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赛宁 田赛宁
祢衡:3勾玉
关注数: 4 粉丝数: 123 发帖数: 3,118 关注贴吧数: 22
贴吧爱国者注意了,日本人来踢馆,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日本派出5名格斗高手出征中国,中国方面不敢应战。 虽然中国武术号称自己天下第一,但从没有引起国外格斗家的认同。2015年3月25日,曾经日本综合格斗界5位顶尖高手藤田和之、田村洁司、高阪刚、秋山成勋以及樱庭和志正式组团对中国格斗界发起战书。 日本综合格斗赛事DREAM社长谷川贞治表示:“说实话,如果放开规则打,中国没人能打赢我们。无论是武术还是散打,动作看起来很漂亮,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攻击性。有中国人提起日本的伊贺弘治曾经被某个中国人击败,但伊贺弘治在日本根本算不上是什么高手,在DREAM选手中,他也只能算是中等以下水平的选手。中国选手应该出来多参加一些比赛,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中国。但现在我们看不到中国选手在世界上打出成绩。中国选手躲在国内,好像挺神秘,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日本方面的挑战,中国武术协会目前仍未作出回应。 消息来源:日刊体育网翻译:谢泽清 藤田和之,身高1.82米,体重105公斤,IWGP综合格斗重量级4届世界王者田村洁司,身高1.80米,体重90公斤,Fighting Network RINGS综合格斗无差别级世界王者。曾经与鼎盛时期的UFC次重量级冠军弗兰克·沙姆洛克打成平手高阪刚,身高1.81米,体重100公斤,Pancrase综合格斗重量级世界王者,与“格斗沙皇”菲多·艾米连科交手2次,1胜1负秋山成勋,绰号“魔王”,身高1.77米,体重80公斤,K-1 HERO综合格斗次重量级世界王者;2次亚运会男子柔道81公斤级王者樱庭和志,身高1.80米,体重90公斤,绰号“格雷西杀手”,曾经灭掉4位格雷西家族的巴西柔术冠军,其中包括UFC第一、二、四届的冠军霍伊斯·格雷西,另外他还击败过UFC次重量级冠军“狼人”杰克逊,以及UFC重量级冠军凯文·兰德曼
甘肃出现鼠疫,本人科普一下,不要乱传谣言乱转空间贴子。 戒严10天,大家不要乱传谣言。 转:如何面对鼠疫 关于鼠疫的问题太大,我只谈一小点对你们有价值的 蠢猪发表于医学文化史以及各种扯淡 甘肃省出现了鼠疫病例。当医生自然都知道鼠疫的厉害,这可是和霍乱一起并列为甲类传染病的牛X哄哄的家伙。什么艾滋病、结核、非典、流感、乙肝什么的,在鼠疫这位大哥面前都是小兄弟。在人类历史上鼠疫曾几次彻底改变过人类的历史,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得古罗马的辉煌再也未能复兴,黑死病肆虐欧洲动摇了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促使文艺复兴出现,1911年东北大鼠疫幸得伍连德力挽狂澜未能造成严重危害,才死了7万人而已。什么叫才死了7万人,难道7万是个小数字么?是的,在鼠疫面前7万的死亡人数简直是微乎其微,这还是在1911年。 鼠疫对于中国人其实不陌生,中学历史课本里就学过师道南的《鼠死行》诗曰:“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其实这首诗最开始的这几句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描述出了鼠疫爆发的特点,那就是先有大量老鼠的死亡,之后才会出现人类感染并死亡的病例。鼠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发病特点呢,这就要从鼠疫的传播方式说起。 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氏菌,通常存在于鼠群之中。寄居在老鼠身上的的跳蚤叫做鼠蚤,喜欢喝老鼠血,它们会在老鼠身上跳来跳去,传播鼠疫耶尔森氏菌。鼠蚤是不喜欢喝人血的,但是一旦老鼠死的太多,鼠蚤饿了只好勉为其难的跳到人身上吸人血,这样就把老鼠身上的鼠疫病原体带到了人身上。于是人就会得鼠疫死掉。为什么中世纪的时候欧洲黑死病流行,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居住条件都极度的脏乱差,老鼠到处乱跑。之后随着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鼠疫的流行也就被控制了。 出现鼠疫病例之后灭鼠好不好?回顾一下1900~1924年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系列鼠疫流行,1899年,一艘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只上出现了两例鼠疫病例。虽然在船到岸之前两个病人已经好了,但是这艘船当然不能逃过被隔离的命运。这一隔离发现问题,船上有11名从香港来的偷渡客。11名偷渡客不是大事,但隔离时只在船上发现了9名偷渡客,这是大事。有2名偷渡客携带鼠疫病菌跑掉了,不久他们的尸体在海中被发现,并且从他们的身上培养出了鼠疫杆菌。于是一场不大不小的悲剧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当时医学界已经揭示了鼠疫的传播途径,但是人们依然相信鼠疫有可能经消化道、经接触传播,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消毒运动开始了,人们不要钱一般的往下水道里倾倒石炭酸,于是浑身病菌的老鼠带着同样浑身病菌的鼠蚤“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且迅速死在里面,没有了老鼠血可喝的鼠蚤们加速恶劣鼠疫的传播。使得这次鼠疫流行愈演愈烈。 消毒运动的本义是切断传播途径,但是这样的消毒运动只弄死了老鼠,没弄死鼠蚤,没有起到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对待老鼠的正确方式是控鼠,不仅仅是要监测鼠类的种群数量,更要监测鼠类中带菌鼠占鼠群的比例,如果这个数值在23%-50%之间的时候,人类出现大规模感染的几率极小。如果这个数值超过80%,那我们可能就需要再次面对鼠疫这个可怕的敌人了。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明白人跟我说,鼠疫分为腺鼠疫和肺鼠疫,你说的全是腺鼠疫。那么肺鼠疫又如何呢?1911年东北大鼠疫,清政府派出来初出茅庐的伍连德,日本方面则是德高望重的北里柴三郎。伍连德采取的措施是焚烧尸体、隔离病患,而北里的团队在用尽了力气宰老鼠找病原体。结果如何?老鼠体内没有病原体,伍连德采取的隔离措施是有效的。换句话说,肺鼠疫已经形成了人-人型的传播方式,有没有老鼠已经不重要了。 简而言之,鼠疫出现。最先要做的两件事是:1、明确传播途径,看看是腺鼠疫还是肺鼠疫。2、迅速监测鼠群内带菌率,以评估鼠疫流行的风险。 明确了以上两点之后,如果真的有鼠疫疫情的风险,要做的是:1、隔离。2、控鼠灭蚤。咦,我为什么没提治疗的事儿?这事自然有医生管,用不着老百姓操心。而且在烈性传染病的防止中,治疗恰恰是最次要的环节。在历次的传染病防控过程中,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投入大部分的金钱和精力,而不是把大部分投入放在隔离上才是蠢办法。 给普通老百姓的建议,如果真的有鼠疫疫情的话:1、打扫房屋,把家里有可能钻进老鼠的洞全堵上。2、贮备足够的清水和粮食。3、多看喜剧电影和连续剧,保持心态平和。4、远离巫医神棍。 时间仓促,先写给你们看。至于听不听我的,由你。 最后还有一句话,国家的鼠防所不是吃干饭的,控鼠工作其实没停过,也没听说最近有什么大规模鼠患,甘肃这不过是个散发病例,如果是腺鼠疫的话,啥事也没有,别自己吓唬自己。如果是肺鼠疫的话,想想03年我国经历过非典的,09年经历过甲流的,那两次我国的表现相当的激进,反应过度,如果这次真是肺鼠疫,只会更反应过度的,所以你们更不要怕。至于为什么会更加反应过度。因为历史上每一次传染病防止的措施都与政治密切相连。贫僧不谈政治。本文就此作罢。
中国不会忘记你--公益纪录片《关爱抗战老兵》拍摄花絮 公益纪录片,是不会在国内上映的。原因自知。 向所有抗日战争中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兵致敬拍摄工作就是在与时间赛跑。重现真实记忆,为历史留下一份宝贵不可复制的资料,刻不容缓。但由于资金短缺,纪录片只能四处“化缘”,既需求志愿者,也需求资金支持。这位抗战老兵也和其他老兵一样,生活拮据。刘培温说,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老人的那双青筋毕现的手。“看了真的让人很心寒,但是你能做的却很少。”刘培温说,在他们拍摄的过程中,老人一度哽咽,不停用手擦拭着眼泪。今年95岁的李海,是河南上蔡人,1939年抽丁入伍至15军64师192团1营3连,浴血中条,一仗8天8夜,一仗46昼夜,全连135人伤亡只剩8人,小仗无数,后回家务农。见摄制组时挣扎起身,至今已病瘫6年,家徒四壁王文志今年已经90岁高龄,河南舞阳县人,1942年入国民革命军13军当步兵。背上的伤疤是跟日军拼刺刀刺伤的。拍摄时,刘培温问老人生活如何?老人回答:“可好,政府每个月还给发60块,可好,可高兴。”王文志告诉摄制组,土坯房是自己住的,三层楼是儿子住的。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老人显然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因为抗战期间比这要严酷得多。金鉴今年86岁,洛阳伊川人。1942年15岁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旅3营8连团部警卫排任少尉排长。当唱起《松花江》等军歌,不禁老泪纵横。有时候,刘培温也会主动上去和老兵们合影。他说,自己尤其喜欢的这张照片,和老兵们一起“敬礼”,很有感家住在洛阳宜阳县三乡镇的石六德,今年已经92岁,曾经是胡宗南部下炮兵。在刘培温团队拍摄期间,家人电话报病危,老人已经说不了话,半天只自言自语了几句,水都喝不下。拍摄中途,有时候刘培温会不自觉地放下摄像机,跟老人攀谈、唠嗑,之后再扛起摄像机继续拍摄。眼见很多抗战老兵家徒四壁,无所依傍,刘培温不无感叹地说,他们被人们遗忘太久、太久了。“如果不再将这些人的记忆留住,我们可能会后悔,会失去更多反思和成长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抗战老兵的记忆力开始衰退,但是抗战期间的故事,扛枪的过往还是记忆犹新。他们知道该怎么“敬礼”,而且很为之自豪。住在平顶山的这位抗战老兵,卧室只有4.5平米,一床、一凳、一碗而已,孤苦一人,独自面对沧桑。拍摄组无法想象,冲过枪林弹雨的他,而今面对的是这般惨淡的现状。丁建令今年86岁,河南襄城人。据老人回忆,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加入刘邓大军,还跟日军打过一仗,后来就参加了解放战争。张君国住在河南安阳,今年94岁。1949年入国民革命军陆军90军338师,任中校团长。1944年陕西大营痛歼日军,老人身体很好,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甚至还一口气做完了80个俯卧撑,令摄制组所有人惊叹不绝。宋发田今年89岁,河南许昌人。1943年入国民革命军16军408师步兵,上等兵。在河南灵宝打日本时,腰部中枪,好在爆炸弹头被棉衣裹着打进肋骨之间,没有爆炸,捡回一条命,目前老人住在荣兵院。郭应发家在洛阳伊川,今年92岁。1938年在15军学生军事训练班,后入64师191团迫击炮连班副,后团部排副,44年中尉副官,洛阳会战后升上尉副官。之后解甲归田,享受村里每月100元的补贴。屈荣福今年83岁,家住南阳,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两年前补助费从200元涨到了今天的400元。刘培温说,听完老人的讲述心里很难受,因为他一身病,生活不能自理,吃的药都是论筐的,为何如此?这是老人放药的篮子,旁边的桌面上也散落了很多。就连用的喝水杯子,都很有年代感。家在南阳唐河县的赵付全,今年90岁。据老人讲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时自己只有16岁,入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85军预备11师32团一营一连,成为一名上等兵。刘培温说,老人给自己记忆最深的是,一天10根冰棍,还有那张哭得让人心疼的脸。这是老人家里的相框,里边贴满了各种旧照片,这也是老人最珍贵的“家产”之一。康成安今年96岁,家住河南南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老人加入国民革命军59军180师246团3连。据老人讲述,一次对日作战中,“日军狂轰滥炸,连鸡窝都没剩下!”田云卿今年83岁,洛阳偃师人。1942年加入国民革命军27军47师140团3营任司号员,当时年仅12岁。说到营长牺牲时老人不禁潸然泪下。刘培温说,“目前老人架着拐做饭还要伺候几乎不能自理的老伴,我们还能说点什么呢?”这就是田云卿老人做饭的地方,简陋至极。张振先今年93岁,家住河南洛阳孟津。1940年抽丁时入伍国民革命军第1战区27军45师补充团2营5连3排9班,成为一等兵步兵。根据老人的讲述,长治一战一个连132人只剩下19人,自己救了3人。时至今日,老人每天还坚持做健身操、骑自行车,精神状态很好。李松海今年91岁,家住洛阳城区。1938年入国民革命军独立装甲兵团担任运输兵,1939年参加了广西昆仑关战役,1941年入缅甸作战。老人说,“美国人工作态度不服不行,能吃苦。”赵复金今年89岁,家住河南焦作。1941年入国民革命军27军预备第8师24团1营重机枪连。据家人介绍,老人身体尚好,只是近期吃不下饭。提到抗战期间的事情,老人感慨良多。在采访抗战老兵时,刘培温和他的团队都会绝对地集中精力。因为很多老人年事已高,采访和拍摄中随时要掌握他们的承受力,控制好节奏。他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很多志愿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老人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搀扶、倒水。而这些,平常大都是老人们自行解决。有时候,志愿者也需要对老人进行心理辅导。因为提到抗战网事,很多老人都会情绪失控。对于刘培温的摄制组而言,那只是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但对于抗战老兵来说,却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这位抗战老兵也和其他老兵一样,生活拮据。刘培温说,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老人的那双青筋毕现的手。“看了真的让人很心寒,但是你能做的却很少。”刘培温说,在他们拍摄的过程中,老人一度哽咽,不停用手擦拭着眼泪。有时候,老兵们也会拿出一些收藏的“宝贝”和摄制组共享。每到这个时候,都能在老人们脸上看到一种久违的幸福。“关爱抗战老兵”也给老人补上纪念章。张子卿今年93岁,住在河南洛阳偃师。曾在黄埔16期7分校军官司令部,也在南京当过派出所长。但是现在已经说不了话,连睁眼都困难。见到刘培温和他的摄制组团队时,老人起身,费了很大的劲才睁开眼,并开心地笑了。王月亭今年89岁。曾经是中国远征军新编30师独立工兵12团特种工兵。建造中印公路三年多,日军飞机轰炸,数倍美军机迎敌*河蟹*,全歼日军18师团后回国。刘培温说,在采访老人的过程中,很多邻里左右也都赶过来凑热闹。但是平日里,老人很少见到这么多人来“造访”。曾担任的68军36师指挥官翟洪恩,于1996年去世,时年81岁。刘培温不无感叹地说,一座孤坟甚是伤感。“我们来晚了!真的晚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