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兰亭🌻
小楼东风一夜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关注数: 17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3,516
关注贴吧数: 23
请问水草喜“氯”元素吗? 看了一下某品牌营养液的元素成分表,铁钾镁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氯的含量比它们三种加起来还高,请问是水草喜氯肥吗?
祝各位:牛年吉祥!合家平安!身强力壮!笔耕不辍!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对我书法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发与各位书法同仁分享。
最近流行把心中最美的法帖当头像啊?
《春江花月夜》,快速写。
手机指画小作
《富春山居图》
黄宾虹作品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位书家的书体特点都与其姓氏的最优化写法非常契合。或许是汉字本身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每一个汉字都能引导人们的审美取向。下面举几例说明: 1、“柳”字,竖向笔画很多(包括卯字那长撇),所以为了使字写好看,稳住那些竖,起笔的那些“钉头”都写得比较重;第二,“柳”字笔画相对较密,又有几笔长画做伸展,所以极易写成内紧外松的结构形式。以上两个写“柳”字的优化特点都被带到柳体的其它字上面去了。 2、“颜”字本身的笔画较多,而且分布均匀,没有存在疏密太过明显的地方,字本身就浑厚。所以这特点也被带到颜体里去。以前学颜体时,发现当什么字都写不像颜体时,写写这个“颜”字,就又找回信心。 3、赵体的特点是俊秀、飘逸,这个特点在“赵”字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赵”左上方“土”字的第二横、右下方“走”字的一长捺,都极易写得伸长,所以在赵体里这两个方向的笔画都会写得伸长点,显得比较飘逸。 4、“苏”字的繁体,大概每个人去写都会写得斜斜的吧,左下方“鱼”字太密(特别是加上那四点),右下方“禾”字的下面又太疏,所以右下方的一根柱,抵不过左下方的四个墩,字自然就往右边倾斜了。所以,要练好苏体,多写几个“苏”字太可能会事半功倍 。 5、“黄”字,最难弄、最主要的就是这一长横,所以,要不写得像一根长棍,要不得在这横上做点文章,加点变化,一个变太少,干脆加几个,成了一波三折。整个长横按在“黄”字上,又不允许它的方向是弯的,所以这一长横在方向上得写得直,中间再加一点小波浪。所以融入到山谷体上,字的风格就是伸展、挺拔又一波三折。 6、“徐”字,难处理的是里面有三个撇(加上短撇算四个),为了不呆板,得多一点牵丝顾盼。而两个本来直挺挺的竖也,也被这几个撇捺给带得有点弯了(没法那么直),好在整个字有长撇长捺做依傍。“徐”字种适合牵丝映带的写法也直接带到徐体上去了。 7、“启”字,不管简体繁体,写成行书时,那一长撇都是写得直挺点的好看。所以启体的特点就是如此挺秀利落。 8、前面还有一“王”字没说,说起来话比较多,不说了。不过,各位是不是觉得写王体这个“王”字最好写,最容易上手 。【图片】【图片】
《屋漏痕与中锋》屋漏痕是啥?由于古人说话不喜开门见山,而喜欢 《屋漏痕与中锋》 屋漏痕是啥?由于古人说话不喜开门见山,而喜欢隐喻婉转,所以造成每个读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对于《屋漏痕》,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在此,不去讨论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只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屋漏,屋漏,何为屋漏?辞典解释为房屋的西北角所开的天窗为屋漏。因我不是搞建筑设计的,所以不去关心方位,只将屋漏定义为天窗即可。 屋漏即为天窗,那屋漏痕的“痕”字就不能解释为房屋漏水形成的水迹或老墙开裂的痕路(坼壁说是另一回事)。这个“痕”,结合屋漏(天窗),解释为对天窗这一事物的观感或阳光通过天窗照进屋内这一场景的感观。 古代的房屋(现代也是),都非常注重采光,开一天窗,对屋内采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增强屋内与室外的联通。夜晚,则可仰观星空。 所以,天窗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通”、“透”、“达”。 再来看屋漏痕的原文出处:“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 夏云多奇峰,放在书法上就是笔画、结体跌宕起伏,多变化。然后话峰转到“其痛快处,如飞鸟入林,惊蛇入草”。痛快,就是通达,无阻碍,用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形容那种迅猛、干脆、利落、通达。又说如“壁坼之路”,墙上的裂痕,里面是中通,将其放大宛如大自然里的江河,蜿蜒流转,但里面必须是中通的,江河水得以在里面奔流不息。 此时,颜老师如果只关心前面的“夏云多奇峰”,大可举出大自然中许奇形怪状富有的自然现象。但他关心的是飞鸟入林、惊蛇入草隐喻下的“通”、“达”。所以,他直接击中要害,举出一个当时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何如屋漏痕”,比起天窗如何?中国素有一句俗语:打开天窗——说亮话,表现“通”与“达”,用天窗再合适不过了,直截了当。所以怀素才会听完起身惊讶,与之握手。用天窗作比,可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来得简单明了,但不知其意者,不知道这个比喻有多特别。试想如果颜大师只关心前面的“夏云多奇峰”,他可以举出类似“枯藤老树”之类的奇形怪状的自然现象,或者说“屋漏痕”只是想表达雨水漏进来或墙体开裂形成的跌宕纹路,那和前面怀素所举的“坼壁之路”又有多大差别,怀素听了也不足为奇,又怎会起身与之握手。 关于这个“通”、“达”,为何在书法审美上如此重要?常听人说(书论上也有记载),书法笔墨练得好,字看久了笔画的里面会出现一根银线。当然,这不是变魔术,黑墨是不会变成银色的,主要是你对这一笔画的视觉感受,使你脑海里产生出这一笔画里藏了一根线的感觉。 而唐朝人的这些隐喻,引发了后来人对于“中锋”的思考,如何做到“通”、“达”,就是中锋用笔了。再次说下,中锋不是把笔垂直于纸面90度写就是中锋了,如果没铺毫,锋毫未打开,中锋裹于笔毛的里面,即便是笔始终垂直于纸面90度的写,也不算中锋了。 要写一笔中锋,任何人都能写,起笔铺毫后,画一条直线它也是中锋。难的是这个中锋如运用到那些拐弯抹角的诸体皆备的汉字身上去;难的是在临帖的时候有中锋,一到脱帖创作的时候中锋又不见了;难的是中侧结合而不失中。所以,养成中锋笔感很重要(注意不是养成笔垂直纸面90度书写) 清朝人的书论说过,屋漏痕非可于模范中求之,也就是说,不可能拿出几张不同风格的字来对照,说这个有屋漏痕,那个没有屋漏痕。原则上,只要是上等作品,都有中锋用笔,都是屋漏痕。
一手写一手抓拍,有点顾不来。有几个字好像写错了*
《绘画与书法的区别》一直有一个疑问,西方大艺术家们的艺术眼界 《绘画与书法的区别》 一直有一个疑问,西方大艺术家们的艺术眼界可谓不低,中西方自古就有经济文化交流。为何在中国被受重视的将点线造型发挥到极致的书法艺术,没有在西方生根发芽,受上层艺术家的重视呢? 现在发现,原因就在于一个载体——文化载体的不同。艺术这东西,是一种精神抉择,它没法单独存在,需要依托于一个载体才能体现出来。 绘画——依托于世上各种具象事物的选择性描绘来表现艺术精神。 盆景——依托于花草树木、砂石盆瓦的剪修摆布及植物本身的生长特性来表现艺术精神。 书法——依托于汉字,对汉字本身具有的笔画、结构、行文排版进行再改造来表现艺术精。 所以,艺术的本身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是一种精神感知,需要选择载体来表现,人们更愿意选择他最接近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艺术改造,中国人最熟悉的事物,汉字当属前列,所以书法就理所当然的诞生了。 对于外国人,汉字不是他们熟悉的事物,而英文只有26个字母,本身的可塑性低,最多进行外围的修饰点缀。所以他们对艺术精神的表达,就依托在自然界的具体事物上。当然,这部分在中国也有,中国是书画并存。 通过这一理论,也可解释为何书法好者绘画不一定很好,绘画好者书法不一定就好。 倾向于书法的人,多是对汉字的情感多于自然事物,故将艺术精神倾注于汉字,绘画于他们心中的地位降级在画图或欣赏美景。 倾向于绘画的人,多是更热爱于自然中形形色色的事物,故将艺术精神倾注于此,书法于他们心中的地位等同于的阅读文字、黑白纸张。 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两种事物(或三种——书、画、文,或更多)共同倾向,贯通书画同源的宗旨,既寓画于书,又寄书于画。文人画者即出此列。 但又,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艺术精神多向贯通者或许不及单向开通的来得专注、高度高。
《离骚》,美工笔写,感觉笔画有点单薄。纸折过痕,拍出来字有点歪歪。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长恨歌》
涂鸦。
借用吧友的下联改编了一下,横批“书艺大进”。
鼠年大吉!
另一版
《琵琶行》
发那下重本的草书到朋友圈没几个人点赞,发这带特效的蹩脚隶书就有人点赞和评论啦
跪地而书,写得快,笔力欠佳。
蹩脚的隶书,发到朋友圈清一**性点赞,我还学徐渭那古藤挂树干嘛?
画了张图给吧友,觉得挺有意思,发出来水经验。。。。。。这就是写字的毛笔为什么要带笔斗的原因。
画虎不成反类犬
凤凰传奇的《将进酒》唱得太好,听得心潮澎湃。几年不沾酒的我装做“酒不醉人人自醉”,在纸上乱划,什么草法笔法不在讨论之列,写一半忘词了边翻书边写。
受知君启发,书写藤蔓体。
借鉴某吧友的创意,重新排版了一番。
怎样欣赏徐渭草书?把字单个从帖里取出来,放到米字格里,才知汉字确实是方块字,写成草书也是。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写写“凸凹”二字。
这几晚的饭后随笔,写的一般般,有的句子也写错了。
书画中的“舍” 建个贴,随想记录,以“舍”为题,记录一些书画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草书探索中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临张旭!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秀丽笔临张旭千字文
张旭断千字文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投友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 功茂实 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兰亭序高清单字版
书法的法是包容性的法。 发不了图片,就来发发牢骚。 议题如题目。历史上不知何时何人,把书法这种具有实用与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用以“书法”这个名词来冠名。 我以前也觉得这个名词用得很贴切,书法的法,可指汉字的审美法则,又可笔书写的方法与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很多问题就出现在这个法字上。怎么说?法,给人一种不可逾越、唯一性的规则感。而书法里的审美、书写形式各式各样,除了五体外,还有各家各派。每一派都对应各自的法则。 所以当一个人学了某家某派的法则后,会误认为他所学的那一家的法就是对应书法这个名词上法。其它的都是歪门邪道。 这就无异于一个学乐器的人,学了古琴后,认为只有这个古琴发出的才是音乐,其它乐器发出的不是音乐,而是声音。
抄王维诗几首,继续努力!
节抄《报任安书》,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大的收获。
抄《长恨歌》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续抄《琵琶行》
秀丽笔抄《琵琶行》
谈谈吧里起争论的原因 长话短说,一句话“人活一口气”。 每个人进入书法大门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会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都想把自己的见意解传播出去。此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见解,都会形成一个自我保护屏障。 这个见解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有可能对自己是对的,对别人来说却是错的,强制将自己的观点灌输到别人身上,不仅对别人没好处,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 有些人可能在书法学习的初期被严师苛求太过了,所以现在也有一个去苛求别人的心理。 在此,我思考了下,如何去评点别人的作品与理论: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别人发表一个贴子或作品,没有带着叫别人“请教”、“指正”的口吻时,我们就不要自告奋勇地去点评别人的作品或观点,因为这与那人发作品、发观点的初心不一样。如果这时候去点评别人的东西,就会引来一场舌战。 如果那人是带着虚心的语气,请别人来评价、指点,如果你是一个有一定书写经验或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这时你就可以去点评,但还是注意语气与实际情况,要根据请教者的水平、所处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指点措施。比如对待一个初学者,不要拿古代书家的高度来衬托那个初学者的不足。每个人都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那个初学者现在不如你,过几年可能比你还高几个台阶。 书法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在为传承中华文化做贡献,不要还没传承了就先起内讧了。
演示一下我所理解的铺毫、中锋,设备简单,一只手拿笔,一只手拿手机,写得比较拘谨。
来吧里过除夕!祝新年快乐,财源广进!
笔有点秃,剩几根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