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晋城人 我这晋城人
关注数: 24 粉丝数: 7 发帖数: 720 关注贴吧数: 0
伊侯山与晋城文化 伊侯山与晋城文化 伊侯山怎么能和晋城联系在一起,你会问?他会问?大家都会问?且听我慢慢道来…… 城市,自古就是和河流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上的几大文明,也都在河流冲击平原地区。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了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的北非平原孕育了埃及文明,恒河流域孕育了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城市,即文明的载体。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南京等等,不甚枚举。那晋城呢?晋城有什么? 这里所言“晋城”,指的是:古泽州,今晋城市区、城区和泽州县。 提到晋城,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丹河,可是丹河不在市区,更不要谈丹河和晋城城市文明了。历史:晋城古称泽州,峰峦叠嶂,水天泽国,是晋城古老的地理形象。说到晋城文明,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泽州八景:碧落卧云、珏山吐月、锦溪落花、松岭积雪、白水秋波、淅山爽气、龙潭夜雨和洞灵流杯。明成化《山西通志》所列“泽州八景”中就有“锦溪落花”、“白水秋波”、“龙潭看雨”、“洞灵流杯”四处和河流有关。清雍正《泽州府志·山川》有“沙河,一在城东关,发源司马山;一在城西关,发源伊侯山,至城东南会白水,双流抱城,近地里许”的记载;清乾隆《凤台县志·图考》中的“凤台县水图”中,白水河支流众多,有碧落溪、掩村水、五门水、核桃窊水、辘轳井水、峪口水、西峪水、流碑泉、火窑河水、龙洞水、冶家河、西沙河、东沙河、花园水等,合流后南流,有注入丹河,有并入沁河,最终汇入黄河,融进大海。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古泽州城,河流抱城,东、西两河水流潺潺,绿树依依,景色秀丽。美丽的山水小城曾为许多文人雅士所赞叹,明代于谦(1398-1457)途经泽(晋城)潞(长治),写下不少诗篇,其中《到泽州》诗有句云:“信马天将暮,离山路转平,川萦太行驿,树绕泽州城”;《夏日过太行》诗有句云:“信马行行过太行,一川野色共苍茫。云蒸雨气千峰暗,树带溪声五月凉”。清代大臣陈廷敬的一首题为《小山》诗云:“城西前日吾来处,野径清流竹树斜。日暮出城拼一过,不因水石为思家”,流露出对故乡美好风景和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清人朱三才《书院村传为程子乡校旧迹》诗中也有“出门寻山水,放辔一驰马。爱此书院村,伫策观其下。……白水相萦回,万斛明珠泻”之句。从这些赞美的诗篇中,可以看出当时泽州城内外河流纵横,蜿蜒流淌,水量充足之状况,不枉“水天泽国”之称誉。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城泽州还是“清凌凌的河水,水灵灵的城市”。 而白水河作为晋城的灵魂载体,见证了晋城的繁荣和衰落和繁荣。白水河,发源于城北伊侯山,足见伊侯山与晋城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只是我们尚不知晓的缘故罢了。据泽州府志记载:伊侯山之名即以商朝名相伊尹之名名之。又可见伊尹与晋城也有着特殊的联系。说到了晋城文化,那商汤祷雨的祭祀活动在晋城地区多见也就不足为奇了。因山有河,因河存城,晋城之前世今生不能不谈伊侯山。
伊侯山与晋城文化 伊侯山怎么能和晋城联系在一起,你会问?他会问?大家都会问?且听我慢慢道来…… 城市,自古就是和河流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上的几大文明,也都在河流冲击平原地区。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了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的北非平原孕育了埃及文明,恒河流域孕育了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城市,即文明的载体。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南京等等,不甚枚举。那晋城呢?晋城有什么? 这里所言“晋城”,指的是:古泽州,今晋城市区、城区和泽州县。 提到晋城,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丹河,可是丹河不在市区,更不要谈丹河和晋城城市文明了。历史:晋城古称泽州,峰峦叠嶂,水天泽国,是晋城古老的地理形象。说到晋城文明,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泽州八景:碧落卧云、珏山吐月、锦溪落花、松岭积雪、白水秋波、淅山爽气、龙潭夜雨和洞灵流杯。明成化《山西通志》所列“泽州八景”中就有“锦溪落花”、“白水秋波”、“龙潭看雨”、“洞灵流杯”四处和河流有关。清雍正《泽州府志·山川》有“沙河,一在城东关,发源司马山;一在城西关,发源伊侯山,至城东南会白水,双流抱城,近地里许”的记载;清乾隆《凤台县志·图考》中的“凤台县水图”中,白水河支流众多,有碧落溪、掩村水、五门水、核桃窊水、辘轳井水、峪口水、西峪水、流碑泉、火窑河水、龙洞水、冶家河、西沙河、东沙河、花园水等,合流后南流,有注入丹河,有并入沁河,最终汇入黄河,融进大海。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古泽州城,河流抱城,东、西两河水流潺潺,绿树依依,景色秀丽。美丽的山水小城曾为许多文人雅士所赞叹,明代于谦(1398-1457)途经泽(晋城)潞(长治),写下不少诗篇,其中《到泽州》诗有句云:“信马天将暮,离山路转平,川萦太行驿,树绕泽州城”;《夏日过太行》诗有句云:“信马行行过太行,一川野色共苍茫。云蒸雨气千峰暗,树带溪声五月凉”。清代大臣陈廷敬的一首题为《小山》诗云:“城西前日吾来处,野径清流竹树斜。日暮出城拼一过,不因水石为思家”,流露出对故乡美好风景和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清人朱三才《书院村传为程子乡校旧迹》诗中也有“出门寻山水,放辔一驰马。爱此书院村,伫策观其下。……白水相萦回,万斛明珠泻”之句。从这些赞美的诗篇中,可以看出当时泽州城内外河流纵横,蜿蜒流淌,水量充足之状况,不枉“水天泽国”之称誉。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城泽州还是“清凌凌的河水,水灵灵的城市”。 而白水河作为晋城的灵魂载体,见证了晋城的繁荣和衰落和繁荣。白水河,发源于城北伊侯山,足见伊侯山与晋城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只是我们尚不知晓的缘故罢了。据泽州府志记载:伊侯山之名即以商朝名相伊尹之名名之。又可见伊尹与晋城也有着特殊的联系。说到了晋城文化,那商汤祷雨的祭祀活动在晋城地区多见也就不足为奇了。因山有河,因河存城,晋城之前世今生不能不谈伊侯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