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人曙光 平遥人曙光
我是老三
关注数: 23 粉丝数: 62 发帖数: 967 关注贴吧数: 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浅谈 最近,许多网友都在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6月18日,我在大漠网友的贴子下发表了一的看法。现将我的观点补充完善,张贴出来,供各位参考。 这种观点或论断是错误的。 它来源于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这里肯定了人性中“善”的一面,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都是可以通过“教”而“化”之,使之成才的。一个人如果成不了才,那就是教师的责任了。此观点从本质上指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宏观上讲这完全是对的,没有丝毫的破绽。在微观上,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里,通过我们的教师辛勤的劳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教师处的劳动肯定能也必定能结出累累硕果。这种说法或者论断是对我们教师辛勤劳动的一种肯定,是学校给提出的让教师树立信心激励口号或工作方向和目标。不可否认,我们教师队伍中是有不少的人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敬业精神、不认真研究学生、不钻研业务、工作不踏实、教育教学质量极差,他们把一切责任往学生的身上推;甚至有的人把学生当作摇钱树,丧失了一个教师应有的人格尊严。 这种观点或论断颇有点空想“共产主义”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积极工作,任劳任怨、卓有成效的教师的一种褒奖,对工作方式方法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或不敬业的教师的一种刺激或批评,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但是又必须注意,这一观点或论断虽然在局部有一定的道理,可在整体的上确是错的,如果不进行澄清的话将会谬种流传,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作为攻击教师、攻击学校、诋毁教育的工具。导致学校、教师丧失教育信心。 此观点或论断有两个不可忽视的错误,也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错误。一、割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孤立的谈教育。二、这观点或论断的外延无穷大,而内涵却极小。 一、这一观点或论断所说的“教”是指在理想化的环境里的“教”,即脱离社会环境、脱离家庭环境下的、真空里的教。不考虑任何社会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下的教。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无条件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理论上是能够“教”而“化”之。但是真的这样的话学生就不是学生了,而是工厂里成批生产的容器或机器了。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是不会有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了,如果这样,这个社会培养出的人才岂不是单一的吗?这个社会岂不太单调了吗? 社会之所以成其为社会,就因为它是由各种不同层面的、不同教养、不同素质的人组成的复合体。单一层面、单一教养、单一素质的人群是构不成社会的。而且这种人群也是不存在的。 既然社会是多元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真空地带的,那么在孩子出生后,必然每时每刻都会深深的打上社会的烙印。而社会留给孩子的影响当中自然又有“善”与“恶”之分了。这种影响当中自然包含了来自父母、祖父母、教师......较为接近的人的,也包含了来自邻居、同伴、及其他方面较为远的。而孩子在接受了各方面的教育后,会很自然的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汇集、处理。这些信息里面,有很多是互相抵触的,在处理来自书本知识方面,孩子往往自觉的选取教师的观点;而在处理其他信息是孩子往往又自觉的选取家长、同伴的意见;社会的许多不道德现象,往往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模仿多了,就激活了人性当中“恶”的因素。韩非在《说林》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比喻:“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一人拔之,则毋生杨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这就是我们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学校教育抵不上社会教育”,“学坏容易学好难”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不好学生怎能说是教师的责任呢? 众所周知,教师总是要教学生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那么家长教小孩去打人也是教师没教好、不会教么?就是否定了社会教育中“恶”的因素对人的影响。我们社会中的监狱就是专门针对受“恶”的因素影响而不能自拔的人的。成年人尚且禁不住诱惑,何况未成年人对“善”“恶”却乏明辨的能力呢。假如教育能使所有的人变好,那么我们的监狱岂不是要关闭了吗?这一观点的实质就是把学校教育与教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割裂开来,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学生不好就是教师的过错、学校的过错。那么,家庭呢?社会呢?难道不需要负责任吗?反过来说,现在的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那是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教会孩子们的,不良的影视作品、腐败的社会风气、成年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方城之战、假冒伪劣产品……对孩子们的影响难道还不够铭心刻骨么?这一切难道是学校教育能解决的吗?
爱情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 本以为爱情可以战胜一切,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年龄的增长,改变了一切想法,变的现实,开始寻找更加现实的东西。 世事弄人,爱情是自私的,也是无奈的。对于爱情,失去信心是最大的隐患。无论是对于相爱双方的哪个人,心里的爱都是无法战胜一切的。两地相隔,爱也相隔,就会产生裂痕,直到失去这份爱。就算彼此之间的爱再深,也要面对现实。虽然曾感觉到那份爱的纯在与真实,但是,事实摆在眼前,所感觉到的那份爱,就是虚拟的,一切只是美丽的幻想,一个不承受的梦,等到梦醒的时候,一切将化为乌有,变为现实。 感情没有条件,真心就能永远。这只不过是每个人心中所期望的。但是,实现起来就太难,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就会发生改变。 在毎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这份爱是永恒的,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永恒的爱,人的一生就为了寻找这份属于自己的爱。幸福的感觉永远是那么的短暂,难道只有幸福的瞬间才属于我,拥抱的幸福总是预示着要分离,用心去感应对方带来的所有快乐。熏衣草的爱恋只是心灵深处最后的一丝安慰。 也许世间没有永恒的爱,就算有也不会降临在我的身上,因为我不是幸福的人。熏衣草的爱恋是否存在,心里的思念永远也说不出口。也许是缺少的是一份面对爱的勇气,究竟要继续等那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恋,还是接受现实?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每天装在心中的只有烦恼,每天幻想着爱情,但在生活中又那么的现实。 “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也就只能当成一个故事看待了,难道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却没有真实的爱情吗? 每个人的需要不一样,所得到的爱情也许就会不一样。每当电话响起的时候,希望是心中所期盼的,但是每次都失望。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在现实生活中,爱情是苦恼的,是虚拟的。 在每个人的概念中,爱情是美丽的,是神圣的。却在苦恼爱的真与假,错与对。 爱情是什么颜色的?爱情的透明的。只有对方透明的对待彼此,就会将爱延长,直到永远。 也许,只有得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真爱,而这份爱又是永恒的,才会明白爱情的含义与神圣。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