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斯洛特😁😁😁 u2_41
关注数: 61 粉丝数: 624 发帖数: 8,281 关注贴吧数: 442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收官之星”发射成功 完美收官,星耀全球!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三号收官发射一波三折、玉汝于成。之前,因2次航天发射任务失利,工程全线举一反三 ,进行质量复查,发射时间由5月调整至6月;6月16日,因临射前发现产品技术问题,为确保百分百成功、不带任何隐患上天,发射再次推迟。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充分体现了航天战线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再次印证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科研试验十六字方针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战胜困难、持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此次发射成功后,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肯定北斗系统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赞赏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次发射的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特别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北斗工程全线坚持组网发射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有力推进了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圆满收官。在测控、地面运控、星间链路运管、应用验证等系统的强有力支撑下,此前发射的所有在轨卫星都已入网。 从立项论证到启动实施、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历经30多年探索实践、三代北斗人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建设发展之路,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成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民众共享更优质的时空精准服务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我国重大科技工程管理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都开始使用北斗系统。后续,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共享北斗最新发展成果。 中国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人类梦想追逐到哪里,就希望时空定位到哪里;人类脚步迈进到哪里,就希望导航指引到哪里。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6次飞行。
传统电视财经媒体转型的思考——谢颖颖 2017年08月31日09:06 来源:今传媒 摘 要:2016年互联网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似乎迎来春天,诸多强IP带动的垂直新媒体社群模式兴起,不少“意见领袖”以知识产出的方式,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在此背景下,传统电视财经媒体的转型方向似乎有了另外一种可能,发展“新媒体财经社群”体系和“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为传统电视财经媒体转型、摆脱“唯广告论”魔咒提供了机会,互联网下半场的机遇或许即将到来。 关键词:新媒体社群模式;内容付费;媒体转型 对于传统电视财经媒体而言,单向输出的媒体特征决定了其注定无法收放自如地完成用户的圈层,从而摆脱必须依赖广告创收的粗放盈利模式。在广告增长乏力、年轻观众流失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财经媒体的转型之路,成为从业者较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那么,传统电视财经媒体如何破除“唯广告论”的魔咒,进行用户的深耕,完成商业模式的升级呢?“新媒体财经社群运营”和“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或许是一个方向。 其实,“社群经济”并非新鲜概念。不少新媒体从业者早已经在探索“新媒体社群”,比如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吴晓波和他的“吴晓波频道”、牛文文和他的《创业家》以及“i黑马”,等等。这批先行先试者已经尝到甜头,后继者也蜂拥而来。然而,作为传统权威媒体的电视财经媒体在这个领域还处于观望状态,且大部分传统财经媒体的从业者对于“社群经济”还是一副“盲人摸象”的状态。 在印刷文明时代,为知识和内容付费并不是新鲜概念。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与被复制的成本变得极低,甚至趋近于零,这导致信息大爆炸,免费内容泛滥,质量参差不齐,海量冗杂的信息充斥着所有的渠道。当“免费”成为一种“负担”之后,获取有价值内容的“过程成本”变大了,高净值的人群变得越来越愿意通过付费的方式让自己更值钱,把精力消费在更优质的内容上。于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机遇来了。 传统电视财经媒体,尤其是央媒旗下的财经频道,在公信力背书、权威信息发布,以及整合财经领域优质资源的能力方面,都是社会上绝大部分自媒体或所谓“意见领袖”,所无法匹敌的,因此,目前还处于发展红利期的“新媒体财经社群运营”和“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是央媒财经频道所不应错失的。 一、“新媒体财经社群”的核心模式 所谓社群运营模式,说通俗一些,就是要把用户“圈”起来,进行精细化“耕作”,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然后让他们直接付费。而传统电视媒体的经营模式是什么呢?就是垄断渠道进行24小时轮播,形成注意力的规模后,再将这种注意力卖掉以广告方式变现。这是两套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 对于电视媒体而言,用户是不清晰的,甚至没有“用户”的概念,因为电视媒体面对的其实都是“观众”,“观众”群体是很庞杂的,需求各异,家长里短,小市民居多,高净值人群较少,这种情况下,让“观众”为了听一听新闻或看个剧,直接付费给电视台,是不现实的,但好在观众的规模巨大,电视媒体可以变相地将观众的“注意力”转卖给第三方变现,这在渠道垄断的传统媒体时代,是一门好生意。 然而,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的渠道垄断被瓦解了,“观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一旦这种“注意力”无法聚集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广告的价值就急剧缩水。这就是传统媒体的危机。 要缓解这一危机,试图将年轻观众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其实是不现实的。从技术层面上说,互联网媒体是优于电视媒体的,落后的传播技术是处于逐渐淘汰的过程;而对于电视财经媒体而言,目前最大的优势不在于传播技术,而在于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于多年积累的口碑和一部分喜欢看财经新闻的忠实观众。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尽快把这部分忠实观众转移到自己的新媒体渠道上,用符合新媒体特性的运营手段去进行维护和管理,开发新的商业模式,这才是有发展前景的方向。 而社群模式,就是所谓的符合新媒体特性的运营手段。那么,新媒体社群变现的核心模式究竟是什么呢?传统电视媒体变现的核心模式在于要形成规模化的“注意力”集中,而新媒体社群变现的核心模式不在于规模,在于用户画像和需求的清晰化[1]。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量体裁衣”,以做“服务”替代做“传播”,当社群用户逐渐聚集起来,形成良性的内部资源共享与外部资源导入的时候,一个生态就形成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设置各种“消费场景”,让用户愿意为我们创造的内容付费,那么,社群的变现模式便形成了。 二、让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的路径 判断用户为何愿意为内容付费,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当用户付费的意愿显著大于替代成本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为内容付费的动作。例如,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对融资的问题充满困惑,在网上搜索有关融资的内容,却发现互联网上大量免费的内容都是碎片化的,仅谈表面现象无深刻分析,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过期货”,来路不明,可信度不高,甚而有些信息还是相互矛盾的。这时候,他发现罗振宇推出的“得到”APP上有一个专栏,由硅谷知名投资人吴军老师撰稿,专门分析解答有关企业融资的问题,订阅费一年仅199元。假设他年收入50万,他自己花一个小时在网上收集信息的时间成本都不止值199元,况且互联网上“来路不明”的信息未必完全靠谱,而吴军的身份是值得信任的,所撰写的内容自然可信度也高,他选择付费订阅这个专栏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就是用户付费的意愿显著大于替代成本的案例。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造价成本”很高,比如让硅谷知名投资人来撰写专栏,这个劳动付出是有比较高的市场定价的,但互联网技术让信息传播与复制的成本几乎降为零,意味着吴军老师为一人撰写专栏和为一百万人撰写专栏,所付出的成本是一样的,那么,只需付费用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单个用户付费的定价即可降得很低。这意味着基于互联网传播技术,“高端商品”已经出现廉价化、市民化趋势,用户的规模效益有了实现的可能。因此,内容付费极有可能就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机会,以“免费”为攻坚利器的互联网“圈地运动”已经结束。 那么,在弄明白用户为何愿意为内容付费的行为动机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促成付费意愿。在付费意愿方面,分为“价值认知”和“需求强弱”两个方面。对内容价值的认知,即“值得”。说得直白点,就是用户会有一个判断,内容的含金量值不值得他花这个钱。假设某专栏订阅费一年1万元,用户觉得贵了,就不掏这个钱了,最后总订阅量可能不到10个人,年收入不足10万。假设这个专栏订阅费一年39元,用户觉得内容有价值,价格也便宜,顺手就支付了,最后总订阅量达到了10万人,年收入达到390万元。 当然,定价仅仅只是一个层面,用户更关心内容是否对他真的有用。那么,如何让用户觉得内容有用呢?一定要让内容具有最短的可量化、可变现的路径。人们往往更愿意付费购买那些可以自我投资,或是迅速转化为产出的内容。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显示,“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用户认可,有63.3%的人愿意付费,而职场与学业的发展建议,也达到将近四成的付费意愿[2]。因而,内容产品“功利化”的包装成为不少知识出品方的选择。 在内容付费领域,“功利化”的内容产品有很多,而财经领域的内容产品无疑最具备“功利化”属性。对于电视财经媒体而言,很显而易见,在生产最专业、最权威的财经内容方面具备巨大优势,也天生具备发展“新媒体财经社群”与“内容付费”商业模式的基因。电视财经媒体需要将“观众”沉淀为其新媒体渠道的“用户”,运营“新媒体财经社群”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进而才能够打造内容付费的“消费场景”,最终实现其商业模式的升级。 三、传统电视财经媒体转型:媒体属性过渡服务属性 运营“新媒体财经社群”和“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是传统电视财经媒体转型的一个方向。基于官方权威媒体的定位,电视财经媒体需要在构建其“新媒体财经社群”体系的同时,向上做“媒体”,向下做“服务”。 向上做“媒体”,通过进行传播模式的变革,用新的方式新的技术手段,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生态体系下重掌话语权。[3]向下做“服务”,打造基于内容的一体化专业服务,比如为企业客户和高净值用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组织线下财经沙龙,以及基于精准用户群体共同需求和意愿促成一系列的合作,包括新创业项目的开发、项目投资,以及金融理财和众筹等所有可行的模式,可以说,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 在过往传统电视媒体的诸多探索和转型实践中,所谓的进行新介质、新手段升级的转型策略几乎可以被印证是无法形成增量的,充其量就是原有经济规模的转移转场。如果只是将传统内容搬运到新媒体渠道,往往发现在新媒体渠道,非但无法完成商业模式升级,甚至连实现盈利都难。这就是运营思路没找对方向的原因。 随着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万物皆媒体化,未来纯粹的媒体机构将越来越少,传统电视媒体囿于其传播技术的局限,无法实时互动、无法精准推送、无法打通一体化营销体系,这决定了其纯粹的“媒体属性”转移到新媒体渠道,其原有的运营思路是注定“水土不服”的。新媒体双向互动的特征,决定了其“服务属性”大于“媒体属性”,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渠道“提供服务”比“单纯宣传”更有价值和转化率,“沟通对话”比“权威播报”更受用户喜欢。 在互联网下半场机遇来临之时,传统电视财经媒体应该抓紧互联网商业模式转型的“窗口期”,打造“新媒体财经社群”体系,将纯粹的“媒体属性”逐步向“服务属性”过渡。在内容层面强化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同时,完成用户的圈层,通过为用户直接提供价值、引导用户购买服务和嫁接商业项目来实现其商业模式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李振芳.浅谈社群媒体的可持续运营,怎样实现内容用户商业变现?[EB/OL].(2016-12-06)[2017-12-20].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jiemian.com&urlrefer=841701a9fd69bc73c18c5cd5674b0e2f /article/998621.html. [2] 宗媛媛.知识付费,实用还是噱头?[N].北京晚报,2017-05-11. [3] 道哥.2015年前,传统媒体转型暂时还可选的两种模式[EB/OL].(2014-11-03)[2016-12-25].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anjingtmt.com%2Fnews%2Fdetail%2F3343.shtml.&urlrefer=849f6ef2d4e4778034cd55df0217761b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edia.people.com.cn%2Fn1%2F2017%2F0831%2Fc414067-29506462.html&urlrefer=23b6538fb10cc21522572fa6e1208c7e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6758658559553.html&urlrefer=6daf18e01ace807f2f72cd8f7e9dafb4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