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年华LB 似水年华LB
关注数: 129 粉丝数: 383 发帖数: 29,226 关注贴吧数: 5
石门岭 六股河古道的标志性节点 辽西地区可称之为“历史的地理枢纽”。辽西古廊道,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已见雏形。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无终道”、“卢龙道”“傍海道”三条主要通道。地理上,它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地带,也是东北与中原的连接地带。位于建昌县的石门岭就是六股河古道的一个重要节点。 石门岭是位于建昌县杨树湾子乡凤凰洞村大石门子的一座海拔212米的山峰。以前凤凰洞村叫卡路营子村,因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蒙古族人在此设路卡而得名。2011年当地为发展旅游更名为凤凰洞村,但大石门子的自然村地名得以保留,大石门子的地名源自于石门岭,石门岭因位于连接杨树湾子乡、大屯、八家子之间道路,北陡南缓,中间一人工开凿的石门,故名。简单的一串地名自然精准地描绘了此地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重要性。杨树湾子指出了此地位于六股河弯转处,卡路营子指出此地为交通要道且地势险峻,石门岭则告诉你原因。 为什么小小海拔212米的石门岭如此重要,因为它是六股河古道的重要节点,为“汉代柳城南下傍海道之径路”。从地势图中可以看到除了辽西走廊有平原外,整个是山区。道路交通必然是个难题,因此人们不仅仅选择在河流两岸居住,也利用两岸台地和容易通过的山岭开辟出交通路线。石门岭通道就是纯粹人工开凿的通道,所控道路属辽西古廊道也称大凌河古廊道的一条支线。古代石门岭不开,过人不过车,物资运输只能靠人力或驮马,有了石门岭运输能力大为提升,成为建昌东部至绥中的主要交通运输路线。史料对此地的描述:岭北为六股河,水极深,有立徒的峦子,南部为缓坡。石门系人工凿成,宽一丈二尺余,上下形成一个石缝,可以行大车。 1914年2月10日,北洋政府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了《中美合资创办石油公司合同》,约定由美孚石油公司派出专家,组建“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堪矿测量队”,前往陕西省延安府、直隶省承德府附近地区进行地质勘查。图中拍摄了大量的高清照片,其中就有石门岭的照片,让我们可以领略百年前的石门岭风光。(山顶原有清道光年间所立几座石碑,其中有药王庙响水甸子张依林、雷家店举人吕鹏凌所写石碑,如今都已经残毁。) 300多年的车行人走,路面磨得非常光滑,车辙的痕迹清晰可辨。石门岭成为当时六股河古道的标志性节点,促进了周边村落的发展。逐渐人烟聚集,留下了前石门、后石门、小石门等地名,如今省道S320早已经贯通,石门岭已不复往日的辉煌,渐成废路。2019年4月12日,由前石门村委会组织拓宽硬化工程,于6月25日通车。(转自:葫芦岛地名文化)
建昌县境内发现一处明清时期辽西古道遗址 9月10日,记者从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自5月启动以来,在实地调查中新发现不断。日前,四普调查队在建昌县药王庙镇康家沟村梨树沟岭发现了一处古道遗址。这一新发现将为研究古辽西交通史提供新的着眼点,为探索葫芦岛地域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提供新依据。   发现这处古道遗址后,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非常重视,立即上报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前已获得批准,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于近期组织省内文物专家对该古道遗址开展进一步论证,确保该新发现古道遗址信息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使其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呈现历史文化价值。   据了解,这处古道遗址位于建昌县药王庙镇康家沟村梨树沟岭,遗址范围内岩石上分布有多处明显的车辙痕迹,车辙最深处约为30厘米,浅处约5-10厘米,车辙轴距约1.2米宽,最为明显一处长约18.6米,还有20多米的外延段,隐约有古道的痕迹及车辙,整段古道遗迹长50多米。据当地村民介绍,沿梨树沟岭存有多处这样的车辙印,许多地方已被掩埋。相关专家初步推断,这里应为古傍海道遗址,也就是连接建昌、喀左、朝阳、建平、北票、绥中、兴城沿海地区及关内(山海关)的一条古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