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a1029 Tua1029
关注数: 0 粉丝数: 39 发帖数: 1,428 关注贴吧数: 2
Thank you ,and, Goodbye 谨以此文献给最美好的Ali,以及每一位热爱她的人。 一、顶尖工作室塑造顶级视效 《Alita》拥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顶尖的特效,这一评价丝毫不为过。本片特效由LightStorm以及Weta Digital操刀,运用了大量前段技术,展现给观众一个宏大的世界以及亦真亦幻的CG形象。 大场景的布设不可能全部采用实体建模,Weta采用与AI结合的CityBot技术(曾获奥斯卡奖),通过预先设置数据库中的建筑特色,其细节可以细化到门窗摆设等物件。随后通过CityBot,AI将自动衍化并生成一座细节充分且风景独特壮丽的城市,由此,故事发生的铁城、撒冷、破败之地等场景,被这一技术代入了荧幕。 场景中唯一不能用道具替代的物品,就是角色了。本片将Weta的Mo-cap技术可谓发挥得尽善尽美,片中不少赛博形象极为精良,这既得益于Genman技术(类人角色的数字建模)的新使用,也得益于Weta常采用的实体数字相结合的建模习惯。 最终,作为本片渲染最为复杂的形象,阿丽塔的诞生应追溯至Weta的Tissue建模技术(曾获奥斯卡奖),通过这种技术,首先建立起了人物的骨骼、关节,之后由此向外一层一层铺设肌肉、筋膜、脂肪的建模。你可能会问,类人角色使用动作捕捉不就可以塑造好了吗?何必大动干戈将演员本身具备的生理结构再塑造一遍?诚然,自《指环王》以来,Weta塑造了不少Mo-cap形象,然而,最难以把握的,恰是最为接近真实的。本片中阿丽塔的动作、CG衣着,都基于此,为了让角色真实协调到符合生物行为学以及解剖学的要求,也为了便于后期调整,Weta将Genman+Tissue技术用于本片制作。在此上,阿丽塔的面部表情是基于FACS数据库+面部捕捉技术塑造的,后者由卡梅隆设想,并由Ls和Weta定制设备(2009年)。本片中这两项技术进行了极大的精细化,FACS数据库中添加了细化到毛衣的细节处理以及水下生物建模活动特点的算法,面部捕捉技术则轻量化了设备本身,更加便于快速运动时的面部捕捉,通过Weta开发的Skin Scan+Mari技术,阿丽塔的脸部建模精细到毛孔以及其中的桃色绒毛,而其瞳孔更是由800万个多边形组成(利用了Weta的瞳孔纤维建模技术),结合算法使其能够感知光线强度。之后经历了高负荷长时间的渲染,世界上最精细的CG人物可谓初具规模,接下来她又怎样成为最美的CG形象呢? 二、紧凑片长衍射爱之伟大 本片仅有122分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铺设宏大的世界、塑造细腻的人物,对于制片、导演来说,无疑是重大的考验。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合格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就剧情本身而言,本片如何在紧凑的长度中架构剧情呢?首先,本片剧情多次前后呼应,正如主角3次照镜子、5次流泪、4次打招呼,等等。这些呼应使观众更好地把握了角色的感情动向,极具智慧。其次,本片以人物表演代替台词(尤其是神态),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在其中,如Ido在阿丽塔问及巧克力以及人类能否爱上赛博时的皱眉,让人回味无穷,但却点到为止。再次,本片多人物关系线穿插并以女主故事为主心骨,详略得当。 而贯穿本片的主题,是经久不衰的爱。 本片结合了卡梅隆剧本的一贯特色,在宏大的背景中铺展开了友爱、爱情、亲情等既平凡而又不简单的感情。片中展现的人物情感细腻程度令人咋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在短短两小时内展现完这么多的内容,实属不易。不仅如此,本片还发出了对末世赛博与人类感情合理性的伦理之问,令人深思,而片尾以男主之死做结,升华了巨大时间跨度下相似人性化的主题,爱。 三、宏观背景,细腻剧情 初次观影,在了解背景之时,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女主这个形象,而是整个故事本身,本片改编自《铳梦》,阅读漫画梗概,不禁让人惊叹于其庞大的世界观与复杂多元的剧情;也让人不禁遐想,当这漫改系列完成之时,会是怎样一个情形。 而在华丽的背景外衣下,剧组带给我们的却是极其微观的故事。 卡梅隆向他的女儿展现的恰是一种No one is insignificant的自信与自尊。他从一名不起眼的卡车司机一路走来,成为了闻名的电影从业者,其经历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没人能限定任何人的人生,人们从自我中不断发觉汲取自己的内在力量,不断成长,并为自己的理想而活。按照导演的话来说,Alita是一个探寻真正内在力量的故事。它向我们揭示了即使我们感到自身力量的弱小与自身价值的细微,我们依旧可以找到自我并不断汲取力量,通过这一力量来获得自我实现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形成英雄那金子般的品质。或许这正是阿丽精神的一种体现吧。Alita曾在片中两次发问“Who am I”,随后她以“All or nothing with me”定义她自己,极富哲理,卡梅隆展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通过不懈地追求与探索,最终发现了自我使命,可见No one is insignificant,只要我们都能以这种竭尽所能的精神不懈前行,其本身就是一件不凡的事。而在电影中塑造坚强的女性形象,也是卡梅隆电影中的一个亮点。正如Alita逆风而来,觉醒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觉醒于一具不属于她的身体中,她感到自己的流离,她感到自己的渺小。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追寻着亲情、友情和爱情;而那些以她为敌者促使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自己并非微不足道。这一切,将她对初入这世界的自己的印象反转,即没有人是微不足道的。而在其中,阿丽塔并不孤独,她遇到了一位慈父,一个永远包容她且试图保护她的Ido;一个因她而变,重拾母亲身份的绮莲;一个回头浪子,雨果。在剧情中,我们跟随阿丽探索着她的世界,同时其他角色也随之而动,随之而变。 作为本片中塑造最完美的形象,阿丽塔的人物塑造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纯,其中包涵了她的敢爱敢恨,她的率真、好奇,她愿倾尽所有的付出,她的执着不弃,以及她的嫉恶如仇。在剧情发展与特效相配合的作用下,“最美CG形象”跃然荧幕中,片中“最具人性”可能是对她最好的评价吧。 四、精良配乐团队 Tom在《疯狂的麦克斯4》中制作的配乐风格激进同时匠心独运,但整体十分迷人,旋律激昂且扣人心弦,而又配合婉转反复的韵律。而《Alita》的配乐同样是那种将动态、情感、创意相结合的风格。 对于未来的设定、其他的赛博角色以及机动球的情节,Tom在朋克、电子乐、重金属中找到了创作乐器的范围,如Motorball, I see Church等的科技感十足的配乐。 对于Alita这个人物而言,她的配乐需要一些经典的乐器(管弦乐队)来驱动,并且需要真实的艺术家演奏。因此,阿丽塔的主题插曲由古典乐队演奏,旨在表现她的人性以及人化情感,如I don't even know my own name, with me等旋律细腻动人的配乐。 不得不说,听到Tom制作的全新且质地独特的旋律,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他的作品给予了管弦乐队新的发挥空间,管弦配乐听来效果明朗且节奏把握较好,细听其嘈嘈切切,慢板壮丽雄浑,小快板轻快灵巧;有古典音乐的高雅之感,同时又添一份进行曲中的坚定不屈。这得益于Tom将管弦各声部熟练地编织在一起的技术。 罗伯特称赞Tom,为他通过角色、感情所作如此内部鲜明的配乐;以及对于他工作不懈努力的品质。 五、侠骨柔情 记得曾看过吧友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卡神用天马行空演绎侠骨柔情》,笔者深感恰当。片中的阿丽塔形象真实,因为她不同于其他相似类型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即主角往往抱着大无畏精神毫无保留地奉献,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阿丽体现了一名坚强的女性应该有的形象,即外柔内刚,她能为失去挚爱而失声痛哭;也能在被解体后仍咬牙抗争。其柔弱,在片中落泪数次;其成长,在结尾斩泪而立。其侠骨,在酒吧里召集猎人为正义而战;其柔情,在那句“人类能否爱上赛博”时,写入了双眸。片中无论是“I promise”亦或是“close your eyes”,均致敬了《泰坦尼克号》,或许卡梅隆试图将阿丽与Rose相类比吧!同样率真,同样不羁,同样向往爱情与自由……正如书中所言,卡梅隆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到了影片终了,所有的角色形象都会熠熠生辉,变得温暖真实”。 六、何当为特效? 观众为科幻片中精良的特效制作而啧啧称赞,那么好的科幻,好的特效应该是怎样的呢? Joe Letteri曾说:“我们只是为那些独一无二的剧情设置以及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打开了一扇从无到有的门。”诚然,特效一直被用作想象力的跳板,这是一项将剧本语言与视觉语言相结合的奇妙工具。很多观众在讨论一部电影的艺术贡献时,仅仅关注到了在电影边缘细枝末节的视效,而忽略了这一点,即特效仅仅可以作为一部电影的一小部分亮点,但是这一小部分亮点却给予了观众们极大的享受。确实,特效在直观比较吸引人,但是它仅仅是浅层的享受,而非电影剧情深入的享受。特效并不是说要以牺牲影片剧情本身为代价,而是在电影中极大地充实剧情。 Letteri说:“不管特效表达的事物细腻到咕噜的双重人格,亦或是到令人惊叹的壮丽的潘多拉美景,我对于我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它能让观众在走出电影院时,对电影的剧情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卡梅隆也曾提到了影视技术的重要性,但他却否定了制作电影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剧本框架,特效如何精良,并不能代替优秀的编剧、演员。好的特效,服务于剧情,倘若没有细腻的剧情与真挚的人物,再炫丽的特效电影,最终产物也将是败絮其中的。 七、科技末世的人性显露 科技与毁灭,同样是卡梅隆电影中的一对经典的矛盾。卡梅隆曾说:“我看到人类使用的科技下,隐藏着毁灭与奴役的因素,这到底是我们掌握了科技,还是我们在努力逃离科技的奴役。”在《阿丽塔》的世界中,人们因科技而繁荣,但也因科技而毁灭,因科技而受奴役,这不正如当下的人类自身吗?科技的发展并没有让人类找到平静、找到幸福,而恰恰激发了人类的傲慢、贪婪、欲望。在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感情逐渐淡漠,社会温度降低,戾气加重,抛弃道德廉耻争名逐利已成蔚然成风;监视与信息泄露下,人们的自我空间岌岌可危;自媒体时代,娱乐至死的观念被悄然输入。正如卡梅隆评价电子产品时的那句话“机器已经赢了,只不过不像《终结者》的方式罢了”,人类因科技而伟大,也因科技而堕落,或许影片中那铁城卑微的角色,那高高在上的撒冷,那四处遍布的监控,那利益至上的气氛,正是当下的缩影罢。但在这其中,卡梅隆给予了我们冰冷世界中的温暖形象,正如阿丽塔、Ido,在冰冷淡漠的赛博世界里,他们没有因科技而丧失人性,反而保有了作为人的美好,这弥足珍贵。人类文明发展,将会使人丧失人性,成为机器人吗?卡梅隆在影片中为观众展现了最具人性的科技产物,可能也是对此现象的一种讽喻吧! 致阿丽: 愿夜空之中闪烁明星, 无尽星光引你前行征程。 愿希望之火熄灭时, 你心中的爱能化作灯塔引你前行。 愿你在天使羽翼中安然入梦。 写在最后: 《阿丽塔:战斗天使》将下映,但是其故事还将继续,虽说其命运多舛,但这一切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她收获了一群爱她的人,这就足够了。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我见证了粉丝团体强大的凝聚力,那一份份热忱,正是当下社会所缺失的。如果说阿丽塔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中曾有的一份纯真,那是极为恰当的,我们哪个人不曾是阿丽塔呢?我们哪个人又不曾怀有同样的热忱呢?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丧失人性,堕入无尽的黑暗冰冷,但只要有阿丽塔般的形象,人的内心就总会燃起一团火,驱散周围的冰冷,使人只管手捧那一份暖意,向上,向善,不断前行。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是星光灿烂,亦或是灯火阑珊,她就在那里,她就在那捧火中,而我们,也同样在那里。人道世间本无天长地久,任何事物如此,但我们能与之相守的那一分、那一秒,正如那沙粒中的宇宙。将阿丽放入心中,带着那颗心,走入那斑斓的星河,此情不变,此爱难逝。 此刻,是结束,又是开始。未来的聚光灯正在照耀着这个电影系列,而这个电影系列又将人性的光辉撒向每一个热爱它的粉丝。为此,就让塔粉们以阿丽精神为风帆,向着各自更好的未来与更加精彩续集,出发! ALITA Forever! ALITArmy Forever! 谨 上 2019年4月21日
【论】你无权差评阿丽塔 作为影片评论者,甚至以此为业,是一项轻松有趣的爱好或工作。他们通常冒的风险小,而却在舆论上位高权重,各路电影人都不得不献上他们的作品-----甚至他们自己,来供评论家们点评。影评人最常以吐槽、娱乐电影内容或提供电影负面消息而见称,这不仅仅能迎合主流舆论,而且它的读、写均饱含趣味。但是,影评人也都必将面对一个更尴尬的事实,就价值而言,被评论家评为“平庸之作”的同时,他们的评论本身甚至比电影更显平庸。诚然,如果部分影评人还保有着的独立评断力,不受舆论潮流的影响,那么他就必定要冒险,去发现并捍卫那些值得被保护的新事物。毕竟,这个世界对于新事物的出现太过敏感,也非常苛刻,新IP、影坛新人、新的作品的出现,都太需要依靠拥护者和支持者了,因为其势单力薄,在汹涌的舆论潮流中不堪一击-----优秀的影评人也是一样的。 优秀的影评者无法定义优秀的影片,但当他们看到成片时,结论已悄然在心中书写。面对新电影,试问各路评论大家,在做出评论前,能否回答以下问题: 1.您的观点从何而来? 或者说,您具备该领域相关知识吗?亦或您只是为了点击量而评论呢? 2.您的说法是合理还是极端? 正如我们在生活中许诺的时候需要谨慎,为了避免“恐吓从善”这样的去繁就简的情形,您是否将您的评论用过于简单的推论来描写呢?要知道,影片评论是无易事的,而困难的事情是不能用简单的方法概括的。 3.您的证据是什么? 您的说法是不是来源于道听途说或者其他小道消息,亦或是您自己的一知半解?要知道,即使您的说辞再有道理,也并非批判的。 4.您是否能确保您的结论不被偏差污染? 您在评论前是否被舆论、心情、天气、媒体等等条件影响呢?这些会不会让你写出偏差之评呢? 5.您对于各方面的推理是不是避免了常见的谬误? 您是不是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评论某部电影,亦或是仅仅依靠自己的一知半解来作评价呢? 6.您的视角是不是多元化? 您是不是带有歧视色彩?您是不是仅仅从对电影不利的一面评价它呢? 在筛去无法作答以上问题的人后,剩下的影评人是极具理性及批判性思维的人,他们拥有了影评最基本的客观性。那么,《Alita》到底能不能被给予差评?这似乎与题目相冲突,诚然,在整个系列结束后,任何人都有资格在符合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予以差评,且我个人不会对此进行任何质疑。但从目前来看,没人有资格给予本片除电影本身质量外的情节差评。 首先,试问读者会仅仅根据一部《指环王》或者《黑客帝国》《哈利波特》指点全片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因为故事未完结。很显然,首部缺失之物后续自会补充说明,并不会永远缺失(反而会使剧情接合紧凑,使多部曲成为整体),因此给予剧情差评,倘若不是哗众取宠,那笔者只能用鼠目寸光来形容了。 其次,试问读者会不会将其吐槽为超长预告片呢?该观点就上文的单纯吐槽有了一些道理,但是牢记,诸如此类的多部曲电影,都是在叙述完整一个故事后,才为续集展开铺垫,在结尾留出空间(参考《神奇动物2》《霍比特人2》)故事是完整的,但是吐槽者的思维或者观影时精神完不完整呢?暂且另当别论。 再次,试问读者在观看电影时是否对边缘人物塑造完整度产生过疑虑?人物众多可能是多部曲电影存在的通病之一。如《指环王》的主人公就多达10余人,仅看第一部,众多的形象使人应接不暇,但是随着续集的推进、情节的发展,剧情的深入伴随着人物形象的深入,最后将一个个丰满的形象有条不紊地展现于荧幕上。你看,好事多磨;老汤香扑鼻,在于久煲;老酒醇而烈,在于久藏。人物的塑造又何必操之过急啊? 最后,正如法拉第那句“婴儿能有什么用?”,电影的首部曲在于展开世界,顺便讲个故事(注意主次),引出续集,这就是它的作用。婴儿无用,但其本身不是饱含希望的象征吗?而希望之火本身,能因简单的差评就熄灭吗?
【评测】关于官方Ost CD 一、前言(Robert Rodriguez) 我过去就已经是Tom的粉丝了。他在《疯狂的麦克斯4》中制作的配乐堪称天作,那配乐风格激进同时匠心独运,但整体十分迷人,旋律激昂且扣人心弦,而又配合婉转反复的韵律,可谓2015年的配乐佳作。从那时开始我就清楚了,《Alita》的配乐需要的正是那种将动态、情感、创意相结合的风格。 当我开始与Tom的工作时,我们首先要找到并把握角色的主旋律,特别是Alita的主旋律。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我们能早点确定这个主旋律,Tom就可以根据此创造配乐亮点并且把控整体的配乐情绪。 对于未来的设定、其他的赛博角色以及机动球的情节,Tom在朋克、电子乐、重金属中找到了创作音响的范围(如Motorball, I see Church等的科技感配乐)。 但Tom认为,对于Alita这个人物而言,她的配乐需要一些经典的乐器来驱动,并且需要真实的艺术家演奏。因此,她的主题曲由古典乐队演奏,旨在表现她的人性以及人化情感(如I don't even know my own name, with me等旋律细腻动人的配乐)。 我不得不说,听到Tom自己制作的全新且质地独特的旋律,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他的作品给予了管弦乐队新的发挥空间,管弦配乐听来效果明朗且节奏把握较好,这得益于Tom将管弦各声部熟练地编织在一起的工作。 对于你通过角色、感情所作如此内部鲜明的配乐;以及对于你工作不懈努力的品质。感谢你,Tom。 二、原声CD概述 1.音质 如果网络版配乐音质能打60分,该CD音质可以给85分,具体提升如下: A.底噪更弱 B.中频下潜更深 C.高频部分曲段不再刺耳 2.配乐方面介绍 全体配乐演奏成员名单 作词作曲者 主题曲歌词本 3.版本 笔者购买日版CD,多两首配乐(Centurion, I see church)但一部分配乐介绍是日文的,看不懂。 三、购买建议 1.价格 150元左右,在CD中属于中等稍偏高的价位。 2.播放设备 本CD为普通CD格式(非SACD),对于播放器要求弱(可以用CD机、VCD、电脑光驱等广泛的设备播放,不用担心没设备听),笔者用大法随身听听着很爽,你也可以尝试抓轨后提取电子版视听。 3.收藏价值 CD本身质量挺不错,插图精美,适合盘一盘。
【特辑】这世界上最美的眼睛 序:欣赏过电影后,Alita那双大眼睛给了观众极大的印象,甚至成为了角色的灵魂的一种体现。本文就此谈谈,为什么这双大眼睛成为了世界上最美的眼睛。 Ps在前:本文为笔者纯手打(渣文也有一个申精梦)(不包括摘录内容),内容不止限于设定集,如有错误欢迎指出,如有补充欢迎评论,业余水平,非喜勿喷。 一、恐怖谷现象 1.之前不少影(吐)评(槽)都指向了Alita的大眼睛是否会给观众一种恐怖谷的感受。让笔者首先介绍一下恐怖谷现象。(摘自百科) 它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提出假设,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95%的时候,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 2.那么恐怖谷现象又产生于何处呢? 恐怖谷就是随着机器人到达“接近人类”程度的时候,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的范围。会活动的类人类比静止类人体变动的幅度更大。恐怖谷现象可以用以下想法解释: A.我们通常会喜爱的角色:如果一个实体充分地“不够拟人(非类人结构,类似于《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瓦力)”,那它的类人特征就会显眼并且容易辨认,产生移情(荣格心理学名词,指对将人的情感转移到物上)作用。 B.我们通常不喜爱的角色:要是一个实体“非常拟人”,那它的非类人特征(也就是其他外表极像人,但是有一小部分不像人)就会成为显眼的部分,在人类观察者眼中产生一种古怪的感觉。 由此,Alita的眼睛尺寸极为惊人(是常人大小的112%到145%,远超过105%的界限)。如此,它又怎样越过“恐怖谷”的红线又让观众觉得自然美丽呢? 二、制作者对于眼部的面容融入性设计 1.设定目的:将漫画同真实人物相结合,既有原始漫画 的人物特征,又在真人电影中显得具有梦幻效果(亦真亦幻)。人物面容设置源于2005年概念图(Weta视效专家Lettari) 2.整个面部为眼睛都做了调整(一切为支持眼睛) A.心形脸庞的设定(仔细想想这个形状作为五官的底子,设计得真的精妙) B.嘴巴大小的缩小以搭配大眼睛 C.下巴的缩小且形状尖化(效果同上) D.关于眼眶:Alita设置始于眼眶(头骨层面),在眼眶的成功设置后,搭配ABC的微调,整个人显得自然,且让人们从内心接受了这种外貌(摆脱了“恐怖谷”) 由此,配合面容捕捉技术,将这天使般的面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3.对于眼睛本身 相比之前《指环王》中的咕噜,Weta在本作中对于眼睛的精细化制作,我想是不言而喻的(这点我不再赘述)。 笔者就眼球本身设定如下分析: A.眼球的感光 本片Alita在不同光照的环境下,瞳孔有不同程度缩放(极贴合现实) B.瞳孔 在大眼睛的基础上放大了瞳孔,且将瞳色调节为淡黄色(不是2005年概念图中的浅蓝色)。将机械人与真实的人类区分开来,同时淡黄与女主皮肤颜色相称,且不会产生瞳孔一色的视差。 C.细节 本作中眼球的细节包括,又不限于以下内容:瞳孔反光、眼球周边细微的血丝、眼球转动时瞳孔的缩放会有一定的滞后、瞳孔的对焦细节(其实这个可以归类为C,即使眼球有了神) D.眼部周边肌肉的配合 类似却不限于:女主眼皮的活动(包括眨眼,也需要上下眼皮的开合,这一点极为细致。例如Ido为女主擦泪的时候);女主你神态细节(不赘述) 三、后期的塑造 1.罗萨本人的演绎(不赘述,赞美的帖子太多) 2.摄像角度 A.本片拍摄角度多样,但基本为平视拍摄(或稍微的俯视仰视),且同一视角无长镜头。 B.焦距适当(人物占场景比在0.3左右)。 C.摄像光圈,多使用大圈,背景虚化中突出人物(这个应该也有帮助) D.光线(一般打光都为女主侧光或逆光,这样给观众展示了眼球反光,且表示了透明光滑的质感) 3.技术角度(不赘述,相关文章太多)
关于官方设定集 一、前言(笔者手工翻译) Alita是一个探寻你真正内在力量的故事。它向我们揭示了即使我们感到自身力量的弱小与自身价值的细微,我们依旧可以找到自我并不断汲取力量,通过这一力量来获得自我实现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形成英雄那金子般的品质。Alita觉醒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觉醒于一具不属于她的身体中,她感到自己的流离,她感到自己的渺小。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追寻着亲情、友情和爱情;而那些以她为敌者促使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自己并非微不足道。这一切的一切,将她对初入这世界的自己的印象反转。 (By Robert Rodriguez) 二、本书涵盖内容 以“极尽详实”来形容本书内容毫不为过(240页以上,数斤重),然而这本书具体有多详细呢?读者可先将自己想作一个造物主,在未来的时间框架内架构一个世界,你能想到多详尽,本书就有多全面的内容,笔者认为本书内容亮点如下: 1.人物设定 任何出场的人物(不包括群演),在设定集中均有介绍,包括形象、服装、设定目的以及人物特征等等内容,但不涵盖人物在电影中(或续集)的情节铺设(尤其是诸如诺瓦一类的神秘人,本书仅仅提到了设计他们的客观要素) 2.道具与场景 大到撒冷铁城,小到载具涂装,本书均有涉及。介绍均以客观设定为主(均为特定的制作人描绘,专业可信度高)。 3.概念设定 本书涉及一些概念设定(正片中却没有)的场景。例如,地下世界、一些铁城场景、火联飞船(天坠之战中形象)等。也包括了人物的概念设定,例如,男主的发型、女主的服饰、格鲁依什卡的概念造型等。 4.影片制作(台前幕后) 从开头罗导跟卡梅隆商讨拍摄计划,到导演转让,到中途制片(克服一系列技术拍摄问题),到拍摄完成(本片未上映时),之间的所有制作细节制作技术制作地点等等,基本穿插于各元素介绍间完成,且从中读者会自然感受到真真正正的工匠精神(这个部分应该是本书的主题之一)。 5.制作者影评 本书包括了罗导、制片人、出版方等等的客观影评,笔者觉得专业度较高,可帮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这部电影。 (补充)本书不涵盖的内容: 1.天坠之战的详细介绍 2.机动球员们及诺瓦的续集导向性介绍 3.对正片内容涉及情节性剧透的内容以及原作漫画内容(对电影内容基本无补充) 4.电影宇宙的历史性问题 5.其他角度过于刁钻的病友的问题(诸如生化人的生育问题等) 三、本书插图 1.插图分类 概念设定图(约70%),多为2005年绘图,读者可对比概念图与正片场景观察影片制作上的进步。 剧照、拍摄花絮(约20%), 成片图(约10%) 2.插图质量 插图质量相当高,以至于你能观察到所有的细节(比如Doll body的传动结构) 3.插图尺寸 全书最大的插图为连着两页纸的图(还有好几张),简直用惊艳形容都不为过。 四、购买建议 1.本书阅读难度中等偏高(大量CET4/6词汇,少量SAT词汇,包括词组异动,双关语等)。但如果你买这本画册仅仅为了看图,我觉得性价比降了一大半。 2.本书质量,光面铜板纸(无任何夹页)、硬纸板封面,印刷可谓尽善尽美(笔者从没有见过这样精美的印刷品)。尤其是在你取下书皮后,封面是狂战士的腋腹部概念图,非常非常非常漂亮。 3.本书综合性价比中等偏高,适合收藏品读。不适合单纯的原作漫画爱好者以及英文阅读水平较低的人群。 五、浅谈笔者阅读感受 首先,(宏观)笔者感叹于这个世界的庞大壮丽、元素的缤纷,能架构出如此宏观的世界,笔者对此极为佩服。 其次,(微观)笔者感叹于这个世界细腻的人物设置、文化设置、道具设置等,可谓粗中有细,足以洞见剧组的辛勤劳作。 最后,笔者惊叹于这真实世界中有如此工匠精神而又头脑清晰冷静且甘为幕后齿轮的剧组,浏览本书后,笔者对之前任何国内粉丝制片剧组等向外国吹嘘的行为感到嗤之以鼻,替所有利用资本走向好莱坞的演员感到面红耳赤,且为我国电影业走向世界的道路倍感担忧。 Ps:笔者近日对本书一些内容进行了翻译,觉得本书着实内容太过庞大,就此浅谈一下如上的评测,求轻喷,如有错误补充欢迎指出;如确实对大家有帮助,求加精,谢谢各位的阅读。
Ido在电影中未被描写的心理动态整理 今天我又花了一早上再刷了Ido的日记,从电影角度整理一下Ido未被描写的心理,希望能提升大家的观影体验。 1.关于救女主的动机,Ido在女主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急切想给予女儿而又不能如愿以偿的东西:新的身体和重新开始的机会,而这是女主恰好急需的。 2.Ido女儿的身体适用年龄为13岁,他检测女主的大脑年龄为14~18岁,因此doll body对女主年龄上是不适应的。 3.Ido在给女主做完手术后还打量过这具身体(以living work of art形容),同时听了女主心跳稳定后才离去(之后不知道多久后女主才醒来)。 4.Ido发现女主身上的火联黑科技后,在女主醒来的时候实际上是不自信的(因为他正在帮助了一个敌人),因此他没有问有关派别的问题而以身体适应状况问题开头。 5.女主让医生给自己起名字时,医生实际上差点泪奔。当女主拥抱他时,他感觉自从失去爱女后,生命又一次有了意义(之前用Cybergirl称呼女主,这点之后采用Alita称呼) 6.Ido对雨果的看法:小伙子人挺不错,就是工作环境鱼龙混杂,工作内容肮脏。女主跟她的感情,医生实际上不太赞成。 7.Ido通过让女主打下手来帮助她了解铁城黑暗的配件交易,从而激起她的自我保护。并且Ido分析知道雨果带女主吃巧克力的事。 8.那天以一敌三的夜晚,Ido心里实际感谢女主出手相助,同时惊叹于女主弱小的身体爆发出的能量。后续听了女主的闪回记忆后,医生确信了女主就是狂战士的身份。 9.Ido反对女主成为赏金猎人的原因:除了危险和见不得人,他觉得女主的身体不适合作战,且不想让女儿的双手沾血,同时与女主并肩作战会使他分心。 10.关于拒绝为女主安装狂战士甲,医生不希望她重操旧业,只希望她能重新开始,作自己的家人。在女主拳打酒吧的时候,医生自己其实反思过该不该为她安装这具身体。 11.笔者看出在酒吧大战格鲁伊什卡时,Ido对女主的勇敢不屈心生敬意。“She raised her eyes to Grewishka and gave him the kind of look you pray you never see as she stood, icy still, and stated, as if reciting a lesson,'I do not stand by in the presence of evil.'”以及在负伤与被反派解体后医生以为她会求饶或求助。 12.Ido对于酒吧大战并不责怪雨果(很理智的做法),看出雨果用电棒照应女主他也算是放了点心。 13.女主解体后Ido实际上可以修复doll body,但是他最终选择安装狂战士身体,也是对女主的一种信任和保护吧。 14.医生的助手实际上和医生一样讨厌机动球。 15.Ido对于女主与雨果的爱以“Young Love”形容,毕竟女主不能像他这样理性啊。 16.教堂中雨果被救后,Ido感叹女主对他心灵的改变。 17.Ido在雨果爬运输管道时对其评价为这无异于自杀,也怜悯雨果一直为维克托所欺骗的可怜之态。 完 Ps:本人文笔渣得一批,英语阅读水平也没那么高,如有内容上的错误欢迎指正,求大佬们勿喷,如有补充本人都会虚心接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