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lecute smilecute
本人情绪多变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266 关注贴吧数: 2
(转贴)!!!说宝钗! 薛宝钗的性格是多重的,人多谓其处事沉稳,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但细细看来,她也有沉静淡泊的一面。 薛宝钗生性不爱调脂弄粉,素喜自然朴陋的生活。大观园中选住所,她挑的是简洁朴素的蘅芜院;她的房内摆设素雅,连贾母看了都觉得过意不去。她的淡,不仅表现在生活上,而且表现在婚姻上。吃的穿的用的她不在乎,对婚姻她似乎也不在乎。贾母等人给她定了个处在半疯半傻状态的贾宝玉,她也未置可否。有人说,这正是她的心机深藏之处——薛宝钗一直是觊觎“宝二奶奶”的宝座的。这简直是天大的冤枉。宝钗是何等聪慧高雅的女子,一个半痴半呆的贾宝玉算什么宝物,哪里值得她朝思暮想、牵心萦怀!宝钗出身皇商,什么样的荣华富贵未经未见,一个内囊将尽的贾府,焉能入她的眼!世人以此来论宝钗,完全是世人的的势利,不是宝钗的势利。宝钗不光美艳妩媚,而且聪颖过人,怎么会糊涂到这个地步:拿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幸福去下一必输的婚姻赌注?她很明白,宝玉的情并非为她而生,牵来宝玉的人,也拴不住宝玉的心。宝钗虽不知道“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样的道理,但她总清楚,强扭的瓜是不甜的。守着一个对自己无爱的人,纵有泼天富贵又有何趣? 宝钗对婚姻反应冷淡,这是因为她的人生欲望并不强烈。惟其清心寡欲,才能豁达沉静,宠辱不惊。贾母说她是既守得住富贵又耐得了贫贱的人,信然。如果宝玉有了“雪夜围破毯,寒冬咽酸齑”的那一天,能够坐在宝玉身边与之相依为命的人,必是荆钗布裙的薛宝钗 对于小说中人物在看法上发生分歧,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由于对薛、林的不同评价导致“几挥老拳”之事,也为人们所熟知。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每个人在阅读小说时都会有自己的角度,并且完全有权力讲出自己的看法。这是谁也不能够强加干预的。不过经过这么多年来实践与研究,如果不是从一般读者的立场,而是做为一种研究的方式来阅读,恐怕是应该有一些较客观的评价。当然我们这里又要申明,这种分析评价不是给某个小说人物定性,仅仅是为了对小说的道德蕴含及美学构思进行整体的观察。 有许多时候,我们的看法会受到以前评论的影响。如对薛宝钗,便时常把她看得十分地奸诈。如《三借庐笔淡》(清邹弢)中所记许伯谦的看法: 宝钗以争一宝玉,致矫揉其性;林以刚,我以柔;林以显,我以暗, 所谓大奸不奸,大盗不盗也。书中讥宝钗处,如:丸曰冷香,言非热心人也;水亭扑蝶,欲下之结怨于林也;借衣金钏,欲上之疑忌于林也。此皆其大作用处。……况宝钗在人前,必故意装乔,若幽寂无人,如观金锁一段,则真情毕露矣。 这些看法影响是很深远的,然而这却是很片面的。首先邹弢与许伯谦这里的谈论仅是作为清谈,不是作为对小说的深入研究。正是由于属于清谈,因此不免联系社会现实及个人感慨较多。故而将薛宝钗这个少年女子成人化也过多地世俗化了。不过我们看到,争论的“几挥老拳”的两位老兄到底并没有把这种分歧看得那样重要,最后只是“一笑而罢”;因此知道他们并没将这种看法的不同看做是不同阶级的或不同路线的。这里便牵涉到一个以什么样的心境读小说的问题,无疑,读文艺作品时是常常将自己摆进去的。人们一面读小说一面往往忙着与小说人物进行情感的交流,当阅读到一些不平的时候常常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不满或淤积的不平之气迅速焕发起来。有的时候读者的许多感慨往往都离开了小说情节也毫不觉得。应该说,在过去人们对小说的性质及内藏的美学意义尚不够了解的时候,小说读者或者常常是以后者的心境为主的。这当然也没什么不对,但除了作为一种参考之外,只怕是不能作为研究的直接依据的。因为换一种心境有时候就会看得另一种结果,比如对于宝钗脖子上挂的金锁,依上面所述的观点便很容易认为是宝姑娘说了假话,因为这一切都是出于争夺宝二奶奶的地位。有些说法恐怕是我们都较熟悉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