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粉 不要粉
世界和平
关注数: 161 粉丝数: 5,482 发帖数: 35,063 关注贴吧数: 87
我是不是病了 觉得自己丑,也是一种病? 颜值抱歉、身材不好、拍照不上相,外貌形象的问题似乎总是困扰着很多人。不少人都对自己的外貌缺陷相当在意,在社交网络上,各种扮靓小贴士和有关“丑”的自嘲内容也总会赢得相当热烈的回应。最近,在微博上又有一条流传甚广的消息称,觉得自己丑可能还是一种病——“想像丑陋综合症”,学名叫“躯体变形障碍”。在这条消息的评论转发中,网友们纷纷表示自己大概已经不幸中招。不过且慢,这“躯体变形障碍”究竟是什么?觉得自己难看真是心理疾病的表现吗? 从属于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这一类型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上的定义,躯体变形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4项: 有人可能会觉得,既然外貌不完美是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痛苦的来源,那么通过整容、健身来改善外表不就万事大吉了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使在接受整容手术之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焦虑症状也依然无法得到缓解,甚至反而加重。对自己外貌的怀疑和贬低使他们的生活陷入混乱,这些行为和想法也难以得到控制。 其说躯体变形障碍患者因为外貌不完美而痛苦,不如说他们真正苦恼的是那些在大脑中挥之不去的、对自己外貌批判。 虽然“觉得自己丑”的人里心理健康的占了大多数,但躯体变形障碍症确实并不罕见。有数据显示,躯体变形障碍症在人群中的流行率约为1%~3%。由于患者常倾向于掩饰自己的苦恼,它实际的发生率可能还会更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将青春期描述为“暴风骤雨”般的时期:生理发育使得青少年的身体逐渐变化;同时,他们对外貌身材的审美方式也在逐渐巩固和加强。在对美的理解较为单一的社会中,青少年(尤其是少女们)可能会出现由控制自身形象而产生的认知扭曲,逐渐形成不可控制的行为及思想模式。在面临衰老时,对自己外貌的过度忧虑也可能发生。在男性和女性当中,躯体变形障碍的发生频率并没有太大差别,不过它在两性中的表现有些差异:女性患者可能更执着于减肥,因此出现进食障碍的比例也较高;而男性患者则更多地为肌肉不够健美而感到焦虑。 目前,科学界对于躯体变形障碍的成因还缺乏完整、清晰的解释。有研究认为,这种疾病可能与一些生理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发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而另一方面,童年经历、文化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 削弱外貌自信,大众媒体也有责任 对于多数人来说,对外貌的不满并不会达到“躯体变形障碍”这样严重的程度。不过,在普通人当中,“我很丑”的想法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阻碍。经常产生这样想法的个体往往要面对低自尊、不自信、缺少安全感的困扰,他们也有更高几率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有统计显示,10名女孩中有6名会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而不去做某些事,31%的青少年因为害怕别人关注到自己的外貌而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还有数据显示,对身材的焦虑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外貌的不自信也会成为一些女性放弃面试机会的理由。 以女性形象为例,下面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在网上搜索“美女”相关信息时得到的结果,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杂志时,所看到的“美人”形象也大致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图片中的女性都有着纤细的肢体和层层修饰的精致妆容。这种“美”的形象其实是非常单一的,而且与现实生活相比更加夸大了对精致容貌、纤细身材的追求。在看过了这些“完美形象”之后,人们会更容易对现实中不完美的自己产生不满。有研究发现,在看过了杂志中的模特照片、化妆品广告中的“完美面孔”之后,被试会对自己的面容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 网络上常见的“美女”形象 在儿童时期,孩子们会吸收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由于尚且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儿童也很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迪士尼公主之类的形象也就成为了儿童在社会中定位自己的强有力教材。研究者指出,这样毫无例外的公主体像(body image) 的输出被心智上尚未健全的儿童欣然接受,并以“公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达不到标准的儿童可能会面临自我责备以及同伴嘲笑等负面结果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