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43tXtD -
关注数: 64 粉丝数: 31 发帖数: 3,465 关注贴吧数: 11
它来了它来了!世上最便宜金暗尖 装配记!!! 主要材料: 金豪56暗尖钢笔一支 10元 英雄18.5偷金老金暗尖一枚 145元 辅助工具: 指甲钳一枚 (尖嘴钳一把) 金豪56的笔握的胶是牢靠的,弄不下来了,我把酒精吸入它,再用微波炉加热,笔握都变形了,依然取不下来。 但是,咱就说它本来的设计的确是可以换尖的!方法就是老式的指甲钳。夹着笔尖连同笔舌一块给抽出来了,再用尖嘴钳再使劲一拽就把笔尖拉出来了!再检查笔尖,是18.5mm的标准尖,之前已经买过一个库存量多得都卖不完的某宝只要145的暗金尖:剩下来的工作很简单,将金尖套上笔舌,首先保证和笔舌对正。对正的标准是两侧露出来的边一样再保证背面尖和笔握的尖对正。这个的优先级要劣于尖和笔舌对正。然后推进去。笔舌可以用笔帽的边沿去推。 就装好啦!测量得出: 笔尖背面露出3.5mm,内面露出2mm 和之前的永生601嫁接英雄110的双面均露出3mm有差异,但是也差不多。 由于是金尖,下水稍微多一点,刚开始写有点洇。写写就好了。笔划粗细差不多0.5mm-0.55mm之间。 弹性良好,相当于自动铅笔的感觉。 怎么样?180以内的金尖,现在找到了! 英雄100和弘典锦鲤,颤抖吧!!! 我又下单了金豪51A花梨木的,换笔杆就更高档了。 它的笔身规格和永生601是配套的。还可以在闲鱼蹲个笔帽,嘻嘻~~
以君来628和弘典珠峰二代为例,论两种实现明尖弹性的思路 永生更多的延续的是老国笔的思路,而弘典更借鉴了施密特和bock的思路。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xq4y1L7C5%2F&urlrefer=22b53bec473fc76e29f738c9def598cc如图所示,老国笔的尖横截面基本还是半圈,包裹着笔舌,而前端做了明显的修窄。 修窄的笔尖同时带来了垂线和平行方向两方向的软弹性,再加以窄厚的铱粒,来实现软弹和软弹均衡性兼有的效果。 但是这种笔尖的弱点也是很明显,就是不耐摔,笔尖很脆弱。 德国bock的尖则不同,它首先考虑的是整体在垂线方向的软弹形变,整个明尖的弧度降低,变得扁平,在机械力学方面相当于把半圆柱面压扁,使之更接近于平面,所以自然就更弹了。 但是这种方法也带来了很大问题,就是平行方向明显就丧失弹性形变了。于是铱粒在平行方向的阻力优化就十分必要,即平行方向的阻力要明显弱于在垂线方向的阻力才可以,如果搞不好就如金豪80的飞机尖:现在的问题是缺乏这两支笔做实测,因为它们的实际形状也与金暗尖和飞机尖两种极端情况相距甚远。 以仿德国尖的金豪95为例,尽管铱粒优化了,但实际效果还是距离金暗尖有一点差距:希望手里有这两支笔,或者有其中一支笔的同学,能够做一下测试,看看笔尖的书写素质究竟如何 https://tieba.baidu.com/p/8129851289
最近在检验老国笔是否更适合汉字书写的假设 如图所示,笔尖的角度约为14度,通过在屏幕测量红线长26,绿线长6.5,通过三角函数反算得知。 事实上很多国产明尖,无论是钢尖还是金尖,至少有一半都采用了极窄构型。(图中没有金尖,老金尖在闲鱼上自己找) 我猜想冒着摔笔尖的风险采用极窄构型的根本原因,就是汉字书写对各个角度的弹性都有要求, 而且要求均匀性。自然,笔尖角度偏大的明尖是很难实现沿笔尖切线方向的软弹的,其弹性形变必然远小于沿法线方向的形变。 这就是在圆珠笔普及以前,国产钢笔有一半采用极窄尖构型的根本原因,也是小号尖还有市场的原因, 笔尖根部越粗,则前端就越难做窄,也就失去了切线向弹性形变,从而丧失了实用性。 可惜这种构型由于不禁摔,在改革开放出口创汇成为潮流后,很快输给了欧美式大粗尖。 现在的普遍喜欢大尖,其实可以说是被欧美以及对欧美出口的厂家宣传洗脑的产物。 我特意下单了这支很便宜的笔,拿来做书写测试,货正在运输途中。 我还是坚持用电话线测试。 当然如果你看不起这个简单办法, 不妨对米字的八个方向,除了从右到左之外,都试一下轨迹,因为汉字的笔划在这7个方向上都有。 阻力特别大的方向,你用这笔一定写不好,一定会写短来减少疲惫。 这就是笔尖不称职,而不是你自己手不行。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坚持必须对笔的书写效能做客观、公正的测试,而不是迷信厂家的广告和别人的推荐。
从结构角度来讲,为啥钢笔尖很难做好软弹 如图所示,在用软笔书写时,毛笔在各个角度的软弹性是相同的,因为毛笔尖本质是中心对称的。 软弹度可以用角弹性系数来粗略表示,实际测试可以施加同样的力迫使笔杆偏转多少角度来测定。 然而钢笔尖仅仅做到了中心对称。 上面图示的是一个基本扁平的大明尖的各向软弹度。很显然,在钢笔尖垂直线上的软弹性一般要好于在其切线上,且向右下捺的软弹性要远远强于其反方向左上钩的软弹性。比较讲究一点的会在尖端做变窄设计,能增强切线方向的软弹性。 但是,尽管做了以上优化,由于钢笔尖较平,依然只能做到法线和切线两个正交方向的最大软弹,其它方向就不行了,因此软弹性为四边形,受方向影响依然很大。 怎么去把这个四边形做匀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做暗尖,将笔尖的结构尽量做成圆柱形,越接近圆柱形它的软弹均匀性就越好。而且伸出来的长度越长,其越接近圆柱形,就越匀。在达到软弹均匀的前提下可以用金尖来增强软弹性。所以最适合表现汉字的钢笔是长一些的金暗尖。这从弘典锦鲤很快卖断货,在闲鱼二手还能炒卖就可见一般。 如果非要做明尖,那么必须用大明尖,且笔尖的形状尽量接近半圆柱。现代的笔商已经忘记了这一风格,而片面的追求捺方向的软弹。最典型的是半句白糖,很辛苦的把捺做的轻松劈叉,然而丿的方向有如刻刀般坚硬。 另外,小美工尖和所谓的长刀研的毛病都是一样的,相当于增加了右下捺方向的软弹度,却削弱了左上钩方向的软弹度。说得难听点是在东施效颦。
学生练字写字的挑笔注意事项 我其实从小学就开始练毛笔字了,但是发现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写卷子,就惨不忍睹。 除了五指握笔法的非实用性,改成单苞笔法之外,我最近对比了毛笔和硬笔,发现了症结。那就是传统的汉字笔法,内含很多的提按动作,特别是按的这个动作,用硬笔来做相当难受。 典型的如 捺 顿点 悬针竖等等都要按下。而在所有挑之前其实也是按下的,不按下怎么可能做挑把笔抬起来? 尽管我在毛笔字的一些笔划上已经掌握得游刃有余(如捺和走之捺等),但是一用硬笔做就手上筋疼。而且是动作越标准越疼。 这就必须要谈到硬笔的一个大病——弹性。 说到弹性,很多人可能想到钢笔的软弹尖。对,为什么软弹尖特别受中文书写者推崇,就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软笔的提按。为什么要金尖,就是它的弹性远胜于不锈钢。买不起软弹尖的笔友,可以买一只pentel的鸭嘴笔试试。 但是这类钢笔的应用场景很受局限,因为笔划写粗了不适合答卷。我们只能从流行的中性笔等找合适的。 我在浏览各品牌笔时,惊讶的发现德国施耐德的笔竟然有如此构造——对,你没看错,在笔芯尾部用弹簧缓冲! 所以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什么厚硅胶缓解手疲劳基本都是抓芝麻扔西瓜。最大的应力是垂直于笔尖的应力,它会传导手指上,损伤筋腱,造成疲劳。 除了这款笔之外,我发现按帽笔的弹簧普遍也有类似的功效。拿到一支按帽笔,你把笔芯按出来,然后向下压,一般好的能压下一毫米左右。这就像汽车的悬挂弹簧一样,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一般来讲,里面弹簧越长的,越软,写字就越舒服,越不容易疲劳,也就越容易保持字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