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5RNAt🐾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7 发帖数: 1,885 关注贴吧数: 8
【观点】易中天,平民立场?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描述易中天老师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言语:他站在平民的立场,审视着三国这张大地图。我认为这句话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言论,直接影响到许许多多观众朋友们的思维。为了证明这句话的错误,我将详细评说平民立场,上层立场和士人立场。 为什么说易中天所处的立场并不是平民立场呢? 还是要从易中天老师自身说起。首先,他并不是普通的平民。他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点从他的教授头衔就可以看出来。其次,他有别于普通平民是他的只是基础。易中天老师的知识基础,绝对可以说已经达到将军丞相的水平。也就是说,他现在完全是一个“官”。虽然他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他的言谈举止,无处不在控制我们。 从易中天先生的喜好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普通的民众。 从百家讲坛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易先生是喜欢曹操及其家族的。这种喜欢,可以很清楚地表现在三国以后的历代文学大家中间。 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其实这很好解释。 首先,曹氏家族本身就是文学大家。曹操曹丕曹植文章都写的非常好,而且喜欢结交文学朋友。这从潜意识中就把曹操和文学家划成了一类人。 其次,是刘备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刘备出身贫寒(至于他帝胄的身份,我们暂且不讨论),基本上是个一贫民。他是靠着关羽张飞的哥们义气和天生的好运采取得成功的(这是很多文学朋友的观点,刘备的身上还是有很多优点和特长的)。这无疑就是对成功人士的一个挑战。试想,成功者大多是摸爬滚打才取得成绩的(大多数文学家历史学家士人都是如此),所以,他们当然十分反感这种投机取巧的成功之路。 相反,平民是喜欢刘关张兄弟的。因为,民众是欣赏义气这种精神的。而,这三兄弟,从来都是这方面的楷模。 那么士人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他们基本上持嫉妒的态度。至于原因,当然是三顾茅庐和白帝托孤。可能历史上,没有人(尤其是士人)受到过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吧。 综上所述,易中天先生是典型的士人立场,基本上和平民立场靠不上边际。
易中天老师,有三大长处三大短处 易中天老师,有三大长处三大短处:三大长处:集思广益,判断力强,事例充沛三大短处:个人观点不强,立场模糊,态度暧昧 集思广益:顾名思义,就是广泛地解除各类文学著作,博采众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在他的讲座中,不断的可以接触到很多著名文学家的思想。有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钱中书先生;有罗贯中,裴松之,陈寿。易先生把他们的观点总结起来,在贡献给广大朋友。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美妙的氛围:我们似乎是在听一帮名人在集体作演讲。而且都是精彩的论断。这是易先生过人之处最重要的一点。 判断力强:易先生很会判断论调的准确性。他的理解力很强,常常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看待三国问题。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在评论东西的时候,往往都站在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立场上,很少考虑作者们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如何考虑的。这样就会产生误解和错读。易先生极大的避免了这种现象,使得广大的作家思想变得非常有理有据,而且非常有可读性。 事例充沛:易先生选取了非常之多的事例。各种史书文集小说的事例,易先生都进行过详细的查询。他在讲座中提到的事例,都是众多题材中的精华。甚至是精华的精华。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如此之多的事例,简直可以变成一个三国故事大全了
剑与誓言:骑士的成长之路   要成为一个骑士必须经过多年漫长的学习与训练,其艰苦磨练的程度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对骑士的培训是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的。贵族或骑士的儿子一出生就由其父亲亲自监督着给孩子洗澡,它标志着成为一个真正骑士的漫长的培训历程的开始。新生儿必须进行符合基督教规定的洗礼,这标志着他不仅是一个基督徒,而已将成为一个基督骑士。洗礼之后把孩子交给乳母喂养,一直到7岁。7岁之后他被送往本地或外地某位重要的骑士或领主家中接受从精神到肉体的有关骑士的训练与培养,他也就成了一个随从或见习骑士。14岁时他成为骑士的扈从(squire)。扈从需要学习的诸如作战的技巧、骑马的本领基本上只能在主人的亲自传授下才能掌握,有时也会有一个或几个专门的教练也在那里教给扈从们许多骑马打仗的经验与技术。主人参加战斗,扈从们也全副武装地跟随,他们携带主人的盔甲、长矛、宝剑、旗帜等,其中最为人所羡慕的是帮主人拿盾牌。战斗中他们为主人呐喊助威,看守主人抓获的俘虏。经过这样的几次战斗,扈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与技巧。他这样以准骑士的身份一直学习和服务到21岁,在经过一个所谓的骑士授予仪式之后成为真正的骑士。   骑士授予礼(dubbing ceremony)于11世纪末首先出现于法国,它是一个基督教特征极其突出的仪式。骑士授予仪式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是庄严、公开的集体仪式,一般由重要人物来主持,如国王、大主教、主教、公爵、伯爵等。该仪式有着严格规则和步骤:准骑士首先沐浴,以示洗掉身上的所有罪恶。然后他身着白袍,腰系袍带,象征他决心保卫上帝的法律。在教堂里,由主教和一帮贵族骑士组成的仪式授予小组,授予他金马刺和宝剑,要求他要有为上帝服务和战胜敌人、保护那些可怜的人们的勇气和决心。至此仪式结束,准骑士成为一个基督教骑士。 高贵的玫瑰与风琴:优雅的战争规则和骑士风度 在教会势力的干预下,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有其详尽的游戏规则。在骑士战斗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骑士生活(主要是战斗)的准则:即骑士准则或者所谓的骑士风度。具体表现为勇敢坚强,不贪生怕死,重视荣誉胜过生命。于是他们不伤害俘虏,不攻击未披挂整齐的骑士。他们还遵守教会的“上帝和平”、“上帝休战”之类的规定,不攻击非战斗人员,如妇女、儿童、商人、农民、教士等。如1023年某地一主教所要求的誓词中所说: “我决不带走公牛或母牛或其他任何驮兽;我决不捕捉农民或商人;我决不从他们那里拿取分文;也不迫使他们付赎身金;我不愿他们由于他们的领主所进行的战争,而丧失他们的货物;我也决不殴打他们来获得他们的食物。我决不从牧场捕捉马、骡和驹;我决不破坏或焚烧他们的房屋;我决不借口战争连根拔除他们的葡萄藤或收集他们的葡萄;我决不破坏磨坊,也决不拿走那里的面粉,除非他们在我的土地上,或者除非我是在服军役。” 由于遵守骑士风度,所以一般中世纪欧洲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都较小。有个很有趣的例子:教皇亲自下令严禁在基督徒之间的战争中使用弩(十字弓),理由是:任何一双低下卑污的手都有可能借此夺走最高贵的灵魂。骑士在战斗时,挺矛策马全速前进,刺向敌方。当长矛被折断或从骑士马上坠落后,他们才使用手中的宝剑。力气大的骑士会使用战斧、狼牙棒和铁球等。然而骑士更感兴趣活捉对方,而不是将对手杀死。因为俘虏一个敌人就可以索取一份赎金。赎金的多少按俘虏的地位和家产而确定。骑士无论是参加马上比武还是进行实战,都要遵守某些成文的规则和惯例。如:一个骑士不能对另一个毫无戒备的骑士发起攻击,必须让对方做好战斗前的准备。搞突然袭击,对真正的骑士来说,是一种可鄙的行为。另外,当一名骑士俘虏了另一名骑士后,必须将俘虏待如上宾。 英国伟大的亚瑟王的故事早已是妇孺皆知,他所创造的圆桌制度更是流芳百世:当召开圆桌会议时,亚瑟王与三十名圆桌骑士一同围着大圆桌坐成一圈儿,此时大家一律平等,没有国王与骑士之分,只有三十一名卡咪罗特守护者。大家可以畅所欲言,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制处理国事。这种民主制度在黑暗愚昧的中世纪的欧洲,可谓先进之极,无论它是否存在过,就这一思想的广泛长久的留传,足以令人敬佩感慨。
这是旧时代骑士处世之准则,但不晓得在今天,还有多少骑士,仍能承   要成为一个骑士必须经过多年漫长的学习与训练,其艰苦磨练的程度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对骑士的培训是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的。贵族或骑士的儿子一出生就由其父亲亲自监督着给孩子洗澡,它标志着成为一个真正骑士的漫长的培训历程的开始。新生儿必须进行符合基督教规定的洗礼,这标志着他不仅是一个基督徒,而已将成为一个基督骑士。洗礼之后把孩子交给乳母喂养,一直到7岁。7岁之后他被送往本地或外地某位重要的骑士或领主家中接受从精神到肉体的有关骑士的训练与培养,他也就成了一个随从或见习骑士。14岁时他成为骑士的扈从(squire)。扈从需要学习的诸如作战的技巧、骑马的本领基本上只能在主人的亲自传授下才能掌握,有时也会有一个或几个专门的教练也在那里教给扈从们许多骑马打仗的经验与技术。主人参加战斗,扈从们也全副武装地跟随,他们携带主人的盔甲、长矛、宝剑、旗帜等,其中最为人所羡慕的是帮主人拿盾牌。战斗中他们为主人呐喊助威,看守主人抓获的俘虏。经过这样的几次战斗,扈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与技巧。他这样以准骑士的身份一直学习和服务到21岁,在经过一个所谓的骑士授予仪式之后成为真正的骑士。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