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026 csc026
关注数: 7 粉丝数: 5 发帖数: 159 关注贴吧数: 2
翡翠和玛瑙的区别 玉石自古就是我国民间对其充满美好寓意和生活向往的人间宝物,古人曰:黄金有价玉无价,在古代如果能佩戴一块宝玉,是让人十分羡慕的人生幸事。玉石中翡翠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和魅力,从开始被认知到如今,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如今翡翠被称为玉石之王,可见上好的翡翠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灵验宝玉。 古语说,千种玛瑙万种玉,玛瑙在古代和玉器一样受重视,其实玛瑙制品种也不乏美丽的身影,玛瑙的光泽度硬度等都与翡翠相当,且一些玛瑙的透明度和给人的感觉也是比较好的,只是玛瑙产量较大,所以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如果是当做饰品的话,玛瑙饰品也不失为一个绝佳选择。翡翠中的化地给人的感觉和玛瑙类似,所以精品的玛瑙也能给人一种化地翡翠的感觉,但是在行家眼里一眼就可以鉴别的。 翡翠是硬玉的一种,翡翠是集合体矿物,玻璃光泽,成分很复杂,呈变斑晶交织结构。翡翠颜色丰富,绿色较为常见,其次有黄色、青色、紫色等。世界上只有缅甸才有翡翠,虽然其他国家会有硬玉,但都不能称之为翡翠。硬度6.5-7,玻璃光泽,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翡翠又分ABC货,只有A货才有购买收藏价值,BC是以天然翡翠为原料经过各种处理而成。 玛瑙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也是玉的一种,属于中低档玉石原料,经常是混有蛋白石和隐晶质石英的纹带状块体,硬度7-7.5度,比重2.65,色彩相当有层次,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常用做饰物或玩赏用。 翡翠和玛瑙的区别主要有:1、玛瑙硬度高,感觉有胶的感觉,翡翠质地则水灵通透;2、翡翠的价值比玛瑙高许多,好的翡翠玉器价值连城。绿玛瑙不鲜艳,闪蓝色较均净,无丝丝绿、点绿,无翡翠的透明度好,地显灵,但透浑(体内不清晰)而无气泡,绿色在强光下一照,色呈小点点状。 唐玺玛瑙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angxicn.com&urlrefer=5c510be6a678d05d1c84104fd8d5436b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头宽裕的人们开始把视线转向了艺术品市场,不管是翡翠还是玛瑙都深受许多女性喜爱,同时也是适合男士和女士佩戴的玉器。
东孚成"中国红玛瑙手镯第一名镇" 海沧东孚,一个并不出产红玛瑙的偏僻小镇,为何原材料进口能占到全国的80%以上,生产的产品60%远销国外,成为中国“玛瑙之都”?日前,记者走访海沧有关部门、玛瑙厂家、当地村民等,寻找答案。 唐玺玛瑙始创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玛瑙工艺品、礼品、设计、研发、生产与营销一体的企业。自公司成立,发展迅速,先后在厦门,福州等地成立了自己的商务机构,努力将玛瑙产品销往全世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arcl.com%2F&urlrefer=b8e105a2f619c7a0517b68ddb311594d   东孚红玛瑙是海沧的一项特色产业。近年来,海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东孚玛瑙产业发展,陆续出台扶持政策,改造建设东孚玛瑙一条街等项目,引导玛瑙产业提升……成为东孚玛瑙蓬勃发展的强劲推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台商蔡先生发起,并由海沧区东孚镇村民参与的东孚玛瑙以“滚雪球”的方式做强做大,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东孚红玛瑙手镯在全球享有盛名。目前,原材料进口占全国的80%以上,生产的产品60%远销国外,并占据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主要市场。东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玛瑙第一名镇”。   经过近20年的积淀,东孚玛瑙不仅实现了产量的剧增,更突破了初期简单加工销售的模式,囊括了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生产,到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系列环节。如今,东孚镇已形成了完整的玛瑙产业链,连生产加工玛瑙的机器也全部实现国产化,机器的配套零件一应俱全。“艺术品被赋予文化才有生命力。”东孚玛瑙协会会长张武阳说,他们一直致力于提升玛瑙产品的工艺性,创造有东孚特色的“玛瑙文化”。只有这样,东孚玛瑙才能历久弥新。   事实上,在寸土寸金的海沧,像东孚玛瑙这样“无中生有”的项目,还有不少,如厦门石油交易中心、海沧油画一条街、海沧汽车商城等,都已成为海沧三产的佼佼者。这些“神来之笔”,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海沧在贯彻落实我市“内外需齐拓展,二三产共推进”中的智慧和坚持。我们期待,有更多类似“玛瑙之都”的名片涌现。
作家唐伟:和氏璧传国玉玺与唐玺玛瑙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即后世的传国玉玺。 这说法最早出自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用北魏司徒崔浩的话,即“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 在《录异记》卷七“异石”篇中,作者杜光庭记述了一段关于和氏璧的文字:“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杜光庭本是读书人,唐咸通年间(860年到874年)参加九经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不第,遂入天台山学道。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后,唐僖宗入蜀,杜光庭从幸,后留于蜀中,前蜀官至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后归隐青城山,号登瀛子。 因为曾经跟随在唐僖宗身边,所以杜光庭极可能亲眼见过传说由和氏璧琢制的“受命之玺”,这样《录异记》中对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描写,也就引起了学界广泛重视,这两句话也是当前所有古代文献资料中,唯一对和氏璧外部颜色变化具体情况的陈述性描述。1927年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章鸿钊先生在其划时代的学术巨著《石雅》中第一次应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和氏璧,章鸿钊先生主要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有关“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记载,即和氏璧的色变特征,提出可能性的八种材质,计有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或者玛瑙。 八种材质‍都具备颜色随视觉角度不同而发生改变的特征,而且这种变化是白与碧之间的转换,也就是说上述八种材质中,必然存在白和碧两种颜色的个体。据此可知,章鸿钊先生认可和氏璧两种特征,一是白与碧的外观颜色,二是这两种外观颜色会随视觉角度不同而发生改变。 杜光庭没有可能见到楚文王时代的和氏璧,也没有可能见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和氏璧,他记述的只能是唐僖宗手上的传国玉玺,那么这枚传国玉玺是和氏璧吗?人们的看法大体分为三种:一种认为和氏璧被秦始皇琢制成天子之玺,落入刘邦手中,更名汉传国玺,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最终入隋唐,直到后唐才随末帝一起焚毁,所以唐僖宗的传国玉玺就是和氏璧;一种认为汉传玉玺在流传过程中,已经真伪难辨,所以唐僖宗的传国玉玺极可能已经不是和氏璧雕琢的那枚了;另一种认为和氏璧根本没有琢制成玉玺,无论秦玺汉玺,都与和氏璧没有关系,更别说更后面的唐玺了,因此唐僖宗的传国玉玺绝对不是和氏璧。 三种观点各有论据,哪一种更可取呢?如果和氏璧根本没有琢制成玉玺,是否意味着章鸿钊先生的和氏璧研究的理论依据完全不可依靠?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需要弄清楚,和氏璧是不是被秦始皇“琢为受命之玺”了。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珠”与“和氏璧”,这段文字表明,和氏璧在秦破赵的九年前,已经到了秦王手上。 许多学者因此主张和氏璧与秦始皇传国玉玺没有材料与成品的连带关系,即玉玺不是和氏璧雕琢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玉玺的规模,许多史书记载,玉玺是个长宽四寸的立方体,如三国韦昭《吴书》:“(孙)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无论这个四寸是按秦的标准,还是按三国的标准,都超过9厘米。而和氏璧的“璧”顾名思义,当是中间有洞的圆环,以圆环的玉璧雕琢出一个9厘米见方的玉玺,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二是名玉产地蓝田就在咸阳不远,秦玺完全可以直接采上等玉料雕成,始皇帝和手下玉工不会愚蠢到非要用圆环状的和氏璧当制玺材料。并且《隋书·志第六·礼仪六》明确谈到玉玺为白玉所制:“又有传国玺,白玉为之,方四寸,螭兽钮,上交五蟠螭,隐起鸟篆书。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凡八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