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day
灵敏day
关注数: 18
粉丝数: 215
发帖数: 12,097
关注贴吧数: 1
转载咏春擂报道 目前,咏春拳在全球广泛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1000多个咏春拳分支。咏春擂 · “梁赞杯”--2017鹤山市国际咏春拳邀请赛开创先河,打破过去咏春拳比武缺乏统一竞赛规则的传统局面,首次制定统一的咏春拳比武规则,为广大咏春拳爱好者创造了在统一规则下公平竞赛的比武平台。 而这也是广东省武术协会配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关于南拳系列段位制先行先试工作的第一次重要的尝试,这次精彩绝伦的赛事将自然诞生成为一个永久的、全新的、有统一竞赛规则的国际咏春拳邀请赛的自主创新品牌,对咏春拳乃至整个武术运动的发展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看咏春擂的感受 今天看咏春擂——2017中国(鹤山)‘梁赞杯’国际咏春拳邀请赛感觉头一次搞这种拳种内的对抗搏击比赛,能打成今天这样已经算成功了。以后这种比赛如果持续办下去,逐渐就会好起来。现在传统武术缺少的就是这种对抗比赛只要持续办下去,随着比赛的增多规则逐步放开,就会逐渐好起来。咏春拳师黄念怡全程都在给所有比赛选手找毛病、找错误。
转载网上的一骗文章关于武术修身养性的说法的我不知道对错。 “探访”真实的国术——修身养性 说说所谓武术的修身养性。武术,是个很凶悍的东西,靠它来修身养性,很难。武道到了一定的程度,的确可以做到修身养性,但是那种修身,得经历多少伤身甚至杀身才得到。我师父现在六十多岁,桀骜之性还是能看出来。有人与之搭言,还是能看出他眼神里的杀气,虽然他如今已经很少管闲事,也没了当初闯荡江湖的豪情,但烈烈之风尚存。我有一次吃饭时问他:“您现在还想出去打么?”他说,现在世道不公,他也不敢做什么,但一旦有一天群众起来了,那么他肯定会跟着闹将起来。说到这里,还加了一句“只要我还能动”。那语气,听着就瘆得慌。 实际上,许多习武之人与我师父一样,一不服老,二不怕打。他们的心性,又能好去哪里?不少年轻人练了几下子太极拳,就说“修身养性”,可笑。真正的习武之人尚且做不到稳定心性,你学了几天太极,就能体会到养性二字了?有一次,我和一个还算出自名门的学生一起晨练,他打太极拳,我打少林拳,打了一早晨,他练的是健身,我练的是伤人,大不一样。他是一个套路一个套路的打下来,我是一个单式一个单式的打下来。练得差不多了,就聊天。我说你们练太极,又不练真的,光练这些个玩意,目的是什么呢?他不是很高兴,因为他觉着自己练的就是真的,所以他说,练武非要打吗?我练这个的目的,是修身养性。我笑了,我说武术的修身,得通过不断的提高技艺来完成,你练的是个架子货,恐怕能修身,也是表面的。他更不高兴了,说:我的老师是谁谁谁,很有名的。言外之意,跟着名师一定就是高徒,修身养性不在话下。我说你老师如果整天教你这些个,估计他的技艺也好不到太多。他说一定得打吗?伤身了多不好。
站桩 老三昨天发给我的东西转过来。 老三说站桩分立定不动的桩功和活桩两种。 第一立定不动的桩功: 站桩,首先要双腿微曲,两条腿就好似两张弓一样,向两面张开,那股张开的劲儿,要连着胯部也好似张开似的,同时双臂也要象两张弓一样,环状张开,太极似抱球,少林则握拳置于胯部,好似叉着腰一样。 随后,你的后背,要保持自然形状,既不能刻意的挺直,也不要向前弯曲,而是保持自然形状,该直的地方就直,该弯的地方就弯。随后,腰部保持正直,整个上半身都借着双腿一曲的那股力,“坐”在腰上,胯则往两边开。 此刻,你的身体就好似一个架子,不偏不倚,前后左右保持中正,稳稳当当的立在那里,至于手怎么放,脚是内扣还是外偏,我不说,因为门派不同,方法不同。太极拳就是内扣,少林就未必。 这时候还有个问题,那就是你的脊椎可能会慢慢地不知不觉的弯下去,你的肩膀可能也会慢慢地不知不觉的左高右低,怎么办? 虚领顶颈,有的把这叫做“虚灵顶劲”。 也就是你的下巴,要收,下巴一收,你的脖子自然直,直了,你的头顶就会好似有人拎着一样,顶起来。这便是“虚领顶颈”。在做好这个动作的一刹那,你的脖子会有种“向上跳的一刹那”那样的感觉,保持它,这就是顶劲。 虚领顶颈,会让你全身保持中正,不前不后不左不右,像个盆景架子那样立着。都做好后,你再把屁股一收,让尾椎骨的尖尖对着大地,就是了。 然后你就老老实实的站着吧。站的时候,不要傻站。首先,在站的过程中,你的身体会不自觉的晃动,从而造成“歪”,而你却不知道。所以在站的时候,你要不断体会双腿的力,感受它们是否平均,是否有一条腿在硬扛着一股力。同时,你还要感受你的胯是否开了,腰是否直,身体是否时时刻刻都在保持着中正,你的上身的重量是否作用在腰上,而不是作用在腿上或者膝盖上。
传统武术硬功力量训练法 我在下面发个硬功练力量方法,这是老三用来练力的,我不知道叫什么。分为提、举、推、拉、揪、按、抓、拧。 第一提:即手提重物之意,练习方法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用单手抓握石锁,一般以25~50公斤为度,蹲立马步桩进行提升,左右手轮流练习,次数自定。也可以用其他重物代替石锁。 再一种方法就是双手提升杠铃(或石担),方法是:开裆立,两手抓握杠铃提至腹部,以肘关节为轴,两臂屈伸。运动时,上体直立,腰部保持紧张。 第二举:即手举重物之意。练习方法多以双手抓握石担(或杠铃)进行上举,方法是:肩负杠铃,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腿屈膝下蹲,然后,以全身用力贯注双臂上举,双腿立起成马步,反复进行。 另一种方法,先仰卧,两手握杠铃置于胸前,然后将杠铃举起,一收一举,反复进行。
传统武术真正完整训练过程 我本人不练武术,但大学时有幸接触寝室老三一家人,他们家四口练的都是形意拳和地躺拳,不过不练套路,下面所述传统武术训练过程均是老三父亲所说。 首先是基本功训练,基础的打阶段。 第二就是功力训练又分为硬功和软功两方面。硬功是用来锻炼身体素质的,无论什么拳种硬功炼体都是必不可少的,就连太极拳也有硬功炼体的环节,软功就是所谓的内功是通过呼吸、导引、站桩等的练习内壯强身和提高身体恢复速度的。 第三就是单式训练。用来练习发力以及劲力的运用还有技击用法。 第四就是步法练习。用来锻炼反应力、闪躲能力、走位等。 第五就是拆招和喂手。用来熟悉技击用法。 第六就是葛手又叫打手训练。其实就是散手实战训练。 据老三父亲说有些步骤,一般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基本功训练和功力训练、单式训练和喂手拆招。不过由于我没练过这些仅仅是老三家人所说,仅供参考。
马虹-太极拳功力训练 当前,大家正在进行一场推手比赛的大讨论。这是件好事,它标志着我国太极拳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这里,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推手与推手比赛,不是一回事;今天的推手比赛并不同于当年的獦手、打手。獦手、打手允许摔拿掷打,类似今天的散打、散手。而今天的推手本来是在拳架与散手之间的一种以锻炼掌上功夫为主的听劲、化劲、发劲,乃至懂劲的一个锻炼过程,或说是一种锻炼手段。如果说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那么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当然,它也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把这样一种锻炼方法推到赛坛上来,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我认为推手比赛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规则政策;二是提高技巧;三是功力训练。规则应该适当“开放、搞活”,除了规定不准击打某些要害部位,不准使用某些击打方式之外,应该允许使用不致损伤关节的拿法、不用双手搂抱的摔法和腿部的缠法。“上下相随人难进”嘛。其实,只要你的桩功和虚实倒换灵敏,周身柔化解脱功夫高超,就不怕摔,不怕拿。关键还是运动员的技巧和功力素质。关于技巧问题,历代太极名家和今日参加讨论的诸君,对此都有许多灼见和经验,我不再赘述。只想着重谈个人对功力训练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拳架、推手、单式锻炼,无疑都是提高功力的有效方法。而且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但是,除了这些之外,练太极拳的人还要不要借助其他器械来强力训练自己的功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太极拳的固有的螺旋式的弹性力等等 )。这一点,大家意见并不一致。有人发表文章说:太极拳除拳架锻炼之外,从来不借助其它器械来增长功力。而张卓星同志则认为练练杠铃、砂袋之类的器械,或许对增强推手的功力有好处(见《武术健身》92年第二期)。我是赞成张卓星同志的意见的。历代太极名家重视功力训练的大有人在。如武式太极名家李亦畲、郝为真,都经常运用80斤重的铁棍锻炼臂力。对内功拳研究有素的章乃器先生谈到锻炼方法时,也曾提出“砂包等物,也不妨用作补助”(《科学的内功拳》66页)。我的老师、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奎先生,也主张进行强力的功力训练。陈照奎老师一向是既重视技巧,又重视力量。他的柔化功夫、擒拿功夫、发放功夫,都是很高的。他对于技巧与力量的关系有他独到的见地。他常说,柔化缠绕、借力打人,乃至四两拨千斤的功夫,确实是太极拳所特有的技巧;但技巧必须以力量为依托。他说:“我认为推手技巧占三分,力量占七分。没有力量做基础,技巧也用不上。”也就是说,在体重、技巧相当的条件下,力量则起决定作用。他还讲:“太极拳有些实战技击法,是不能在人身上实验的,只靠推手不行,还必须借助器械。”所以,他在认真详尽地传授陈氏家传的太极拳一、二路(炮捶)拳架、推手、擒拿、单式训练之外,还向我们传授了一系列辅助功力训练方法。诸如抖太极大杆、拧太极尺(棒)、揉太极球、百把气功桩等等增长功力的方法。他还主张练举杠铃、打砂袋。陈老师本人就喜欢举重。在北京他家中居室的屋门前,就放着一架他自制的木石杠铃(木杠两头穿上两个石头轮)。他还教我们打砂袋的方法(不同于拳击的打法)。 近年来,经过我和我的学生们的实践,证明陈照奎老师传授的辅助功力训练方法是有效的,是正确的。从1991年度参加全国和地方推手比赛的我的5名学生(其中一人是再传学生)的成绩分析,凡是平时注重辅助功力训练的,成绩都比较好。其中3名获得冠军的学生,都是平时坚持艰苦的功力训练的比赛中失利的另一名学生,平时推手技巧最好,身体素质也可以,但他不重视进行辅助功力训练,恰巧他当时遇到的对手,正是一名平时功力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结果败了。由此,使我坚信,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是一些喜欢研究技击、勇于参赛的年轻人,加强多种功力训练,或叫强力训练,以增强其“四两拨千斤”的基础力量,完全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训练必须是严格遵循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循序渐进而行,以保持太极拳技击劲力的独特风格。 这里,我顺便简要地介绍一下陈氏太极拳的一些辅助功力训练方法,以供同道研究。关于详细的练功方法另有录像资料,可资参考。 (一)太极尺(棒)。用八寸至一尺长、腕臂粗细的硬木棒,采取桩步(最好低柱)姿势,双手紧握,顺逆缠绞,用以锻炼双手的抓握力、腕力、肘力、臂力,乃至腰裆劲、周身的圆活力。其中分绞截法、采挒法、鼓荡法等等多种手法,以取多种锻炼效果。 (二)太极大杆。采用一丈二尺多长的大白蜡杆子(用白蜡杆,以取其弹性)。以挑、盖、刺、抖、挒、捋等螺旋式的抖练,可以大大增强腰力、臂力、弹抖力,特别是对锻炼双手的抖送发放力,效果非常明显。 (三)太极球。采用15至50公斤大小的木球或铁球。使用者取桩步站立,用一只手托球,球贴墙壁揉动,以交替锻炼双手螺旋式的托力、按力、推力、腰力、腕力、臂力,以及下盘的桩功等等。其中以增强手指的抓力和手掌的托举、揉推力量为最有效。 (四)缠丝杠。采用15至50公斤重,1米多长的钢铁棍(类似小车轴),一手握举一端,另一端放置另一臂上,逐渐把铁棍的大部重量放在臂上,用大小臂顺缠、逆缠交替锻炼掤劲,臂力增长非常显著。 (五)旋大缸(又称旋太极轮)。取l米多高、缸口直径1米左右的大瓦缸(或用钢管焊接成缸式圆架),下半截装200公斤左右砂子(或用混凝土铸成),双手如同汽车司机握旋方向盘,用顺缠法和逆缠法、进旋法和退旋法,往复旋动,以锻炼双手臂的合力、绞力,乃至以腰为主宰的螺旋式的发放力。 (六)百把气功桩。此功法在1988年第9期《武林》杂志已做过介绍,不再详叙。此种桩功主要是锻炼内劲,练习呼吸与发劲相配合,特别是对锻炼意念力,效果最佳。 (七)举杠铃。 (八)打砂袋。举杠铃和打砂袋这两种锻炼方式并非太极拳本身所特有,故不多赘。但是,按陈照奎老师教的打砂袋方法,不同于一般拳击的打法。他强调用太极劲,在松活的基础上,用腰带动四肢运用螺旋劲、弹抖劲、对称劲、丹田劲击打。通过击打砂袋练习诸种靠法、肘法、膝法等平时不能在人体上试验的击打方法。 太极拳劲力的增长,主要靠人体内力的锻炼,但也要靠外力。人体内部各部分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力叫内力,外界作用到人体的力量叫外力。太极拳拳架的锻炼无疑对人体内力(精气神凝聚成的内劲)起主要作用;而推手、器具锻炼等方法,则是靠外力促进内劲增长的手段。内力外力相互作用,应该说是一种正确的锻炼方法。正如《医道还元·卷九》有云:“欲求内果圆成,尤待外功培植。”所以,我认为这种依靠外力的功力训练,是有科学依据的。
陈照奎教太极拳的练法 马虹的书中提到陈照奎教太极拳时是按照基本功、功力训练、盘架子、推手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散推手等)、单式训练发劲和技击用法、葛手又叫打手就是实战训练都有的方式教和练的。功力训练又包括硬功和软功,硬功包括(太极尺、太极球、太极环又叫太极缸、举重、打沙袋)等,这些硬功都是用来练习(力量、体能、耐力、抗击打等)身体素质的,软功就是桩功陈照奎教了个百把气功桩。感觉与其找人教太极拳还不如按马虹按照他自当初的太极拳笔记写的书和有一本书叫(陈发科技击讲堂)自己练习太极拳呢,最起码那里有真东西。
现在有多少完整过程练习武术的 记得马虹在书中提到过陈照奎教拳时是有功力训练的其中就有力量、体能、耐力等甚至有举重和打沙袋,另外还有单式训练其中单式训练练的是发力、用劲和技击用法除了这些还有葛手又叫打手训练。其他传统武术听老三说完整过程是基本功训练、功力训练其中就包括(体能、耐力、力量、抗击打、速度、灵敏、反应)等的训练、单式训练、拆招、喂手、葛手又叫打手也就是实战训练这些步骤。还有在马虹书中提到陈照奎说太极拳是先慢练再快练而不是一味的慢呀。老三总说现在很多人练武都没完整练只学个动作联基础都没学好就更别提功力训练了,我没学过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他还说有些练习是可以同时做的,在他父亲教他们哥俩时是基本功训练和功力训练中的硬功基本同时进行的。不知道现在有多少是完整练习武术的?
大众从来都是盲目的 现在网上评论谩骂嘲讽武术的往往都是一群跟风无知不加思考的人,大多数都是武盲甚至从来都没有打架斗殴的经历的人,另一些是别有目的的带节奏的人。不光武术搏击方面的评论网上很多事情的评论大众都是互评乱伦,全球的普通民众其实很多都如此。
广东办咏春搏击比赛了 今年11月19号和20号广东要举行梁赞杯国际咏春邀请赛,广东制定了咏春搏击规则,比赛只可以用咏春技法搏击,标指不让用。据说是国家搞的什么南拳系列段位制先行先试,好像洪拳等南拳系列也要弄在制定规则。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