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03 55503
关注数: 57 粉丝数: 199 发帖数: 6,736 关注贴吧数: 58
网络发声照见希望:沭阳民众的高铁争取之路 网络发声照见希望:沭阳民众的高铁争取之路 原创 一凡小哥 一凡小哥 2025年09月25日 06:48 江苏 22人 网络发声照见希望:沭阳民众的高铁争取之路 作为江苏人口第一大县,沭阳至今尚未通高铁的现状,让“高铁梦”成为近200万民众心中的共同期盼。从地方论坛的热议到短视频平台的呼声,网络平台正成为沭阳民众表达诉求、推动高铁落地的重要载体,在新沂至淮安铁路(新淮铁路)的规划进程中,写下了民间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生动注脚。 网络平台为沭阳民众的高铁诉求提供了聚合与放大的窗口。过去,分散的个体期盼难以形成政策影响力,而如今,短视频、政务留言板等平台让民间呼声得以集中呈现。以“一凡小哥”为代表的民间人士,通过短视频平台系统论证高铁对沭阳产业升级、人才留存的必要性,用“企业因无高铁弃投沭阳”的实例引发广泛共鸣,相关视频点赞数最高达2299次。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比抽象呼吁更具感染力,让“沭阳高铁洼地”的现状获得跨区域关注。同时,民众在政府官网留言咨询线路规划,沭阳县交通运输局针对性回应平行线限制等难题 ,形成了民意表达与官方回应的良性互动。 网络民意更成为推动高铁项目进展的重要助推力。新淮铁路从概念设想走向实质推进,背后离不开网络呼声的持续驱动。2025年江苏省两会期间,沭阳县县长王瑞提交的高铁议案,其民意基础便源自网络上的广泛讨论。当项目因平行线问题遇阻时,网友通过各类平台呼吁跨省协作破局,最终推动江苏与山东规划济枣高铁南延与新淮铁路形成“十字交叉”,规避了政策限制。更关键的是,网络关注加速了项目前期进程——在民众持续追问下,宿迁市于2025年7月启动新淮铁路客流量专题研究,标志着项目从政策博弈进入技术论证阶段,这正是民意转化为行动力的直接体现。 不过,沭阳民众的网络争取始终保持着理性底色。高铁建设的专业性决定了诉求需立足实际,沭阳网友的发声始终围绕项目可行性展开:既关注新淮铁路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的政策依据,也热议沭阳南站的选址与配套设施规划;既积极传播官方发布的客流研究进展,也主动澄清“高铁站与火车站合并”等不实信息,展现了成熟的公共参与意识。这种理性表达让民间呼声与专业决策形成合力,而非简单的情绪宣泄。 从“一凡小哥”的短视频呼吁到政务平台的理性建言,沭阳民众用网络发声证明:普通民众不仅能参与高铁争取,更能成为项目推进的重要力量。新淮铁路已完成预可研评审,有望2026年开工的消息,正是民意与政策良性互动的成果。网络不是决定高铁落地的唯一因素,但它让沭阳的“高铁梦”从遥远期盼变得触手可及。随着项目逐步推进,这场跨越屏幕的民生接力,终将见证高铁巨龙驰骋在沭阳大地的那一天。
江淮重镇泗州古城 泗州古城为“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是兵家必争之地,今泗洪县为其本州。泗州一带夏商周时曾属徐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郡与淮陵郡,北魏时属南徐州,北周末期改称泗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宿迁市郑楼乡境内。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移治临淮(今泗洪城南,盱眙城北淮河对岸)。 泗州城地势低洼,自南宋以来,由于黄河夺泗、夺汴入淮的长期水患,城池经常迫于城危人亡险境。明代,朱明王朝为保其泗州城北祖陵,曾令治黄专家河道总理潘季驯,在今泗洪县归仁镇境内筑归仁堤以拦水,但终究没阻挡住汹涌的黄河洪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一场特大的洪水终于将繁华的泗州城淹没于洪泽湖底。后泗州治所迁在盱眙山脚下数十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77年),安徽巡抚闵某上书请裁虹归泗,建议将泗州州城迁至虹(即今安徽泗县县城),又在州东半城(今属江苏泗洪)设州判一员。1912年州废,泗州本土改称泗县。 古泗州始建于1500年前。当年,隋文帝开凿洛渠,引黄河水,经开封、商丘、灵壁、夏丘至临淮(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唐开元年间,徙泗州府于临淮县。从泗州通过淮河、运河、汴河和长江,可抵南京、开封、洛阳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辎铢喧闹,辉煌了900多年。 400多年前,由于黄河夺汴入淮,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淹没线上移,泗州城根长期在水中浸泡,甃筑的城墙基趾日见崩坏,护城河的水位高于城内。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城终于一夜间被洪水淹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