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zjyh😘 jyhdsd
关注数: 132 粉丝数: 2,168 发帖数: 37,043 关注贴吧数: 26
8块500g m2 nvme横评,Par1 温度篇金士顿A2 8块500g m2 nvme横评,Par1 温度篇 金士顿A2000 512G 西数SN750 500G 西数SN730 512G 西数SN550 500G 三星PM981a 512G 铠侠RC10 500G INTEL 800P 118G Intel H10 512G(32G傲腾+447GQLC,本盘未参与温度评测) 先把已经做好的温度横评结果发出来吧。给各位一个参考。 1.测试平台 2.测试环境及测试方法 3.测试结果 1.测试平台 CPU:10900K ES 5.2G AVX-2 内存:科赋CJR 3900C19 16G*2 主板:华硕ROG Strix Z490M 显卡:映众 GTX1063 冰龙三风扇 主硬盘:Intel H10 512G(32G Optane+447G QLC)开启傲腾加速 机箱:先马 立方体 2.测试环境及测试方法: 测试环境: 使用M2转PCIE转接卡,插在主板第二根PCIE3.0*16,该插槽启用PCIE3.0*4,关闭M2_2,PCIE通道为芯片组(与大多数INTEL用户相同) CPU散热器HR22 PLUS,温柔台风2150RPM 机箱前置20CM风扇,定速800RPM,后置12CM 风扇,定速1200RPM 标准前进后出风扇,侧板开启 空调开启26度恒温 测试方法: 待机温度 使用Iometer进行4K Q8T8 70%读取,30%写入,模拟系统盘,工作压力较大的工况 使用Iometer进行256K Q8T1 读取/写入,模拟大文件全速写入和读取工况 使用Hwinfo64记录温度曲线直至温度稳定 使用海康威视H10 热像仪记录相应工况热成像图,并使用配套软件标记温度 3.测试结果 数据表格如下: 红色为主控、颗粒、DRAM温度最差,绿色为相应最好 结论: 综合温度表现最出色的是SN550 500G,最差的是RC10 500G。 1.980PRO 温度表现非常出色,测试性能也是最强的,即使在PCIE3.0下 2.新版SN750温度有所改进,性价比非常高 3.除了980 PRO,RC10以外,温度几乎和性能成正比,高性能=高热量
这算翻车吗?金士顿A2000 500G上车指南最近要装一台A 这算翻车吗?金士顿A2000 500G上车指南 最近要装一台AMD平台测试专用机。 计划3300x或者3600+B550+1063 主固态就随便整一个m2就行。 最近金士顿A2000开车,索性349上了500G的。 先在主用机做评测,方便对比。 官方参数: 持续读写2200/2000 M/s 4K读写180k/200k 以上性能基于8G跨度(就是持续读写和4k都在8G范围内的性能,消费级都是这个测试方法。反正不超过SLC cache) 质保写入寿命350T,保5年大概0.4dwpd(360/365/5/0.5T)。还挺大方的。比大多数牌子的0.2-0.3强。 主控慧荣2263EN,缓存金士顿自封,不知道参数,颗粒镁光96层3DTLC(128G*4)。见拆解。 整体配置看起来还是蛮好的,标准中端盘,还带缓存。但是,哪知道跑起来一塌糊涂。跟个SATA盘差不多。 懒得看全文的看一下FF14天梯就行了。 评价和建议:温度中规中矩,性能除了跑分以外稀烂。实际性能还不如很多SATA盘。如果不是特别特别便宜(1T/650以下,500G/325以下。)还是别碰了。另外金士顿毕竟非原厂。会不会后期换颗粒鬼知道,过阵子换个自封片就真的瞎了。1T目前还是无脑买720块附近的sn550。可惜最近rc10不开车,不然我也一起测测。500G除了rc10的车价,也没什么特别好推的。将就一下sn550吧。 不!要!上!车! 不!要!上!车! 不!要!上!车!
市售M2散热设备的横向评测武汉加油!近期疫情爆发,天天在家里 市售M2散热设备的横向评测 武汉加油!近期疫情爆发,天天在家里宅着。有时间来补作业。 M2散热片的横评。E200P 1T,Sn550 1T的评测。983ZET VS P4800X的评测。 今天先整一篇M2散热片评测出来。 照例先放结论。没兴趣看细节的看这里就好了。 1. 散热效果的核心要素是散热面积,以及散热片和固态的连接方式。 2. 最好就是螺丝拧上。这样子散热片,导热胶和固态颗粒主控的接触最为紧实,导热快,皮筋和卡扣都是没什么用的散热方式,仅仅聊胜于无。切记用散热片要保证压紧了。同样适用于笔记本。如果用外壳导热,就多多垫几层导热胶,压实了再说。 3. 主动风扇起到大概有5-10度左右的效果。但是毕竟多了根线多了个噪音源。对于大多数固态来说,并不需要这10度的降温。 4. 材料并不重要,无法良好接触的紫铜比压紧的铝散热片相比差太远了, 5. 单面固态性价比最高的是乔思伯,但是安装不太好。双面颗粒固态建议考虑佳翼酷冷战舰无风扇。安装方便,价格一样。 6. 要极限性能可以考虑顿瀚这家店的纯铝散热片,是测试散热片里性能最强。 7. 笔记本用户最好是用导热胶把外壳和固态连接,使用整个外壳散热,几个薄款的散热片效果都差强人意。如果坚持要散热片,可以尝试看看Orico的薄款是不是能放下。 8. 台式机主板本身带装甲的,就不用另行购买了,主板厂附带的都基本可以达到乔思伯的效果了。 9. !!!IMPORTANT!!!。温度的最核心要素是速度。读写速度越快,温度越高。反而不同硬盘之间温度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高。比如传闻的C2000 PRO,缓外持续写入1G/s一样碰到70度温度墙。970 PRO 温度高是因为太快了,全盘维持2800M/s写入和3500M/s读取,所以每次跑测试都是最高。对比4K混合读写情况,不同的盘也就总计300-500M/s左右的总速度,所以温度都在50度附近。对家用来说,如果没有每天大量持续读写的任务,都不用担心主流M2 固态的温度问题。(企业级除外) 这次总计收集了淘宝比较容易买到的各类散热片。包括如下: 1. 乔思伯M2散热片,铝制,一边滑槽,一边螺丝(安装不友好)。 2. OricoM2 散热片,铝制,两边螺丝(安装友好) 3. 浪险 M2 薄型散热片,单面铝制,卡扣安装(安装十分不友好) 4. 佳翼酷冷战舰无风扇,铝制,双边螺丝安装(安装友好) 5. 佳翼酷冷战舰有风扇,同上,多了一个使用SATA供电的风扇,无法调速(也可以插3pin,可以调速) 6. FUXK纯铝散热装装甲,铝制,顶部螺丝(安装友好) 7. “顿瀚”店铺的纯铝带风扇散热装甲,铝制,顶部螺丝(安装友好),带3pin风扇,可以主板DC调速,满速1W,比较吵,7K转几乎没声音。 8. 整块紫铜散热片,这个只能皮筋或者扎线带。安装十分困难。
近期热门的M2 NVME温度横评最近市场上比较热门的固态RD 近期热门的M2 NVME温度横评 最近市场上比较热门的固态RD500,RC500,C2000 PRO,SN550等。基本上覆盖了从入门到中高端的消费级市场固态。为了搞清楚具体区别,我搞来了其中部分型号,做一个基础性能和温度的横向评测。 包括: 1. 三星 970 PRO 1T 2. 东芝 RD500 1T 3. 海康威视 C2000 PRO 1T 紫光 4. 海康威视 C2000 Lite 1T 新版(E13+96层东芝颗粒) SN550 1T还没到货,等到了再加入评测。RC500有哪位老哥借我测测,或者有要出的私聊下。新旧无所谓。 简单介绍一下各个固态,网上也都有参数。 ~~~~~~~~~~~~~~~~~~~~~~分割线~~~~~~~~~~~~~~~~~~~~~~~~~ 970 PRO 1T 三星凤凰主控+1G Dram+三星64层V Nand,MLC模式运行,单面颗粒 ~~~~~~~~~~~~~~~~~~~~~~分割线~~~~~~~~~~~~~~~~~~~~~~~~~ RD500 1T 东芝自研主控(据说魔改的Marvell)+1G Dram+东芝96层Bisc4 3D TLC,双面颗粒 ~~~~~~~~~~~~~~~~~~~~~~分割线~~~~~~~~~~~~~~~~~~~~~~~~~ C2000 PRO 1T紫光 海康定制2262EN+1G Dram+紫光64层3D TLC,双面颗粒 ~~~~~~~~~~~~~~~~~~~~~~分割线~~~~~~~~~~~~~~~~~~~~~~~~~ C2000 Lite 1T 新版 群联E13+无缓+东芝96层Bisc4 3D TLC,单面颗粒 ~~~~~~~~~~~~~~~~~~~~~~分割线~~~~~~~~~~~~~~~~~~~~~~~~~ 详细参数可以看图。 这个帖子只讲温度,具体性能区别另外开帖子讲。 ~~~~~~~~~~~~~~~~~~~~~~分割线~~~~~~~~~~~~~~~~~~~~~~~~~ 评测方法如下: 所有盘适用佳翼蓝骑士转接到直连CPU的PCIE插槽,上方有GTX1063空载,下方有P3605常年待机30度,机箱前进后出正常风道,转速不高,风量不大。 所有盘不加任何散热片和主动散热方式。 Hwinfo Sensor模式打开SMART的温度图,记录温度曲线 FIO进行长时间盘内读写操作,直到温度稳定。每线程都是20G大小。除了C2000 PRO的4K操作,都突破了SLC cache大小。 项目: 1.4K Random Q4T4,70%R 4K随机混合读写,70%比例读取,30%比例写入,4队列,4线程 此项目模拟日常使用中的较大压力过程,但一般情况下都到不了这么大压力。 ~~~~~~~~~~~~~~~~~~~~~~分割线~~~~~~~~~~~~~~~~~~~~~~~~~ 2.256K Seq Q32T8,100%R 256K持续读取,32队列,8线程 此项目模拟持续读取大文件操作 ~~~~~~~~~~~~~~~~~~~~~~分割线~~~~~~~~~~~~~~~~~~~~~~~~~ 3.256K Seq Q32T8,0%R 256K持续写入,32队列,8线程 此项目模拟持续写入大文件操作 ~~~~~~~~~~~~~~~~~~~~~~分割线~~~~~~~~~~~~~~~~~~~~~~~~~ 4.FF14游戏加载 ~~~~~~~~~~~~~~~~~~~~~~分割线~~~~~~~~~~~~~~~~~~~~~~~~~ 结果我们后边一个个看 一楼先放结论。 1.温度和速度直接相关。速度越快温度越高,不管读取还是写入还是混合读写,温度只看最终联合速度。 2.C2000 Lite 温度最低,相当低(因为性能实在太烂了,SLC cache用完就是个SATA盘,还不如好点的SATA盘) 3.C2000 PRO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凉快,而且70度温度墙后掉速到300-500M/s写入。 4.970 PRO 温度也没有想象那么高,颗粒部分差不多,主控部分高的比较夸张。 5.除了纯纯读取的环境,比如只开一个游戏运行,其他什么都不开。否则无缓的NVME,还是算了吧,跑分鸡血一下爽一爽,稍微给点压力就拉稀比机械还不如。(这个结论等我折腾一下SN550再最后确定) 注1:除了970 PRO要留着跟P3700做对比,其他的便宜出了,都是国行代保。 注2:有没有老哥割爱个便宜点的RC500 500G,我测完福利再出,或者借我测测也行。
亲身经历劝大家不要混淆"写入寿命"和"稳"两个概念…一般买固 亲身经历劝大家不要混淆"写入寿命"和"稳"两个概念… 一般买固态都想要稳一点,就去追求企业盘的高寿命。 今天想吹的是…写入寿命是写入寿命,不代表用起来稳。 我先说个数据。 美行860EVO大概卖了几百块了吧。没有一个质保要求。 970EVO和970 ep也有上百块,没有一个质保。 970 PRO大概50块,有一个不认盘的。 S3610 480G,800g,1.6T,加一起也有上百块,3个质保。 闪迪ULTRA3D,几百块没有一个质保。当然这个可以联保,所以未必准确。 数据现实就是这样,S3610故障率最高。虽然是HET MLC的6000PE的企业盘。写入寿命是860evo的10倍。 当然你可以说我这些数据量样本不够大。只是做个参考。 最近有人问我P4610稳不稳,或者PM1725B哪个稳。 我总想说清楚稳和寿命是两码事。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寿命的基本概念。 DWPD,这个参数,DISK WRITE PER DAY。每天全盘擦写次数。一般是说按照5年计算,总写入寿命平均到每天的写入量。 这个参数忽略了容量,直接反映一个硬盘的设计写入寿命。 比如S3610 800G,设计为3DWPD,那么终身设计写入量指的是,3*800G*365*5,大概是4380T. 比如860EVO 1T,质保寿命是600T,换算到DWPD就是600/1/365/5,大概是0.33DWPD。 闪迪ULTRA3D 1T,质保寿命是400T,换算到DWPD,就是400/1/365/5,大概0.22DWPD。 明白DWPD的概念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企业级固态分为读取型,均衡型,写入型。 三者的持续读写速度基本没有区别 4K 读IOPS也区别不大。 重点在4K写入IOPS和写入寿命有较大的差距。 而写入性能上 一般来说各家的读取型都是1dwpd附近 比如三星的pm863,pm883,镁光的5100ECO,5200ECO,INTEL的S3500,S4500,S4510。 NVME类似,不再多说。 均衡型有三星的sm863,镁光5100 pro.5200 pro,intel s3610,s4600,s4610。基本都是3DWPD附近 写入型的SATA盘已经基本上停产了,三星仅有SM865定制版,镁光还一直在坚持生产5dwpd的5100 max,5200 max,intel停产了10DWPD的S3710系列。当代在产已经没有比S4610更高写入寿命的盘了。 究其原因很简单,SATA盘速度有限,做高DWPD基本上没有意义。比如5200 max 1.92t,满速写入500M/S,全盘写入一次要1920G/0.5G/3600秒,大概要一个多小时。写5次要5个小时。这种极端的使用条件实在是太少见了。所以各家都发现高寿命的SATA盘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市场。 再回到写入寿命和稳这个问题上。 企业盘的DATA SHEET是很全面的,在开发设计时候,想象的客户都是专业维护人员。机房的温度,湿度,服务器的供电功率以及气流都是有严格标准的。 比如说p4600 U2这块盘。要求环境温度25度时,提供450LFM的调频气流。这个要求显然不是一般的家用PC可以得到的。那都是万转工业风扇吹着的。我查了另外几家,9200 max和pm1725b也是如此要求。 所以INTEL的质保条例里明确规定了温度条件,如果SMART里记载的最高温度超过了设计温度要求,INTEL是可以用客户不当使用这个理由来拒保的。 功耗来说,pm1725b满载23瓦,9200max 20瓦,p4610 18瓦。你们想想intel的低压笔记本U才是最大25瓦 TDP,都要专门的散热。这都是电老虎来着。热起来也不奇怪。 消费级的固态开发,考虑的客户有多重使用场景,鬼知道一个普通用户会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一大把人把m2 nvme.用在硬盘盒里这种奇葩行为。相比来说性能也会更保守,温度墙也会存在。 综上来说,如果你没办法提供企业盘需要的使用环境(供电,散热,湿度等等)。就不要说翻车了。那玩意压根就不是你那个用法。 然后我们说说这个写入寿命。 我说点个人看法,家用来说,写入寿命是最没用的一个参数,比速度还没用。 以860evo为例,1T的单日写入量已经可以做到300G了,除了跑测试,我从来没有用到过这么多写入量一天。 我的p3605每天挂着115满速下蓝光,2年了也就用了1%的设计寿命。 我的900p做系统盘和游戏软件盘,1年了,写入量只有50T。 扪心自问写入寿命这个参数一点卵用都没有。 再加上我刚才说的使用环境这些数据。不要再想当然的以为企业盘的写入寿命越高,盘就越稳,越不容易坏。恰恰相反。高写入性能的企业盘,发热和供电要求都很高。家用反而更容易翻车。 先说这些吧。性能的部分我开另一个帖子说~
970EVO PLUS/SN750/M9PE横向评测 2 NVME 性能横向评测 拖了很久的M2 NVME评测。终于有时间搞一搞。测试跑了好几天,大概花了一个星期整理各种图片和数据。PCMARK8跑一次实在太久了,只能用夜里睡觉的时间跑。 先做下市场分析吧。 目前M2 NVME的消费级产品有大概如下: 正常渠道有三星970PRO,970EVO PLUS,西部数据SN750,SN500,Intel 760P,660P,浦科特M9PE。此外还有一些库存的960PRO,970EVO,西数黑盘2018,浦科特M8PE等盘依然在销售,如果价格不错可以考虑,特别是960PRO和M8PE,毕竟MLC党还是多的,如果价格和3D TLC差不多,还是可以考虑的。 OEM渠道,PM981a已经逐渐铺货了(970EVO PLUS的OEM版本),PM981价格也到了1块/G之下。SN720货源比较少,价格也没什么惊喜。至于SM961,见仁见智吧,一分钱一分货,天上不会掉馅饼,“上车”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你要有点风险意识。(PS我是三棒黑…)。 船货之后专门开贴讨论吧,时效性太强,有些神车量不大,一两天抢完,也没啥市场意义。 所以现在这个时间评测一下最主流的970EP,SN750的性能,插入一个M9PE。760P没搞到。SN500和这3个比还只是个弟弟。至于660P,就别丢人了。其他的海康这些国产品牌,在他们能稳定同一款定型产品的颗粒之前,我是懒得做任何评测的。 简单描述下 970EVO Plus:970EVO 换96层3D TLC颗粒,提升持续读写性能(以及发热);价格最贵。 SN750,:Sn720的主控改进版,提升持续读写性能(以及发热);性价比贼高。 M9PE:Marvell 1093+东芝64层3D TLC,说实在应该是老产品了,和970evo对位的时代。好在浦科特质保还是挺无敌,价格也不错,值得测一测。 其他参数见图片。官标性能最高的是970EP,其次SN750,最后M9PE。 结论: 各方面跑分评测都是970EP的跑分最高。实际家用和游戏体验3者区别不算大。此外970EP的42G超大SLCcache足以覆盖绝大多数的日常应用场景了。在Cache内性能表现比970PRO还要强。温度表现和性能关联很大。高性能带来高发热。此外高温主要出现在写入过程,即是对NAND擦写的过程中。在读取阶段的发热都不大。作为家用为主的环境,实际上极端发热场景不算多。一般的辅助散热都能降低到60度附近。台式机用户用主板配的M2散热片或者购买时候送的散热片就行了。笔记本用户可以考虑使用导热胶垫把固态和外壳连接一下。 在这个固态性能过剩的年代,非专业性质的应用场景(高性能计算(大量I/O),视频剪辑等等),固态的使用体验几乎没有明显的差距。购买的时候综合考虑价格、质保以及个人品牌喜好吧。主流的固态性能都已经完全足够家用了。
开个帖子说说最近Sm961清零实锤的事。长文!先说结论再说理 开个帖子说说最近Sm961清零实锤的事。 长文!先说结论再说理由。 !!!应该还是全新盘,也许还有一点的清零盘,但清零的一定不是华强北的奸商们。!!! 至于是谁呢,我们下边讨论。 …………………… 先声明,作为吧商。我做的三星基本上只做零售盘。有过批发商上门推销这些PM963,Sm961之类的,因为我自己吃不准具体情况,所以一律拒绝了。 …………………… 所以为这批盘站台,我没有利益相关。大家吃瓜看看我瞎扯就行。 !!!!! 故事要从半年前的小船850PRO说起。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半年前吧,市场上(咸鱼上)突然出现了一批号称全新的850PRO,甚至还有一部分只有PCB没有外壳,都号称全新0通0写,有些完整的甚至有官保。这些盘到底哪来的?CHH有高人指出,这批盘应该是三星自己的售后流出。所以有完整的PCB,全新的固件(售后部门自己刷的),然而有的壳子肯定是太旧的,所以拆掉壳子只卖PCB。毕竟很多售后盘其实一点都没有问题,(大家懂得,小白插个SATA2跑不到其他人的速度都认为翻车了要售后,然而京东这种地方是不会真的去检测的,一律退给经销商,那么经销商只能退回三星自己的售后处理部门。)有的售后盘确实有问题的,售后部门也不可能真的扔掉,毕竟拆颗粒可是可以卖钱的。作为最终售后处理的工厂,肯定是存有一定的库存备件,比如PCB,比如主控,比如各种小材料,哪个厂都一样,总要保留一些备件的。所以很多全新850PRO就是这样拼凑出来的,新备件+售后盘=全新盘。 好了知道了这个故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批SM961。 先说为什么我认为不是华强北翻新。 …………………… 第一, 这个盘零售不超过1块1G,集中在256G。这么低的价位零售商要保证利润率,你们认为他们要多少的利润?低于10个点肯定不会做的。一块盘赚25块,卖1000块才赚25000.这些店会看上这么点的利润吗…那么我们假设利润率在20-30%,大概成本也就是7毛1G,一块盘的出货成本大概是180块。如果假定真是华强北翻新的,他们首先要做PCB(这批SM961大多数金手指是全新的),然后要找人偷偷搞出来开卡工具,然后需要有机器大量刷固件,然后还需要打印一批标签(满淘宝才1W块不到的销量,这个标签也不便宜)。最重要,他们还要回收一批旧的SM961。这每一件事情都要花大量的精力和钱。最终做出来批发给终端零售商只能卖180块,这么麻烦的事,利润不到100%我肯定不做。这还没算分销商的利润。好了这是经济层面的分析。 …………………… 第二, 如果不是华强北的奸商们,那到底是谁刷的固件,谁清的0。 ~~ 结合850PRO的事。我们想想,谁有大量全新的库存PCB来替换?谁有大量的全新库存标签(有些SM961序列号和标签不一致,为什么?)?谁有刷好全新固件而不弄脏金手指的能力(某些生产线是可以直接把新的主控直接做到PCB上的)?最后,谁有这么多的旧SM961(或者说960PRO)来翻新??????各位自己想想,除了三星自己,谁有这么多的条件做这件事。至于说三星会不会干这些事,我觉得你们不要太高看三星了。Intel还说绝对不卖颗粒呢,残次颗粒都是处理掉的呢,所以你们的光威影驰上七彩渣渣的Intel残次颗粒哪来的???他们自己生产的?各家都有一些不可说的,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这些小事大家都清楚,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承认。Intel可不会说自己的残次颗粒其实没烧掉,只是找收“废品“的收走了。至于这些“废品”卖多少钱,那当然不会告诉你啦。 …………………… 第三, 我想说说大家说的开卡工具的流出。 !!! 首先,Intel,三星的主控都是自研的。这么多年你们听过有一块Intel自研主控的开卡工具有流出吗?(某一代公版主控除外,这个不能完全怪Intel)。同理,你们觉得三星管理就这么差,让自己的命根子的一部分流出? …………………… 第四, 为什么这一批集中在256G和512G的小容量,1T的反而没有。 !!! 理由如下,SM961主要是OEM产品,供货给各家笔记本厂商。那么在Sm961上市的三年前,我们见到的笔记本,主要销量是不是集中在128G,256G固态+1T机械这种组合,少数高端型号512G。1T固态的笔记本是很少很少的吧?所以同理,大多数的SM961都是256G和512G为主。因此这一批SM961几乎都是256G和512G。那么这些盘,应该是整个Sm961的三年生命周期中,各家厂商返回给三星的售后盘,以及备件盘。 ………………… 第五, 那么为什么960PRO没有翻新盘。 !!! 按照三星现在的售后政策,零售盘如果确实有问题,返给个人的是全新盘,没有良品盘这一说法。所以960PRO不存在翻新重新包装的必要,那么这些和SM961一毛一样,只是固件和贴纸不同的零售渠道售后盘,要怎么办呢?很简单啊,换PCB,换贴纸,刷个Sm961固件不就得了。 …………………… 第六, 为什么我觉得主要还是库存全新盘,而不是翻新盘。 !!!! 虽然三星的售后部门有这些条件,但是大家要明白,换PCB,刷主控,贴标签,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除非这盘真的挂了,不然没有必要彻底翻新。有些故障盘只是刷个固件就能恢复的,就没必要这么麻烦了(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金手指不太新的0通0写)。除了这些翻新盘,为啥其他我认为是全新盘。首先各大企业下OEM订单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承担质保可能,多进一批盘用来库存方便各家的售后处理?我觉得会的,但是量肯定不会太大。最多保留一点点库存给售后点来质保。那么谁会保有比较大量的库存来应对OEM产品质保?我只能说,矛头又重新指向三星自己。为了满足各大客户的质保需求,三星一定会保有一定量的SM961来给客户提供质保新品。所以结合之前的几点,既有能力翻新,又有大量新盘库存的机构,呼之欲出。 …………………… 第七,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出货。 !!!! 大家回忆一下SM961的推出时间(2016年3月),以及笔记本厂商的质保时间(大多数1-2年,少数3年,没有质保过3年的笔记本厂商)不难推断。是不是,几乎所有的SM961,都不再有质保需求了?客户就算提出质保,也超过合约日期了。那么结合当前的市场行情,这些SM961不赶快处理掉。你难道要让三星烧了?至于对自己市场的冲击,256和512的SM961,总量也许不超过1W块,是不会影响三星自己的市场的。亲爱的吧友们,你们扪心自问,贪便宜买这些盘的人,真的会花钱买970EVO和970PRO吗?还不是哪个便宜哪个真香? …………………… 第八, 同理,其他的PM963,SM953这些很老的企业盘,应该也是三星自己清了0然后便宜甩货的。另外吐槽一句:三星的企业盘真的没有他零售盘这么吊,故障率还是挺高的,远远没有INTEL和镁光稳。 最后祝愿各位买SM961的各位,买到的是三星的库存盘,而不是他们的清零盘~
机械盘加装固态以后启动不了的看这 最近好多帖子都说原本机械盘,加了固态装了系统到固态里,结果还是启动机械盘。简单说一下原因。 现在主流电脑出厂就已经是uefi启动,就算是机械盘也默认分好了MSR,EFI,恢复分区三个隐藏的分区。这几个分区保存了Windows boot manager启动信息。然而默认整个电脑里只有这一套启动设定。当机械盘存在时,即使全新安装win10装固态里,系统也会认为已经存在启动分区,安装时在机械的分区里写入新的启动信息,固态里只会写入新系统。 这个情况下使用WBM启动必然还是要用机械盘引导,固态里根本就不存在启动信息。当改变启动顺序或者去除机械盘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建议的处理方法(仅限装win10,且使用uefi启动的,legacy+mbr启动的老方式比较简单,就不说咯): 1.bios内改为uefi启动,关闭legacy启动(或者win7支持) 2.安装固态的时候把机械盘彻底拔掉。整个电脑只保留一个固态,然后使用原版win10安装包全新安装,进入到选择分区的步骤时,用安装包自带的分区工具新建想要的C盘大小。安装程序发现整个电脑只有一个硬盘,且没有启动分区时,会自动这个硬盘里新建隐藏的MSR,EFI,恢复分区。这样操作就等于在固态里加入了UEFI启动分区。 3.装完系统后插回机械盘。bios内应该能看到两个Windows Boot Manager。设定固态的优先,进入新系统后。磁盘管理内删除机械盘的三个隐藏分区即可。这个步骤也可以在PE环境做。当然极端的可以把机械全部格式化掉重新分区也可以。
你要的都有!860evo,mx500,ultra3d 1t横评 上次做了主流3大厂(镁光,三星,闪迪)的500G型号3D TLC固态测试。结论是500G型号MX500>Ultra3D>860EVO。 今日准备了1T的860EVO,MX500,Ultra3D。 看看结果如何。 具体参数配置不再详细描述 860EVO: MJX主控+自家64层3D TLC MX500: 慧荣2258+自家64层3D TLC 闪迪Ultra3D:马牌1074+自家64层3DTLC 官方参数见附图 本次评测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空盘AS SSD 1G跑分(基本测试) 2. 空盘AS SSD 10G跑分(基本测试) 3. 空盘HD Tune 全盘写入(查看掉速情况和SLC cache情况) 4. 半盘(450G)文件一次性写入(查看实际应用中的持续性能) 5. 半盘(450G)文件盘内复制(在上个测试基础上进行盘内复制,模拟50%读,50%写的重压力环境) 6. 满盘(1T仅剩18G可用)时是否掉速(AS SSD 5G 测试) 7. PCMARK8 存储项目测试(主流测试项目,模拟真实应用环境) 8. 2.5寸移动硬盘盒移动存储测试(测试硬盘最大功耗消耗,查看是否能在USB3.0最大5W条件下稳定运行) 9. 2.5寸移动硬盘盒性能测试(使用ASM1153E芯片,作为移动硬盘时的基础性能) 最终测试结果如下: 860EVO>ULTRA 3D>MX500 毫无疑问,860EVO依然是3D TLC的大哥级存在,除了500G型号被打脸以外。250G,1T的860EVO依然是TLC民用固态的老大。性能和稳定性均属毫无疑问的第一。保修量也比其他两家产品高了50%,不差钱的兄弟尽管上。国行价格坑爹,请买美行。 不得不提的是ULTRA3D,仅落后860EVO非常轻微的性能。以860EVO1T 为100分计,Ultra3D约96分,MX500约90分。加上闪迪全球联保的加持。我个人认为Ultra3D 是1T固态的最佳推荐。目前马云家的价格普遍在1200附近。 MX500相对以上两款有点坑,1T版本依然出现了500G版本在SLC cache用尽后的掉速问题,虽然掉速幅度非常小,但也显示出镁光的2258的垃圾回收或SLC cache释放机制并不完美。吹毛求疵了一点, MX500依然是1T 3D TLC固态的第三把交椅。请真的不要买什么xx虹的开车mlc了。 后续的移动硬盘测试中 使用AS1153E USB3.0移动硬盘盒+2.5寸SATA连接主板USB3.0的接口测试。 (型号为优越者Y-3036,芯片AS1153E,是上次硬盘盒测试中,供电最稳定的硬盘盒) 该项测试中,MX500,860EVO 和Ultra3D都可以经受长时间的大量写入(消耗功率最高的状态)。有移动需要的可放心购买。ULTRA3D的性能损失更小,持续读写和4K读写比860EVO和MX500表现更佳。考虑到价格和质保因素。闪迪Ultra3D是用来做移动固态的第一选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