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雪LXF 南方大雪LXF
关注数: 26 粉丝数: 29 发帖数: 1,221 关注贴吧数: 63
饥饿的:乾隆盛世 本文节选自书籍《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张宏杰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二   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评论者甚至还去掉“之一”二字。  确实,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得出的这个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8世纪工业**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女娲和伏羲 原始的象征有时候往往最为接近本真和源始,这类象征几乎都不加修饰和掩饰地描绘出了先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所对应的自然性背景,这个背景不单单是指外部世界的。但这些故事或者象征就和原始的生活一样混沌不堪,在里面梳理一条清晰明确的思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世界是且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生物的演进以及复杂性在自然生命的生死两极中展开,这是一个把戏。生死是人类对时间及其对应的万物流变最直接的体认,赫拉克利特喜欢用水比喻万物的流变无常,而原始生物正是诞生于浩瀚汹涌的海洋之中。流动的水构成了人类的身体,最笨重坚固的材料构成了人类的骨骼和武装。 现代文明其实是非常尴尬的,它既不能战胜血肉身体的脆弱,又不能以原始生命的脆弱融入江河山川万物的悲歌之中。其实这种尴尬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就一直悬浮着,因为生存意志意味着天然的对持久甚至永恒生命的渴望,这几乎贯穿了所有人类的宗教神话。永恒既意味着非时间,而水,身体,世界恰恰不是这样的东西。追求永恒意味着死亡,它自相矛盾。女娲和伏羲交合之图暗示了人类真正的处境:通过规矩及其对应的技术不断战胜自己自然身体的有限性,通过交合繁衍回归自然性的混沌和壮美。正是这两种自相矛盾的力量构成了整个人类文明生活的内在动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