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444444444 0104444444444
关注数: 30 粉丝数: 67 发帖数: 255 关注贴吧数: 5
老婆和老妈同时掉在了水里终于有答案了 这种问题终于有解答了...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老婆和老妈同时掉在了水里,先救老婆老妈就会没命,先救老妈老婆就会没命。先救老婆还是先救老妈还是谁都不救呢? 孟子: 从小死了老爸,老妈拉扯我不容易,为了让我健康成长,又搬了三次的家,给我吃好的穿好的为得就是让我有出息。 老妈和老婆落水当然先救老妈了,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嘛!老婆死了我可以再找一个,老妈死了可不能再找一个,再找一个那就是后妈了。听说后妈没几个好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老妈,我来救你了’。扑通一声孟子跳下了水。 周幽王: 老婆和老妈落水了当然得先救老婆了。想当年俺为了逗亲爱的褒姒笑一笑,连江山都不要了,连自己的小命都不要了,何况是老妈? 再说这死老太婆在立太子的时侯老是偏向俺弟弟,害得俺差点都没当成太子。 ————‘情深深雨蒙蒙,我对你的爱很深,褒姒我来救你了。’周幽王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 刘备: 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安可续?只要俺二弟和三弟没掉水里就行了,其它人俺可不管他。 —————‘老婆,老妈。你们死的好惨呀!’刘备一头栽在河边上嚎嚎大哭起来。 曹操: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管它是老婆还是老妈了,只要不是我掉水里就行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曹操哼着诗提着剑慢慢的走远了。 屈原: 这个世界太黑暗了,这个国家太腐败了,活着也没啥意思,不如都死了干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投身于河水中倒是一个挺好的归宿。 --------‘现在的一片天,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老婆,老妈,我和你们一起死’屈原一边唱着一边跳进了水里。 庄子: 生又何欢,死又何哀?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 老妈和老婆死了就死好了,不过是从有形的元气状态回到了无形的元气状态,有啥好伤心的呢?救他们干啥呢?谁都不救啦! —————‘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庄子分开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手中拿着一个瓦缶,边敲边唱,看着老婆和老妈慢慢地淹没在水中,满脸快快乐乐的样子。 和砷: 老婆和老妈落水就落水吧,反正我爱的是钱,钱就是我的老婆,钱就是我的亲妈。 我说老婆和老妈呀,你们就不能穿差一点的衣服再掉到河里呀,可惜了你们头上的那些金钗手饰呀! -----------‘有啥你别有病,没啥你别没钱。’和呻一边看着他老婆和老妈慢慢地沉下去一边叹息着。 王勃: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婆是自己最爱的人,老妈是自己最亲的人,怎么办呢?不管它,先跳下去,看看离谁最近就先救谁吧。 王勃扑通一声跳了下去。 ---------‘不好,我忘了自己不会游泳了。’王勃咕噜噜地喝了几口水,也慢慢地沉了下去。一代才子王勃就是因为此事溺水而死的。 孙悟空: 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老妈。所以不存在老妈落水的问题;俺是个和尚,没有老婆。所以不存在老婆落水的问题。 不存在老妈落水的问题,也不存在老婆落水的问题,就更不会存在老妈和老婆同时落水的问题。 这白痴的问题也不知道是哪个猪头想出来的,简直比俺师弟猪八戒还蠢。<--这才是真正的答案啊!! (完)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