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日的编辑 十年一日的编辑
关注数: 10 粉丝数: 14 发帖数: 141 关注贴吧数: 8
7分钟竞聘,也许是个人的出路,但决不是河北台的出路 轰轰烈烈的竞聘打响了,广告部,经视和农民三个频道纷纷战鼓擂擂,鸣锣开战了。 临时工这一次临时应招入伍,响应者不多,屈指可数。大多数人为编内人士(含协议工),这是小小的一步,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大步,自从台统一给临时工办理存档和保险之后,再也不能把这一部分人隔离开来,再也不能否认临时工在河北台第一线所付出的青春和汗水。 然而临时工面对这样的“平等”机遇,还是犹豫不决者居多,理由很简单,长时间的被忽视之后,越发懂得低调坚守的意义,我在这里想说,其实在犹豫中万事成蹉跎,不管结果去挑战自己,敢于在领导面前展示自己,这本身是不应该有任何犹豫的,应该当机立断,是不是机会都要表现一下,至少露个面,万一某个提议被领导看中了呢? 据说几场竞聘会上出现了不少亮点,几位80后的编导意气风发,创新的朝气如同一阵玩来的春风,温暖了老领导们面带寒意的脸颊,会后领导纷纷表示,看到了年轻人的成熟,看到了河北台的未来之星。 我佩服同仁的勇气,也赞叹领导们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决心,同时也为另一些人感到遗憾。我的遗憾来源于这个竞品的制度:每个人五分钟的演讲,或者说阐述,要包括给定的几个固定方面,最后的提问时间是两三分钟,也就是说总共七八分钟的时间里,能让领导们充分相信,此人是可担重任之人,是科组长制片人经理的不二人员,俗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我不是说竞聘者的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的陈述不好,只是觉得用七八分钟就决定一个栏目的带头人未免有些草率,未免三言两语的几句话说的漂亮就能干出漂亮的事情,有些人说漂亮话是特长,其他工作干得皮皮毛毛,但在竞聘的规则上,他们就显得很讨巧。 干电视这么多年,什么岗位都做过,唯一没有当过官,担任过节目的统筹人之类的,我认为其实不管是多大的一个团队,还是多小的部门,没有领导是不行的,但个个都只是想着当领导,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工作,那就是个问题了。在当今官本位的社会,作为个人奋斗的目标,升级做领导是一件很顺利成长的,但作为整个机械链条中最多也是最基本的一线员工,发挥的作用也是前进的最原始一环,我想我不是当官的材料,大多数人也不是,但只要我们矜矜业业做好本职的工作,也是对电视台的最大贡献。说到敬业,这是河北台现在最缺少的一个精神,有多少报道是为了报道而报道,有多少节目是为了守住萝卜坑而勉强为之,有多少重叠含混不清的栏目定位甚至频道定位? 电视行业竞争很激烈,看看强台们的节目,咱河北台汗颜了,我有时候会特别问我的朋友问陌生人问那些最草根的人们对河北台的看法,很多人说总体来说河北台很多频道不够吸引人,个别栏目有点看头,但是总感觉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方演砸我拍手的陌路感,完全没有一个整体性,农民频道还是很用心的,做的也很贴地气,但就是好像农民频道似乎想独大,想抛开河北这两个字一样,这个兄弟显得太过于特立独行,没有显出农民憨厚的感觉。农民频道的一花争春不是春,是整体的战略协同缺失。 创新这个词是好的,但是河北台大多数频道现在的氛围是有点浮躁的,再没有以前的那种沉下心用心做节目的感觉,一味着急追赶新潮流,可是功力不够,最后节目做得不是台湾风味就是央视风味,就缺少了点河北风味。 再回到竞聘甚至双向选择定岗位这个话题,这两个词汇我们不陌生,但是在河北台始终没有一个合理的业务水平考核,往往是职称决定排名:台长>总监(主任)>副总监>制片人>导播>摄像>场工>综合科室文员>编导,而不是按照技术难度和复杂和工作量效率这些来科学化考核评定员工的技能等级.职称什么的我就不说了,体制化的东西. 河北台的竞聘的此举从心理暗示上来说:似乎是鼓励一线员工做领导,却没有鼓励一线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单凭7分钟来决定一个重要岗位的人选,显得还是有点唐突.我承认是金子就会发光,适当时候就要毛遂自荐一下,但用人不疑,现在的各位总监都是台长的左膀右臂,难道他们就没可能发现推荐有能力的人来尝试更高的岗位么?难道非要在文采和口技上才能显露出人才么?作领导的都不知道谁能干,领导的能力要怎么体现? 说的好不如做的好,河北台说的好的人不光是主持人,有多少人是借着河北台给与的名号自己整天忙着自己的小生意?打着河北台报销的的士去办自己的小事儿?靠,有多少是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用着公家店公家空调公家电脑挂个QQ给自己的小买卖拉关系?玩去. 扯远了,过激了,但有种痛始终刺着我的心,谁让咱不是当领导面说豪言壮语漂亮话,干活五大三粗的那号人呢?咱就认准了自己是个一线工人的料,好好工作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第二位母亲:河北电视台就好了.
河北电视台的摄像挣钱最多 说出来吓你一大跳 说摄像挣钱,也不都完全一样。 第一类:清闲混饭型 一般有固定栏目,不属于摄像组,他们主要是维持维持本栏目少得可怜的摄像机会,就是到演播室推拉调调机位,其他时间无所事事,在办公室斗斗地主,打打麻将,按月有钱拿,偶尔帮人拍个结婚录像,有时还会忘记录声音,没调白一类的。 第二类:外采型摄像 新闻部或者新闻栏目这样的居多,不会写稿子,也不编辑,就是跟着编导记者出去拍,比如说街道漏水了,这里出事故了,或者主持人摆拍一段现场词啊,他们东跑西颠,有的有工作量要求,拍一条编导拿6他们拿4,很辛苦,但运气来了灰色收入不少,车马费一次至少二百块分情况,收的礼品也基本上是可以均沾,主要也要看栏目,大频道领导重视的栏目,自然待遇更是丰厚,要是再会采编一体会编辑写稿的会那就更沾光了,收入个五六千很正常。 第四类:精品摄像 这一类人一般拍精品,属于高手中的高手,河北台真正称得上的没有几个,他们不拍则已,一拍就是大作,靠的是功力,长时间的无薪尝胆,老一辈的前辈们在不拍精品的时候,现在没事给晚辈上上课也算发挥余热了。 第三类:晚会大型活动类摄像 这一类摄像可谓是大牌云集,你看看大型活动上经常露面的摄像就知道了,一般都不跟着栏目,而是频道名下的摄像组,频道给这帮爷儿发着工资,他们给台里台外所有有需要的大栏目服务,能玩摇臂斯坦尼康的就更牛了。这群人按小时收费,也按天收费,你要是常年365期都用他,可以侃价,象征性的少收点,薄利多销嘛!你要是算算人家的收入,吓一跳,举个例子,晚会一个晚上至少五六百,偶尔录一期特别活动一天下来也差不多,年终岁尾的晚会你能少给我,一千都是少的,再接个日播的,一天录四五七八期的,一期给100元不多吧,日进千金,不是日播我要你200不多吧,嫌多爷还就不伺候了,算下来光额外给的一年下来就有10万元左右,再加上频道给发的工资,年薪十万那是相当的惬意啊。 反观编辑,真不如做JI,这些大牌摄像一个月挣的钱,快赶上普通无名编辑三四个月挣的了。人家拍两小时,拍屁股拿钱走人,编辑编个四五天翻来覆去,最后也只是挣个死工资。一个晚会摄像,挣得是可观的劳务,论工作量他还不按几个机位分配,是各拿个的,跟个人跟的半拉脑袋,反正有编辑卡掉,真是万无一失啊。摄像乐了,编辑哭了。看着口袋里的工资,伤不起哇。
河北台的怪现象,老板当临时工混饭吃? 先说明一句:河北台的领导们,如果我说的情况涉及到了您,请您千万别生气,因为我说的是一线职工,而不是掌握大局,举足轻重的您们。只是想就一线的编辑记者同行的怪现象发表个个人看法。 说起一线编辑记者,是我台做节目的主力,但是频道不同,栏目不同,也造成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的显著差异。 我想到哪里据说到哪里,说日播节目最累,你也得看,新闻直播,前时间发片子,又要出差又要回来加班加点剪片子,是累,但日播的包装节目,比如某些每天10分钟的,咔嚓咔嚓一剪时长,顶多遮个人家的台标,也是日播,就显得玩一样。 说周播节目最累,一周30分钟或者1一个小时,如果是当精品之作的,那也绝对不是轻松的活儿,但要是包装个小品相声杂技动画片一类的,一周可以搞定两个月的节目,我说的不夸张吧。 说一年一播的节目最好搞,那也是扯淡,你想春晚,几百万能轻描淡写让你就搞定了?后期加班连夜改,这不是一般人承受的了的,然而一年忙一次,也很超值了,悠长假期多半是不愁的。没点关系,没点能力,你能进得了春晚组?别逗了,伤不起。 说出精品最累,看官们都笑了,因为大家都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曾经铃儿响当当的名号,《精品创作室》。。。里程碑式的模范科室,办公室常年挤满灰尘,可见人家的工作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 电视剧编辑看起来好像很累:一集时长45-50分钟呢,一天才能复制几集?赶上自己没看过还好看的还行,若是赶上收视率毒药,那在机房岂不是熬死个人人人?大家都伤不起啊。 大型活动组很累,机动性很强,经常周末机动到田间地头去搞活动,容易吗?你想想接地气也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接的,对不?好在活动很多,劳务也按次发放,算下来劳务超过工资很多,这是非自己人不能说的秘密,和某些跑商业跑会海的新闻中心同仁待遇能差不多吧。累点就累点吧。 精编的老师们我觉得挺累,她们人数少,任务重,虽然大多数节目都是粗剪可丁可卯剪好了,然后扒词拍唱词一个个对号了才交给她们,但是她们依然是手忙脚乱,特技 蒙版 包不过来,挣得是辛苦钱,我深刻同情并理解着。 刚才说的这些是个引子,主要是为了说下面的怪现象,步入正题:老板在河北台混饭的究竟有多少? 有些熟识的台里同事,那叫相当的吃得开,整天吊儿郎当的不见人影,其实人家在外面忙着自己的生意呢?当然,美其名曰叫兼职,可他们和我这趁下班了的时间摊两套煎饼果子的感觉却不一样,有的是没栏目,一道大型活动大型晚会准有他的份,也有的是有栏目,可人家有的是有副业和实业,在外面开着公司的,也有在同时在影视公司,其他媒体独当好几面的,其实人家的主业未必在河北电视台,人家在别处是总经理,主任,总监,主管级别的,也是一人之下,几十人上百人之上的,这类人有个共同特点:平常见不到人在台,一开会一有事准就出现,和领导总监谈笑风生,夸夸其谈,见到同事冷言冷语,除了问领导有什么反应就是问问这个月工资怎么还不到账为什么张三多发了二十块而他没有什么天理什么世道做人要低调等等等等。这类人由于有了外面显赫的地位,所以他们在台里的本职工作这里打了很大的折扣,总是匆匆忙忙不负责任的草草交活,被说了还拿出一大堆东家长西家短的借口来搪塞,潇洒走一回往往也逼得负责人是左右为难。 如今台人事部推出了全新的核岗定编,我看没有一条是针对这个工作态度和工作具体强度的,只是泛泛的定了岗,其余的又恐怕要流于平均了。这些混饭吃的大爷们,更是乐的合不拢嘴,虽说我离开你河北电视台我还是有一滩事吃得开开的,但毕竟有个岗,咱又多一份奖金,这个月汽油钱还绰绰有余。 是否要清理一下态度,介入一下这个八小时之内的兼职调查?虽说广电系统一盘棋,什么电台 电视台,移动电视,公交电视,户外媒体,广告公司都是同行,可你究竟真有能力分身有术还是说领导姑息纵容?管你在别处偷偷当个总监当个主任就充什么大半蒜,老姐老哥不尿你,你就是个混子。
临时工眼中的近期两三事,创意征集、竞聘、职工运动会和专属电梯 感谢众多支持我自言自语的朋友们,最近天气变化挺大,风大,各自保重身体啊! 再来说说这两周来的一些新的感受: d1件事 节目创新方案征集 这阵子局里又在搞新创意征集了,我不怀疑局里的初衷,为的是创作河北品牌的高收视率节目。但正如此前帖子中一些朋友的看法所示——这更像是一种急功近利,不讲究内部建设的乌托邦般的行为。没有思想准备,没有调查积累的征集来的智慧,很多都至于空谈,长此以往,无论临时工还是协议工还是某些真心想创精品的制片人,都会感到动力顿失,热情不复以往。 D2件:在节目创新的同时,搞全台自办栏目制片人竞聘    有人脉,和领导人缘好的制片人对此付之一笑,认为不过就像昨夜的一场酒宴,任你如何推杯换盏,我第二天依然生龙活虎;平常特立独行的制片人表示很有压力,他们当中有些人就不是当领导的材料,节目管的一塌糊涂,上下怨声载道,这样的制片人下马了,对河北台是一种救赎;但是还有一些制片人不同,他们仔细研究节目,尽心竭力完美制作节目,虽然口碑很好,但就是收视率高不上去,他们有苦说不出。     作为临时工,是没有资格参加竞聘的,即使给我找个机会,我作为一个被划分界限了的临时工,也可以想见是处处捉襟见肘,难以应付周全。从下往上的自我价值实现,在现行体制中的确很难,相反,从上至下的力量,远远高的多。底下勾心斗角,上面稳坐泰山,方能于乱世中拿捏到每个人每个制片人的七寸,这也许是领导的终极艺术吧。 D3件事 职工运动会      看看那些趋向老年化的项目,插彩旗,金球入洞,踢毽子,跳绳,扔飞镖,工会借此迎来了一年中的最重大工作——职工运动会。相对于20年前的职工运动会,如今的工运会越来越萎缩了,项目压缩了很多,全民参与类的,但是不进行一些活动,工会就会被指闲的淡疼,我话说的不好听,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运动会上的气氛很好,就是那种无论正式工还是协议工还是临时工,一起报名,一起得到一块毛巾,一块香皂,一只牙膏等等,大家喜笑颜开,一年中难得的这样兴奋。这和我们本行业特殊节日记者节当天临时工和正式协议工的心情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附录:电梯与特权 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某省里领导视察,结果大楼三个电梯,两个门常开,只有一个拉咱们平常人。这一会,临时工和正式工协议工平衡了。至少在高一层的优势对待上,我们平起平坐了,但是谁来为我的养老买单,我宁可电梯不坐,每天改爬楼,累得踏实累得心里坦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