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武≡
关注数: 1,269 粉丝数: 810 发帖数: 20,116 关注贴吧数: 342
苏州豪华公厕像别墅 专设环卫工休息处 粉墙黛瓦上下两层,行动不便者有升降梯 由两名专职人员管理,24小时对市民开放  如果不是门前的标牌,很多人都会把这个公厕当作一幢别墅 蒋文龙 摄  公厕专为行动不便的人配备的升降梯蒋文龙 摄 近日,有市民在路过苏州市区干将桥时,发现桥北的南浩街路边“隐藏”着一幢粉墙黛瓦的二层别墅,走近一看才发现居然是座公厕。这座公厕占地200多平方米,下面是公共卫生间,上面一层则是供干将路沿线的环卫工人休息之用。公厕不仅设施一流,还在苏州姑苏区首次为残疾人设置了专用的升降梯。 豪华公厕看着像别墅 粉墙黛瓦,四周树木环绕,门口是个小游园,游园边上就是护城河。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要不是一楼的门头上挂着“公共卫生间”的木刻招牌,恐怕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幢豪华别墅。 走进这座豪华公厕,只见一楼有4个房间,除了男女和无障碍卫生间外,还有一个公厕管理室。各卫生间内的卫生洁具清一色都是名牌,感应式洗手池、自动干手机,配置一点不比星级酒店里差。 在这座公厕北侧,还有一个小门,门边上挂着个木质的牌子,上面写着“环卫工人休息室”。记者进了小门走上二楼,发现拐角处是个独立卫生间,里面淋浴设备一应俱全。在二楼的一间房间内坐着几个人,其中一人告诉记者,他们都是环卫站的工作人员。二楼有两个功能,第一是用作环卫站的办公室,第二就是供附近的环卫工人临时休息之用,据他介绍,每天都有大约30名环卫工人来到这里休息。 这时,记者刚好遇到了一名来休息的环卫工人,她说,自己就负责干将桥一段的马路清扫工作,中午有大约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以前都是随便找个桥边路边坐下躺下,休息一会儿,“现在有了固定的休息点,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 行动不便者可使用升降梯 记者注意到,虽然有无障碍卫生间,但是这个公厕却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记者发现一楼阶梯南侧有一台升降梯。一名管理员告诉记者,这是专门用来为行动不便的如厕者服务的。无论是坐着轮椅的残疾人,还是年龄较大腿脚不便的人,都可以直接被送到台阶之上的平台,下了升降梯就到卫生间门口了,十分方便。 每一笔款项都经过审批 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几名前来上厕所的市民,对于如此“豪华”的公厕,他们的感觉都是“干净,漂亮,看着就舒服”。 一位顾阿姨说,她就住在公厕后面的一个小区,以前这边有个公厕,但是比较老旧,看上去也脏兮兮的。新厕所建起来后,感觉特别漂亮和干净。 苏州市姑苏区金阊环卫所设施科吴科长告诉记者,这个公厕是去年为了配合干将路综合改造工程修建的,占地面积为231平方米,造价大约为100万,确实比一般公厕要高一些,但是每一笔款项都经过了严格的立项审批。 升降梯不是为了突出豪华 吴科长介绍,目前在姑苏区确实只有这个公厕才有升降梯,但并非为了突出其豪华,而是另有原因。原来,公厕地下没有污水管网系统,如果贴地修建,排污会成问题。但是抬高之后,残疾人如厕又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他们本来设计了无障碍通道,但是由于台阶较高一圈一圈绕上去占地面积较大,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选择安装一个升降梯,并由专人负责操作,以方便残疾人使用。目前,该公厕由两名专职人员管理,24小时开放供市民使用。
2012年9月,78岁李敖台北书房再谈蒋介石 因为出版《李敖五十年唯一自选集》,2012年9月,我和同事爱华赴台拜访了李敖先生,在台与李敖先生相处三天,让人难忘,他在为人为学上的严谨、细致、认真,甚至是勤奋让我叹为观止,期间诸多感受,容后再表。在谈到李敖先生50年自选集中《蒋介石评传》时,李敖就外界对他写《蒋介石评传》的议论包括近几年的蒋介石热,一针见血的说…… “他为什么变热? 因为你们糊涂。 认为蒋介石比什么什么人好,是错误的。 你可以对什么什么人不满意,你尽可能(以)这样做。 可是因为你对张三不满意,你说李四好,你的头脑就有问题。 可是为什么你变成这样的糊涂头脑,因为你的文化水平不好。 为什么不好,因为你受了给你文化水平的这个氛围的影响, 这个氛围什么人造成的,你自己想…… 你反对,你反对的对象,这堆人, 他们就是训练你头脑的这堆人。 很悲哀啊! 意大利有个历史家,跟我一样,叫沙尔非米尼。 他被意大利统治者,墨索里尼关起来,他出来以后呢,他写了本墨索里尼传记,给大家看。 我跟他有仇,他关了我,可是我写了他一本传记,你们看,公不公平? 你们看我写的(蒋介石)公不公平,你不能说,因为你有仇所以不公平。 你如果这个头脑来看我的书,你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好。 我喜欢他,我恨他,跟我写书来谈他不相干。 跟什么相干? 我写的对不对,有没有证据,这是相干的。 如果我这本(书)证据不足, 我喜欢他,我恨他,都没有意义。 所以你不能因为说,他关了我,我恨他,就不客观,错的。 我可以给你看,比如说,蒋介石说(他自己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没有这个事情啊!你不是骗我们啊,那么我怎么办呢? 我拿出日本士官学校当时的学生名册,核对。 好,没有你。 证明你骗我,我有证据,证明你骗我。 这跟我恨你不恨你没相干,我恨你你也骗我,我喜欢你你也骗我,就这样子。 所以你们要懂得 看我的书,要知道我这个过门儿是怎么来的。”
苏州:中国最女性化的城市(组图)   导语:苏州是三笑的秋香(唐伯虎的情人)、楚楚可怜的黛玉(贾宝玉的红楼梦),是团扇、瓷器、红泥小火炉、小家碧玉、荆钗布裙,是词牌、水墨画、琵琶、美食家、刺绣、茶道与糯软的酒令,说到底,苏州就是苏州,是中国最诗意,最女性化的城市。   读过一位并不著名的台湾女诗人冯青的作品,题目叫《最好回苏州去》:“午夜,什么才能解渴呢?最好回苏州去,骑匹小毛驴,不要带书僮,七拐八拐地走进青石弄堂……”读的是岛上的原版,觉得这样的诗确实适宜以繁体字竖排,最好印在泛黄的毛边纸上,线装,不标价,内部交流。又觉得作者大可不必多写,仅这题目就是一首诗了。纽约有家华人办的诗刊叫《一行》,真正的好诗(或好诗的核心)常常只有一行。有时候写出一行诗要耗费一生。石拱桥   冯青祖籍江苏武进,难怪她总想回苏州呢,只是这漫长的一步至少要横跨台湾海峡。想象苏州无异于望梅止渴,在寻根的岛民们心目中,苏州简直是个代名词,它象征着古典的中国。石拱桥,乌篷船,月亮门,对联与戏曲,折扇与瓷器,南朝三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离我们最近的也要算戴望舒的雨巷了,只是在屋檐下行走,你再也找不见半个世纪前的那把伞了。雨巷   北方没有雨巷,没有丁香一样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甚至,连油纸伞都没有。而这些恰恰是南方的专利。南方多雨,多以梅作为姓氏的雨,踮着脚尖,熟稔地涉及早春坦白的城池,令人唇齿之间有酸涩的回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翻译成雨声就是――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读戴望舒的《雨巷》,便认定该是在苏州那样缠绵悱恻的街道上写下的。正如重温陆游“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画面,觉得没有什么比苏州更有权利保留了,它和苏州太般配了。所以说,苏州是中国的一个古典的回忆。小城雨巷   这种回忆同样属于我个人。我是在邻近苏州的南京长大的,成年后便像候鸟迁徙到风沙漠漠的北方。在两边密集着四合院落的窄窄胡同里思念苏州的雨巷,就等于思念整个南方,思念某种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的生活,换句话说就等于怀旧。苏州是一座怀旧的城市。今年春节休假,当我还乡的列车在京沪线上风雨兼程,情不自禁恢复了对它原始的昵称:姑苏――这太像一位安详处子的乳名。
中国大闸蟹入侵德国水域致损失达8千万欧元 毁坏渔网,伤害鱼类,破坏堤坝……来自中国的大闸蟹如今在德国河流泛滥成灾,损失被爆高达8000万欧元。不过,德国渔民最近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大闸蟹出售给华人餐馆。 据《柏林信使报》2日报道,几只中国大闸蟹前几天借着夏日的余晖,悄悄向柏林的德国联邦国会大厦挺进。这引起了一些德国游客的“警觉”。他们报警后,这些外来“入侵者”被动物保护机构“抓获”。 而据“德国之声”1日报道,早上7时,渔民施罗德便驾驶着渔船去易北河捕鱼。当他将船停下、和助手一起将捕鱼篮拖上渔船时,捕上来的并不是他们想捕的鳗鱼,而是数十只挥舞双钳的大闸蟹。 据报道,这些来自中国的大闸蟹早在1900年就开始“移民”到欧洲。1912年,德国首次有官方报告说,发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大闸蟹。1933年,德国科学家调查后认为,大闸蟹是通过商船的压舱水从中国“移民”到欧洲的。 自此,这种“什么都吃”的八脚猛士开始在欧陆江河横行,甚至对本土物种构成严重的生存威胁,从而成为德国地区唯一的淡水蟹种。每逢盛夏,生活在易北河等水域里的成熟大闸蟹开始展开“地毯式”迁徙,不远千里地远上北海,为翌年春天的传宗接代做好准备。 这些每天能爬行12公里的“装甲动物”还善挖洞穴,破坏水坝。它们还会毁坏捕鱼工具,吃掉渔网里弱小的鱼虾。甚至,一些工业基础设施也成为它们的破坏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称,仅在德国大闸蟹造成的损失已高达8000万欧元。 德国《焦点》周刊认为,中国大闸蟹“入侵”德国河流,是“全球化的产物”。不过,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物学教授盖斯特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这是自然界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只不过这一现象现在过于常见。目前,很多船舱装有空调,更为一些物种提供了生存的机会。如今在德国落户的外来物种超过2000种。 盖斯特还为中国大闸蟹“辩护”说,一些小动物变得具有攻击性,是因为人类不断改变它们的生活条件。中国河道变直,堤坝和闸门阻碍了大闸蟹前往产卵区域的道路,工厂又严重污染河流,所以中国大闸蟹的数量不断下降。而德国的易北河和哈维尔河水质清洁,为大闸蟹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以前,德国渔民对付大闸蟹的繁衍,主要是把捕捞来的螃蟹用于制造肥皂或动物饲料,或者简单地将它们大量杀死,但效果并不明显。同时,他们反对用化学药物杀死大闸蟹,因为这样可能杀死鳗鱼等鱼类。后来,路德维希鲁斯特一带的渔民成为第一批开始“吃螃蟹”的人。他们定期向爱好美食的中国、越南家庭,以及亚洲超市、餐馆出售大闸蟹,每公斤能卖到5—8欧元。如今,很多德国的渔业公司和渔民都开始做这门生意,多少还能缓解夏季萧条的渔业行情。 据称,由于欧洲水域没有其他品种的淡水蟹,当地人也不食用这种外形奇怪的动物,中国大闸蟹在欧洲近百年繁殖过程中,保持了品种的纯正。2003年起,还有中国商人开始将德国大闸蟹运回中国繁殖。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