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青青 漢江青青
关注数: 200 粉丝数: 196 发帖数: 6,631 关注贴吧数: 17
转:紫砂之魅力与文化艺术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自古称荆溪,秦汉两代改称阳羡,到晋惠帝将阳羡改为义兴,至唐高祖武德二年,又改名鹅州,宋代,为了避宋太祖赵光义的讳,改义兴为宜兴,相沿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宜兴乃青山绿水之乡,山明水秀之地,人杰地灵,水土宜陶,砂壶宜茶。北宋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枫风竹炉,提壶相呼”。爱其茶,泉,壶,有“饮茶三绝”之说。李渔曰:“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陶名器,它与宜兴地区的产茶和饮茶风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画与篆刻相兼于一体的茶具,成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形成紫砂独特的文化艺术。 宜兴紫砂陶,从明代早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宜茶的工具,经历五百多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更是一壶千金,成为收藏界的珍品,其长盛不衰的魅力究竟在哪呢? 魅力的源泉在于艺术,在于丰厚的文化底蕴,紫砂陶是陶瓷艺术的骄傲,一团泥土经艺人之手,为作品铸入艺术生命,经过高温烈火,克服操作技术难题,历经千阻万险,成为器。它的选材,它的造型,它的制作,无不体现艺人的艺术思想,充满了时代的特征。艺术作品是人类追求进步的精神需求。透过艺术的形象作心灵的交流。紫砂陶同时兼顾了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需求。 紫砂壶之形,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形态万千,历代艺人各有心得,创造出独特魅力的壶中天地。文人学士以各种形式参与陶艺创作,为紫砂撰写壶铭或以书画入壶,在历代无不影响紫砂的发展。提高紫砂的文化艺术品位。技艺的传承和改进,将传统文化吸纳交融,提炼,借鉴,应用,创新。无不反映紫砂独特的敦厚,典雅,端庄的文化特色。文人学士的审美情趣,参与创作,促使宜兴紫砂陶向文化艺术靠拢,使紫砂陶更美,更雅,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艺术。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