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口😈 攀云觅月
关注数: 14 粉丝数: 111 发帖数: 12,701 关注贴吧数: 12
一个时代的人对一个时代中事物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 看古代文人写的战争,写的历史 ,曾经有过疑问,他们写的东西一定真实么? 抛开立场上主观的干预,客观上,他能得到的信息又有多少呢? 举栗子 太史公写史记的时候,楚汉争霸已经过去七八十年了! 对应到现在,大约是抗日战争时候的事儿。 那么,问题来了 抗战到现在,留下了巨量的资料 包括当年的报纸、书籍、电文、照片、录像…… 可是网络上对于抗日战争的描述那可是天差地别! 太史公那个年代连纸都没有啊! 他写史记的时候,能有几卷竹简,几张羊皮做参考啊! 抛开这些,就说同时代的事儿 乌克兰的冲突就是在眼下发生的 可是我们看到的新闻呢 ? 俄罗斯几个小时就把乌克兰干躺了,创了记录了! 可是这都一周过去了,战争还在 继续打 今天俄罗斯军车碾压小轿车了,明天 辟谣那是乌克兰的车 今天 抓了俄罗斯的士兵上网直播了,明天他女友说这是亚速营的 今天击毙了车臣的将军了,明天又活了 泽连斯基也成了薛定谔态的,一会跑到国外了,一会又回来了,一会又跑到国外了…… 这移动速度靠飞机肯定是没戏,这哥们应该是有卷轴! 太史公的年代中,各种 传言,各种传说应该不会比现在少,就看哪个可以留下来了! 现在有录像,都会反转反转再反转 那年代纯凭嘴说啊! 所以说,历史的细节到底能不能经得起推敲? 还是历史大事件更靠谱一点 比如这件事儿,直接记录: 壬寅初,俄军攻乌…… 几个月后赢了,就写 三月克之 要是没打下来,就写 久攻不克……
曹雪芹知道八十回后遗失么?脂砚斋知道后八十回遗失么? 读红楼梦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这部书八十后之后遗失了这件事儿到底都有谁知道? 我说的不是后面的内容谁知道,而是说后半部遗失了这件事谁知道? 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作者知道!!! 红楼梦确实是一本名著,但是说到底他也只是一本书而已 参考同期以及更早的作品,红楼中伏笔是不是太多了?剧透是不是太多了? 参考水浒传,这是一本完本的小说,书中做了多少伏笔?多少预言?多数人物没有交代呢? 王进一出场就带着光环,心思缜密,武艺高超,做事果断,他的结局是——写丢了!懒得提了! 还有一些过场人物,也是有着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戏份的,市井的乔郓哥、世故的何九叔、懵懵懂懂的唐牛儿甚至因为她惹得梁山千里行动攻打华洲的玉娇枝…… 全都没有下文了! 因为作者在写一个故事,故事中需要他出场他就出场,不需要时他就退场,不要老是 惦记把所有人物都给个结局 可是 红楼梦里的伏笔实在是太多了,剧透实在是太多了! 太虚幻境也好、灯谜也好、无意中一句话也好一件东西也好,全都要前后照应! 这样写是不是作者已经默认大家看不到八十回之后的故事了呢? 而脂砚斋的评语中,仿佛怕读者忽略了这些伏笔,忽略了这些疑点 ,努力地再挖坑!
【谈天口聊水浒故事】:九纹龙史进——人不中二枉少年 九纹龙史进,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好汉,一出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中二青年形象,光着膀子,一身纹身,在那里练武,舞枪弄棒。 教头王进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在王进面前舞枪弄棒,那是妥妥的关公门前耍大刀,于是教头王进有意无意的调侃了几句史进的功夫。不出所料,史进就和所有的中二青年一样,马上要求王进和他比划比划,想证明自己的实力。 比试过程不用细说,王进轻松KO了史进,证明了自己实力比史进强,而且强得不是一个数量级!当然也比史进那帮草包师父们强多了(打虎将李忠打了个喷嚏)。于是史进磕头拜师,和专业的王进学习枪棒。 史家庄老庄主史太公是很惯着这个儿子的,孩子想学枪棒就学,想纹身就纹身,想怎么样都随他,至于打理家中的事物,这个不重要。因为古代人多子多福,史家只有这一个独苗,一定要好好地惯着他,这才让老汉心满意足。 可是不久之后王进走了,史太公死了,一个毛头小子,中二的愣头青接管整个史家庄,无拘无束,家里又有大把大把的钱财,这要是不当败家子就很难了! 史进自己练得一身武功,如果安安分分的在史家庄务农,做一个庄主,那功夫不白练了么?一身花绣也白刺了!正是年轻人精力爆棚,自己又有钱不愁吃喝,自己一身功夫天下无敌(至少史进眼睛能看到的天下是无敌的),不发泄发泄真的对不起自己的配置啊!要是他后来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妻子,俩人恩恩爱爱生了几个孩子,一起在史家庄做庄主和夫人,一直到史进七老八十的两口子安乐的去世,这辈子还有啥意思!? 憋得嗷嗷叫,想要找事儿的史进,终于等来了事儿!一个猎户李吉向史进描述,少华山被三个强人占领,他们打家劫舍,他们在山上痛快的活着,同时因为他们的威慑,李吉连上山抓兔子都不敢! 机会啊,终于等来了机会,终于有人可以扁了! 于是史进召集了众乡亲,组织村庄联防,和少华山的强盗作对!有本事的闲人终于找到点有意义的事儿,史进兴奋的安排着一切。 少华山上三个头领,朱武陈达杨春,三个从安徽滁州来的土匪,名字确恰巧和朱洪武、徐达、常遇春暗合,这里是作者施耐庵的一个小幽默。 少华山也是水浒传中的第一个山寨,少华山的配置作为山寨来说比较合理,一个智囊级的老大,两个打手级的小弟,只是略有尴尬的是智囊级老大智力在水浒中稍逊一筹,两个小弟武功也逊那么几筹! 更无奈的是,小弟的能力逊,脾气可是不逊!陈达不服气,偏要会一会这个不识相的史进!于是出马和史进交战,史进的功夫不是白练的,把陈达生擒活拿! 山寨的二当家被抓了,朱武和杨春这时候很尴尬,出于义气,不能不管陈达,但是山寨上陈达是最能打的一个,杨春是三把手,功夫不如陈达呢,去了也是白送,朱武虽然是老大,但是他是智囊型的人物,打架还不如老二呢!对了,智囊型的人物就该动脑子解决问题。 朱武分析了形势,双方没有什么血海深仇,也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纠葛,史进家家境殷实不缺赏钱,史进之所以和少华山作对活捉陈达,说到底还是一个热血小青年精力太旺盛了而已。 针对这样的小青年的特点,朱武稍作分析发现,此类的小青年有个特点就是讲义气,好面子,爱听吹捧。 那好,只要知道你的爱好就好!于是朱武杨春就直奔史家庄而来,史进一听乐坏了,又可以打架了,于是披挂整齐出去一看,俩人是走着来的,见到史进都跪下了,和史进说,我们兄弟讲义气,陈达不懂事,被你抓了,我们兄弟不愿同生愿同死!你把我俩也绑了,一起送去官府领赏吧!
【谈天口聊水浒故事】:白衣秀士王伦——沙滩上的前浪 说到梁山好汉,先要说一说梁山泊,梁山泊是一个我国山东省的一个湖泊,中间有岛屿,然后有四个好汉带领一群小喽啰兵占领了梁山泊,打家劫舍,霸占水泊,周围的渔民不准来这里打鱼。 这是梁山最早的形象,当时梁山上一共有四个好汉,为首的一人是白衣秀士王伦,书中交代是一个落第秀才,没有考上,到梁山落草,和杜迁宋万朱贵一起经营着这个山寨。 这里就把梁山原来的四人组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聊一下。 先说说王伦,王伦读书人出身,结果那年头读书人只有一条可以通天的路径,就是科考,科考成功了,就可以当官走仕途,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没成功,就哪里来哪里去,原来干嘛还干嘛。如果有门路,有人赏识可以做一个吏员,比如宋江、张文远、裴宣等等,再次一点也可以做一个孩子王,教书先生,比如吴用。 可是王伦可能是认识到自己不可能考上了,又不甘于去做一个小吏,不甘于去教孩子,于是他出人意料的选择当了山大王! 他当山大王的时候,只有杜迁可以依靠,这个杜迁和他是什么关系,书中没有交代,但是我猜测应该是他原来的家人之类的,因为在梁山上,虽然度迁宋万武功很渣,但是,相比之下王伦更渣一些,这种情况之下,山寨的头领是王伦,不是杜迁,我推测是源于两个人之前的地位差! 王伦时代的梁山是闭关锁山的,他的目的仅仅是在梁山这一片招募一些喽啰,做些打家劫舍的不要本钱的买卖,就差不多了。 甚至梁山这时候除了打劫之外,还会从事打鱼等生产工作,他们霸占水泊,周围的老百姓没法去打鱼。这些鱼应该就是梁山内部消化,甚至运出去卖钱也未可知。 梁山虽然是一个小山头,但是地理条件极好,这种地形对方千军万马也得坐船才能登岸,因此这个时代的梁山和周边的官府应该是有那么一点点的默契的,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井水河水各走各的! 他们打家劫舍,一来不会做的太过分,二来不去攻打州府县城,州府县城也对他们的存在无视了。 老百姓对梁山有些不满,但是一来梁山没有做得太过,往往是劫掠过往客商,本地人遭受的毒害不严重,二来一旦报警了,上面会大张旗鼓的来围剿梁山,打不打不说,架势要拉足!要让周边所有百姓都知道官府要围剿梁山了,借机会多收点剿匪税你不给吧,你家的鸡鸭鹅猪马牛拿来下酒你没意见吧?!老子明天要上战场和土匪死磕,为了保护你们的财产安全,老子拼了命的去打仗,吃你点鸡鸭鹅狗什么的你还敢不同意!(这个不是我脑补的,是当地渔民阮小七说的,有问题可以去石碣村咨询) 接下来呢,大军直奔梁山泊,然后摇旗呐喊,锣鼓喧天咋呼一圈,梁山戒备一番,这边上报,我军开至梁山泊,土匪们畏惧不出,大扬我宋军志气,就回去了! 官府不但没有太多的支出,还能借机会捞点油水,梁山就当练兵了,双方连交手都没有,大家继续过日子。 只是老百姓家里的米面酒肉都没了,没了就没了吧,那年头,谁把老百姓当回事啊! 这样的日子,对于王伦来说,算是很舒服了,这样舒服的日子要是一直过下去,比考什么科举,做什么破小吏、教学生强多了!天天舒舒服服的躺在那里享受,喝酒吃肉,痛痛快快的活着! 四人很享受这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做林冲的人上门来求助,要求入伙,于是打破了这种平静的舒服的生活。
【谈天口聊水浒故事】:白衣秀士王伦——沙滩上的前浪 说到梁山好汉,先要说一说梁山泊,梁山泊是一个我国山东省的一个湖泊,中间有岛屿,然后有四个好汉带领一群小喽啰兵占领了梁山泊,打家劫舍,霸占水泊,周围的渔民不准来这里打鱼。 这是梁山最早的形象,当时梁山上一共有四个好汉,为首的一人是白衣秀士王伦,书中交代是一个落第秀才,没有考上,到梁山落草,和杜迁宋万朱贵一起经营着这个山寨。 这里就把梁山原来的四人组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聊一下。 先说说王伦,王伦读书人出身,结果那年头读书人只有一条可以通天的路径,就是科考,科考成功了,就可以当官走仕途,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没成功,就哪里来哪里去,原来干嘛还干嘛。如果有门路,有人赏识可以做一个吏员,比如宋江、张文远、裴宣等等,再次一点也可以做一个孩子王,教书先生,比如吴用。 可是王伦可能是认识到自己不可能考上了,又不甘于去做一个小吏,不甘于去教孩子,于是他出人意料的选择当了山大王! 他当山大王的时候,只有杜迁可以依靠,这个杜迁和他是什么关系,书中没有交代,但是我猜测应该是他原来的家人之类的,因为在梁山上,虽然度迁宋万武功很渣,但是,相比之下王伦更渣一些,这种情况之下,山寨的头领是王伦,不是杜迁,我推测是源于两个人之前的地位差! 王伦时代的梁山是闭关锁山的,他的目的仅仅是在梁山这一片招募一些喽啰,做些打家劫舍的不要本钱的买卖,就差不多了。 甚至梁山这时候除了打劫之外,还会从事打鱼等生产工作,他们霸占水泊,周围的老百姓没法去打鱼。这些鱼应该就是梁山内部消化,甚至运出去卖钱也未可知。 梁山虽然是一个小山头,但是地理条件极好,这种地形对方千军万马也得坐船才能登岸,因此这个时代的梁山和周边的官府应该是有那么一点点的默契的,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井水河水各走各的! 他们打家劫舍,一来不会做的太过分,二来不去攻打州府县城,州府县城也对他们的存在无视了。 老百姓对梁山有些不满,但是一来梁山没有做得太过,往往是劫掠过往客商,本地人遭受的毒害不严重,二来一旦报警了,上面会大张旗鼓的来围剿梁山,打不打不说,架势要拉足!要让周边所有百姓都知道官府要围剿梁山了,借机会多收点剿匪税你不给吧,你家的鸡鸭鹅猪马牛拿来下酒你没意见吧?!老子明天要上战场和土匪死磕,为了保护你们的财产安全,老子拼了命的去打仗,吃你点鸡鸭鹅狗什么的你还敢不同意!(这个不是我脑补的,是当地渔民阮小七说的,有问题可以去石碣村咨询) 接下来呢,大军直奔梁山泊,然后摇旗呐喊,锣鼓喧天咋呼一圈,梁山戒备一番,这边上报,我军开至梁山泊,土匪们畏惧不出,大扬我宋军志气,就回去了! 官府不但没有太多的支出,还能借机会捞点油水,梁山就当练兵了,双方连交手都没有,大家继续过日子。 只是老百姓家里的米面酒肉都没了,没了就没了吧,那年头,谁把老百姓当回事啊! 这样的日子,对于王伦来说,算是很舒服了,这样舒服的日子要是一直过下去,比考什么科举,做什么破小吏、教学生强多了!天天舒舒服服的躺在那里享受,喝酒吃肉,痛痛快快的活着! 四人很享受这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做林冲的人上门来求助,要求入伙,于是打破了这种平静的舒服的生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