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iachen1986 deliachen1986
蜗牛什么都不怕,因为她永远背着自己的家.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 发帖数: 2,828 关注贴吧数: 22
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公交化轨道交通方案浮出水面 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网,与目前国内已实施的珠三角轨道交通不同,将是国内第一个公交化的轨道交通方案。也就是说,构想中的这一轨道交通网,不仅保持了快捷、准点、安全、舒适等特点,而且站点密集、发车频繁,人们很方便从其中的任何一个中心城镇抵达另一个地方。  苏锡常为何率先望“轨道时代”  与其他交通设施相比,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需要投入昂贵的资金,而且建成后的正常运营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专家们对建设轨道交通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参加研究及评审的专家们,却对苏锡常轨道交通的上马传达出非常乐观的信息。  按照经验,世界上许多城市开始大力建设轨道交通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500—2500美元。地处长三角北翼的苏锡常,目前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先导地区,不仅城镇密集、经济活跃,而且人员、物资流通也非常频繁。有关数据表明,目前这一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其中苏州市区及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无锡市区及江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超过4000美元。  苏锡常都市圈除了三个特大城市外,其下辖的9个县级市以及292个乡镇均具备相当的实力。整个地区的城镇密度达到173.71个/万平方公里,其中县级以上城市密度为6.86个/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也已达到57.3%,这些数据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专家预测,这一地区的快速增长势头还将得以延续。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除了铁路外,苏锡常都市圈目前的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5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5800多公里。但尤其是东西向的过境运量比重偏高等,使苏锡常地区的综合交通设施通行能力不足,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运输负荷大。  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向富裕型转化,这一都市圈内的人员交流更趋频繁,人均出行次数逐年增加,对出行的舒适程度、方便程度、快速程度、安全程度、准点程度等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轨道交通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互动层面上,专家们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其中苏锡常与上海形成的“前店后厂”的错位分工,使这一地区对现代交通体系的依赖程度愈加显著。在苏锡常都市圈内部,越来越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也需要中心城市的产业进一步合理地扩散和升级,人口有效地往外疏散,从而带动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有关专家说,在这一过程中,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是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避免外溢式扩展造成“回波”效应的有效措施。  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经历了发达的水运时代、铁路运输时代之后已进入公路运输时代的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城市轨道和城际轨道交通已具备了条件。它不仅不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相反能通过轨道交通,使其初期采用的“交通引导发展”策略向“轨道支持发展”战略提升。  1150公里轨道穿越苏南沃野  轨道路网何时铺?经过咱家吗?生活在苏锡常的人们,最关心这些。对此,东南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陆振波博士翻开文本,向记者细说苏锡常轨道路网的建设构想:  2003-2010年。2003年完成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近期完成沪宁线主轴的前期研究工作,为开工建设做好准备。2007年开工建设沿沪宁主轴线,串联苏锡常三大中心城市,并与南京、上海轨道路网对接,争取在2010年左右完成。  2010-2020年。以三大主城为中心,建设放射线及次中心城市联络线,争取5-10年内轨道交通网络初见规模,10-20年内形成以沪宁线为主轴,连接都市圈内各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及工业园区的轨道交通网络。  驱车苏锡常都市圈,处处感受到:出了城门还是城。为适应日渐迅猛的城乡一体化,苏锡常轨道路网分成三路:城际轨道,满足人们在不同城市间的迁移;市郊轨道,承担城市中心区和郊区间的出行需求;市区轨道,承担市区内客运需求。
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公交化轨道交通方案浮出水面 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网,与目前国内已实施的珠三角轨道交通不同,将是国内第一个公交化的轨道交通方案。也就是说,构想中的这一轨道交通网,不仅保持了快捷、准点、安全、舒适等特点,而且站点密集、发车频繁,人们很方便从其中的任何一个中心城镇抵达另一个地方。  苏锡常为何率先望“轨道时代”  与其他交通设施相比,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需要投入昂贵的资金,而且建成后的正常运营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专家们对建设轨道交通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参加研究及评审的专家们,却对苏锡常轨道交通的上马传达出非常乐观的信息。  按照经验,世界上许多城市开始大力建设轨道交通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500—2500美元。地处长三角北翼的苏锡常,目前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先导地区,不仅城镇密集、经济活跃,而且人员、物资流通也非常频繁。有关数据表明,目前这一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其中苏州市区及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无锡市区及江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超过4000美元。  苏锡常都市圈除了三个特大城市外,其下辖的9个县级市以及292个乡镇均具备相当的实力。整个地区的城镇密度达到173.71个/万平方公里,其中县级以上城市密度为6.86个/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也已达到57.3%,这些数据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专家预测,这一地区的快速增长势头还将得以延续。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除了铁路外,苏锡常都市圈目前的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5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5800多公里。但尤其是东西向的过境运量比重偏高等,使苏锡常地区的综合交通设施通行能力不足,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运输负荷大。  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向富裕型转化,这一都市圈内的人员交流更趋频繁,人均出行次数逐年增加,对出行的舒适程度、方便程度、快速程度、安全程度、准点程度等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轨道交通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互动层面上,专家们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其中苏锡常与上海形成的“前店后厂”的错位分工,使这一地区对现代交通体系的依赖程度愈加显著。在苏锡常都市圈内部,越来越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也需要中心城市的产业进一步合理地扩散和升级,人口有效地往外疏散,从而带动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有关专家说,在这一过程中,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是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避免外溢式扩展造成“回波”效应的有效措施。  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经历了发达的水运时代、铁路运输时代之后已进入公路运输时代的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城市轨道和城际轨道交通已具备了条件。它不仅不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相反能通过轨道交通,使其初期采用的“交通引导发展”策略向“轨道支持发展”战略提升。  1150公里轨道穿越苏南沃野  轨道路网何时铺?经过咱家吗?生活在苏锡常的人们,最关心这些。对此,东南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陆振波博士翻开文本,向记者细说苏锡常轨道路网的建设构想:  2003-2010年。2003年完成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近期完成沪宁线主轴的前期研究工作,为开工建设做好准备。2007年开工建设沿沪宁主轴线,串联苏锡常三大中心城市,并与南京、上海轨道路网对接,争取在2010年左右完成。  2010-2020年。以三大主城为中心,建设放射线及次中心城市联络线,争取5-10年内轨道交通网络初见规模,10-20年内形成以沪宁线为主轴,连接都市圈内各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及工业园区的轨道交通网络。  驱车苏锡常都市圈,处处感受到:出了城门还是城。为适应日渐迅猛的城乡一体化,苏锡常轨道路网分成三路:城际轨道,满足人们在不同城市间的迁移;市郊轨道,承担城市中心区和郊区间的出行需求;市区轨道,承担市区内客运需求。
“苏南模式”的形成与苏南经济的崛起 考察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影响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当中,乡镇企业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苏南模式”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推动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和该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经济特征。 所谓“苏南模式”,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当时苏南的概念相对狭小,主要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县(市),有时还包括浙江北部部分地区,这里的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因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而闻名全国,而其特点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有了所谓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中国城郊经济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通过城乡结合,“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使农工商协调和平稳发展,并进而带动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典型路子。它反映了中国70年代开始形成的乡镇集体经济和乡镇工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在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主体和地方经济主体的发展轨迹。 苏南模式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由乡镇(社队)企业的蓬勃兴起所催化和带动而形成的苏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为动力,以集体农业的积累和周边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为条件,以冲破传统体制束缚、运用市场调节大办农村工业为途径,取得了远远超越于乡镇企业自身发展成效的区域推进效应以至全国示范效应——不仅带动农村工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和单一化农业结构的转换,造就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和兴旺繁荣,而且激活了整个苏南地区的城乡经济,为我国加速农村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开拓了一条新路。(顾松年,2005) 1983年的中央l号文件和1984年的中央1号、4号文件,均提出要大规模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于是,苏南乡镇企业乘改革开放之风,异军突起。到1990年,苏南农村工业企业个数增至33813家,职工数达到279.57万人,总产值734.77亿元,发放职工工资40.02亿元,实现利税25.1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97.11亿元,以上各项指标1980~1990年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14.31%、15.59%、37.60%、27.09%、14.69%、37.96%。高速发展的苏南乡镇企业及由此引发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关注。
外资汇集看苏南 苏南即江苏南部,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区域,曾是一个行政区划,并且由于创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范例和经验而受到瞩目。  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市,简称苏锡常,1951年至1953年,曾由江苏省的苏南行政区统一管辖。以长江和淮河为界,江苏省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特征十分明显,南北差异较大。苏南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也是最快的增长极。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十五”计划时,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作出了新的界定,把南京、镇江划入了苏南的范围,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如今的苏南包括5个市,2.8万平方公里、2178万人口,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5446亿元,人均近2.5万元。  苏南历来是鱼米之乡,史称富庶。最近20多年来,得市场体制改革之先声,开乡镇企业崛起之先河,抢开放型经济发展之先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之先列,苏南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之一。  找准定位,凸显特色,实施个性化发展战略外  商在苏南投资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向开发区集聚。单是苏州市就拥有5个国家级、10个省级开发区。苏南吸引的外资大半集聚在开发区。无论资本积聚程度、企业规模档次、产业科技含量,还是环境规划效果、行政管理效率、投入产出效益,开发区都当之无愧是苏南实现现代化的先声。像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无锡新区等。  另一个特点是,苏南外资引进长期呈东高西低的态势正在改变。今年上半年,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8.4%,增速跃居苏南之首,反映出整个苏南的经济国际化环境正一步步走向完善,主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和大上海经济辐射,并将其有效传递到我国中部地区的功能开始加强。强有力的外资注入也使苏南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布局。  苏南人发展外向型经济成效卓著,有一条无需保密的“秘诀”:差别化、个性化战略,通俗地讲,就是“找准定位,凸显特色”。  吴江的故事值得回味。作为一个普通的县级市,吴江沿海不临海,沿江不靠江,境内无铁路,无机场,区位条件处于相对劣势。然而,近年来在引进外资上,吴江却成为江苏省的一匹“黑马”,后发先至,后来居上。苏州乃至整个苏南区域,“呼应浦东开发,接受上海辐射,抢抓战略机遇,寻求差别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已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正是这种差别化、个性化的战略选择,使苏南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无穷潜力。综合规划,科学开发,营造引资“环境磁场”  江苏尤其是苏南靠什么招商引资?为什么台资会向苏南转移?  对此,苏南人总是以“历史上的富庶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崇文重教、包容开放的文化积淀”作答。诚然,这些都是苏南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但不是答案的全部,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具有同样有利条件的一些地区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上远不如苏南。即使在苏南,有相似条件的一些市县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也很不平衡。  不是为虚假政绩,不是图表面光鲜,正是要从综合环境这个角度,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近年来苏南大地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涌动的建设热潮:在保证政府服务效率、着力提高人才素质等基础上,成百亿的资金被筹集起来,砸进人群、财富、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最为密集的载体———城市的开发建设上。按照以规划指导城建,以水利带动城建,以交通推动城建,以绿化提高城建,以条块合力共图城建的思路,全力营造“环境磁场”,构筑“发展温棚”。勤于推介,精通业务,组建高效招商团队搞  市场经济,“商”要靠“招”,“资”要去“引”。在苏南,招商引资力度大小、成效高低,是体现一个地方经济建设水平的试金石之一。  招商引资中,“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十分重要,而一支既有热情又懂专业的招商骨干队伍也必不可少。有了一支懂专业的招商队伍,就等于有了一把打开外向型经济之门的金钥匙。苏南人认为,市场经济也是感情经济,有时招商人员热情的服务以及良好的专业素质能使仍在选择中的外商一见倾心,下定决心,反之,也可能与外资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甚至使原本很想投资的外商掉头而去,打消投资的念头。  善于营造和发挥行政资源的作用,是苏南的一大特色。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凡是外向经济突飞猛进的地方,书记、市长几乎都称得上是“招商大使”、“招商大师”,外出勤于推介,归来乐于接待,对相中的招商对象和项目的熟悉程度,从产业趋势、企业状况到资本筹措、技术要求,侃侃而谈,非常“专业”。  紧紧抓住外资向长江三角洲集聚的新机遇,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苏南地区正在成为吸引外资的新高地。去年,苏州市外商直接协议投资达72.3亿美元,实际到位30.2亿美元,总量与上海市相当。今年上半年,苏南5市利用外资又超过43亿美元,出现10年来最强劲增势。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