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网友efff4f7 damahu79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39 发帖数: 12,525 关注贴吧数: 47
笔娘进来打算跟你打个赌,各位也可以进来观摩作证 ^_^ 如图:鉴于淘宝日本厨刀小贩“蜡笔厨刀”常年反复造谣本人是“商家”而且“为了钱”还加入个什么日本鸟组织,这种没羞没臊的扯蛋行为虽然没什么影响力但毕竟恶心人,咱吧里几年来一直干干净净不能总让摊大便放马路中间污染环境对吧 特此单独发帖正式声明并邀请“蜡笔厨刀”关于以下内容打赌: 俺再次正式声明 俺,不是商家,俺在贴吧十几年从没收过吧友的一分钱,也没直接间接卖给吧友任何东西。 既然笔娘一口咬定俺为了钱干了什么昧良心的事那么请就在这贴里放出证据。 俺给你一年时间去找证据足够了吧?在这一年时间里只要你找到任何俺收吧友钱或者相关获利方面的证据尽管随时放出来,只要你能证明那么俺马上立刻贴吧绝不再进贴吧半步。 但是,如果你在这一年里找不到任何真实可信的证据那么你去死。如果怕死没种那就永远闭上括约肌别继续在贴吧污染环境。 同时没发布证据之前那些张嘴扯蛋的车轱辘废话谣言内容也禁止再继续散布,违者一次删帖三次强制闭嘴十天。 立此为证,笔娘机会又给你了好好利用。 各位也都当个证人我们一起来看笔娘最后还能耍出什么花来。 散会。 还有,那个,各位春节快乐 最近一直有私事在忙就不多说客套话了 咱有功夫再接着聊
日本京瓷FK系列18厘米厨师刀测评 之前评测的一直都是金属厨刀,这回换把陶瓷的XD 说到陶瓷刀目前世界范围最著名的品牌差不多就是日本京瓷了,本次入手的就是京瓷FK系列18厘米厨师刀。传说中的陶瓷刀使用感到底如何,是厨刀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是少数人的小众情怀,本文通过这把刀的方方面面进行说明。这把刀德国官价99欧,国内天猫旗舰店958人民币,实际入手价为德国亚马逊25欧。技术数据如下: 刀身材质为氧化锆陶瓷,手柄为ABS塑料。 刃长18厘米,最宽约4.4厘米,刀背厚约1.8毫米,柄长约12厘米,最厚约1.8厘米,本把重83克。产地各商家均注明日本制造,但在商品和包装上并没找到相关文字。 开箱:相当单薄的薄纸盒,里面一个塑料固定底衬加一张多语言使用说明书。对于同价位的其他产品来说算是够简陋的。而且这个包装结构对于产品的保护能力实在不强,陶瓷刀相对又娇气所以运输过程如果经受些暴力成分估计产品会凶多吉少。说明书和包装盒上的文字简要介绍了陶瓷刀的卖点和使用注意事项,但对品牌和系列本身的介绍缺失。 第一印象:第一次拿陶瓷刀在手的感觉是:太轻了!因为之前使用的都是至少250g+的金属产品所以这一下分量减了近7成相当的不适应。这个手柄虽然产品介绍里写着人体工程设计但握着有种奇怪的感觉,为什么实战中才知道待会说。长相上说白色的刀身黑色手柄虽然低调但也算得上眉清目秀,因为陶瓷刀长相都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吸引感。 做工:刀身平直和刀柄在一条直线上。刀刃极其纤细均匀且左右对称。刀背棱角打磨过但其圆化程度还不足以让人敢于拿手指在上面放心划过。刀尖和刀根被刻意打磨成圆形这对于陶瓷刀来说可以减小意外受损还是不错的。个人不喜欢的一点就是这种刀柄和刀身纯90度角无过渡衔接,这个位置在清理上会造成困扰。另外刀柄下缘合模线接头非常明显,能看到也能摸到。虽然不影响使用但看着碍眼。除此之外对这把刀做工上个人再挑不出其他毛病。 初始锋利度和实战:早就听闻陶瓷刀拥有超级锋利度,不过个人一直不太相信:因为以陶瓷的结构它不可能支持将刀刃打磨到厚度极薄刃角极小的程度。这个猜测在这把刀上得到证实。先说现象:这把陶瓷刀完全不能断发,但可以砍发,单手过西红柿很容易。切肉类这种软性食材的感觉相当好,但在切青椒或白菜帮子这类有一定硬度和韧性食材是手底下会有微妙的感觉变化。用俺自己的话说就是“二次切割感”= = 用语言描述就是用陶瓷刀在切青椒时会有这样的手感:一开始会很轻易的切入,但马上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顿卡,然后再次顺畅切完。这个微小感觉变化在用力切割或者不敏感的人估计感受不到。个人分析下原因。先来看下这把刀显微镜下的刀刃:前面对刃线的描述是“极其纤细均匀”,在约120倍显微镜下可以清晰观察到这把陶瓷刀的刃线要比普通金属刀窄得多,而且在刃线和刀身之间有一个界限相当清晰的转折棱角。这说明什么?极窄的刃线代表着实际刃角很大,这导致刀锋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角度去划过对象,这不可能有太高的切割感。然后刀锋切入后马上跟随一个毫无过渡的相对厚得多的刀身,这就形成了那一下顿卡。当这个衔接处也没入对象后就变成普通的切割过程了。 能不能把陶瓷刀的刃角也变小呢?现阶段技术条件不能。因为陶瓷的内部微观结构相当粗大,在达到小刃角之前就直接破碎掉根本无法保持。因此它暂时无法达到金属刀的那种极端锋利程度。为了妥协这一问题现阶段厂商采用的应该是相对把陶瓷刀刀身做得更薄从而降低大刃角带来的切割感下降。 为了对比放一张金属刀同放大比例下刃线的情形:这把是Felix家VG10材质。可见这把刃线宽度是京瓷的2倍以上。这把的锋利度为正常断发。经过2个多星期的连续使用个人已经决定以后自己不会用陶瓷刀了。 还是先说现象。在严格按照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软菜板,只切软食材,精细手洗)锋利度可以说完全没有变化,这是陶瓷刀最大的优势。也没有出现很多人提到的小崩口,至少说明在正确的使用前提下陶瓷刀并没有人想象的那么脆弱(当然“正确使用”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非常困难的要求= =)。总体切割感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个人不打算再用。 原因1还是太轻。这个分量拿着总有要飘起来的感觉——当然这是私人感受不多说。2用着太心累。时刻想着它是“陶瓷刀”,不能“任意使用”,就连洗刀都不敢跟其他餐具一起放池子里唯恐什么掉上面把它砸了碰了;而且毕竟食材不光有软的,之前处理整鸡直接一把主厨刀连骨头带肉一次性搞定,而现在就不得不换刀。3这个手感。实际使用才知道为什么前面握着觉得怪异:这个手柄的形状握住了总有种手要往刃区前面滑的趋势感觉,尤其在厨房干活手上有油或者拿洁洁灵洗刀的时候。可以说这个手柄设计似乎没有考虑任何安全方面的内容。握着这个感觉有点像双立人的Motion系列,当然那把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几个手柄设计之一。 总之使用这把刀并没有超高切割爽感用着还总不是不踏实所以至少并不符合俺的使用习惯和要求。 实际上选择陶瓷刀的主要原因:1绝对不锈,2绝对无异味,3超长的锋利度保持时间(“正确使用”的前提下)。但这些优势需要相应的配合,例如对菜板的要求和食材的要求。总体感觉京瓷这把刀做工不错,性能对得起“陶瓷刀”这三个字,设计手感个人不喜欢,对本职工作可以很好地完成,但是否要入真的是要看自己的使用要求和习惯。从价格上说100欧元买一把类似一次性产品如果不是为了测试而是私人使用个人不会这么做。 个人评分: 包装:6\10 做工:8.5\10 初始锋利度:8\10 手感:5\10 实战:7\10 价格:6\10 总评:6.5\10 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日本京瓷FK系列18厘米厨师刀测评 之前评测的一直都是金属厨刀,这回换把陶瓷的XD 说到陶瓷刀目前世界范围最著名的品牌差不多就是日本京瓷了,本次入手的就是京瓷FK系列18厘米厨师刀。传说中的陶瓷刀使用感到底如何,是厨刀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是少数人的小众情怀,本文通过这把刀的方方面面进行说明。这把刀德国官价99欧,国内天猫旗舰店958人民币,实际入手价为德国亚马逊25欧。技术数据如下: 刀身材质为氧化锆陶瓷,手柄为ABS塑料。 刃长18厘米,最宽约4.4厘米,刀背厚约1.8毫米,柄长约12厘米,最厚约1.8厘米,本把重83克。产地各商家均注明日本制造,但在商品和包装上并没找到相关文字。 开箱:相当单薄的薄纸盒,里面一个塑料固定底衬加一张多语言使用说明书。对于同价位的其他产品来说算是够简陋的。而且这个包装结构对于产品的保护能力实在不强,陶瓷刀相对又娇气所以运输过程如果经受些暴力成分估计产品会凶多吉少。说明书和包装盒上的文字简要介绍了陶瓷刀的卖点和使用注意事项,但对品牌和系列本身的介绍缺失。 第一印象:第一次拿陶瓷刀在手的感觉是:太轻了!因为之前使用的都是至少250g+的金属产品所以这一下分量减了近7成相当的不适应。这个手柄虽然产品介绍里写着人体工程设计但握着有种奇怪的感觉,为什么实战中才知道待会说。长相上说白色的刀身黑色手柄虽然低调但也算得上眉清目秀,因为陶瓷刀长相都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吸引感。 做工:刀身平直和刀柄在一条直线上。刀刃极其纤细均匀且左右对称。刀背棱角打磨过但其圆化程度还不足以让人敢于拿手指在上面放心划过。刀尖和刀根被刻意打磨成圆形这对于陶瓷刀来说可以减小意外受损还是不错的。个人不喜欢的一点就是这种刀柄和刀身纯90度角无过渡衔接,这个位置在清理上会造成困扰。另外刀柄下缘合模线接头非常明显,能看到也能摸到。虽然不影响使用但看着碍眼。除此之外对这把刀做工上个人再挑不出其他毛病。 初始锋利度和实战:早就听闻陶瓷刀拥有超级锋利度,不过个人一直不太相信:因为以陶瓷的结构它不可能支持将刀刃打磨到厚度极薄刃角极小的程度。这个猜测在这把刀上得到证实。先说现象:这把陶瓷刀完全不能断发,但可以砍发,单手过西红柿很容易。切肉类这种软性食材的感觉相当好,但在切青椒或白菜帮子这类有一定硬度和韧性食材是手底下会有微妙的感觉变化。用俺自己的话说就是“二次切割感”= = 用语言描述就是用陶瓷刀在切青椒时会有这样的手感:一开始会很轻易的切入,但马上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顿卡,然后再次顺畅切完。这个微小感觉变化在用力切割或者不敏感的人估计感受不到。个人分析下原因。先来看下这把刀显微镜下的刀刃:前面对刃线的描述是“极其纤细均匀”,在约120倍显微镜下可以清晰观察到这把陶瓷刀的刃线要比普通金属刀窄得多,而且在刃线和刀身之间有一个界限相当清晰的转折棱角。这说明什么?极窄的刃线代表着实际刃角很大,这导致刀锋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角度去划过对象,这不可能有太高的切割感。然后刀锋切入后马上跟随一个毫无过渡的相对厚得多的刀身,这就形成了那一下顿卡。当这个衔接处也没入对象后就变成普通的切割过程了。 能不能把陶瓷刀的刃角也变小呢?现阶段技术条件不能。因为陶瓷的内部微观结构相当粗大,在达到小刃角之前就直接破碎掉根本无法保持。因此它暂时无法达到金属刀的那种极端锋利程度。为了妥协这一问题现阶段厂商采用的应该是相对把陶瓷刀刀身做得更薄从而降低大刃角带来的切割感下降。 为了对比放一张金属刀同放大比例下刃线的情形:这把是Felix家VG10材质。可见这把刃线宽度是京瓷的2倍以上。这把的锋利度为正常断发。经过2个多星期的连续使用个人已经决定以后自己不会用陶瓷刀了。 还是先说现象。在严格按照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软菜板,只切软食材,精细手洗)锋利度可以说完全没有变化,这是陶瓷刀最大的优势。也没有出现很多人提到的小崩口,至少说明在正确的使用前提下陶瓷刀并没有人想象的那么脆弱(当然“正确使用”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非常困难的要求= =)。总体切割感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个人不打算再用。 原因1还是太轻。这个分量拿着总有要飘起来的感觉——当然这是私人感受不多说。2用着太心累。时刻想着它是“陶瓷刀”,不能“任意使用”,就连洗刀都不敢跟其他餐具一起放池子里唯恐什么掉上面把它砸了碰了;而且毕竟食材不光有软的,之前处理整鸡直接一把主厨刀连骨头带肉一次性搞定,而现在就不得不换刀。3这个手感。实际使用才知道为什么前面握着觉得怪异:这个手柄的形状握住了总有种手要往刃区前面滑的趋势感觉,尤其在厨房干活手上有油或者拿洁洁灵洗刀的时候。可以说这个手柄设计似乎没有考虑任何安全方面的内容。握着这个感觉有点像双立人的Motion系列,当然那把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几个手柄设计之一。 总之使用这把刀并没有超高切割爽感用着还总不是不踏实所以至少并不符合俺的使用习惯和要求。 实际上选择陶瓷刀的主要原因:1绝对不锈,2绝对无异味,3超长的锋利度保持时间(“正确使用”的前提下)。但这些优势需要相应的配合,例如对菜板的要求和食材的要求。总体感觉京瓷这把刀做工不错,性能对得起“陶瓷刀”这三个字,设计手感个人不喜欢,对本职工作可以很好地完成,但是否要入真的是要看自己的使用要求和习惯。从价格上说100欧元买一把类似一次性产品如果不是为了测试而是私人使用个人不会这么做。 个人评分: 包装:6\10 做工:8.5\10 初始锋利度:8\10 手感:5\10 实战:7\10 价格:6\10 总评:6.5\10 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期限已过,闹剧到此为止,本吧现在恢复正常秩序 总结一下事件经过以及后续行动。 鉴于被本人多次打脸揭发,前日淘宝小贩“蜡笔厨刀”来到本吧对本人以及广大吧友进行了一系列的造谣抹黑胡搅蛮缠。先是公然悬赏买凶杀人后大放厥词抛出大量一眼假的垃圾谣言,本人依吧规刚删其一贴,此贩立即以此为借口宣称吧主控制言论。 在此前提下,本人遂拟十个此贩典型谣言令其举证,同时额外允许其在一星期时间内任意发布任何内容的帖子不受限制,给与其足够的时间和自由表达自己的言论。 然而这一星期的结果各位也都看见了:此贩除了重复叨叨叨了一大~~~~~~堆扯蛋套扯蛋谣言套谣言前后矛盾颠三倒四的废话之外没有拿出任何禁得起推敲的实际证据或者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彩辩驳,相反进一步展现了其专业能力不行语言组织能力不行但瞪眼说瞎话造谣张嘴就来的丑陋嘴脸。 此贩什么水平大家也都看见了,看够了,鉴于其最终也没说明任何问题只是将本吧搞得一片狼藉的事实,本人现决定: 闹剧到此为止。 原先的垃圾帖子作为论坛证据保留,但不再追究任何人的过错。但此帖以后本吧内不准再出现任何类似的无意义垃圾信息。笔娘如有新证据可在你被受精的帖子中继续论证不会限制,但额外污染环境行为斩立决。违反者先删帖警告,顶风作案的直接禁闭十天。 双立人吧支撑到现在不容易,各位一起努力让俺们吧成为国内最专业中立有序健康的相关产品讨论论坛。 散会。
回火不是保温:大白话简介刀具热处理的主要流程及目的 闲来没事逛淘宝,一眼看到这篇洋洋洒洒数千字介绍藤原照康的生产流程以及“当代刀圈乱象”的“科普文”差点把隔夜饭吐出来。是的,店主就是如今厨刀圈内如(臭)雷(名)贯(昭)耳(著)的蜡笔娘娘。先来看原文截图——槽点太多先挑精彩的说:“烧炖冷却”“加温保温”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 于是赶紧上藤原照康官网看看人家原文到底说的是什么,结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 现将照康官网截图以及个人相关内容的翻译一起放上来各位先自己体会:合着你管退火叫“烧钝冷却”,热处理是“加温保温”,回火就是“保温工序”???另外照康的原文只是罗列的生产过程遇到的各种工序,并不是严格按照生产顺序排列的,例如涂泥一定是在淬火之前进行,而到了你这则完全当成生产顺序还“Step1 Step2”给人编上号了?? ****的= = 你这自诩刀具大师这么多年真的对刀具生产过程有一丁点了解吗?= = 估计你会用“白话替代专有名词”为自己辩护,可是你用的那“白话”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吗?就说回火,你那“保温”就是个静态的过程,而回火包括了根据不同材质和性能要求采用不同升温速度并保持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时间长度,这是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能用一个简单的“保温”来替代??况且相应的名词一直就存在而且也算不上太生僻的内容用得着你再生造一个出来??鉴于这篇中你对其他内容的用词貌似是你根本不懂这些概念的可能性更大= = 可以说但凡你对刀具制造基础知识有一点了解再配一本靠谱的字典也不会写出这么惊人的内容= = 无知小贩的呓语先放一边,既然已经提到“热处理”就简单科普一下热处理的相关内容。 常玩刀的道友一定都听说过一个名词:“热处理”。对于刀具来说热处理仿佛是魔法一般的存在,仿佛一把普通的刀经过流弊的“热处理”之后就能变成屠龙刀,普通的钢材经过“热处理”就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但热处理到底是什么怎样进行进行之后会发生什么能说清楚的不多。本文就来用最接地气大白话简要谈一下有关刀具“热处理”的话题。先说为什么要“热处理”。钢材在“初始状态”普遍硬度不太高强度也不足,它们的性能并不太适合生产生活需要。然而钢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就是:虽然成分一样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状态”(说的专业一点就是所谓的“相”),而不同状态时的物理特性是不一样的,有的软而韧有的硬而脆。打个不太正经的比方,就跟JJ一样,有时候精神抖擞有时是垂头丧气。人们当然也喜欢钢材“精神抖擞”的状态,于是就想出了让钢材由软趴趴变成直挺挺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热处理”。 不少人望文生义的以为“热处理”就是把钢材加热的操作,这是片面的。完整的热处理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加热,淬火,和回火。 人们知道钢材“淬火”就会变硬,但淬火之前必须有一个“加热”的过程才可以,直接把钢材“冻一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加热的目的在于令钢材“奥氏体化”——再打个不正经的比方:想让JJ起立得有点诱惑条件吧?得有前提让它“活跃起来”才可以。而对于钢材来说加热就是令其活跃起来为下一步的淬火硬化制造前提条件。同时加热也起到令钢材内部的碳元素和其他合金元素分布均匀化的作用。不同的钢材需要加热的温度和保持在该温度下的时间长度不同,在此不过多展开。 JJ在受到刺激后会起立但一旦刺激不存在了就会慢慢疲软下来。钢材也是一样。加热活跃起来之后如果直接放着不管那么它们则会又变回初始的软趴趴状态(这个过程叫“正火”——将钢材加热到全部转化为奥氏体结构状态并在空气中自然缓慢冷却的过程)。怎么才能让它们一直“立着”呢?那就要通过“淬火”。所谓淬火实际上是令钢材变硬的过程,一般操作就是在钢材处于灼热的奥氏体状态下以一定的速度急速冷却到一定温度之下。在这个过程中钢材内部的状态又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奥氏体形成了“马氏体”(当然温度速度不同还会有其他可能性不过多展开),结果就是刺激虽然不在了但它还能继续立着= = 同样,不同的材质和性能要求所需要的降温速度以及降温温度都不同,要达到目标需要精准的监测和把控,远不是把刀烧红了了插凉水里这种“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那么简单(再次鄙视这种夜郎自大行为)。 淬火之后的JJ、那个钢材真的硬了,而且一直保持这么硬的状态。不过这时也有个问题,就是它太脆了,脆到可能跟玻璃差不多一摔就碎。这是因为原先钢材加热状态下的能量没有及时散开而被淬火的骤冷处理全部封存在钢材内部——可以想象一个弹簧在被压紧的状态下被冻在冰块中,虽然它一时动不了但总有一个内在的应力存在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崩开。这样的钢材是没法实际使用的,这就需要热处理的最后一个步骤——回火。回火的目的在于一定范围内消除钢材的内部应力使之拥有足够的韧性以满足实际需要。操作就是将淬火过的钢材有方向和目的的再次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这一次加热的温度还是根据需要会在不同的区间下进行,但总体上要比淬火前需加热的温度要低。回火会让钢材的硬度和强度有所下降,但增加了韧性和弹性,更适合大多数的生产生活需要。 经历这三个过程才是一次完整的“热处理”,热处理之后刀具既有了一定的硬度又有了足够的弹性可以真正使用了。当然由于钢材对温度的敏感性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一些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也带来性能上的变化——例如没有任何降温措施的刀具表面处理可能会由于局部过热让钢材性能下降(退火——已经热处理好的钢材主动或者被动加热但一般不超过正火温度并令其自行随意冷却的过程。)、某些劣质钻头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变脆断裂(红脆性)等。 学习正统知识积极怀疑思考拒绝奸商忽悠,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针对淘宝商贩蜡笔娘所造谣言的几个个人提问 鉴于厨刀圈臭名远、那个知名人士淘宝小贩蜡笔娘娘最近特别喜欢逛咱们贴吧而且特别积极发言,所以作为主人一方也不好置之不理,就问笔娘几个问题作为礼尚往来大家一起继续看表演 -------------------------------------- 笔娘你就不要东拉西扯的车轱辘废话,简单明了正面回答下面问题: 1.俺不是德国人你到处反复说俺是德国人的依据是什么? 2.俺不是商家你到处反复说俺是商家的依据是什么? 3.你反复到处说俺的的正统知识文章是伪科普是骗人到底哪一点伪哪一点骗依据是什么? 4.你抢注日本品牌商标名的理由是什么? 5.对于在产品以及包装上明确注明日本制造且被确定为真货的藤次郎厨刀你说“可能不是日本造”的依据是什么? 6.藤原照康发布明确声明(如果是真的)其提供给所有商家产品品质一致为何你说自己卖的是“大师级开刃”比别家的好为什么? 7.你敢于在网上公然悬赏买凶杀俺这是不是有邪教黑社会的性质? 8.你反复到处说俺的“德国同行”看不起俺到底谁是俺的德国同行放出来大家一起看看? 9.你反复到处说俺投靠什么日本鸟教依据是什么? 10.你说俺“只要回国必死无疑”可是俺刚从国内回来现在活得好好的为什么? 别装瞎别转移话题,言简意赅回答这10个问题。
菜切不是薄刃:两个日本基本厨刀刀型小科普 如题:肯定的说:不对。 菜切和薄刃都是传统日式厨刀刀型,虽然形状近似但是不同的结构和用途。简要说明一下区别。 菜切(Nakiri菜切り包丁):形状类似截去一半的中式菜刀,长方形但狭长,刀身很薄,双面开刃,刃角较小,刃线平直或有极小的弧度,拥有极高的锋利度。日本不同地区菜切的形状略有不同——纯直角刀尖或是将刀尖变成弧形。尺寸结构关系菜切一般都比较轻。菜切的主要用途就是处理各种蔬菜,尤其适合“叶子”型蔬菜,由于单薄的身形应完全避免处理坚硬食材或是横拍。其轻巧的特性让很多非专业非力量型用户非常喜欢把菜切当做代替传统中华菜刀的常用工具。 薄刃(Usuba薄刃包丁):传统日式薄刃的形状与菜切非常类似——狭长的长方形结构,刃线平直,但细看区别很大。首先最重要一点薄刃是单面开刃(传统为右侧开刃),这一下子令薄刃的使用感和菜切才生了相当的不同。同菜切一样,薄刃下属也有包括角型镰型等更细致的形制划分,其中洋包丁范畴下(为推广海外市场做出的传统日式厨刀和西式厨刀的融合)薄刃也为双面开刃。薄刃虽然叫做“薄刃”但只是刃薄其刀身的厚度并不低,这也是源于其工作对象。薄刃的工作对象相对菜切要窄,虽然依然是处理蔬菜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令薄刃的最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成为:切萝卜。日式料理白萝卜在蔬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薄刃的特殊造型令其在处理白萝卜时有着独特的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薄刃近乎可以看做萝卜刀。另外薄刃的使用要求也要比菜切高,一般只有“经过练习”的人才能更好的驾驭薄刃——别的不说单面开刃一切就跑偏的感觉足够让很多人直接崩溃。 综合来说,菜切和薄刃虽然都是主要处理蔬菜的刀型但结构和用途区别明显。菜切相对更“普世”,一般人基本一上来就可以用;而薄刃更“专业”,更适合有明确需要的人使用。如果将这二者混为一谈就是绝对错误了。 强调一点:可能有人看到在部分商家的网站中薄刃分类下也出现菜切形状双面开刃的厨刀,这是因为为了开发海外市场让更多非传统日式厨刀用户适应,日本厂商对部分传统日式刀型做出的修改和妥协,即所谓的“洋包丁”。在这个“洋包丁”前提下薄刃会有双面和单面开刃同时存在的情况。但如果仅仅提出“菜切”或是“薄刃”的概念那么一定指的是传统日式厨刀,即所谓“和包丁”。如果因为看到洋包丁的内容就说“菜切也叫薄刃”(或者反过来)就是一知半解误人子弟的行为了。 ----------------------------------- 特别感谢网友知识点补充: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日本菜刀不等于日式菜刀。日本菜刀大致能分成三大类,和包丁(日式厨刀),洋包丁(西式厨刀)和中华包丁。而无论薄刃也好,菜切也好,都是日式菜刀(和包丁)中的刀型。众所周知,和包丁大多数刀型都为片刃刀,也就是单刃刀,只有少数刀型是诸刃,也就是双刃刀。薄刃和菜切型制上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薄刃是片刃刀,菜切是诸刃刀。性型制不同,用法自然也不同。薄刃的主要用途是旋削萝卜黄瓜,专业术语叫做桂剥。这是寿司师傅的基本功之一,也是非常常用的技能,所以是薄刃并非某些人所说的“配刀”,而是寿司师傅三大主力刀之一,其余两种为柳刃和出刃,这三种刀都是寿司师傅最常用的刀型。而菜切的主要用途是配合砧板来切蔬菜,职人用和家用都可以。 那么为什么某人贴的这张图上把薄刃又叫做菜切呢?是图错了吗?非也,图完全没问题,因为从图上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张图上的刀,都是西式包丁,也就是洋包丁。洋包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几乎所有洋包丁都是双刃的。这种窄长方形的刀型,并不属于传统的西式厨刀刀型,而是日本厂商将薄刃和菜切进行西化后的产物。由于洋包丁都是双刃刀,所以薄刃和菜切最明显的区别-单刃还是双刃,在这种刀上就不存在了,所以这种刀叫薄刃还是菜切,都没什么问题。 但是某些人说的是“菜切也叫薄刃”,并没有指明是洋包丁范畴,所以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在和包丁的范畴内,薄刃和菜切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刀。 和包丁分类非常细致繁琐,根本不存在一种刀会有两个官称的情况,一个出刃,都要分成出刃,身卸出刃,舟行出刃,柳出刃,小点的出刃还要叫鯵切;正夫柳刃和河豚引造型几乎一样,无非是一厚一薄,在命名上都区分的很严格,遑论菜切和薄刃这两种造型上就相差甚远的刀。如果某些人非要说这“菜切也叫薄刃”,那只能说明这个人缺乏日本厨刀最基本的常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行。 ------------------- 全文完。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参考资料: 日本维基百科中菜切和薄刃的定义:日本藤次郎官网“菜刀知识”:日本堺孝行官网产品目录:德国专业百科全书【刀之大书】(Das Grosse Buch vom Messer, Oliver Lang-Geffroy著,2017年版)第三章【厨刀】中【日本厨刀】段落中有关菜切和薄刃的论述。
回火不是保温:大白话简介刀具热处理的主要流程及目的 闲来没事逛淘宝,一眼看到这篇洋洋洒洒数千字介绍藤原照康的生产流程以及“当代刀圈乱象”的“科普文”差点把隔夜饭吐出来。是的,店主就是如今厨刀圈内如(臭)雷(名)贯(昭)耳(著)的蜡笔娘娘。先来看原文截图——槽点太多先挑精彩的说:“烧炖冷却”“加温保温”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 于是赶紧上藤原照康官网看看人家原文到底说的是什么,结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 现将照康官网截图以及个人相关内容的翻译一起放上来各位先自己体会:合着你管退火叫“烧钝冷却”,热处理是“加温保温”,回火就是“保温工序”???另外照康的原文只是罗列的生产过程遇到的各种工序,并不是严格按照生产顺序排列的,例如涂泥一定是在淬火之前进行,而到了你这则完全当成生产顺序还“Step1 Step2”给人编上号了?? ****的= = 你这自诩刀具大师这么多年真的对刀具生产过程有一丁点了解吗?= = 估计你会用“白话替代专有名词”为自己辩护,可是你用的那“白话”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吗?就说回火,你那“保温”就是个静态的过程,而回火包括了根据不同材质和性能要求采用不同升温速度并保持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时间长度,这是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能用一个简单的“保温”来替代??况且相应的名词一直就存在而且也算不上太生僻的内容用得着你再生造一个出来??鉴于这篇中你对其他内容的用词貌似是你根本不懂这些概念的可能性更大= = 可以说但凡你对刀具制造基础知识有一点了解再配一本靠谱的字典也不会写出这么惊人的内容= = 无知小贩的呓语先放一边,既然已经提到“热处理”就简单科普一下热处理的相关内容。 常玩刀的道友一定都听说过一个名词:“热处理”。对于刀具来说热处理仿佛是魔法一般的存在,仿佛一把普通的刀经过流弊的“热处理”之后就能变成屠龙刀,普通的钢材经过“热处理”就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但热处理到底是什么怎样进行进行之后会发生什么能说清楚的不多。本文就来用最接地气大白话简要谈一下有关刀具“热处理”的话题。先说为什么要“热处理”。钢材在“初始状态”普遍硬度不太高强度也不足,它们的性能并不太适合生产生活需要。然而钢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就是:虽然成分一样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状态”(说的专业一点就是所谓的“相”),而不同状态时的物理特性是不一样的,有的软而韧有的硬而脆。打个不太正经的比方,就跟JJ一样,有时候精神抖擞有时是垂头丧气。人们当然也喜欢钢材“精神抖擞”的状态,于是就想出了让钢材由软趴趴变成直挺挺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热处理”。 不少人望文生义的以为“热处理”就是把钢材加热的操作,这是片面的。完整的热处理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加热,淬火,和回火。 人们知道钢材“淬火”就会变硬,但淬火之前必须有一个“加热”的过程才可以,直接把钢材“冻一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加热的目的在于令钢材“奥氏体化”——再打个不正经的比方:想让JJ起立得有点诱惑条件吧?得有前提让它“活跃起来”才可以。而对于钢材来说加热就是令其活跃起来为下一步的淬火硬化制造前提条件。同时加热也起到令钢材内部的碳元素和其他合金元素分布均匀化的作用。不同的钢材需要加热的温度和保持在该温度下的时间长度不同,在此不过多展开。 JJ在受到刺激后会起立但一旦刺激不存在了就会慢慢疲软下来。钢材也是一样。加热活跃起来之后如果直接放着不管那么它们则会又变回初始的软趴趴状态(这个过程叫“正火”——将钢材加热到全部转化为奥氏体结构状态并在空气中自然缓慢冷却的过程)。怎么才能让它们一直“立着”呢?那就要通过“淬火”。所谓淬火实际上是令钢材变硬的过程,一般操作就是在钢材处于灼热的奥氏体状态下以一定的速度急速冷却到一定温度之下。在这个过程中钢材内部的状态又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奥氏体形成了“马氏体”(当然温度速度不同还会有其他可能性不过多展开),结果就是刺激虽然不在了但它还能继续立着= = 同样,不同的材质和性能要求所需要的降温速度以及降温温度都不同,要达到目标需要精准的监测和把控,远不是把刀烧红了了插凉水里这种“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那么简单(再次鄙视这种夜郎自大行为)。 淬火之后的JJ、那个钢材真的硬了,而且一直保持这么硬的状态。不过这时也有个问题,就是它太脆了,脆到可能跟玻璃差不多一摔就碎。这是因为原先钢材加热状态下的能量没有及时散开而被淬火的骤冷处理全部封存在钢材内部——可以想象一个弹簧在被压紧的状态下被冻在冰块中,虽然它一时动不了但总有一个内在的应力存在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崩开。这样的钢材是没法实际使用的,这就需要热处理的最后一个步骤——回火。回火的目的在于一定范围内消除钢材的内部应力使之拥有足够的韧性以满足实际需要。操作就是将淬火过的钢材有方向和目的的再次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这一次加热的温度还是根据需要会在不同的区间下进行,但总体上要比淬火前需加热的温度要低。回火会让钢材的硬度和强度有所下降,但增加了韧性和弹性,更适合大多数的生产生活需要。 经历这三个过程才是一次完整的“热处理”,热处理之后刀具既有了一定的硬度又有了足够的弹性可以真正使用了。当然由于钢材对温度的敏感性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一些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也带来性能上的变化——例如没有任何降温措施的刀具表面处理可能会由于局部过热让钢材性能下降(退火——已经热处理好的钢材主动或者被动加热但一般不超过正火温度并令其自行随意冷却的过程。)、某些劣质钻头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变脆断裂(红脆性)等。 学习正统知识积极怀疑思考拒绝奸商忽悠,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批日刀商贩谬论小议双立人等德国厨刀在中国市场的悲哀 说实话当前中国网络上骂双立人的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个淘宝日本刀商:这一段清楚的展示了当前网络上类似笔娘这种典型日刀小贩的无知——或者更大可能是故意混淆概念扰乱视听: Yaxell对标的是双立人家旗下的雅Miyabi,雅是双立人针对喜欢日式中高端档次用户的产品系列,其定位和品质和同级别下的旬Yaxell之类平起平坐而且网络价格还略便宜。而双立人普通产品包括著名的Pro系列针对的完全是普通民用级别,其设计方向和理念完全是“让傻子也能安全简单舒适的使用产品”,而且这一体系的产品平均价格比起Yaxell雅旬之类直接少一位数。你拿Yaxell跟Pro乃至红点Point比还自我感觉良好就和拿保时捷跟夏利对比一样荒诞——不过开着夏利拿着Pro敢随便造你拿着Yaxell敢吗?最简单的,拿Pro主厨可以无损切玉米棒子你拿Yaxell随便哪个系列的牛刀试试?根本不是一个方向的东西故意楞放一起比——赛车笑拖拉机慢拖拉机笑赛车没劲——居心何在? 嘲笑普通双立人材质的可以再多花钱啊~ 上到1731综合性能不远比所有Yaxell系列都强?官价只比超豪贵20欧用着可轻松舒服多了~ 说到价格一定会有很多人诟病双立人国内的定价——同时赞美日本厨刀品牌淘宝的价格。不过要比价格是不是也得在同一条件下?最直接的就看各自本国的官价就可以。双立人在中国的定价本来就远比所有其他国家都高(最简单的:Pro主厨德国官价104欧,网络价常年50多欧左右,而中国是2488人民币),拿着中国官方价格跟淘宝比太过离谱。当然这样的定价倒霉的还是中国普通消费者——赶着大量不走脑子的消费者去买假货。 说实话本来真正了解厨刀的人就没几个,而国内官方不作为,定价虚高假货猖獗,大量买了假货回过头来骂品牌,再加上网络来几个笔娘这样的淘宝日刀小贩煽风点火浑水摸鱼,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之后一个品牌的名声就是这样下来的。不过这也确实怨不得别人。 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科普:菜切也叫薄刃吗? 如题:肯定的说:不对。 菜切和薄刃都是传统日式厨刀刀型,虽然形状近似但是不同的结构和用途。简要说明一下区别。 菜切(Nakiri菜切り包丁):形状类似截去一半的中式菜刀,长方形但狭长,刀身很薄,双面开刃,刃角较小,刃线平直或有极小的弧度,拥有极高的锋利度。日本不同地区菜切的形状略有不同——纯直角刀尖或是将刀尖变成弧形。尺寸结构关系菜切一般都比较轻。菜切的主要用途就是处理各种蔬菜,尤其适合“叶子”型蔬菜,由于单薄的身形应完全避免处理坚硬食材或是横拍。其轻巧的特性让很多非专业非力量型用户非常喜欢把菜切当做代替传统中华菜刀的常用工具。 薄刃(Usuba薄刃包丁):传统日式薄刃的形状与菜切非常类似——狭长的长方形结构,刃线平直,但细看区别很大。首先最重要一点薄刃是单面开刃(传统为右侧开刃),这一下子令薄刃的使用感和菜切才生了相当的不同。同菜切一样,薄刃下属也有包括角型镰型等更细致的形制划分,其中洋包丁范畴下(为推广海外市场做出的传统日式厨刀和西式厨刀的融合)薄刃也为双面开刃。薄刃虽然叫做“薄刃”但只是刃薄其刀身的厚度并不低,这也是源于其工作对象。薄刃的工作对象相对菜切要窄,虽然依然是处理蔬菜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令薄刃的最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成为:切萝卜。日式料理白萝卜在蔬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薄刃的特殊造型令其在处理白萝卜时有着独特的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薄刃近乎可以看做萝卜刀。另外薄刃的使用要求也要比菜切高,一般只有“经过练习”的人才能更好的驾驭薄刃——别的不说单面开刃一切就跑偏的感觉足够让很多人直接崩溃。 综合来说,菜切和薄刃虽然都是主要处理蔬菜的刀型但结构和用途区别明显。菜切相对更“普世”,一般人基本一上来就可以用;而薄刃更“专业”,更适合有明确需要的人使用。如果将这二者混为一谈就是绝对错误了。 强调一点:可能有人看到在部分商家的网站中薄刃分类下也出现菜切形状双面开刃的厨刀,这是因为为了开发海外市场让更多非传统日式厨刀用户适应,日本厂商对部分传统日式刀型做出的修改和妥协,即所谓的“洋包丁”。在这个“洋包丁”前提下薄刃会有双面和单面开刃同时存在的情况。但如果仅仅提出“菜切”或是“薄刃”的概念那么一定指的是传统日式厨刀,即所谓“和包丁”。如果因为看到洋包丁的内容就说“菜切也叫薄刃”(或者反过来)就是一知半解误人子弟的行为了。 ----------------------------------- 特别感谢网友知识点补充: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日本菜刀不等于日式菜刀。日本菜刀大致能分成三大类,和包丁(日式厨刀),洋包丁(西式厨刀)和中华包丁。而无论薄刃也好,菜切也好,都是日式菜刀(和包丁)中的刀型。众所周知,和包丁大多数刀型都为片刃刀,也就是单刃刀,只有少数刀型是诸刃,也就是双刃刀。薄刃和菜切型制上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薄刃是片刃刀,菜切是诸刃刀。性型制不同,用法自然也不同。薄刃的主要用途是旋削萝卜黄瓜,专业术语叫做桂剥。这是寿司师傅的基本功之一,也是非常常用的技能,所以是薄刃并非某些人所说的“配刀”,而是寿司师傅三大主力刀之一,其余两种为柳刃和出刃,这三种刀都是寿司师傅最常用的刀型。而菜切的主要用途是配合砧板来切蔬菜,职人用和家用都可以。 那么为什么某人贴的这张图上把薄刃又叫做菜切呢?是图错了吗?非也,图完全没问题,因为从图上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张图上的刀,都是西式包丁,也就是洋包丁。洋包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几乎所有洋包丁都是双刃的。这种窄长方形的刀型,并不属于传统的西式厨刀刀型,而是日本厂商将薄刃和菜切进行西化后的产物。由于洋包丁都是双刃刀,所以薄刃和菜切最明显的区别-单刃还是双刃,在这种刀上就不存在了,所以这种刀叫薄刃还是菜切,都没什么问题。 但是某些人说的是“菜切也叫薄刃”,并没有指明是洋包丁范畴,所以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在和包丁的范畴内,薄刃和菜切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刀。 和包丁分类非常细致繁琐,根本不存在一种刀会有两个官称的情况,一个出刃,都要分成出刃,身卸出刃,舟行出刃,柳出刃,小点的出刃还要叫鯵切;正夫柳刃和河豚引造型几乎一样,无非是一厚一薄,在命名上都区分的很严格,遑论菜切和薄刃这两种造型上就相差甚远的刀。如果某些人非要说这“菜切也叫薄刃”,那只能说明这个人缺乏日本厨刀最基本的常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行。 ------------------- 全文完。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参考资料: 德国专业百科全书【刀之大书】(Das Grosse Buch vom Messer, Oliver Lang-Geffroy著,2017年版)第三章【厨刀】中【日本厨刀】段落中有关菜切和薄刃的论述。日本维基百科中菜切和薄刃的定义:日本藤次郎官网“菜刀知识”:日本堺孝行官网产品目录:
批日刀商贩谬论小议双立人等德国厨刀在中国市场的悲哀 说实话当前中国网络上骂双立人的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个淘宝日本刀商:这一段清楚的展示了当前网络上类似笔娘这种典型日刀小贩的无知——或者更大可能是故意混淆概念扰乱视听: Yaxell对标的是双立人家旗下的雅Miyabi,雅是双立人针对喜欢日式中高端档次用户的产品系列,其定位和品质和同级别下的旬Yaxell之类平起平坐而且网络价格还略便宜。而双立人普通产品包括著名的Pro系列针对的完全是普通民用级别,其设计方向和理念完全是“让傻子也能安全简单舒适的使用产品”,而且这一体系的产品平均价格比起Yaxell雅旬之类直接少一位数。你拿Yaxell跟Pro乃至红点Point比还自我感觉良好就和拿保时捷跟夏利对比一样荒诞——不过开着夏利拿着Pro敢随便造你拿着Yaxell敢吗?最简单的,拿Pro主厨可以无损切玉米棒子你拿Yaxell随便哪个系列的牛刀试试?根本不是一个方向的东西故意楞放一起比——赛车笑拖拉机慢拖拉机笑赛车没劲——居心何在? 嘲笑普通双立人材质的可以再多花钱啊~ 上到1731综合性能不远比所有Yaxell系列都强?官价只比超豪贵20欧用着可轻松舒服多了~ 说到价格一定会有很多人诟病双立人国内的定价——同时赞美日本厨刀品牌淘宝的价格。不过要比价格是不是也得在同一条件下?最直接的就看各自本国的官价就可以。双立人在中国的定价本来就远比所有其他国家都高(最简单的:Pro主厨德国官价104欧,网络价常年50多欧左右,而中国是2488人民币),拿着中国官方价格跟淘宝比太过离谱。当然这样的定价倒霉的还是中国普通消费者——赶着大量不走脑子的消费者去买假货。 说实话本来真正了解厨刀的人就没几个,而国内官方不作为,定价虚高假货猖獗,大量买了假货回过头来骂品牌,再加上网络来几个笔娘这样的淘宝日刀小贩煽风点火浑水摸鱼,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之后一个品牌的名声就是这样下来的。不过这也确实怨不得别人。 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批日刀商贩谬论小议双立人等德国厨刀在中国市场的悲哀 说实话当前中国网络上骂双立人的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个淘宝日本刀商:这一段清楚的展示了当前网络上类似笔娘这种典型日刀小贩的无知——或者更大可能是故意混淆概念扰乱视听: Yaxell对标的是双立人家旗下的雅Miyabi,雅是双立人针对喜欢日式中高端档次用户的产品系列,其定位和品质和同级别下的旬Yaxell之类平起平坐而且网络价格还略便宜。而双立人普通产品包括著名的Pro系列针对的完全是普通民用级别,其设计方向和理念完全是“让傻子也能安全简单舒适的使用产品”,而且这一体系的产品平均价格比起Yaxell雅旬之类直接少一位数。你拿Yaxell跟Pro乃至红点Point比还自我感觉良好就和拿保时捷跟夏利对比一样荒诞——不过开着夏利拿着Pro敢随便造你拿着Yaxell敢吗?最简单的,拿Pro主厨可以无损切玉米棒子你拿Yaxell随便哪个系列的牛刀试试?根本不是一个方向的东西故意楞放一起比——赛车笑拖拉机慢拖拉机笑赛车没劲——居心何在? 嘲笑普通双立人材质的可以再多花钱啊~ 上到1731综合性能不远比所有Yaxell系列都强?官价只比超豪贵20欧用着可轻松舒服多了~ 说到价格一定会有很多人诟病双立人国内的定价——同时赞美日本厨刀品牌淘宝的价格。不过要比价格是不是也得在同一条件下?最直接的就看各自本国的官价就可以。双立人在中国的定价本来就远比所有其他国家都高(最简单的:Pro主厨德国官价104欧,网络价常年50多欧左右,而中国是2488人民币),拿着中国官方价格跟淘宝比太过离谱。当然这样的定价倒霉的还是中国普通消费者——赶着大量不走脑子的消费者去买假货。 说实话本来真正了解厨刀的人就没几个,而国内官方不作为,定价虚高假货猖獗,大量买了假货回过头来骂品牌,再加上网络来几个笔娘这样的淘宝日刀小贩煽风点火浑水摸鱼,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之后一个品牌的名声就是这样下来的。不过这也确实怨不得别人。 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批日刀商贩谬论小议双立人等德国厨刀在中国市场的悲哀 说实话当前中国网络上骂双立人的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个淘宝日本刀商:这一段清楚的展示了当前网络上类似笔娘这种典型日刀小贩的无知——或者更大可能是故意混淆概念扰乱视听: Yaxell对标的是双立人家旗下的雅Miyabi,雅是双立人针对喜欢日式中高端档次用户的产品系列,其定位和品质和同级别下的旬Yaxell之类平起平坐而且网络价格还略便宜。而双立人普通产品包括著名的Pro系列针对的完全是普通民用级别,其设计方向和理念完全是“让傻子也能安全简单舒适的使用产品”,而且这一体系的产品平均价格比起Yaxell雅旬之类直接少一位数。你拿Yaxell跟Pro乃至红点Point比还自我感觉良好就和拿保时捷跟夏利对比一样荒诞——不过开着夏利拿着Pro敢随便造你拿着Yaxell敢吗?最简单的,拿Pro主厨可以无损切玉米棒子你拿Yaxell随便哪个系列的牛刀试试?根本不是一个方向的东西故意楞放一起比——赛车笑拖拉机慢拖拉机笑赛车没劲——居心何在? 嘲笑普通双立人材质的可以再多花钱啊~ 上到1731综合性能不远比所有Yaxell系列都强?官价只比超豪贵20欧用着可轻松舒服多了~ 说到价格一定会有很多人诟病双立人国内的定价——同时赞美日本厨刀品牌淘宝的价格。不过要比价格是不是也得在同一条件下?最直接的就看各自本国的官价就可以。双立人在中国的定价本来就远比所有其他国家都高(最简单的:Pro主厨德国官价104欧,网络价常年50多欧左右,而中国是2488人民币),拿着中国官方价格跟淘宝比太过离谱。当然这样的定价倒霉的还是中国普通消费者——赶着大量不走脑子的消费者去买假货。 说实话本来真正了解厨刀的人就没几个,而国内官方不作为,定价虚高假货猖獗,大量买了假货回过头来骂品牌,再加上网络来几个笔娘这样的淘宝日刀小贩煽风点火浑水摸鱼,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之后一个品牌的名声就是这样下来的。不过这也确实怨不得别人。 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回火不是保温:大白话简介刀具热处理的主要流程及目的 闲来没事逛淘宝,一眼看到这篇洋洋洒洒数千字介绍藤原照康的生产流程以及“当代刀圈乱象”的“科普文”差点把隔夜饭吐出来。是的,店主就是如今厨刀圈内如(臭)雷(名)贯(昭)耳(著)的蜡笔娘娘。先来看原文截图——槽点太多先挑精彩的说:“烧炖冷却”“加温保温”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 于是赶紧上藤原照康官网看看人家原文到底说的是什么,结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 现将照康官网截图以及个人相关内容的翻译一起放上来各位先自己体会:合着你管退火叫“烧钝冷却”,热处理是“加温保温”,回火就是“保温工序”???另外照康的原文只是罗列的生产过程遇到的各种工序,并不是严格按照生产顺序排列的,例如涂泥一定是在淬火之前进行,而到了你这则完全当成生产顺序还“Step1 Step2”给人编上号了?? ****的= = 你这自诩刀具大师这么多年真的对刀具生产过程有一丁点了解吗?= = 估计你会用“白话替代专有名词”为自己辩护,可是你用的那“白话”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吗?就说回火,你那“保温”就是个静态的过程,而回火包括了根据不同材质和性能要求采用不同升温速度并保持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时间长度,这是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能用一个简单的“保温”来替代??况且相应的名词一直就存在而且也算不上太生僻的内容用得着你再生造一个出来??鉴于这篇中你对其他内容的用词貌似是你根本不懂这些概念的可能性更大= = 可以说但凡你对刀具制造基础知识有一点了解再配一本靠谱的字典也不会写出这么惊人的内容= = 无知小贩的呓语先放一边,既然已经提到“热处理”就简单科普一下热处理的相关内容。 常玩刀的道友一定都听说过一个名词:“热处理”。对于刀具来说热处理仿佛是魔法一般的存在,仿佛一把普通的刀经过流弊的“热处理”之后就能变成屠龙刀,普通的钢材经过“热处理”就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但热处理到底是什么怎样进行进行之后会发生什么能说清楚的不多。本文就来用最接地气大白话简要谈一下有关刀具“热处理”的话题。先说为什么要“热处理”。钢材在“初始状态”普遍硬度不太高强度也不足,它们的性能并不太适合生产生活需要。然而钢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就是:虽然成分一样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状态”(说的专业一点就是所谓的“相”),而不同状态时的物理特性是不一样的,有的软而韧有的硬而脆。打个不太正经的比方,就跟JJ一样,有时候精神抖擞有时是垂头丧气。人们当然也喜欢钢材“精神抖擞”的状态,于是就想出了让钢材由软趴趴变成直挺挺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热处理”。 不少人望文生义的以为“热处理”就是把钢材加热的操作,这是片面的。完整的热处理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加热,淬火,和回火。 人们知道钢材“淬火”就会变硬,但淬火之前必须有一个“加热”的过程才可以,直接把钢材“冻一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加热的目的在于令钢材“奥氏体化”——再打个不正经的比方:想让JJ起立得有点诱惑条件吧?得有前提让它“活跃起来”才可以。而对于钢材来说加热就是令其活跃起来为下一步的淬火硬化制造前提条件。同时加热也起到令钢材内部的碳元素和其他合金元素分布均匀化的作用。不同的钢材需要加热的温度和保持在该温度下的时间长度不同,在此不过多展开。 JJ在受到刺激后会起立但一旦刺激不存在了就会慢慢疲软下来。钢材也是一样。加热活跃起来之后如果直接放着不管那么它们则会又变回初始的软趴趴状态(这个过程叫“正火”——将钢材加热到全部转化为奥氏体结构状态并在空气中自然缓慢冷却的过程)。怎么才能让它们一直“立着”呢?那就要通过“淬火”。所谓淬火实际上是令钢材变硬的过程,一般操作就是在钢材处于灼热的奥氏体状态下以一定的速度急速冷却到一定温度之下。在这个过程中钢材内部的状态又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奥氏体形成了“马氏体”(当然温度速度不同还会有其他可能性不过多展开),结果就是刺激虽然不在了但它还能继续立着= = 同样,不同的材质和性能要求所需要的降温速度以及降温温度都不同,要达到目标需要精准的监测和把控,远不是把刀烧红了了插凉水里这种“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那么简单(再次鄙视这种夜郎自大行为)。 淬火之后的JJ、那个钢材真的硬了,而且一直保持这么硬的状态。不过这时也有个问题,就是它太脆了,脆到可能跟玻璃差不多一摔就碎。这是因为原先钢材加热状态下的能量没有及时散开而被淬火的骤冷处理全部封存在钢材内部——可以想象一个弹簧在被压紧的状态下被冻在冰块中,虽然它一时动不了但总有一个内在的应力存在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崩开。这样的钢材是没法实际使用的,这就需要热处理的最后一个步骤——回火。回火的目的在于一定范围内消除钢材的内部应力使之拥有足够的韧性以满足实际需要。操作就是将淬火过的钢材有方向和目的的再次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这一次加热的温度还是根据需要会在不同的区间下进行,但总体上要比淬火前需加热的温度要低。回火会让钢材的硬度和强度有所下降,但增加了韧性和弹性,更适合大多数的生产生活需要。 经历这三个过程才是一次完整的“热处理”,热处理之后刀具既有了一定的硬度又有了足够的弹性可以真正使用了。当然由于钢材对温度的敏感性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一些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也带来性能上的变化——例如没有任何降温措施的刀具表面处理可能会由于局部过热让钢材性能下降(退火——已经热处理好的钢材主动或者被动加热但一般不超过正火温度并令其自行随意冷却的过程。)、某些劣质钻头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变脆断裂(红脆性)等。 学习正统知识积极怀疑思考拒绝奸商忽悠,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回火不是保温:大白话简介刀具热处理的主要流程及目的 闲来没事逛淘宝,一眼看到这篇洋洋洒洒数千字介绍藤原照康的生产流程以及“当代刀圈乱象”的“科普文”差点把隔夜饭吐出来。是的,店主就是如今厨刀圈内如(臭)雷(名)贯(昭)耳(著)的蜡笔娘娘。先来看原文截图——槽点太多先挑精彩的说:“烧炖冷却”“加温保温”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 于是赶紧上藤原照康官网看看人家原文到底说的是什么,结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 现将照康官网截图以及个人相关内容的翻译一起放上来各位先自己体会:合着你管退火叫“烧钝冷却”,热处理是“加温保温”,回火就是“保温工序”???另外照康的原文只是罗列的生产过程遇到的各种工序,并不是严格按照生产顺序排列的,例如涂泥一定是在淬火之前进行,而到了你这则完全当成生产顺序还“Step1 Step2”给人编上号了?? ****的= = 你这自诩刀具大师这么多年真的对刀具生产过程有一丁点了解吗?= = 估计你会用“白话替代专有名词”为自己辩护,可是你用的那“白话”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吗?就说回火,你那“保温”就是个静态的过程,而回火包括了根据不同材质和性能要求采用不同升温速度并保持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时间长度,这是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能用一个简单的“保温”来替代??况且相应的名词一直就存在而且也算不上太生僻的内容用得着你再生造一个出来??鉴于这篇中你对其他内容的用词貌似是你根本不懂这些概念的可能性更大= = 可以说但凡你对刀具制造基础知识有一点了解再配一本靠谱的字典也不会写出这么惊人的内容= = 无知小贩的呓语先放一边,既然已经提到“热处理”就简单科普一下热处理的相关内容。 常玩刀的道友一定都听说过一个名词:“热处理”。对于刀具来说热处理仿佛是魔法一般的存在,仿佛一把普通的刀经过流弊的“热处理”之后就能变成屠龙刀,普通的钢材经过“热处理”就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但热处理到底是什么怎样进行进行之后会发生什么能说清楚的不多。本文就来用最接地气大白话简要谈一下有关刀具“热处理”的话题。先说为什么要“热处理”。钢材在“初始状态”普遍硬度不太高强度也不足,它们的性能并不太适合生产生活需要。然而钢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就是:虽然成分一样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状态”(说的专业一点就是所谓的“相”),而不同状态时的物理特性是不一样的,有的软而韧有的硬而脆。打个不太正经的比方,就跟JJ一样,有时候精神抖擞有时是垂头丧气。人们当然也喜欢钢材“精神抖擞”的状态,于是就想出了让钢材由软趴趴变成直挺挺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热处理”。 不少人望文生义的以为“热处理”就是把钢材加热的操作,这是片面的。完整的热处理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加热,淬火,和回火。 人们知道钢材“淬火”就会变硬,但淬火之前必须有一个“加热”的过程才可以,直接把钢材“冻一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加热的目的在于令钢材“奥氏体化”——再打个不正经的比方:想让JJ起立得有点诱惑条件吧?得有前提让它“活跃起来”才可以。而对于钢材来说加热就是令其活跃起来为下一步的淬火硬化制造前提条件。同时加热也起到令钢材内部的碳元素和其他合金元素分布均匀化的作用。不同的钢材需要加热的温度和保持在该温度下的时间长度不同,在此不过多展开。 JJ在受到刺激后会起立但一旦刺激不存在了就会慢慢疲软下来。钢材也是一样。加热活跃起来之后如果直接放着不管那么它们则会又变回初始的软趴趴状态(这个过程叫“正火”——将钢材加热到全部转化为奥氏体结构状态并在空气中自然缓慢冷却的过程)。怎么才能让它们一直“立着”呢?那就要通过“淬火”。所谓淬火实际上是令钢材变硬的过程,一般操作就是在钢材处于灼热的奥氏体状态下以一定的速度急速冷却到一定温度之下。在这个过程中钢材内部的状态又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奥氏体形成了“马氏体”(当然温度速度不同还会有其他可能性不过多展开),结果就是刺激虽然不在了但它还能继续立着= = 同样,不同的材质和性能要求所需要的降温速度以及降温温度都不同,要达到目标需要精准的监测和把控,远不是把刀烧红了了插凉水里这种“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那么简单(再次鄙视这种夜郎自大行为)。 淬火之后的JJ、那个钢材真的硬了,而且一直保持这么硬的状态。不过这时也有个问题,就是它太脆了,脆到可能跟玻璃差不多一摔就碎。这是因为原先钢材加热状态下的能量没有及时散开而被淬火的骤冷处理全部封存在钢材内部——可以想象一个弹簧在被压紧的状态下被冻在冰块中,虽然它一时动不了但总有一个内在的应力存在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崩开。这样的钢材是没法实际使用的,这就需要热处理的最后一个步骤——回火。回火的目的在于一定范围内消除钢材的内部应力使之拥有足够的韧性以满足实际需要。操作就是将淬火过的钢材有方向和目的的再次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这一次加热的温度还是根据需要会在不同的区间下进行,但总体上要比淬火前需加热的温度要低。回火会让钢材的硬度和强度有所下降,但增加了韧性和弹性,更适合大多数的生产生活需要。 经历这三个过程才是一次完整的“热处理”,热处理之后刀具既有了一定的硬度又有了足够的弹性可以真正使用了。当然由于钢材对温度的敏感性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一些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也带来性能上的变化——例如没有任何降温措施的刀具表面处理可能会由于局部过热让钢材性能下降(退火——已经热处理好的钢材主动或者被动加热但一般不超过正火温度并令其自行随意冷却的过程。)、某些劣质钻头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变脆断裂(红脆性)等。 学习正统知识积极怀疑思考拒绝奸商忽悠,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回火不是保温:借由批判某伪科普文简介刀具热处理的主流程及目的 闲来没事逛淘宝,一眼看到这篇洋洋洒洒数千字介绍藤原照康的生产流程以及“当代刀圈乱象”的“科普文”差点把隔夜饭吐出来。是的,店主就是如今厨刀圈内如(臭)雷(名)贯(昭)耳(著)的蜡笔娘娘。先来看原文截图——槽点太多先挑精彩的说:“烧炖冷却”“加热保温”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 于是赶紧上藤原照康官网看看人家原文到底说的是什么,结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 现将照康官网截图以及个人相关内容的翻译一起放上来各位先自己体会:合着你管退火叫“烧钝冷却”,热处理是“加温保温”,回火就是“保温工序”???另外照康的原文只是罗列的生产过程遇到的各种工序,并不是严格按照生产顺序排列的,例如涂泥一定是在淬火之前进行,而到了你这则完全当成生产顺序还“Step1 Step2”给人编上号了?? ****的= = 你这自诩刀具大师这么多年真的对刀具生产过程有一丁点了解吗?= = 估计你会用“白话替代专有名词”为自己辩护,可是你用的那“白话”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吗?就说回火,你那“保温”就是个静态的过程,而回火包括了根据不同材质和性能要求采用不同升温速度并保持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时间长度,这是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能用一个简单的“保温”来替代??况且相应的名词一直就存在而且也算不上太生僻的内容用得着你再生造一个出来??鉴于这篇中你对其他内容的用词貌似是你根本不懂这些概念的可能性更大= = 可以说但凡你对刀具制造基础知识有一点了解再配一本靠谱的字典也不会写出这么惊人的内容= = 无知小贩的呓语先放一边,既然已经提到“热处理”就简单科普一下热处理的相关内容。 先说为什么要“热处理”。钢材在“初始状态”普遍硬度不高强度也不足,它们的性能并不太适合生产生活需要。然而钢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就是:虽然成分一样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状态”(说的专业一点就是所谓的“相”),而不同状态时的物理特性是不一样的,有的软而韧有的硬而脆。打个不太正经的比方,就跟JJ一样,有时候精神抖擞有时是垂头丧气。人们当然也喜欢钢材“精神抖擞”的状态,于是就想出了让钢材由软趴趴变成直挺挺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热处理”。 不少人望文生义的以为“热处理”就是把钢材加热的操作,这是片面的。完整的热处理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加热,淬火,和回火。 人们知道钢材“淬火”就会变硬,但淬火之前必须有一个“加热”的过程才可以,直接把钢材“冻一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加热的目的在于令钢材“奥氏体化”——再打个不正经的比方:想让JJ起立得有点诱惑条件吧?得有前提让它“活跃起来”才可以。而对于钢材来说加热就是令其活跃起来为下一步的淬火硬化制造前提条件。同时加热也起到令钢材内部的碳元素和其他合金元素分布均匀化的作用。不同的钢材需要加热的温度和保持在该温度下的时间长度不同,在此不过多展开。 JJ在受到刺激后会起立但一旦刺激不存在了就会慢慢疲软下来。钢材也是一样。加热活跃起来之后如果直接放着不管那么它们则会又变回初始的软趴趴状态(这个过程叫“正火”)。怎么才能让它们一直“立着”呢?那就要通过“淬火”。所谓淬火实际上是令钢材变硬的过程,一般操作就是在钢材在灼热的奥氏体状态以一定的速度快速冷却到一定温度之下。在这个过程中钢材内部的状态又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奥氏体形成了“马氏体”(当然温度速度不同还会有其他可能性不过多展开),结果就是刺激虽然不在了但它还能继续立着= = 同样,不同的材质和性能要求所需要的降温速度以及降温温度都不同,要达到目标需要精准的监测和把控,远不是把刀烧红了了插凉水里这种“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那么简单(再次鄙视这种夜郎自大行为)。 淬火之后的JJ、那个钢材真的硬了,而且一直保持这么硬的状态,不过这时也有个问题,就是它太脆了,脆到可能跟玻璃差不多一摔就碎。这是因为原先钢材加热状态下的能量没有及时散开而被淬火的骤冷处理全部封存在钢材内部——可以想象一个弹簧在被压紧的状态下被冻在冰块中,虽然它一时动不了但总有一个内在的应力存在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崩开。这样的钢材是没法实际使用的,这就需要热处理的最后一个步骤——回火。回火的目的在于一定范围内消除钢材的内部应力使之拥有足够的韧性以满足实际需要。操作就是将淬过火的钢材再次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这一次加热的温度还是根据需要会在不同的区间下进行,但总体上要比淬火前加热的温度要低。回火会让钢材的硬度和强度有所下降,但增加的韧性和弹性,更适合大多数的生产生活需要。 经历这三个过程之后钢材既有了一定的硬度又有了足够的弹性可以真正使用了。当然由于钢材对温度的敏感性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一些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也带来性能上的变化——例如没有任何降温措施的刀具表面处理可能会由于局部过热让钢材性能下降(退火——加热到正火)、某些劣质钻头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变脆断裂(红脆性)等。 学习正统知识积极怀疑思考拒绝奸商忽悠,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回火不是保温:借由批判某伪科普文简介刀具热处理的主流程及目的 闲来没事逛淘宝,一眼看到这篇洋洋洒洒数千字介绍藤原照康的生产流程以及“当代刀圈乱象”的“科普文”差点把隔夜饭吐出来。是的,店主就是如今厨刀圈内如(臭)雷(名)贯(昭)耳(著)的蜡笔娘娘。先来看原文截图——槽点太多先挑精彩的说:“烧炖冷却”“加热保温”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 于是赶紧上藤原照康官网看看人家原文到底说的是什么,结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 现将照康官网截图以及个人相关内容的翻译一起放上来各位先自己体会:合着你管退火叫“烧钝冷却”,热处理是“加温保温”,回火就是“保温工序”???另外照康的原文只是罗列的生产过程遇到的各种工序,并不是严格按照生产顺序排列的,例如涂泥一定是在淬火之前进行,而到了你这则完全当成生产顺序还“Step1 Step2”给人编上号了?? ****的= = 你这自诩刀具大师这么多年真的对刀具生产过程有一丁点了解吗?= = 估计你会用“白话替代专有名词”为自己辩护,可是你用的那“白话”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吗?就说回火,你那“保温”就是个静态的过程,而回火包括了根据不同材质和性能要求采用不同升温速度并保持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时间长度,这是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能用一个简单的“保温”来替代??况且相应的名词一直就存在而且也算不上太生僻的内容用得着你再生造一个出来??鉴于这篇中你对其他内容的用词貌似是你根本不懂这些概念的可能性更大= = 可以说但凡你对刀具制造基础知识有一点了解再配一本靠谱的字典也不会写出这么惊人的内容= = 无知小贩的呓语先放一边,既然已经提到“热处理”就简单科普一下热处理的相关内容。 先说为什么要“热处理”。钢材在“初始状态”普遍硬度不高强度也不足,它们的性能并不太适合生产生活需要。然而钢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就是:虽然成分一样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状态”(说的专业一点就是所谓的“相”),而不同状态时的物理特性是不一样的,有的软而韧有的硬而脆。打个不太正经的比方,就跟JJ一样,有时候精神抖擞有时是垂头丧气。人们当然也喜欢钢材“精神抖擞”的状态,于是就想出了让钢材由软趴趴变成直挺挺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热处理”。 不少人望文生义的以为“热处理”就是把钢材加热的操作,这是片面的。完整的热处理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加热,淬火,和回火。 人们知道钢材“淬火”就会变硬,但淬火之前必须有一个“加热”的过程才可以,直接把钢材“冻一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加热的目的在于令钢材“奥氏体化”——再打个不正经的比方:想让JJ起立得有点诱惑条件吧?得有前提让它“活跃起来”才可以。而对于钢材来说加热就是令其活跃起来为下一步的淬火硬化制造前提条件。同时加热也起到令钢材内部的碳元素和其他合金元素分布均匀化的作用。不同的钢材需要加热的温度和保持在该温度下的时间长度不同,在此不过多展开。 JJ在受到刺激后会起立但一旦刺激不存在了就会慢慢疲软下来。钢材也是一样。加热活跃起来之后如果直接放着不管那么它们则会又变回初始的软趴趴状态(这个过程叫“正火”)。怎么才能让它们一直“立着”呢?那就要通过“淬火”。所谓淬火实际上是令钢材变硬的过程,一般操作就是在钢材在灼热的奥氏体状态以一定的速度快速冷却到一定温度之下。在这个过程中钢材内部的状态又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奥氏体形成了“马氏体”(当然温度速度不同还会有其他可能性不过多展开),结果就是刺激虽然不在了但它还能继续立着= = 同样,不同的材质和性能要求所需要的降温速度以及降温温度都不同,要达到目标需要精准的监测和把控,远不是把刀烧红了了插凉水里这种“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那么简单(再次鄙视这种夜郎自大行为)。 淬火之后的JJ、那个钢材真的硬了,而且一直保持这么硬的状态,不过这时也有个问题,就是它太脆了,脆到可能跟玻璃差不多一摔就碎。这是因为原先钢材加热状态下的能量没有及时散开而被淬火的骤冷处理全部封存在钢材内部——可以想象一个弹簧在被压紧的状态下被冻在冰块中,虽然它一时动不了但总有一个内在的应力存在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崩开。这样的钢材是没法实际使用的,这就需要热处理的最后一个步骤——回火。回火的目的在于一定范围内消除钢材的内部应力使之拥有足够的韧性以满足实际需要。操作就是将淬过火的钢材再次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这一次加热的温度还是根据需要会在不同的区间下进行,但总体上要比淬火前加热的温度要低。回火会让钢材的硬度和强度有所下降,但增加的韧性和弹性,更适合大多数的生产生活需要。 经历这三个过程之后钢材既有了一定的硬度又有了足够的弹性可以真正使用了。当然由于钢材对温度的敏感性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一些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也带来性能上的变化——例如没有任何降温措施的刀具表面处理可能会由于局部过热让钢材性能下降(退火——加热到正火)、某些劣质钻头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变脆断裂(红脆性)等。 学习正统知识积极怀疑思考拒绝奸商忽悠,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科普」小议材质对刀具锋利度的影响 总有句话说“刀快不快只在于磨”,这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没问题的,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的使用要求以及他们所使用的普通刀具来说,刀不快了只要再磨磨就好完全正确。不过绝大多普通消费者所理解的“快”和刀具能达到的极限锋利度相差很远。而且可能会有一把刀能被磨得“吹毛断发”而另一把刀却怎么都磨不到这种程度,这就不是单单靠磨就能解决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摒除磨刀技术差异)就是因为两把刀材质不同所造成的。肯定的说,材质对于锋利度有影响。本文就从这个角度相对系统的谈一下刀具的材质对锋利度有怎样的影响以及怎么样去影响。 首先说决定一把刀的锋利度在于刀锋的几何形状。(很多人秉信“硬度决定锋利度”,这是一个挺让人难受的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绝对的不准确,就好像说“咸度决定一个菜好不好吃”。准确的说合适的硬度【太低太高都不可以】是高锋利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为什么下面细说。)刀刃的角度越小,刀刃的厚度越薄,那么刀的锋利度就越高。决定刀锋能达到的几何形状上限的就是材料,不同的材料结果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钢材都可以把刀锋打磨得非常薄而且刃角特别小。 一把刀如果想要达到极限的锋利度必须要求材料可以支持将刀锋打磨的非常薄而且刃角非常小,同时还能有足够的强度令其保持在这个状态下。说的更具体点就是:需要材料有适合的硬度和韧性。太硬但缺乏韧性的材质会令刀锋还没到极限几何形状的时候就破碎掉;而太软韧性又高的材质会令极限几何形状很难打磨到同时无法稳定的保持。(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要根据不同刀的使用需要来选择适合的材质而非线性的某一个方向就一定好,大部分正统品牌的产品都会根据目标对象在两个极限之间选择一个不同的平衡点。)而决定材质所能达到的极限几何形状的是它们的 微 观 组 织 结 构。 首先说决定钢材硬度的主要元素是碳,而不是铁。说的更专业一点,应该是钢材中的“ 碳 化 物”,例如每种钢材中都会有的铁碳化物Fe3C,它们是形成钢材硬度的决定力量。而钢材中根据合金成分碳化物会有很多种,例如碳铬化物碳锰化物碳钼化物等等等等,每种碳化物物理性状都不一样,例如硬度大小在金属晶体中的形状和分布状态等。是的,不同碳化物的硬度是不同的,所以在碳含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成分的钢材所能达到的硬度上限不同。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通过热处理可以无限提升钢材硬度。在各种碳化物中最基本的铁碳化物实际上硬度最低,只有69HRC左右,而淬火马氏体硬度上限只有66左右,所以传统碳钢的极限硬度也最多只有66HRC,商家吹嘘的碳钢能达到6768乃至逼近70的硬度是不可能的。而其他所有常见合金元素(铬钼钒锰钴钨氮等等)的碳化物都比铁碳化物要硬,而且很多还硬不少。这就可以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碳钢刀虽然硬但是相对容易打磨,而不锈钢软但难难下肉。这是因为不锈钢中的其他碳化物例如最常见铬碳化物等都要比碳更硬。(当然决定好磨与否的不光是硬度,从材质微观上说还有晶粒的粗大程度金相构成等等在此不过多展开) 虽然纯碳钢中的铁碳化物(相对)硬度最低,然而它却有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适当的热处理后它的晶粒最小,所有传统工艺下(粉末工艺除外)其他合金元素的碳化物基本上都要比铁碳化物大。晶粒细腻的结果就是:1它可以被打磨到相当薄的程度,2它会有更高的韧性。最直观的结果就是碳钢更容易打磨得异常锋利而且还有非常好的保持性。相对其他碳化物例如不锈钢中的铬碳化物,它们相对铁碳化物来说要粗大的得多,打个比方,如果分别用碳钢中的铁碳化物和普通不锈钢中的铬碳化物来做一支笔,那么碳钢做成是圆珠笔,不锈钢出来的则是刷子,它们写出的字粗细是绝对不同的,碳钢明显要细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不锈钢很难磨到极致的锋利度。 显然普通不锈钢的这种特点令其很难达到高品质刀的性能,因此随着近年来冶金学工艺的进步有了新的合金元素和制造工艺令不锈钢性能大大提升,例如研发新的合金材料,例如粉末冶炼工艺。 合金元素钼和钒等是强烈的碳化物构成元素,它们会优先同钢材中的碳结合形成各自的碳化物,而这些元素的碳化物更硬同时相对晶粒比铬钢要细小得多。因此含有这些元素的钢材就要比普通的不锈钢可以获得更高的性能——更高的锋利度以及更长的保持性。当然对于传统冶炼工艺来说这些高性能的获得也必须在正确的热处理的前提之下。热处理绝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把刀烧热了往凉水里一插,某些“大神”将当代西方精密热处理技术形容为“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这是非常无知浅薄的行为。热处理工艺相当复杂而且严谨,正确的热处理可以令钢材获得我们需要的金相结构从而令产品——一把刀可以被磨的更加锋利同时锋利保持时间更长。 简答说下粉末钢。粉末钢是个与传统冶炼技术完全不同的存在。它可以让钢材以人们需要的微观组织结构来构成,也可以令以前钢材中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元素比例成为可能,例如含碳量达到3%(ZDP189,对于传统工艺来说这个碳含量只能形成“铸铁”。),这令粉末钢的性能比起传统材料有着数量级的提升。不过要注意一点,粉末钢的这些超高性能出厂之前就已经定下来了,完全不需要也不应该再被“私自”“深加工”,例如锻打或者再次所谓的热处理——不少广告写的“锻打粉末钢”——它只能会让粉末钢本身的性能大大下降乃至还不如同成分的普通钢材,如果这些广告中的产品真用的是粉末钢的话。所以只要看到这类广告语俺就直接跳过了。 综上所述,材料对于刀具的锋利度一定有影响,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个只针对极限的影响对他们意义不大。追求超高性能的可以参考材质,对于普通人产品设计所能提升的使用感要高得多。当然,只买正品远离忽悠的指导思想一直不变。 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11.12.2020 --------------------- 这张刀刃结构图其实属于当今机制刀的典型结构之一,有时间细讲~而这张组织结构图将的也是类似“概念图”,实际应用还要复杂的多。相对具体一点的讲解可参考俺的另一篇白话科普
「科普」小议材质对刀具锋利度的影响 总有句话说“刀快不快只在于磨”,这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没问题的,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的使用要求以及他们所使用的普通刀具来说,刀不快了只要再磨磨就好完全正确。不过绝大多普通消费者所理解的“快”和刀具能达到的极限锋利度相差很远。而且可能会有一把刀能被磨得“吹毛断发”而另一把刀却怎么都磨不到这种程度,这就不是单单靠磨就能解决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摒除磨刀技术差异)就是因为两把刀材质不同所造成的。肯定的说,材质对于锋利度有影响。本文就从这个角度相对系统的谈一下刀具的材质对锋利度有怎样的影响以及怎么样去影响。 首先说决定一把刀的锋利度在于刀锋的几何形状。(很多人秉信“硬度决定锋利度”,这是一个挺让人难受的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绝对的不准确,就好像说“咸度决定一个菜好不好吃”。准确的说合适的硬度【太低太高都不可以】是高锋利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为什么下面细说。)刀刃的角度越小,刀刃的厚度越薄,那么刀的锋利度就越高。决定刀锋能达到的几何形状上限的就是材料,不同的材料结果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钢材都可以把刀锋打磨得非常薄而且刃角特别小。 一把刀如果想要达到极限的锋利度必须要求材料可以支持将刀锋打磨的非常薄而且刃角非常小,同时还能有足够的强度令其保持在这个状态下。说的更具体点就是:需要材料有适合的硬度和韧性。太硬但缺乏韧性的材质会令刀锋还没到极限几何形状的时候就破碎掉;而太软韧性又高的材质会令极限几何形状很难打磨到同时无法稳定的保持。(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要根据不同刀的使用需要来选择适合的材质而非线性的某一个方向就一定好,大部分正统品牌的产品都会根据目标对象在两个极限之间选择一个不同的平衡点。)而决定材质所能达到的极限几何形状的是它们的 微 观 组 织 结 构。 首先说决定钢材硬度的主要元素是碳,而不是铁。说的更专业一点,应该是钢材中的“ 碳 化 物”,例如每种钢材中都会有的铁碳化物Fe3C,它们是形成钢材硬度的决定力量。而钢材中根据合金成分碳化物会有很多种,例如碳铬化物碳锰化物碳钼化物等等等等,每种碳化物物理性状都不一样,例如硬度大小在金属晶体中的形状和分布状态等。是的,不同碳化物的硬度是不同的,所以在碳含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成分的钢材所能达到的硬度上限不同。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通过热处理可以无限提升钢材硬度。在各种碳化物中最基本的铁碳化物实际上硬度最低,只有69HRC左右,而淬火马氏体硬度上限只有66左右,所以传统碳钢的极限硬度也最多只有66HRC,商家吹嘘的碳钢能达到6768乃至逼近70的硬度是不可能的。而其他所有常见合金元素(铬钼钒锰钴钨氮等等)的碳化物都比铁碳化物要硬,而且很多还硬不少。这就可以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碳钢刀虽然硬但是相对容易打磨,而不锈钢软但难难下肉。这是因为不锈钢中的其他碳化物例如最常见铬碳化物等都要比碳更硬。(当然决定好磨与否的不光是硬度,从材质微观上说还有晶粒的粗大程度金相构成等等在此不过多展开) 虽然纯碳钢中的铁碳化物(相对)硬度最低,然而它却有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适当的热处理后它的晶粒最小,所有传统工艺下(粉末工艺除外)其他合金元素的碳化物基本上都要比铁碳化物大。晶粒细腻的结果就是:1它可以被打磨到相当薄的程度,2它会有更高的韧性。最直观的结果就是碳钢更容易打磨得异常锋利而且还有非常好的保持性。相对其他碳化物例如不锈钢中的铬碳化物,它们相对铁碳化物来说要粗大的得多,打个比方,如果分别用碳钢中的铁碳化物和普通不锈钢中的铬碳化物来做一支笔,那么碳钢做成是圆珠笔,不锈钢出来的则是刷子,它们写出的字粗细是绝对不同的,碳钢明显要细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不锈钢很难磨到极致的锋利度。 显然普通不锈钢的这种特点令其很难达到高品质刀的性能,因此随着近年来冶金学工艺的进步有了新的合金元素和制造工艺令不锈钢性能大大提升,例如研发新的合金材料,例如粉末冶炼工艺。 合金元素钼和钒等是强烈的碳化物构成元素,它们会优先同钢材中的碳结合形成各自的碳化物,而这些元素的碳化物更硬同时相对晶粒比铬钢要细小得多。因此含有这些元素的钢材就要比普通的不锈钢可以获得更高的性能——更高的锋利度以及更长的保持性。当然对于传统冶炼工艺来说这些高性能的获得也必须在正确的热处理的前提之下。热处理绝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把刀烧热了往凉水里一插,某些“大神”将当代西方精密热处理技术形容为“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这是非常无知浅薄的行为。热处理工艺相当复杂而且严谨,正确的热处理可以令钢材获得我们需要的金相结构从而令产品——一把刀可以被磨的更加锋利同时锋利保持时间更长。 简答说下粉末钢。粉末钢是个与传统冶炼技术完全不同的存在。它可以让钢材以人们需要的微观组织结构来构成,也可以令以前钢材中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元素比例成为可能,例如含碳量达到3%(ZDP189,对于传统工艺来说这个碳含量只能形成“铸铁”。),这令粉末钢的性能比起传统材料有着数量级的提升。不过要注意一点,粉末钢的这些超高性能出厂之前就已经定下来了,完全不需要也不应该再被“私自”“深加工”,例如锻打或者再次所谓的热处理——不少广告写的“锻打粉末钢”——它只能会让粉末钢本身的性能大大下降乃至还不如同成分的普通钢材,如果这些广告中的产品真用的是粉末钢的话。所以只要看到这类广告语俺就直接跳过了。 综上所述,材料对于刀具的锋利度一定有影响,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个只针对极限的影响对他们意义不大。追求超高性能的可以参考材质,对于普通人产品设计所能提升的使用感要高得多。当然,只买正品远离忽悠的指导思想一直不变。 只说大实话——俺是Damahu79。 11.12.2020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