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 歙砚
歙砚徽韵折光彩,华人国学尽英才
关注数: 382 粉丝数: 562 发帖数: 9,983 关注贴吧数: 4
歙 州 砚 谱(宋)唐积 采发第一  婺源砚。在唐开元 歙 州 砚 谱 (宋)唐积 采发第一   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刋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斵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斲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今(令?)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今全最髙年,能道昔时事,并召少微孙明(今家济源)。访伪诰不获,传多如此。今山下叶氏繁息几数百户,乃猎者之孙。   石坑第二   罗纹山,亦曰芙蓉溪。砚坑十余处,蔓延百余里,皆山前后沿溪所生,溪水中殊无石。好事者相传,多云:“水中石又见”。苏易简《砚谱》云:“歙州龙尾山石,亦端溪之亚。”访于彼俗,虽有龙尾山,而山实无石,葢好事者取其美名以咤于世。今次其石品与地坑之名如后:   眉子坑:在罗纹山,开元中发,属程于地。从溪下至取石处九丈五尺,其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无土相杂。   罗纹里山坑:在罗纹山后,李氏时发。今废五十余年,名色未详。   罗纹坑:在眉子坑之东,李氏时发。地向属王仁髙,今絶籍;为砚户戴义八人共请之,歳输山税三十金。自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阔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今土深三四丈乃至石也。见石处谓之“寨头”也。   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发地丈余乃至石,率多金花眉子。地属程于。   水蕨坑:在罗纹山西北,地属王十五。景佑中发,今废四十年。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阔一丈三尺,穿笼取之。久废不可得,葢石工不知攻取法。石理如浪纹。   溪头坑:又曰主持山。在罗纹山金星坑之北约二三里,废已二十年,不取其石。金星率多虚慢焉。   叶九山坑:在溪头坑之西约一里,不取已三十年。有眉子石,纹麤慢,与溪头相次也。   罗纹金星坑:在罗纹山西北,自罗纹坑相去四十五丈。今废不取,葢工用多,所得少也。   驴坑:在县之西北七十里,属詹观。景佑中曹平为令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又取之,近嘉佑中刁璆为尉又取之。其石有青緑晕也。   济源坑:在县之正北,凡三坑并列。   曰碧里坑:在山上,色理青莹。及半里有水步石、大雨点白晕。次十里入里山,石青细,有金纹花晕,厥状不常。   洞灵岩: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连。石产岩之左右无定处,材璞至少而瑕脉多,或有絶病。莹凈者可拟端溪之品,而石理燥慢。   浙石:属衢州开化县,俗谓之“玳瑁石”。其纹正如玳瑁,傍视则有波纹者。可为碑材、帛碪、柱础之类,至易得。   攻取第三   凡取石先具牲醪祝版,择日斋戒,至山下设神位十余于坛墠之上,祝讫发之。若稍亵慢,必有蜂虿虫蟒,毒物伤人之患立出。葢山川神物所拥护秘惜,尤不欲广传人间,所得不过百十枚即竭矣。又当再祝之,前后被囓死者十余人,今皆预祝飨也,冀其阴助,不得不爱重之。   品目第四   眉子石。其纹七种:   金星地眉子;对眉子;短眉子;长眉子;簇眉子;阔眉子;金眉子。 外山罗纹。其纹十三种:   麤罗纹;细罗纹;古犀罗纹;角浪罗纹;金星罗纹;松纹罗纹;石心罗纹;金晕罗纹;绞丝罗纹;刷丝罗纹;倒理罗纹;乌钉罗纹;卵石罗纹。 里山罗纹。一等:   金星疎慢。   金星。其纹三种:   葵花;金晕;金星。   驴坑。一等:   青色緑晕。   洞灵岩:紫石大小者如肝色。今产孚梁县,岩岭处处有其匠者。或琢为茶瓯,凌冬不可用也。   浙石。一等:   纹如玳瑁斑。   水舷金纹。厥状十种:   金纹如长寿僊人者;青斑金纹如鹤舞者;金纹如双鸳鸯者;金纹如斗者;金纹如枯槎僊人者;如金云气者;眉如卧蚕者;如双鱼蹲鸱者;金纹如湖中寒鴈者;如金壶缾者。余常见之。   修斵第五   砚斵初成,先以蜡涂内外,葢与石相益须借此,则温润光洁可爱,于石殊无损而便于洗濯,不惹墨渍。初便以生姜汁涂研处,即着墨。今人多不知此,云是瑕病。以墨蜡葢灭痕璺,又云不发墨光。始初磨墨兼带少蜡,滞暗墨色故也,使三五度则无此病矣。又出墨色者便使益好多渍难爱护,欲着手气,必成痕迹,故人多用蜡葢,免此患也。砚须每日洗浣,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泽也。   名状第六   端様。舍人样。都官样。玉堂样。月样。方月样。龙眼样。圭样。方龙眼样。瓜样。方葫芦样。八角辟雍样。方辟雍样。马蹄样。新月样。鏊様。眉心样。石心样。瓢样。天池样。科斗样。银铤样。莲叶样。人面样。球头样。寳缾样。笏头样。风字样。古钱样。外方里圆筒砚样。蟾蜍样。辟雍样。方玉堂样。尹氏样。虾■〈虫麻〉样。犀牛样。鹦鹉样。琴样。龟样。   已上并择取样制古雅者绘之于圗,余数名虽多种,状样都俗也,不取。   石病第七   鸡脚:如麻石黯色,类鸡脚印行迹。乌肫:有痕如木叶,若肉中之脞也。隔路:如墨痕,如蚓迹行路。浪痕:偏(徧?)纒如细帛纹,其色或浅或深墨色。赘子:若乌豆状,隠起碍手,靸藏于石中,或开之乃有大璺。搭线:斜纹若砚断。硬线:有起处隠手,名工亦不能砺平也。断纹:有纹两不相着。石上有微尘孔者,乃石之肤也。黄烂者,土中石皮也。   道路第八   自歙州大路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三十里至罗纹山,皆山谷大林莽,盘屈鸟道也。自婺源县大路三十里过溪皆大岭,重复九十里至罗纹山下。自州至济源口一百九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济源。自县至济口八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济源。   匠手第九   县城,三姓、四家、一十一人:   刘大,名福诚;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周四,名全,年七十;周二,名进诚;周小四;周三,名进昌。刘二,无官名。朱三,名明。   灵属里,一姓、三家、六人:   戴二,名义和;第三;第五;第六。戴大,名文宗。戴四,名义诚。   大容里济口,三姓、四人:   方七,名守宗;男,庆子。胡三,名嵩兴。汪大,号汪王二。   攻器第十   箕畚。铳铁。大小锤。长短凿。钢屑。镦头。鸦觜锄。木■〈木欣〉。   大宋治平丙午岁重九日 (宋代)唐积《歙州砚谱》
胜寒《砚的使用与呵护》 胜寒《砚的使用与呵护》 1、封砚:制砚的最后一项工序是上油或上蜡或上淡墨以封砚,以此避免砚面风化。 2、开砚:新砚启用时,砚池与砚堂里先要去油或去蜡。如果新砚砚堂过于腻滑,大约是500粒水砂纸打磨过的,启用前要用约为400粒的水砂纸重新打磨,这也是新砚启用的必要程序。砚堂打磨重复几次后,锋芒就会显现出来。 3、养砚:砚堂不宜储水,砚的储水宜在砚池以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4、用水:使用时须换清水最好用矿泉水,用小壶滴清水在砚堂里,再用墨锭研磨。避免热水伤润损墨。 5、用砚,主要就是磨墨。在石英微粒与绢云母等物质的作用下,通过墨锭与砚堂表面的摩擦运动而达到“下墨”效果,“下墨”是个物理运动的过程;在介质粘土的作用下能尽速溶解于水里,这个溶解过程即为人们所说的“发墨”,从而获得墨汁,“发墨”是个化学运动中的溶解过程。好的砚之所以能下发墨与益豪,就是因为砚石中的石英,绢云母以及粘土等的综合作用。 6、研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的磨就可以了。 7、将墨取出:研墨之后,须即时将墨锭取出,不要浸泡在墨汁里,也不要存放在砚堂里,如果墨锭与砚胶粘难脱,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锭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以免墨锭损伤砚堂表面。 8、发砚:砚被墨锭研磨一段时间以后,下发墨的速度与质量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就是需要重新开砚,用约为400粒的水砂纸重新打磨即可;也可以用杉木松炭磨一遍则石锋焕发。 9、洗砚:砚台使用之后,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影响墨汁效果。
探访徽墨之乡(转载) (转载)探访徽墨之乡 詹庆德 (已由汪胜寒整理并略有改动) 世人皆知徽墨.歙砚(龙尾砚).澄心堂纸.湖笔被誉为"文房四宝"。然而,对徽墨的发展历史,深知者并不多。为了考证徽墨的发展历史,最近我们到了婺源虹关,这里全是徽派建筑,系墨业世家所建,街坊小巷亦以墨号为名,不愧为墨乡之称。 徽墨始于唐末,易州著名墨工奚超父子避乱来江南徽州府,改易水制墨之法制成“新安香墨”,因奚门唐时被赐李姓,故又称“李墨”。奚超父子皆善制墨,论者言超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传子廷圭,声誉大著,徽墨冠天下,故自廷圭始。 婺源古属徽州,婺源的徽墨历史悠久,制墨名工辈出,宋代以戴彦衡和吴滋为最,戴彦衡为“复古殿”制造的“双龙角”墨样,就出自大书家米友仁手笔,米氏亲手为此墨作画,可见戴氏之墨在当时的地位。 明代制墨业,以詹姓为首,著名的有詹云鹏。詹文生。詹华山。詹廷逊。詹觉甫等,其中詹云鹏的“金盘露”墨,入选《雪堂墨品》。清代婺源詹姓制墨已发展到鼎盛时期,称著的有詹振升.詹鸣岐..詹方寰.詹成圭.詹衡襄.詹子云.詹侔三.詹益三.詹大有等,全部都是婺源虹关人.虹关詹姓制墨的历史在<<在墨亭墨考>>也有涉及,一日本著<<墨读>>三卷,其中所载有詹氏十余家的制品流传东赢,并已纳入收藏,自非一般市品.虹关詹姓制墨的历史在<<在墨亭墨考>>也有涉及,一日本著<<墨读>>三卷,其中所载有詹氏十余家的制品流传东赢,并已纳入收藏,自非一般市品.日本古梅园墨店主人松井元泰,专程来华向詹子云请教制墨技术,在<<古梅园墨谱跋>>中特以名字推崇詹氏,可见虹关詹氏制墨享誉海内外之隆.<<清代名墨丛谈>>载:"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詹氏一姓就有八十多家,而詹大有一家就有乾行氏.允成氏.子竹氏.小竹氏.悦庭氏.真瑞氏.成记.文星氏等这些分支,在规模上已远远超过了歙县或休宁,在徽墨之中也是一大派别." 清代虹关的徽墨名家以詹振升和詹鸣岐兄弟二人为最,他们的后辈詹方寰.詹成圭都是清代早期的制墨名家,名墨甚多,日本河氏<<米庵墨谈>>中载有其各家制品.詹振升的"江汉朝宗"."龙膏"."钓黄"及"尚方"等墨和詹鸣岐制的"文华上瑞"墨锭,形制朴实,雕镂深茂,为罕见之佳品.詹方寰的"凤阁腾辉"."清麟髓"."天下文明"."龙翔凤舞"."翦淞草堂"等墨,墨制其精.烟质亦细,磨处湛湛若小儿睛. 詹成圭的"竹燕图"."道宜遗风"和乾隆庚申(1740年)由钦差内务府郎中苏赫讷监制,徽婺玉映堂詹成圭拣选名烟,为乾隆定制的"御墨",模制之精细,造型之新奇,款式之别致,实为墨中罕见.詹成圭后裔继承祖辈事业,精益求精. 其子詹若鲁,业墨姑苏,名驰京省,曾制有"万国咸宁"墨,被称为佳品. 其孙詹淳,善治墨,能搜罗唐宋以来的古法,运以精思,得者如拱璧.乾隆年间制有"群仙会"."漱金家藏"和"紫玉光"等墨锭,墨质精坚为墨中佳作. 詹淳曾著<<有吾斋墨谱>>若干卷. (续上) 曾孙詹应甲,乾隆四十九年南巡召试,钦取二等赐绮两端,五十三年中举,道光辛巳年,以记"希遇",特制"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墨",著<<赐衣堂集>>,初集告成,盖专制"赐绮堂墨". 名家詹子云墨肆开设于康雍之际,尝制有"八宝药墨".''龙鱼"."龙门"等墨锭,颇被时人重视,与歙县曹素功,方密庵辈相提并论.日本国古梅园墨店松井元泰<<古梅园墨谱跋>>中称:"徽州官工素公(功).游元绍.詹子云三子盖当代之名家云".詹氏还为官府文人承制墨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婺源县知县将国(砟)为康熙长子允口监制的"直王府书画墨",质地烟细,触手如新,精致若此. 清代诗画家屠倬的"琴邬"墨是詹益三监制.唯独詹大有一家所属分支则尝制"朴实少文"的普及品,面向平民百姓以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壶中月"."八仙庆寿"和"八蛮进宝"等为墨作名.以服务百姓为宗旨,生产大量商品墨,声名远扬.虹关詹姓制墨历史之悠久,墨铺之多,墨之著名,在全国并不多见,难怪乎有"墨乡之称". 婺源虹关的徽墨生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婺源北乡一带,遍地是原始优质松林,可大量生产制墨原料松烟. <<歙县志>>卷六<<食货志>>记载:"墨虽独工于歙,而点烟于婺源".虹关詹墨号就地取材,设置烟房,生产制墨原料,再把原料运用苏州.上海以及湖广等地,设肆生产和经营徽墨,在徽墨生产的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徽墨生产,1979年婺源扩建墨厂.1981年得到香港同胞.著名墨业世家詹成圭后裔詹颂墀先生的支持,将珍藏在香港的512副祖传詹成圭成套墨模,赠送给故乡的婺源墨厂,并提供徽墨生产的传统配方和工艺.1984年婺源墨厂挖掘出乾隆九年(1744年)生产过的"八宝丹药墨",第一批数千块药墨运往香港被抢购一空.还获"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墨而光,防腐防虻,经久不变的"金牛奖".仿古藏珍墨,工艺套装礼墨,远销香港.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现在著名的"墨乡"虹关,有高耸入云的江南第一樟与徽派古建,点缀与青山绿水之间,是摄影和艺术创作的好去处. (全文转发完毕) 注: 此文已由汪胜寒改动.不当之处还请本文作者以及有关专家加以雅正.
探访徽墨之乡(转载) (转载)探访徽墨之乡 詹庆德 (已由汪胜寒整理并略有改动) 世人皆知徽墨.歙砚(龙尾砚).澄心堂纸.湖笔被誉为"文房四宝"。然而,对徽墨的发展历史,深知者并不多。为了考证徽墨的发展历史,最近我们到了婺源虹关,这里全是徽派建筑,系墨业世家所建,街坊小巷亦以墨号为名,不愧为墨乡之称。 徽墨始于唐末,易州著名墨工奚超父子避乱来江南徽州府,改易水制墨之法制成“新安香墨”,因奚门唐时被赐李姓,故又称“李墨”。奚超父子皆善制墨,论者言超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传子廷圭,声誉大著,徽墨冠天下,故自廷圭始。 婺源古属徽州,婺源的徽墨历史悠久,制墨名工辈出,宋代以戴彦衡和吴滋为最,戴彦衡为“复古殿”制造的“双龙角”墨样,就出自大书家米友仁手笔,米氏亲手为此墨作画,可见戴氏之墨在当时的地位。 明代制墨业,以詹姓为首,著名的有詹云鹏。詹文生。詹华山。詹廷逊。詹觉甫等,其中詹云鹏的“金盘露”墨,入选《雪堂墨品》。清代婺源詹姓制墨已发展到鼎盛时期,称著的有詹振升.詹鸣岐..詹方寰.詹成圭.詹衡襄.詹子云.詹侔三.詹益三.詹大有等,全部都是婺源虹关人.虹关詹姓制墨的历史在<<在墨亭墨考>>也有涉及,一日本著<<墨读>>三卷,其中所载有詹氏十余家的制品流传东赢,并已纳入收藏,自非一般市品.虹关詹姓制墨的历史在<<在墨亭墨考>>也有涉及,一日本著<<墨读>>三卷,其中所载有詹氏十余家的制品流传东赢,并已纳入收藏,自非一般市品.日本古梅园墨店主人松井元泰,专程来华向詹子云请教制墨技术,在<<古梅园墨谱跋>>中特以名字推崇詹氏,可见虹关詹氏制墨享誉海内外之隆.<<清代名墨丛谈>>载:"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詹氏一姓就有八十多家,而詹大有一家就有乾行氏.允成氏.子竹氏.小竹氏.悦庭氏.真瑞氏.成记.文星氏等这些分支,在规模上已远远超过了歙县或休宁,在徽墨之中也是一大派别." 清代虹关的徽墨名家以詹振升和詹鸣岐兄弟二人为最,他们的后辈詹方寰.詹成圭都是清代早期的制墨名家,名墨甚多,日本河氏<<米庵墨谈>>中载有其各家制品.詹振升的"江汉朝宗"."龙膏"."钓黄"及"尚方"等墨和詹鸣岐制的"文华上瑞"墨锭,形制朴实,雕镂深茂,为罕见之佳品.詹方寰的"凤阁腾辉"."清麟髓"."天下文明"."龙翔凤舞"."翦淞草堂"等墨,墨制其精.烟质亦细,磨处湛湛若小儿睛. 詹成圭的"竹燕图"."道宜遗风"和乾隆庚申(1740年)由钦差内务府郎中苏赫讷监制,徽婺玉映堂詹成圭拣选名烟,为乾隆定制的"御墨",模制之精细,造型之新奇,款式之别致,实为墨中罕见.詹成圭后裔继承祖辈事业,精益求精. 其子詹若鲁,业墨姑苏,名驰京省,曾制有"万国咸宁"墨,被称为佳品. 其孙詹淳,善治墨,能搜罗唐宋以来的古法,运以精思,得者如拱璧.乾隆年间制有"群仙会"."漱金家藏"和"紫玉光"等墨锭,墨质精坚为墨中佳作. 詹淳曾著<<有吾斋墨谱>>若干卷. (续上) 曾孙詹应甲,乾隆四十九年南巡召试,钦取二等赐绮两端,五十三年中举,道光辛巳年,以记"希遇",特制"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墨",著<<赐衣堂集>>,初集告成,盖专制"赐绮堂墨". 名家詹子云墨肆开设于康雍之际,尝制有"八宝药墨".''龙鱼"."龙门"等墨锭,颇被时人重视,与歙县曹素功,方密庵辈相提并论.日本国古梅园墨店松井元泰<<古梅园墨谱跋>>中称:"徽州官工素公(功).游元绍.詹子云三子盖当代之名家云".詹氏还为官府文人承制墨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婺源县知县将国(砟)为康熙长子允口监制的"直王府书画墨",质地烟细,触手如新,精致若此. 清代诗画家屠倬的"琴邬"墨是詹益三监制.唯独詹大有一家所属分支则尝制"朴实少文"的普及品,面向平民百姓以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壶中月"."八仙庆寿"和"八蛮进宝"等为墨作名.以服务百姓为宗旨,生产大量商品墨,声名远扬.虹关詹姓制墨历史之悠久,墨铺之多,墨之著名,在全国并不多见,难怪乎有"墨乡之称". 婺源虹关的徽墨生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婺源北乡一带,遍地是原始优质松林,可大量生产制墨原料松烟. <<歙县志>>卷六<<食货志>>记载:"墨虽独工于歙,而点烟于婺源".虹关詹墨号就地取材,设置烟房,生产制墨原料,再把原料运用苏州.上海以及湖广等地,设肆生产和经营徽墨,在徽墨生产的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徽墨生产,1979年婺源扩建墨厂.1981年得到香港同胞.著名墨业世家詹成圭后裔詹颂墀先生的支持,将珍藏在香港的512副祖传詹成圭成套墨模,赠送给故乡的婺源墨厂,并提供徽墨生产的传统配方和工艺.1984年婺源墨厂挖掘出乾隆九年(1744年)生产过的"八宝丹药墨",第一批数千块药墨运往香港被抢购一空.还获"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墨而光,防腐防虻,经久不变的"金牛奖".仿古藏珍墨,工艺套装礼墨,远销香港.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现在著名的"墨乡"虹关,有高耸入云的江南第一樟与徽派古建,点缀与青山绿水之间,是摄影和艺术创作的好去处. (全文转发完毕) 注: 此文已由汪胜寒改动.不当之处还请本文作者以及有关专家加以指正.
1 下一页