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田之玉 河田之玉
关注数: 49 粉丝数: 436 发帖数: 40,330 关注贴吧数: 32
季札观乐 出自《春秋左传正义》 请观于周乐。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请观于周乐。 鲁以周公故,有天子礼乐。   [疏]注“鲁以”至“礼乐”。   ○正义曰:《明堂位》云:“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又曰:“凡四代之服器,鲁兼用之。”是鲁以周公故,有天子之礼乐也。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此皆各依其本国歌所常用声曲。○召,上照反,本或作“邵”。   [疏]“歌周南召南”。   ○正义曰:歌《周南》、《召南》之诗,而以乐音为之节也。《周南》、《召南》,皆文王之诗也。周、召者,岐山之阳地名。周之先公曰“大王”者,自豳始迁焉,而脩德建王业。大王生王季,王季生文王。於时雍、梁、荆、豫、徐、扬之民,皆归文王。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文王改都於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赐周公旦、召公奭,以为采邑。使此二公施教於已所职之国,为文王行先公贤化,与已圣化。使二公杂而施行之。但南土感化,有深有浅。其作诗也,或感圣化,或感贤化。及武王伐纣,定天下,巡狩述职,陈诸国之诗,以观民风俗。其六州所作诗,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其得仁贤之化者,谓之《召南》。其实皆是文王之化而分系周、召二公耳。必分系者,文王以诸侯之身,行王者之化。诗人述其本志,为作圣贤之风。此诗体实是风,不可以雅名之。文王身有王号,不可以风系之。名无所系,诗不可弃。因二公为王行化,是故系之二公。周公圣,以圣化系之;召公贤,以贤化系之。《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季札此时遍观周乐,《诗》篇三百,不可歌尽,框每诗歌一篇、两篇以示意耳,未必尽歌之也。刘炫云:“不直言周、召者,以其实非二公身化也。言南者,《诗序》云:‘言化自北而南也。’谓从岐周南被江、汉也。”   ○注“此皆”至“声曲”。   ○正义曰:诗人观时政善恶,而发愤作诗。其所作文辞,皆准其乐音,令宫商相和,使成歌曲。乐人采其诗辞,以为乐章,述其诗之本音,以为乐之定声。其声既定,其法可传。虽多历年世,而其音不改。今此为季札歌者,各依其本国歌所常用声曲也。由其各有声曲,故季札听而识之。言本国者,变风诸国之音各异也。 曰:“美哉! 美其声。   [疏]注“美其声”。   ○正义曰:先儒以为季札所言,观其诗辞而知,故杜显而异之。季札所云“美哉”者,皆美其声也。《诗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长歌以申意也。及其八音俱作,取诗为章,则人之情意,更复发见於乐之音声。出言为诗,各述已情。声能写情,情皆可见。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神瞽、大贤师旷、季札之徒,其当有以知其趣也。 始基之矣, 《周南》、《召南》,王化之基 。犹未也, 犹有商纣,未尽善也。尽,津忍反。然勤而不怨矣。” 未能安乐,然其音不怨怒。○乐音洛,下“和乐声”,下文“乐而不荒”同。 [疏]注“未能”至“怨怒”。   ○正义曰:《诗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此作《周》、《召》之诗,其时犹有纣存音,虽未能安乐,已得不怨怒矣。
【民族韵律操】泱泱我大中华!!! 转载自b站up主 峨峨 巍 巍 中央民族大学自2011年起结合学校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实际,针对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提取各民族拥有健身优势因素的动作,将民族舞蹈艺术与健身体操有机融合起来,将弘扬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编创了《多彩中华》民族韵律操。2015年,在原有基础上修改为适合不同年龄学习的三版舞蹈。韵律操共分八节,包括藏族、傣族、蒙古族、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彝族、汉族舞蹈中的经典动作。—————————————————— 【藏族】——流畅藏族舞蹈有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中除了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撒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傣族】——柔美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有着由屈伸动律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特有造型,表演风格刚柔相济、动静配合。 【蒙古族】——豪迈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其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佤族】——奔放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奔放、古朴、浑厚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更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 【维吾尔族】——挺拔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朝鲜族】——欢快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而且朝鲜族历来受汉族的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礼”学这潜意识的体现出,朝鲜族舞蹈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对称"关系更是朝鲜舞蹈中的重要体现。 【彝族】——热情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彝族的舞蹈风格具有高原粗犷、热情的特征。彝族舞蹈有五种类型,分为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崇拜有关。 彝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是动态的,舞蹈造型的雕塑感不强。但彝族都有高原舞蹈“顺边”的造型特点。 【汉族】——舒展汉族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 著名舞蹈有龙舞、狮子舞、秧歌舞、祭孔乐舞、采茶舞、花灯舞等,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其动作特点讲究手、眼、法、步的紧密结合,具有全身舞动的韵律感;舞姿多为弧线,呈现出圆曲美的体态特征;“手传意、眼传神”、“手眼相随”、“形神具备”和表演上强调内在的含蓄美,这些都是汉族舞蹈的动作风格特色。
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也称“外江乐”、“中州古调”、“国乐”、“儒家音乐”等,是中州音乐和潮汕民间音乐经过长期的结合,在原中州音乐的二黄、西皮、大板等板式的基础上,吸收潮乐、庙堂音乐、昆曲、椰子曲的优点,形成独特且具有地方色彩的一种民间音乐。现主要流行于普宁市故城洪阳和周边乡镇,其影响遍及揭阳、潮州、汕头以及客家地区的梅县、兴宁、大埔等地。 广东汉乐的“音律”保留了中国古代民间的雅乐音阶,特点为“七律制”音阶,有很大的游移性,其中“4”(fa)、“7”(xi)两音最为突出,游移性最强。广东汉乐可分为“儒乐”、“中军班”、“外江弦”三大类。儒乐为过去文人雅士所偏好的一种室内音乐,以丝弦乐器为主的演奏,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中军班又称八音,包含戏曲吹唱(皮黄戏、小调戏)、大调吹奏、小调吹奏、祭礼音乐、喜庆音乐等,以唢呐主奏乐器,奏曲牌音乐,配以大鼓、苏锣、大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等打击乐器。外江弦是潮汕人针对“儒家乐”而起的独特称谓,指该音乐形式是从长江以外地区进入潮汕,以示与潮州音乐的区别,演奏时以头弦领奏,扬琴为定音,配以椰弦、二胡、笛子、洞箫、三弦、琵琶、古筝等。 头弦是广东汉乐的特色乐器,俗称“吊圭子”,它的弦杆比较短,约60厘米,弦筒的前筒宽5厘米、后筒7厘米,弓长约为75厘米。头弦定弦为西皮63,二黄52两调。演奏时手法多样,有八种基本奏法,一手弓拉尽,叫“长弓”;送至1/3而复拉回,叫“短弓”;调中前音已尽,后音未来,顺手添字将弓带转,叫“带弓”;逐字平均送去,叫“平弓”;短声连奏,叫“摧弓”;忽然停止,叫“顿弓”;摧弓或停止之后忽作长音,叫“跌弓”;曲调中应有的音故意省去,叫“偷弓”。 普宁地区的汉乐与大埔的广东汉乐为同源异流而各具特色,历经百年而不衰,其历史文化价值弥珍,其流源、沿革、发展对研究中原音乐在岭南地区流变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如今年轻一辈对传统音乐大多不感兴趣,老一辈艺人随着年岁增长退出舞台或离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广东汉乐面临濒危的处境,亟待加强传承与保护。 转载自广东省文化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