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460513 969460513
笛箫业余爱好者,手机维修专业。
关注数: 3 粉丝数: 3 发帖数: 222 关注贴吧数: 2
笛子简介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这种材料的笛子声音效果最好。 ==简介==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在“琳轩音乐赵也教你学乐器系列”竹笛、葫芦丝教材《竹笛 葫芦丝基础器乐学习精编教程》中介绍到, 笛子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使用材质:中国乐器中的笛身一般为竹制。兽骨、玉石、金属、有机玻璃等其他材质亦可制成笛子。 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 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英语:中国乐器的笛子英语为其拼音dizi,西洋乐器的笛的英语为flute。 ==形状构造== =笛子的孔= 笛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 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个)、 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的笛头、和笛尾组成。 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 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笛头塞= 不论中国乐器或西洋乐器,在吹孔与笛头之间,有木片塞住,成为笛头塞(Crown)。笛头塞的位置是决定笛子音调的因素之一。 =竹笛接口= 为了解决笛子因吹奏发热后发声频率升高的问题,在孔建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下,竹笛金属调音套管接口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在全国乐器厂竹笛的制作中已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竹笛的常规配置而普及全国。除了解决发声频率调节的问题之外,由于带接头的竹笛在接头处可以卸下,使细长的笛子分成保管时无需使用长于笛身的容器,因而携带更为方便。带有接口的竹笛称为“插口竹笛”。 竹笛接口可分为“单插”和“双插”。 单插型:接口铜管只有一层,内壁于竹子内壁相接并作为笛子的一部分,外壁与笛头端的铜管相插。优点是设计简单方便修理,缺点是长时间使用可能会漏气。 双插型: 通过两层插口解决了单插型的漏气问题。
笛子的日常保养 ==笛子保养== 1.新买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发现竹质不太干,可将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后灌进点盐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据竹质湿度而定,竹质湿者浸泡时间应长一些),然后打开洞孔将盐水倒出,稍用清水冲洗,待一小时后,再在筒内涂些熟过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汤辣椒的纯红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体变红,永不生虫破裂),便可使用。如果买回来的笛子本来竹质很干而又坚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围,以达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内的少许水份也会随酒精的挥发而排除。 2.专业吹笛的人,都有一个笛盒,没有盒的人,可做一个布套(最好是夹层或棉的),最好做一个宽的,一个窄的,宽的夏天用,窄的冬天用平日。将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没有,可找一块干净的布来包住,以免风吹日晒,灰尘进入。 3.每次吹完之后,一定要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最好做一个布刷,口水倒出后,捅进去轻轻一擦,然后装入盒或袋内。这样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以至笛筒腐烂。 (4)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时,最好做一个“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时候可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胆”粗细要和笛筒的粗细相适应,粗了塞不进去,细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润笛作用。 5.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会有许多灰尘。灰尘加之气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结成了污垢,这不但不卫生,常常发出臭味,甚至要影响音色、音准。这时就需要洗涤。特别是没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洗涤一次笛子。洗时要注意,不宜要用水清洗,这样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湿一干,很容易使笛子破裂。可用软布或药绵等,捆缠在木棒上(木棒要细不可太粗),浸酒精(最好是医用酒精)擦洗。 6.有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太冷或太热或由于竹质过嫩,竹节过少,笛身都易破裂。为防止这种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后,可在两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间,膜孔至第六孔之间,这两处各用丝线捆缠(有伸缩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将头尾用铜(或铝)圈箍住
箫的演奏、呼吸、口风、坐姿 ==演奏==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演奏姿势= 箫的演奏姿势有站式和坐式两种,演奏时一定要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 (一)立式独奏或重奏时一般采用立式。两臂自然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弯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头部向前但不能前倾更不能后仰。双肩和双肘自然下垂,切忌耸肩。箫放在嘴上时与身体约成45度角,因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头,太大了又容易扬颈,这样不但姿势不雅,也影响呼吸。两腿站定,两脚稍稍分开,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 (二)坐式 合奏或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适,切忌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这样不但姿势不雅,同时也影响正常呼吸。 吹萧姿势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的,因此持箫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体自然状态,便能很快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 =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民间吹管乐非常重视用“气”,气息运用得当,才能较长时间的自由演奏,否则,吹一会就会感觉累,还可能有胸闷气短的现象,时间长了,于身体不利,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独奏或重奏时一般采用立式。两臂自然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弯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头部向前但不能前倾更不能后仰。双肩和双肘自然下垂,切忌耸肩。箫放在嘴上时与身体约成45度角,因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头,太大了又容易扬颈,这样不但姿势不雅,也影响呼吸。两腿站定,两脚稍稍分开,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 (二)坐式 合奏或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适,切忌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这样不但姿势不雅,同时也影响正常呼吸。 吹萧姿势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的,因此持箫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体自然状态,便能很快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 =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民间吹管乐非常重视用“气”,气息运用得当,才能较长时间的自由演奏,否则,吹一会就会感觉累,还可能有胸闷气短的现象,时间长了,于身体不利,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气息,气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挤压,这样,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流不稳定,气息也不能持久,身体易感疲劳,这种方法不好控制气息,也有损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采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气时将横隔肌下沉,尽量扩大腹部与腰部,民间说法叫做“气沉丹田”。呼气时,丹田要绷住劲,一点一点均匀地将气吹出,经过反复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是能够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气流,均匀的将气吹出,还可根据音乐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做出强弱变化和腹颤音效果,是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吸气时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时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将气吸入,这样肺吸入的空气量比前两种方法都要大。 采用胸腹式呼吸时。当整个呼吸肌肉组织联合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担的负荷分布得非常均匀,这样,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综上所述,初学者首先应学会腹式呼吸,熟练后再加上胸部扩展动作,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 练习时先用鼻子将气慢慢吸入,这时就能体会到腹部自然向外扩张,腰部也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就是正确的自然呼吸的感觉,以后逐渐加快吸气速度,再试着不改变腹部、腰部动作的情况下而改用嘴吸气,这样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确吸气方法。吹奏时随着气的呼出腹部逐渐收缩,但丹田一定要绷住劲,找向外拉的感觉,这就是控制。 =箫的口形= 口型是指吹箫时口的形态,它包含了“风门、口风、口劲”三方面的因素。正确的口形才能发出良好的音色。 风门是双唇间椭圆形的空隙,供气流通过。风门的形状是决定口形的主要因素。口风也称为气的流速。口风的急缓(气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气控制。口劲是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急缓时上下唇肌和面部肌肉收放时所用的力量。吹奏时的口形是千变万化的,他的变化集中表现在风门大小、口劲大小及上下唇的移位上。 吹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同时两边嘴角稍稍收缩(像微笑一样),使上下唇肌的力量点集中在中间使双唇中央呈椭圆形风门,舌头呈自然状态,口腔稍有扩张,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时唇肌受气流冲击而自由向前游动,这样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确的口形。风门应对准吹孔,下唇贴住吹孔内侧的边缘,盖住吹孔约四分之一处,将气流汇成空气柱,以“呜”的嘴形来吹奏,以求气流的集中和稳定。口形随着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吹低音时风门放大,口风较缓,口劲较小;高音时则相反。 掌握好风口、口风、口劲之间的关系是吹好箫的关键因素。
箫的历史简介 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直吹的气鸣乐器,为文人所爱好。 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 现代箫分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但是新洞箫也已经经过了十二平均律的改造和八个指孔的修改,提升了表现了和转调能力;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在箫的形制,音律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传统型的南箫最主要的特点是采用匀孔以及外切形吹口,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而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的新南箫都经过了十二平均律和八指孔的改造,吹口方面,同时存在外切吹口和内切吹口;经过一代代箫的制作家和演奏家的拓展,箫的音域由不足两个八度,已经逐步扩展为超过四个八度。表现力大为提升。 周之箫,指排箫。今之洞箫,最早见诸于汉陶俑。汉之后,部份文人笔下所谓排箫与洞箫似有所混淆,反而别名更能表示乐器为何。“竖吹”、“尺八”、“竖篴”、“通洞”皆是洞箫别称;“凤箫”、“参差”则是指排箫。《全唐文?卷0961?洞箫赋》(一说汉朝汉元帝时王褒所作)文意不详,后人皆谓此文仍为今之洞箫所赋,但文中有“参差”一词,疑是指排箫。排箫管亦有洞,但非“通洞”。周之八音中,所谓箫,实为排箫。
箫的演奏技巧 ==指法训练== 指法训练的目的是使每个手指既能独立活动,又能相互配合,使手指动作灵活、迅速、持久。 持箫的动作:双臂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保持弯曲,要求肩部、臂部、手部及手指一定要放松,不能僵硬。这样,才能做到手指动作灵活、均匀、迅速、持久。 第二,手指要有弹性,并保持一定力度,这样按闭音孔时才能严密不漏气。手指抬起时,则需要迅速放松。 第三,开放音孔时,手指一般不宜抬得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手指肚和音孔的距离会加大,动作不能迅速完成,会影响演奏速度;过低则影响发音的音准和音量。一般来说,手指抬起时,距离音孔二至三公分为宜。如果演奏速度较快,音符时值较短因而音符变化较快较多的乐句时,手指抬得应稍低;而演奏速度较慢,音符时值较长的乐句时,手指则应适当抬高。 =颤音= 颤音的效果与弦乐器上的颤指相似,练习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颤音的快慢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颤音,又称“打点”,或称“擞音”,效果与弦乐器上的颤指相似。 颤音的奏法是:先将本音发出,紧接着均匀、迅速开闭本音上方二度音孔,使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快速,均匀的交替出现。颤音用“tr”来标记。 二度颤音: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孔。除了常用的二度颤音外,还有三度颤音、四度颤音(不常用)等。三度颤音就是开闭本音的上方三度音孔。 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如内蒙古、西藏等民间音乐中常用三度指颤音。 颤音的快慢(手指运动的频率)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颤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练习颤音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三度颤音是两个手指同时动作,要求迅速而均匀,不得忽快忽慢。颤音的练习要求一次能达到十五秒钟之久,相当于慢板的八拍左右。 在实际演奏中,颤音有由慢渐快的,也有由慢渐快再渐慢回到本位音不颤的。 =指震音=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 指震音在音孔上的震动分为“本位指震音”,“下位指震音”。 (1)本位指震音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下半孔进行上下震动。 第二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旁边,还可以加上其下方各指同时在本音孔的旁边快速均匀的震动。只接触音孔边缘,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 第三种是如果在音孔上方震动,则手指不接触音孔。 (2)下位指震音: 按发音本孔的手指抬起后,不做任何动作,而其下方音孔的一指或数指,在音孔上或音孔旁进行震动。 由于手指震动的快慢速度不同,它起到的效果和用途也有根本的不同。当手指震动快时(约每秒钟五次),所得到的是一种微妙而柔弱的效果。它常常是伴随着特长音或弱音出现,江南丝竹乐常用指震音技巧来表现江南美景。当手指震动慢时(约每秒钟两次以下)所得到的是类似气震音效果。但它没有气震音那样舒展和内在,又因为它只能在本音的音高以下发音,音强的震动幅度较小,所以实际应用不多。 倚音 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在演奏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 倚音是一种装饰音。它在本位音之前出现,并倾向于本位音,使本位音有一种丰富的特殊色彩。倚音用较小的音符写在本位音的左上角,并用连线与本位音连结起来。 本位音前只有一个倚音音符时称为“单倚音”。单倚音有上下之分,比本音高的叫“上倚音”;比本音低的叫“下倚音”。本位音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倚音音符时称为“复倚音”。 在演奏倚音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因为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它帮助发出主音,倚音的演奏时值一般在前半拍的开始部分或有意在正拍之前,正拍时正好连上本位音。不得将倚音任意拖长或吹在强拍上,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笛子的选择、制做、笛膜 ==选择方法== 选择笛子,应从笛子的质量和类别上来考虑。笛子的质量,除取决于笛管本身的质材好坏外,还取决于 制作水平的高低。选择、购买时,应进行检验: 1.检验笛子的竹质。笛管要求竹质坚实(竹纹老)。竹纹细密。管身直而圆。笛身一般头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别不宜过大。笛管厚薄适中。笛管内壁平整光滑。全身无虫蛀、裂痕等现象。造型美观大方。这些要求,凭视觉便可以鉴定。 2.检验笛子的音准。方法是按照校音仪器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手风琴、电子琴等)对照试吹。主音确定后,再按音程关系,对笛子的全部发音的准确性进行检验。还可以吹吹各个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干净。检验泛音也是检验实音音准的好方法。 3.检验笛子的音量。一般来说,音量大者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鸣大,振动力强。吹奏时手指上有时有一种发麻的感觉。 4.检验笛子的音色。对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圆、亮,这一方面取决于笛子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与贴膜技术、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关系。 5.检验笛子的灵敏度。一般来讲,以气到音出、发音不迟钝为好,反应越快越好。 6.初学者应选调性。同样一款竹笛有各种不同调性。怎么选择?一般来说,初学者以选用中音笛类,E 调或 F调笛子较为合适。因为这类笛子音高适中较易吹奏,演 奏也常用到。如果有条件,想多选几支笛子,那么,除E 调和 F 调中笛外,还可再选一支D 调曲笛和一支 G 调梆笛,这两个调子的笛子也常用到。==笛子制作==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 缠线、刻字等工序。笛子这个乐器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诗以及制作者的名称。比较著名的笛子制作师有:、周林生、王建宏、邹叙生、王益亮、黄卫东、董雪华、乡音竹笛、闻锋、应明章、樊迪知、贾耀亮、魏显忠、林谷珍、赵景国、李德华、陶卫东、鲍国强等。 另外,近年涌现出的80后制笛大师曾德强其竹笛品质和制笛心得几乎为同行领先。==笛膜== =笛膜的作用= 贴上笛膜之后,笛管内形成柱波发出声音时,笛膜也因为柱波受 振动而发出共鸣。笛膜的厚薄、膜孔大小、纹路、皱平、松紧都会影响音色,由于共振作用影响而使笛音更加明澈、洪亮。 =贴的笛膜时使用的黏合剂= 笛膜的运用,首先是选择黏合剂,目前使用的有阿胶、驴皮膏、黄鱼胶、树脂、白芨、大蒜汁、胶水等等,阿胶、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由于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还原,所以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如果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笛膜的贴法= 一般笛膜皆是取自于芦苇内膜,因为膜薄、只有约拇指一般大小、容易破, 所以贴膜要非常有耐心、手法要细致才不至于将膜弄破或是贴歪了。笛膜相对于笛子共鸣音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必要练习的功课。 方法1: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两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更换使用。(新鲜的笛膜如需保存长久,可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鲜)。 方法2: 首先用针将膜对裁开,剪长方形的小块,再用右手的拇、食二指轻轻地揉成一个小团。通过捻动使膜捻成很多细密的皱纹,然后轻轻地展开,膜恢复原状后,再用两手拇、食四指轻轻得向前后左右绷它几次。这样不仅防止膜贴好后出现松的现象,而且使膜的纹更加均匀了。然后用阿胶(驴皮胶)沾点水(或者是大蒜汁也可以),擦在膜孔的周围,使笛膜纹与笛子纹成平行方向,贴在笛膜空上即可。 另外,膜上揉出的纹不要过大,若过大,吹出来的声音会发沙。膜也不要贴得太紧太松,太紧了就没有清跪响亮的音色,太松了声音发嘶,不好听。解决办法:过松时,可用指肚按住两边轻轻拉一拉;过紧时,可用指肚按笛膜的中央,但不要弄脏了笛膜,更不能沾上水。笛膜沾上了水会变老,声音就不好听了。总之,贴膜是一项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高质量的笛膜,如果贴膜技术不佳;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共鸣效果。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学吹笛的必修课程。
学箫的那些趣事 不知不觉就学箫五个月了,虽然时间很短。至少箫还是入门了,这也是值得祝贺的(呵呵,本人也很高兴) 从一开始拿到箫到能吹出一些简单的曲子,其中经历了很多,也让我真正的喜欢上了它。 那年元旦,我拿到了我人生的第一支箫(很便宜,当时只是想试试,没打算一定要学)我开始了自己的学箫生涯,为此我逛了很多论坛,看了很多前辈们的经验,自我感觉差不多了,但当我拿着箫真正开始学习时才知道,并不是那回事,虽然听过一句话“百日笛子,千日箫。”我没想到它连个声都不出。 可能是天助我也吧,竟然让我感冒了,我理所当然的请假回家了(我可不是回去玩,而是扎针,没办法从小就怕扎针,只能硬着头皮,不看医生)就这样赢得了几天的时间学箫,也是最重要的几天,我把箫吹响了。(不容易了,嘴都抽筋了) 只要响了,那就好办了,又买了本教材,搞些视频,学习喽。都说吗 ,学箫没那么容易,问题来了,气不够啊!怎么办,有童鞋说:“吹气球,”妈呀!哪弄那么多气球吹,还没用。还好,咱用的是跑步,效果是慢了点,胜在一举双得啊! 这些问题解决了,手指灵活度还不够,怎么办啊!别急,咱有办法。没事就用手敲桌子(这可不是乱敲的,有规律的,自己随便定一个就行) 忘了件很重要的事,好像还不会看谱子呢,这个挺好玩的1234567,在网上找来找去,呀!还真找了一个,赵大叔的(年龄大,肯定行)于是乎小东学了起来,挺简单吗?真想感谢人家一大把年纪还来教我们,本来想打个电话问候下,(看下号码,终于决定不打了,为啥!美国的付不起话费啊!)简谱算是学好了。 下面该干什么来着,对了是练箫,我第一练是1232123-1321321-3213212-3121231-为了记念我还录了个音,这里就不给大家听了,真是震耳欲聋,为了各位晚上能睡个好觉还是别听了。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咱没师傅,只能个人了,买本书也没怎么看,直接来歌曲,在网上看别人吹的《女儿情》真不错,于是呼,找了个谱子练起来,还别说,真简单(就是吹的不好听)。其实我第一首是《龙的传人》选段,当时咱可激动坏了。 为了鼓励自己,俺又找了个座右铭,不经十年寒霜苦,哪得箫声如落梅。动力来了。每晚拿箫苦练指法,(我可怜的室友都快崩溃了)。没办法,为了俺的艺术之路,只能牺牲他们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始终还是不行啊!吹个《星月神话》有超吹。唉!命苦啊!又得奋斗了,学呗,花点时间,又在各大论坛溜哒起来,最后还是不行啊!于是,苦命的我开始了苦命的修练,期待有一天天劫降临,然我渡劫飞升,吾修超音至今三月有余,一朝顿吾终得大成。我的《星月神话》搞定了。激动啊! 继续学习,麻烦又来了,有个啥倚音,这可真难为我了,手动不那么快啊!幸得一前辈指引,至今尚未大成。速度啊!每天坚持敲桌子。 还一个很重要的,长音,这是什么玩意呢,说简单点就是把一个音往死里吹,恩这就是长音,简单的很啊!开始练习了,呀!吹了几个音以后,口水流出来了(鼻子挺尖的,隔壁有人吃肉呢)这个每天都要坚持,害得我每天多浪费两斤水资源,学校又要多交水费了。 长音一直吹没意思啊,变的花样吧!从没声音开始,声音越来越大,这样还挺好玩。有次我从大到小吹,结果等吹完了,我同学来了句,你睡着了吗?唉晕啊!没出声就是睡着啊! 买了教材,上面好多的练习曲,虽然咱不喜欢,偶尔还是会拿来练练的,效果还真不错。记得你也要练哦! 吾今入箫五月,所会不多,小劫不少大劫没有,终不得大成,奈何奈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