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你我的xin
温暖你我的xin
关注数: 119
粉丝数: 35
发帖数: 263
关注贴吧数: 5
爱心飞扬志愿者永康正骨义诊 昨天下午,爱心飞扬志愿者来到永康正骨门诊,感谢爱心门诊的医生为杨庄子的老奶奶和老大爷义务看病。开始永康门诊只是为老奶奶义诊,可了解到老大爷也腰椎不好,就一起为两位老人义诊,在此感谢永康骨科的好心医生。由于天气原因,这几天老大爷先治疗,老奶奶这几天没有坚持治疗,永康门诊的医生表示,等天气好转了,老奶奶在接着治疗。爱心飞扬志愿者为永康骨科送去锦旗‘弘扬社会高尚品德、乐于助人为乐精神’。在此也感谢参与爱心活动的爱心飞扬志愿者。
爱心飞扬志愿者永康正骨义诊 昨天下午,爱心飞扬志愿者来到永康正骨门诊,感谢爱心门诊的医生为杨庄子的老奶奶和老大爷义务看病。开始永康门诊只是为老奶奶义诊,可了解到老大爷也腰椎不好,就一起为两位老人义诊,在此感谢永康骨科的好心医生。由于天气原因,这几天老大爷先治疗,老奶奶这几天没有坚持治疗,永康门诊的医生表示,等天气好转了,老奶奶在接着治疗。爱心飞扬志愿者为永康骨科送去锦旗‘弘扬社会高尚品德、乐于助人为乐精神’。也在此谢谢参与爱心活动的爱心飞扬志愿者。
公益的内涵 中国的公益事业、特别是民间公益事业近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快速发展。 公益在英文中的原文为“Philanthropy”。这个词汇有时被翻译为“慈善”,有时被翻译成“公益”。在我看来,这两者本来就是相通的。当然,传统慈善的概念更偏重于针对个人和群体的单纯帮助行为;而现代公益除帮助具体的人外,还涉及社会整体的改善。特别是现代公益往往是一种组织性社会力量的存在,此种力量秉持不同于国家和市场的原则,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但同时又与前两者有很大交叉的领域。但公益与慈善二者在利他主义精神内核上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我愿意将现代公益看作是传统慈善的升级版本,而公益是包含慈善基本功能的,就像是软件的新版本包含旧版本功能的一样。 公益首先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的性质是志愿性的;这种行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通过行动而产生的利他主义价值认同、公益组织建构以及公民社会领域,则是公益行动的必然产物。从这些公益所必需的内涵设定来看,所谓现代公益,应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导向、以改变社会体制和社会生态为目标,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志愿行动。 “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导向”,指的是对个人来说,公益意味着一整套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某种 生活方式的理由。利他主义价值观认为,人会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奋斗乃至于自我牺牲,这种价值观表面上似乎和人的自利本能相违背,但实际上,为种群的延续和某种群体责任感而自我牺牲的行为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也可被视为作为社会动物和习惯于集体生活的人类的另外一种本能,其所要求的是满足了人类的高层次的、在精神层面融入共同体的需求。在公益界,此种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基础非常深厚,许多公益从业者和参与者都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 “公共利益”,指的是人类社会福祉的最大化,在公益的概念里,利他主义行为的最终指向不仅仅是他人和个体利益,更应是公共利益。这一点与传统的、针对个人的慈善行为略有不同:虽然公益行为的对象也是个人,但具有明显的改变社会体系的诉求。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公益与慈善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甚至一致的。正如邓飞免费午餐的例子所体现的: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免费午餐行动帮助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孩子,但组织者更多的时候关注其政策倡导功能,最终是由社会和政府通过制度变革促进了整体公共利益的提升。在这里,公益行为强调的是整体性的改变,而非简单地帮助某个人。这也是笔者在概念的解释中加入“以改变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态为目标”的原因。 “志愿行动”,指的是在不求任何物质回报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行动。作为一种由利他主义价值观所导向的行为,公益行为必须以志愿性为前提。志愿工作所具有的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注定了他们和政客、商人、科学家、文学家等工作都是不同的。 从以上对公益概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将公益行为与市场行为、政府行为、家庭行为等区分开来。公益事业强调公民的价值观、强调公共利益、强调公民的志愿行动。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公民自身力量的成长而促使一个由积极公民所组成的公民社会的出现。公益的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平等的公民互助而使各种各样的社会成员在物质、情感和价值观上建立强有力的联系,通过动员和帮助公民自身的成长而最终形成人类社会的大共同体。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秘书长)
[转] 透明度决定公益组织的未来 慈善法的立法进程远比公众期待的要慢,虽然草案已经成型且进入了相关立法程序,但是何时能够出来却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目前这个法律出生的环境尚未完全成熟,急于求成的催生,只能导致慈善法的早产。 影响慈善立法进程的因素不在法律本身,恰恰是这个法律产生的土壤。尤其是,当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连一个指引、自律性质的“信息公开条例”都没有的前提下,慈善立法的火候显然不到;与此同时,当下公众对于慈善公益组织的信任度相当不够,慈善公益组织运作的透明度也远远不足。这些因素的存在,无疑都是慈善立法的障碍。没有捷径,慈善公益组织只有拿出具体的行动,认真回应日益苛刻的捐助者,感召公众的爱心,从而奔向共同的目标。 事实上,对于慈善公益组织的透明度,公众相当不满,一些公益组织的项目之所以常被质疑,被迫陷入口水战,透明度不足就是重要的原因。很显然,这也是慈善公益组织发展中最为艰难的瓶颈。日前正式发布的“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排行榜(简称FTI)显示,我国公益基金会全行业的平均得分是52.41分,没有达到总分129.4分的一半。根据这份榜单,在发布了2010年年度报表的全国1833家基金会中,大部分基金会的得分区间是30-90分,其中的四成得分在50-60分之间。得分在100分以上的基金会只有30家左右。 应该看到,“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排行榜并非出自主管机构的官方或半官方,它是由清华大学、基金会中心网、中国NPO自律行动委员会、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和众多基金会组织参与研发的。由此,这个指数发布的意义,更在于“它标志着我国公益基金会在制定社会管理标准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 透明度评价是否权威?排名是否公允?这些都是用数据来说话的,“FTI”按客观的60项指标一一评分计算,得出了中国基金会透明的指数数据。尽管一度备受争议,而红会的信息公开透明化在国内的基金会中的确属于相对规范的,不过,在这张每周更新的榜单中,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基金会透明指数中本周位列第六。“透明度”两周先后排名全国第一的基金会都不是来自民政部主管的全国大型基金会,而是上海民间的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和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它们分别达到了129.4分、129.33分,接近满分。在公众的印象中,北京、上海、天津这3个大都市公益组织很活跃,然而,其“透明度”得分却低于全国平均分。基金会严重不透明的范例并不是来自草根的民间小型基金会,而是各地的人民教育基金会、见义勇为基金会。这两类基金会从全国总会到各省市县分支,没有一家进入FTI排名前100名。两类基金会的主管机构分别是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部门,因而这些公募基金会在地方有动员募捐的能力。可是,其透明程度居然如此不堪。 通过上述FTI排名的解读,能够看到这是一个动态的平台,这个平台用基金会中心网掌握的基金会信息公开的数据来反应基金会行业透明的实际情况,以FTI来推动和促进基金会的公开透明。由此看,“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对于中国公益组织的成长具有建设性,FTI鲜明地倡导基金会建立自己的官网,公开年度工作报告、审计报告、章程等信息;在官网上设立捐赠查询栏目,设立项目查询栏目,披露项目的主要参数等等。 透明度就是慈善公益组织的生命线。目前相关规定涉及的信息披露一方面有执行不力的问题,更有规定本身的漏洞。“FTI”指数的发布,同时也在提醒各个方面,一部完整的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或许比慈善立法更急迫。 本文来源:中国工商时报
志愿者培训第一课: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也就是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的形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包括了对自己的动机、意图的验证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对自己的体魄、欲求、动机、意图、思想、感情、智力、个性特点有所认知。但要提醒的是自己本人更容易受到自己的认知框架的影响和制约,正如俗语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应该询问一下自己身边的朋友,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一、关于对自身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的认知 参与心理是社会人士要求成为志愿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维系志愿者在机构中参与志愿活动的思想支柱,所以志愿者自己必须对参与心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归纳起来,对志愿工作的参与心理有以下几种: 1、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 2、参与改善社会问题: 3、尽公民的责任,回报社会; 4、希望发挥自己所长: 5、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 6、学习新的技能; 7、善用业余空闲时间; 8、扩宽社交圈子: 9、取得他人的认知和赞许以及在群体中的位置: 10、丰富经验,自我成长: 11、培养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 12、寻求新刺激及扩宽生活体验: 13、为未来工作做准备; 14、感觉义务工作有意义: 15、赶潮流,追时尚; 16、出于对志愿服务的好奇心; 研究者通过一定的研究所得知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有以上数种,其统计来源结果可能与本地的志愿者参与动机有多少的出入,不过,这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借鉴而已! 研究者们对于普通人为何参与志愿活动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于某些朋友为何不参与志愿活动作了一定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结果: 1、没有空余时间参与: 2、以自我中心,对其他的人和事情不感兴趣去关注: 3、对无报酬的工作不感兴趣: 4、认为做志愿者的意义不大: 5、不知道怎样参与志愿工作: 6、对志愿工作概念模糊,不了解其性质: 7、认为志愿工作是青年人的活动; 8、认为志愿工作是消闲玩意: 9、没有信心去应对志愿工作及服务: 10、志愿服务种类及性质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11、认为志愿者是为人作廉价劳动力,地位不被重视,怕别人讲闲话: 12、怕志愿工作太投入会影响学业、功课或家庭生活: 13、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甚至有很多人反对: 14、怕接触到一些让自己悲伤或困难苦恼的人和事情: 当有了一定的参与动机后,这种动机会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咧?它会使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取向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 1、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 这类朋友喜欢参与帮助服务对象的服务活动,而对于其它的活动,就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例如交流活动、培训活动、宣传活动等,这类志愿者大多喜欢默默地开展工作; 2、参与改善社会问题: 这类朋友积极面对和关注社会问题,通过不断的关注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社会问题有很多的意见,在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容易产生受挫折的心理; 3、尽公民责任,回报社会; 这类朋友认为自己既然是社会中的一员,那就应该尽一个公民的责任,对于志愿工作的要求就不会高,而是积极参于,努力完成; 4、希望发挥一己所长: 这类朋友多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一般要求参与能发挥自己专项所长的志愿服务,而对于不对应的服务一般不感兴趣; 5、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类朋友要求在志愿者服务或志愿者活动中可以体现出自身价值,希望能够得到大家或社会得认同; 6、学习新技能; 这类朋友对于一些培训活动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到一些新的技能;
冬天来了,温暖无处不在! 冬天来了,天气渐渐寒冷;爱心飞扬志愿者为长期关注的困难家庭送去棉衣、课外读物和大米。 。这是杨庄子葛云鹏同学家庭。这是西朱谷雨凤同学的家。这是西里元杨欣的家庭。 爱心飞扬志愿者送去的东西虽然不多,但是确能让困难家庭在寒冬里感受到一丝丝温暖。
爱心飞扬志愿者助学送温暖爱心活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