——红色是明军的鸳鸯战袄,虽有新旧不一,颜色斑驳之处,但他们统一披在肩膀上的红色布巾都还挺新,因为那只有真正打仗见血的时候才拿出来披上,此时从上往下俯视,倒也整齐划一。 至于银白,就是盔甲钢铁之色了。尤其是辽东军那边,尽管此次攻城他们骑兵所能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辽镇兵马依旧全副披挂,连同那数百名重甲骑兵一并派出。这些重骑兵全身上下都包裹在钢铁甲片中,铁甲很容易生锈,但每一个重骑都有专门的辅兵为其保养盔甲,所以今日开战时,那些甲胄拿出来卖相极佳,上千人马同时行动时当真犹如一条流动水银一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山梁上,手持望远镜的庞雨笑吟吟评价道,旁边敖萨扬却恰好也是通史的,闻言只哈哈一笑:       “虽说这边没其他敌人了,可他们居然连支预备队都没留下,看来行营官员们都很急切啊。”       很明显,行营官员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来个速战速决。同时他们对自军的实力也深具信心——这也难怪,此次攻城的大部分物资准备早在五六天前就完成了,后面几天却是明军受到琼海军的启发,让各部队都进行了一番攻城操演,那些部队实战能力如何还不清楚,但表演起来却是花样百出,攀爬翻越那座模拟城墙似乎个个都如履平地,倒也极大增强了他们本身和观演长官们的信心。[迷失在一六二九] 123读 首发迷失在一六二九四零五攻城(上)       至巳时之初,也就是早晨九点整,军中一面面大鼓开始有节奏的敲响起来,悠长而低沉的号角声亦随之响起,上千面旌旗同时展开,战场上顿时弥漫起一片肃杀气氛。       不过到最后朱大典忽然抬手,朝着身后黄县方向狠狠一挥,随即只听数万大明军居然同声高呼,想必是预先教好的。       在一片铺天盖地的欢呼声中,排列在明军前方的几座阵势开始缓缓挪动,向着黄县城墙方向开去。      出乎常人意料,这次攻城战,首先出动的竟然是骑兵。数千名包括辽东军在内,以及青州,保定诸路的轻骑游哨越众而出,也不讲究队列阵形什么,零零散散朝黄县城下冲去。       当那些骑兵冲到羊马墙前数十步时,忽然转变了方向,兜个圈子从城墙阵地前方快速掠过。而在此过程中,只见那些游骑精锐纷纷张弓搭箭,在坐骑奔跑的同时也将一波*箭雨朝着敌军方向倾泻过去。       “咦,居然是正宗骑射诶这招不是蒙古和满清军队的专利吗?”       眼下不需要刺探敌情,行营总帅就把各军中的轻装游骑统统集中起来当作弓骑兵利用,倒也是一着妙棋。       而他们的那位首领……白袍小将吴三桂居然又亲自出马了,而且还冲锋在前这家伙不愧是在明末历史上留下诺大声名的猛人,无论他日后作为如何,至少在这时候,“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少年英杰称号确是名副其实,难怪会被关宁军上下视之为辽东军未来的当然领袖。       只见他纵马冲到守军阵前,也不顾对面乒乒乓乓朝他打来的枪弹或是羽箭,举起手中一支改造过的长管鲁密铳,将枪托抵在肩上,通过枪管上新安的准星,不慌不忙朝着城墙上面瞄准——正是北纬先前教他的标准射击姿势。       ——辽东军自己改装的鲁密铳还不能解决装填速度慢的问题。不过大明军么,别的不多,就是人多小吴将军在前面耀武扬威指哪打哪,后面专门有三四个家丁背着七八支火铳负责装填,随时保证他们的小将军手中不空。       北纬以前大概没玩过光荣游戏,对庞雨口中的日本人名没什么概念。不过放下望远镜之后北纬还是点了点头:       正如北纬所言,此时前方吴三桂还真扮演了一个类似于狙击手的火力点角色。他身上的重甲对于一般弓箭和火枪铅弹都有很好的防护作用,挨上几发也无关大碍。
三八七 拼命了 !      赶走了那伙谈判使者,琼海军这边立即开始积极备战——对方临走时放了狠话,说你们既然不给咱们活路,那咱们也只有以死相拼了。且看为了消灭我们登州军,你们短毛舍得消耗多少火药炮弹      这句话一出,解席庞雨敖萨扬等人皆是脸上泛出大怒之色,差点拔枪出来把那伙人统统留下,等他们抱头鼠窜逃走许久之后,胡凯才很不理解的询问好兄弟小魏,为啥解哥庞哥他们一听这话会那么生气?      魏艾文也不是太清楚,不过他们俩很快便明白过来……      ——叛军的报复来得非常快,或许他们根本早就准备好,无论谈判是否成功都将孤注一掷——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北纬派出去的斥侯报告说远远可以看见有大批人影正在前方聚集。      吸收了上次的教训,这回叛军安排的列阵地点距离此处非常之远,居然远在六七公里之外。但这个距离其实仍在火箭炮射程之内——如果使用远程弹药的话。马千山也完全有把握完全通过数学计算来确定出射击诸元,再给那些敌人一个特别惊喜。      解席原本打算采纳老马的建议,只要再炸上一次,估计那伙人从此将不敢在琼海军阵地面前出现。只是侦察兵随后带回来的情报却让他们不得不取消这一计划。      “对方数量极多,甚至可能超过了十万……不可能有这么多叛军?确实没有,但他们抓来了大量平民百姓,并驱使他们走在最前方”      在听到这份情报之后,胡凯终于明白昨天那家伙临走时放下的狠话是什么意思了——叛军要玩消耗战术,能用什么来消耗琼海军的弹药?当然只能是黄县周边的老百姓了。      “一帮垃圾。”      庞雨等几位指挥官倒使面色平静,因为他们早有思想准备。但他们其实并不怎么在乎那家伙的威胁。      “弹药还充足吗?”      解席只关心这个,当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后便彻底放下心来,只是爬上防御阵地的瞭望哨塔,举起望远镜远远观察着敌阵。      “十多万人的大队伍,还抓来那么多平民……哼哼,他们能不能爬得过来都是个问题。”      ——驱使老百姓作为炮灰,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战术早在海南岛时,军事组和参谋组的同志们就多次讨论过,结论是只要己方不受其胁迫,并且弹药充足,威胁就不大——老百姓为什么会被驱赶来送死?无非后面有敌军的刀枪威胁,可是当正面遭受到近现代热兵器的打击时,后面督战队的威胁又算得了什么呢?——自从世界进入热兵器时代,这种让老百姓冲在前面送死的炮灰战术就再也没有成功过的范例,要是仅仅通过胁迫就能够让普通平民顶着枪林弹雨往前冲,近代各国也不必那么下大力气训练军队了。      更何况中间还相距那么远——大部队长途行军历来是一项高度考验部队训练程度和配合能力的事情,以作战队形前进更是如此。古代之所以重视战阵,就是要尽量把军队人力发挥到极致,如果阵势列得不好,人多反而会成为妨害。      “那就等吧,且看他们要用多少时间爬完这七千米”      ——尽管对面鼓声隆隆,叛军大队开始朝阵地这边进发,阵地上琼海军依然从容自若,早晨起来整理内务,轮流吃早饭……不慌不忙,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过叛军的速度要比他们想象中快一些,因为他们并没有挤成一堆,而是分成了若干批次,每一批只有三千到五千人的样子,编制好一批便放出来一批,逐次前进。这种战法用于冷兵器战争显然是很愚蠢的,相当于送上门去给对手各个击破。但面对全用火器的琼海军,反正无论他们摆什么阵形都是一个下场,这种分兵倒是很聪明。
三八六 交涉 三八六 交涉      全军撤回到出发阵地,士兵可以吃饭休息,军官们却不得不继续忙碌——他们要统计战果以及伤亡情况。      相对于取得的战果,各级军官更关心伤亡情况。敖萨扬在统计了当天出战与伤亡的比率以后,很快拿出来一组数据——他向来是主张用数据说话的:      “共四百五十六人出战,阵亡十七人,伤五十三,其中重伤十九……大约百分之十五的伤亡率,损失了足足一个班的兵力。”      ——与前几次战斗几乎是无损破敌的轻松相比,这一次部队的损失可有点大了。尤其是在被叛军冲到他们弓箭与火铳能够发威,双方形成对射局面的那短短数分钟内,前排战士伤亡骤然大增,就连解席魏艾文两人都挂了彩,幸好他们身上护甲坚厚,要害处都是钢制板甲头盔,非要害的臂膀等处也有皮革遮掩,伤势都不重。      到了后面冲进敌阵白刃搏杀时,由于大部分敌军已被手榴弹炸倒,剩下少数人也是浑浑噩噩稀里糊涂,连刺刀捅到面前都不知躲避,倒是没什么大的伤亡,只在最后阶段忽然冒出来一个非同寻常的家伙,一杆大枪接连捅翻了三五个冲上去拚刺刀的步兵,武艺着实不凡,后来还是廖勇上前敌住他,让后面士兵腾出手来一起攒射,一顿排枪将其击毙——两位锦衣卫为此还嗟叹不已,直说这样的好手直接打死真是可惜了。      但是私下里,后来廖勇在跟赵翼他们几个喝酒闲聊时也连声叹息,说那家伙一手山东大枪极其精妙,少说也下了二三十年苦功的,若双方公平较量,自己与他也只是在伯仲之间,在叛军中地位想必不低。却没想到在这火器战场上被一帮参军不过两三年的小兵打死狗似的打死了,一身艺业压根儿就没机会发挥——这还是个运气好能熬到最后白刃战的,今日这一战中还不知有多少这样的精锐武将,连近身机会都没捞着便憋屈丧命。      “时代变喽……今后怕是没我们这些人的用武之地啦”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